Git高手之路

Git高手之路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Git高手之路
    Yang
    推荐

    万里归来年愈少,不知何处是吾乡——读《中国在梁庄》小记 小记的标题篡改了苏轼的《定风波》,显然,回到故乡的梁鸿已然发现这里不再是“此心安处”了。 乡土本是黄色文明的起源,黄色文明的最典型代表就是中国,而承载着上千年的黄色文明的本体就是村庄。而如今,中国的乡村是城市的伤疤,是城市的赝品,成了这个国家最大的心病。工业化进程下,在激荡的三十多年中,中国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其实是被严重忽略的。大学的专业里有数不清的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却鲜有人思考中国的乡村到底该如何规划发展。不曾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无法真生真正触及乡村的脉搏和呼吸;从乡村努力奋斗走出的人,大多认为这是一种逃离,把乡村经历当做阴影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乡村只有输出,却没有真正有用的输入,乡村的灵魂干涸,只剩下空空的躯壳。 读完这本书,产生很多共鸣。老家也在河南的农村,虽然不曾在那里出生成长,但书中的一幕幕和脑海中仅有的记忆碎片惊人的吻合。 书中提及的乡村结构的沦陷、道德体系的崩塌、精神文化的缺失、乡村教育的衰败、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犯罪等等,真实存在于中国大多数的村庄,也真实存在于我的老家。虽然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国家和政府忙于让农民快速的脱贫致富,却在向“钱”看齐的过程中,让乡村的发展到了另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步。一穷,穷在文化上;二白,白在思想上。 我常常听爸爸忆苦思甜,每每听他回忆在那个饥贫的年代从田间地头偷红薯叶(不是红薯)吃,上学的时候背到学校一袋粮食吃到发霉,最艰难的时候奶奶带着大伯逃荒到安徽讨生活,我从心底里是庆幸的,感恩爸爸当年努力走出了村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但有时我也是羡慕爸爸的,他是一个有根的人,乡土情结始终深藏在他的血液里,他最爱的食物还是红薯玉米和奶奶做的糊涂面条,最见不得浪费粮食,秉持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理念,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总要操心一下。而我,对于那个老家,少有眷恋,更多的是好奇和疏离之感。毕竟,我是那个乡村的旁观者。每次回乡,我总是特别专注的听老一辈人聊天,他们口中的琐碎家常是我不曾经历的新鲜事,但我抿不出他们的叹息和意味深长;我曾好奇的和表弟回乡拍摄纪实摄影,带着诗情画意般的臆想,自以为是的把它诠释为一种残酷和破败的美,却没有意识到那些破败是身处其中之人的痛苦和挣扎。但其实,我内心并非不渴望能有一种眷恋,当我第一次听说女孩子的名字不能写进家族族谱时,我内心竟然是失落而又有些生气的,我以为我不在这里生不在这里长,可其实有些感情是一脉相承的。一句诗正应此景:“看君巳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出国前,自己发了一条朋友圈,放上的唯一一张照片就是一瓶家乡的土,其实这瓶土已经陪在我身边七年了,是那年上大学前,姥姥一直坚持要我带上的。我从没因为水土不服打开用过它,确始终觉得是个纽带小心的保存着,我自觉是个极其恋旧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乡土文化不全是保守和落后,还有很多珍贵的“心安”。不管离家多远,人确实不能忘了本,不能失了根。

  • Git高手之路
    weiweiqing99
    推荐

    【No.28】梁庄是中国河南的一个村庄,我也来自中国河南的一个村庄,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心心念念、魂牵梦绕的故乡。 这本书在书架上一直迟迟没有打开,因为我害怕面对悲剧。我自诩是个乐观的人,喜欢美好的东西,而悲剧会让人心痛,我无法面对悲剧无动于衷。 我知道这本书可能会展现一些我潜意识里清楚,但始终不愿面对或承认的事实。尤其年岁渐长,在外求学,半只脚踏出乡村,慢慢思考明白很多东西,比如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河南省教育的弊端。有时会为我那些父老乡亲痛心,为他们某些无法改变又不得不面对的命运叹息,自己却无能为力。 尽管已经做了心理准备,读这本书时依然被震惊到了。我惊恐地发现,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大部分人物事件或现状,在我二十多年的成长岁月中,好像的确是存在的,尽管有些没有作者描述得那么严重。作者除了如实地描述现状,还深刻分析了这些现象存在的社会背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存在的隐患。 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感觉就像有人在慢条斯理地一一指出你身上存在的伤疤,并告诉你后果有多严重。而你以前并没有在意这些所谓的伤疤,或者压根儿就不知道某些伤疤的存在。作者讲述的看起来很有道理,所以我读得特别压抑沉重。 但是读完我总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真的有这么痛苦吗?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是我太天真还是作者太残酷?如果拿其中的某些问题去跟老乡交流,他们可能会觉得你想多了。就像你在感慨别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别人却不自知。 我仔细思考了作者所描述的各个方面,有些现象在农村的确存在,比如留守儿童和老人、农村教育,有些是经济发展所无法避免的,比如环境污染,还有些涉及政治以及道德,这应该不是农村特有的。以我个人经历而言,作者所举的例子有些偏极端或者是个例,至少我所了解的这些方面没有作者描述得那么严重。乡村也有很多美好温暖的事情啊,有丰收的喜悦,有天伦之乐,有邻里间的热情互助,日子也是过得热气腾腾。而且总感觉作者笔下的乡村人大都麻木不仁思想混沌或随遇而安,但我身边那些乡亲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呀,他们勤劳、淳朴、善良,让人想起来觉得很温暖。可能有些人性格迥异,或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得不是很好,但哪个地方又没有这样的人呢? 在我心中我的家乡是很好的,那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新楼房,安安静静地掩映在绿树丛中,背后临着大片绿色的田野,一派祥和宁静。勤劳朴实的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土地上辛勤劳作。近几年家里发展变化很快,乡亲们感慨生活越来越好,屋子宽敞明亮,家电一应俱全,手机、汽车、电脑日益常见。 也许有人会觉得农村的生活辛苦,但在哪里不是谋生呢?又凭什么轻易断定人家就不幸福呢?就像我85岁高龄的奶奶,除了有点耳背,现在身体还很健康,一直坚持自己洗衣服做饭,而且只要不下雨,每天必须提着袋子去地里菜园子一趟,拔拔草或者收拾收拾各种菜,再带回来一些做饭。我们都劝她别忙活多休息,她反倒说,人闲着会出毛病,每天溜达溜达腿脚利索,胃口好,精神头儿也足。 其实想说的还有很多,思维略有点乱。我主要想表达的是作者描述的农村现状的确存在,仔细思考一下也挺严重。像我这样“半瓶子不满”的读了也会痛苦,因为我是从那里走出来的,那里有我牵挂在乎的人。但是真正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他们并没有考虑那么高深的问题,他们也在努力生活,并不觉得自己身处我们所谓的“痛苦”之中,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也许就像作者在结尾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没有权利去怜悯任何人,站在良心的制高点去同情别人的遭遇或处境,也许,在你同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同情你。 虽然我现在半只脚踏出了农村,用乡亲们的话说以后应该不会吃“庄稼饭”了,但我一直打从心底认为我是农村人,因为那里是我的根。祝福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 Git高手之路
    Julie Zu
    推荐

    书里,能找到我的童年,也写出了咱们的乡愁。广袤的乡村,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有着太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乡村教育、乡土过度开发、村民生活环境恶化以及村民的未来,太多沉重的现实问题,发人深思。

  • Git高手之路
    刘玉琦
    推荐

    因为之前的名气较大,故买了看看。跟费效通的《乡土中国》理性客观有思想有观点比起来,此书太过主观,给人感觉是有了答案之后去找证据了,当然她在后记里也说不是社会学,偏文学,是自己新创的一种文体,这纯属狡辩!那你问那么多的现实问题干嘛?还好意思说鲁迅,没有可比性的吧!书中虽说描述了一些故事,但考虑到作者自己都说自己不能接受农村生活的因素,这些故事也是加了她主观加工的故事,全书只有她爹一个大公无私满怀正义感的人,其他人更多的各种毛病和不堪,只能呵呵了

  • Git高手之路
    一蓑烟雨任平生
    推荐

    好多读者来分辨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其实我读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来自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他们不同的是,虽然不懂得如何准确区分散文,纪实文学,短篇小说,杂文等等之类的文体,但我心中知道——从个人角度,这是作者对像她自己这样一类人所处的尴尬社会地位的深刻剖析。这是一个曾经生活在农村的人在走出农村并慢慢习惯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的“批评”——这里边爱恨交织,爱是因为这片土地生养了自己,这里有自己的亲人与回忆,恨来源于作者被同化后了的所谓“城市思维”。农村与城市本就是对立的两个空间要素,当作者揣着城市思维去审视农村时,自然会有相当程度的不认同,这也是正常的,否则就不会有长久以来的城乡关系之说了。 除去以上因素,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作为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矛盾的内心。一方面,作者认识到了农村的种种不足并一一指出或做出批判;另一方面,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城市中产阶级,作者内心深处对于种种农村的问题无能为力。 因此,作者的文章无问体裁,或许作者代表了像她这样的处于尴尬地位的一个庞大的群体,作者只是代替她们写出她们内心深处的关于家乡和城市的种种矛盾,种种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个个直逼人们内心深处,才引来一波波的人来读这本书,或许也只是借此书来理清自己内心的困惑吧! 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近几年城市化进程渐渐慢下来,但它从未停止。像因为某些考古发掘等因素而迅速火起来的小地方由于慢慢的为人所熟知而带动旅游业或者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慢慢的发展扩大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这是一种被城市化,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在精神上(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并没有立刻真正的城市化,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像作者这样原本生活在农村,但是由于知识的积累最终有了在城市化成熟的地区(我们暂且称之为“真正的城市”)生活下去的资本,渐渐地融入了城市的一群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像一块地区的被城市化一样把这样一群人称之为被城市化。同时,我认为只要这些人怀有对家乡的爱与恨,那么他们就并没有真正完全地“被城市化”,他们就像处于农村与城市中间的郊区一样处于“农村人”与“城市人”的中间阶段,并在一代代的发展中逐渐的褪去“农村人”的习性,生长出“城市人”的习性,并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这就是他们的角色演变,但现在,作者所描绘出来的正是由“农村人”向“城市人”演变过程中的第一次“进化”,这里边充满着更多的矛盾,每一个都值得人们去关注与思考。 像作者这样的一群人非常值得关注,他们拥有着一种极为尴尬的社会地位,内心也承担着比单纯的“农村人”或者“城市人”更多的社会压力与家庭负担。而作者写这样的书也正是对于自己内心矛盾的一个整理与思考,整理出来给更多像作者这样的人看,以便她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整理出来给其他人看,以便他们更好的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

  • Git高手之路
    丁建
    推荐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部与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不同角度面对当代农村问题。很巧合的是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对当代农村、当代农民有各自不同的见地,相同的是对这个群体的关切。这本书也使得我更好地了解我的出生地,在中国的无数的村庄似乎都是一个梁庄,他们托举这这个国家的同时也被外在与自身嫌弃。很多事与你无关,走出来乡村走进了城市,你以为你融入其中享受灯红酒绿紫醉金迷,用父母辛苦一辈子的钱为你付了首付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媳妇,还要让他们给你带孙娃,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为自己而活。不要责怪这个时代,这个鬼房价,这个鬼社会,一切地一切只是自己太贪!想要更好地生活,我们奔波于陌生的都市,接触着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到最后却只是这个城市的流浪者。我们跟随着大多数人的想法,我们做着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因为我们就是大多数人。我们无法摆脱浅薄的想法,我们无法得到内心的宁静。嘈杂,嘈杂,一片嘈杂。嘈杂声中是一个婴儿的啼哭,嘈杂声中是一个老者的叹息!这就是你的一生,嘈杂的一生!

  • Git高手之路
    于波
    推荐

    让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之后,总有些道德力量在驱使我们去追寻我们的来处及去处,没有来处又如何去寻找去处呢,多少知识分子在一遍遍的寻根,那广大的天地,土地,河流,山川最终指向那一个个村落,我们就是从这些村落中走出的,它的问题它的矛盾它的精神又指向了那里,人们最后的归宿是在这广大的天地之中吗

  • Git高手之路
    小诺珊珊
    推荐

    不知道是自己浮躁还是怎样 这书读不下去了。怀着很大的期待,也被作者写在前面的初衷深深打动。然而这书我实在是读不下去了。(勉强看到第五章 然后跳到了县委书记那部分) 一个文学学者真的不适合来写这种东西,硬是把书写成了四不像。作者貌似想用一些朴实的现象去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然而最后深度完全没有,这些现象(比如留守儿童)早有耳闻,然后呢,就悲悯地用文学色彩去感叹几句。 对比下柴静的《看见》,作者可以自惭形秽了。 有人说喜欢看《活着》的一定要来看这本书。也真的省省吧。 一星给作者的初衷,另一星给她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剩下就没有什么了。

  • Git高手之路
    梁京津Kin
    推荐

    后半部分比较冗长,最后总结是这并不是一次无意义的重返。 回归故乡人,走向新时代; 回不去也没关系不能真正意义的回去也没关系; 我们都迈着知道明天越来越好的步子,但浓郁淳朴的家乡是扎根于心里最深的孩子。

  • Git高手之路
    Hope
    推荐

    经一位前辈推荐,原是抱着读社会学书籍的心态来的。起初为章节中各种对村庄自然景物的特写感到排斥,认为有些矫揉造作和格格不入,但渐渐往后读,也在这些景物白描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那是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感受。除去涉及的大量访谈自述,书中其实有很多作者以“旁观者”角色展现的人物与景物的“视觉冲击”,给读者带来的也是一种来自遥远记忆的“体验冲击”。 小学前边有一个大坑塘,中间有一条窄窄、弯曲的小路把它隔开,这是童年时代我们上小学的必经之路。一到夏天,暴雨过后,这条路便成为魔鬼小道,坑塘的水往往会涨过小路,只留下断断续续的残面。几个小伙伴手拉手,打着赤脚,走着走着,就会听见“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好在坑塘边的坡很缓,水也并不深,都能顺利爬上来。如果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那就糟糕了,村里到处都是泥泞,猪粪鸡屎被泡得到处流,一些碎石头、碎砖块什么的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硌得脚生疼。从家里出发到学校那段三百米的路,不知要踩到多少粪便,看着脚趾缝里挤出来的黑色或黄色的,散发着湿臭味的粪便,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竖起来。 尤其当读到这段描写的时候,心中一惊,自己的思绪直接被这些文字带回到了儿时,这种体验太真实了、真实到自己似乎就是作者本人。 写作要面对世界,但是,我们面对世界时并非为了改变它,而只是为了叙述它。文学者对叙述世界的兴趣要远远大于面对世界的兴趣,更不用说“行动”。我们着迷于叙事和文字本身,并不真正关心真实的世界。 看到文末补充的记,感受到了作者的矛盾,很真实的内心独白。那种本是梁庄人,却最终被成为局外人的无奈溢于言表,会为能和村里大姐真正唠上几句融入他们的生活而感到幸福,又会为某个村民一个淡漠的眼神感到刺痛。最后作者又回归到写作者的身份,“我们面对世界时并非为了改变它,而只是为了叙述它”。

  • Git高手之路
    化作千风
    推荐

    一个骨子里冷漠又蔑视自己所生活过的时空的梁庄前村民,竭尽全力在字里行间展现故乡的死亡与落寞.对18岁少年先杀后奸的恶行流泪同情,对给她提供第一手梁庄宗族生活历史与现状的同村人的处处可见的暗讽明贬,对其他姓氏族人的刻意忽视,她推进叙事的文字功底相当匹配她那颗浅浅的心灵.  叙述一般,结构还凑合,梁庄发生的群体故事在她欠缺社会学及人类学理论指引和创新,她一抒发想法就暴露自己的短板的个人能力下,显得挺可惜. 她应该等自身表述与分析能力更强时,再来写会更好.

  • Git高手之路
    🍀静岩
    推荐

    亲切感袭来,带着故乡的味道,发展奔小康,让乡村旧貌换新颜,字里行间寻找着,瞬间会被带入。

  • Git高手之路
    推荐

    非常好的农村社会纪实,作者观察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才能如此饱含热情的叙述那里的人和事,这正是此书最动人之处。

  • Git高手之路
    南河
    推荐

    作者通过自己的访谈与交流还原了一个乡村的生活,抛去大量的主观情绪倾注还是展现了一些乡村图景。在我读过的有限的关注基层的著作里,偏学术的《乡土中国》和《送法下乡》能让人体会到知识分子的良心,偏文艺的《一个人的村庄》能让人产生对乡愁的共鸣。但这本杂糅了文艺和试图回答问题的《中国在梁庄》却只让我体会到了知识分子矫揉造作的“良心”,仿佛一个人上人怀着悲悯和轻微的鄙夷在高高在上地俯视这自己口口声声感念着的“乡土”。全书最有意思的居然是跟县委书记的交流。

  • Git高手之路
    推荐

    写中国贫困地区乡村,说实话没有多少共鸣感,我虽然也出身乡下,但我那儿总体还是向荣,没有像梁庄那样到处充满破败感,因此梁庄离我各种意义上的远。我喜欢的是作者对童年时期的回忆部分,有活力得多,远比现在萧瑟的梁庄有生命力。我当然明白作者想要写的是如今中国贫困乡村的缩影,但是以文字纪录片的形式来记录,偏偏带了很多主观思想,让我产生了严重的割裂感,一些思想更是完全不能认同,比如说到一个梁庄一位中学生杀害强奸了一位八十老太太时,扯了什么我国死刑太随意,国外死刑少,甚至还同情这位学生,说大概“只是因为王家少年杀害的是八十二岁的老太,她行将就木,不值得搭上一条年轻的生命,所以我才本能地同情。如果他杀害的是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我的心态也许会是另外一种。”只想呵呵,一个残酷的欺负弱小的杀人犯,正是因为年纪小,因此往后的危害才更大,老太太虽然岁月无多,凭什么又要遭受苦难再走?而这一篇标题居然叫〈救救孩子〉,当我看见这四个字我是立马想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想着作者会写出什么深刻尖锐的问题。结果作者想要说的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教养,但是举的例子和随后的感受与这联系太过牵强,写作文都是不及格的。最后,这种在我眼里少说二十年前的乡村样貌出现在了当下让我很难沉浸其中,也就是作者这种描写方法不能吸引我,如果能好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像《活着》那样来写,或者再客观而不带感情(当然对作者来说肯定更难了),那我大概会给高分。我想这本书给人带来感动的,应该更多的属于那些离了故乡在外漂泊的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