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段瑞静|弘韬律师18435101719
    推荐

    费老的书,让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习惯、甚至内化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胎背景下,看的本书,想弄明白,专家建议与个人意愿为何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简单回顾一下本书 一、人为什么要生育? 生育是本能么?生育是性的产物么?生,一个生物人的创造,育一个社会人创造。性是本能是利己的,但生育是损己利人的,因而性与生育之间有天然的矛盾,生育不是性的产物,生育不是本能。 生育既然不是本能,必然是存在一种文化,一种行为习惯来促使人们生育。这要从社会分工说起,分工使得生活更高效舒适,但彼此相互需要。但生老病死是常态,人为不可控,可分工结构需要维系,需要继替,如没有人口继替,分工将不能继续,势必人不为我,我将毁灭。 二、如何抚育? 没有一种动物比人类的成长期更长,因而需要大量的精力来抚育。谁来抚育?怎么抚育?抚育多久? 谁来抚育? 父母,为什么是父母而不是母亲或群体?在动物界,多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而人类形成了双系抚育系统。性具有天然的破坏力,为保障社会结构的稳定,于是将性限制在婚姻之中,于是有了婚姻有了家庭,婚姻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家庭成为抚育的最小单元,以父母为中心的双系抚育系统便形成了。 怎么抚育? 抚育分为生理上和社会上的抚育。自受精卵开始,生理上的抚育由母亲承担,既然社会将男性拉入抚育系统,父亲便应承担一定的社会抚育。 抚育多久?子女终会独立,但家中多是合作谦让,一旦出了社会便多是竞争而非合作,需要社会性断乳,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从成年时便会结束,这个成年是社会性的成年,可以让其有独立生存能力 三、因生育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传承 因生育而形成的父母子稳定的三角结构,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由家庭往外扩展,亲属关系扩张成氏族。 因子女成家,原有的三角破裂,新的三角形成,在新的三角形成过程便会有权力、财产的传承,如一直分裂下去,不仅难以实现还会造成争夺,于是形成了偏重单系的传承。 四、社会继替及人口控制 社会分工和生存需要一定结构及数量的人口,所以需要社会继替。在生产力一定时,人口越多,资源越少,生存状态会越来越差,所以需要控制人口。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久啊久
    推荐

    并不懂过于学术的东西,社会学功能派看到最后也没太看明白是什么。但感觉到了费老在整本书里体现出来的冷静和追根溯源。 这本书与其说是谈生育制度,不如说是从生育制度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式家族的建立过程。在费老的观点里,父母子是家族关系中最稳固也最基础的三角关系,而让这样的三角关系建立的基础则是人类繁育的需求,并且解释了我们历来的许多默认规则的发展由来,比如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为什么会有过继制度,大家族和分家是怎么回事等等,包括我们现在男尊女卑,子承父姓等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都过于偏颇的"陋习",在费老的冷静分析中都有其功能和发展的必要性。 这种彻底抛弃感情冷冰冰看人类社群内部结构的组成缘由和可能的发展历程,有一种奇特的透过迷雾看真相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功能吧,所有一切看似无道理的行动和默认规律其实都有其深层的逻辑,从生物学上来讲无可厚非,毕竟物竞天择。 (再次感觉到了达尔文的伟大[发呆])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Z.
    推荐

    非常好的社会学著作,谁都能读的社会学著作,思想脉络清晰,内容一气呵成,无愧于费孝通老师巨大的名声,相比潘光旦老师写的序的佶屈聱牙,《生育制度》这本书本身还是非常易读且简洁明了。整本书几乎没有什么重复阐述的部分,所以内容量很大,我也不能说自己完全吸收了,读过了费孝通老师的其他著作之后可能还会回来再读一遍,可能会有很深的记忆和了解。 《生育制度》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很重要,他帮助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刚刚成年的我如何成为家庭的一份子,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这里的家庭包括原来就有的家庭,随着我的长大,与父母之间的权力关系其实是在发生变化的,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以及对于另一半的选择上,婚姻与爱情之间的这种冲突(所谓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不可调节的吗?人生而孤独,害怕但是又渴望在这个社会上小范围内能有好的亲密关系,在社会大的层面上能够自我实现,家庭的托举能把我们送到什么程度,作为刚刚长成的成年人,我们又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这都是新手成年人非常困惑的地方。 描述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的理论有很多,在初高中的时候接触过弗洛姆的所谓的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父亲与母亲相较而言似乎确实可以对得上这种论断,但是,这不足以解释家庭之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与其中流动的情绪与冲突的形成。这世界上各有各的家庭,各自有各自的幸与不幸,我不知道别的家庭如何,但是,对我而言,爱与恨在家庭不可避免的冲突中往往就是一念之间,这种相对立的情绪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冲击。而费孝通老师的《生育制度》帮我厘清了自我、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制度对人的影响力比我想象的更加的大,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绝对不是物质条件的贫富使得人更容易善良或者作恶那么简单。人需要稳定,但人同时又受制于稳定,这是我早先就意识到了的,自由总是相对的,但是这边界的界定可能依托于现实条件,但往往人也是这条件的一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小觑。 这本书目前对我最大的影响还是对于家庭的理解,并非母亲就是天生的无条件的爱,也并非父亲就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爱,爱的分寸不是数学题很难轻易分出属性来。我意识到并且去接受孩子并不是父母爱的产物,而是社会的需要(这也解决了我困惑已久的明明不想结婚生孩子,父母硬是要子女结婚生孩子,仿佛这般就完成了某种任务的问题),而亲密关系的产生也非父亲与母亲之间生物性的差异,而是陪伴相处的时间,互动交流的时间影响爱的产生。了解这些情况并不会使得我觉得这个社会没有温情、残酷,而是让我明白人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有多大的自主权,从而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性,努力去经营关系,而不是等着天上掉下爱的馅饼。 我需要爱,所以我努力去经营爱,去付出,从而收获,这才是探索本质的意义。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Helen 🍭🍭🍭
    推荐

    社会学书籍阅读的后果就是,你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都由来有自。 你会发现人类社会不过是一张想象中的草图,自以为是的运作。 你会发现有些温暖的事情,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冰冷的目光和考量。 你是系统的一分子,你轻若浮萍。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蓝陵九卿
    推荐

    让我重新认识了婚姻,以前对婚姻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只从个人的角度来思考,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也就是对于社会来说,婚姻的意义是什么?同时双系抚育这个概念我也是第1次看见,这本书还是给我解答了疑惑,拓宽了对“生育制度”的理解!感谢!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chara
    推荐

    ①什么是生育制度 人类社会的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是矛盾的;人类幼崽在进入社会前需要十几年的长期抚育;人类无法脱离其他有机体单个生存,社会机制为了维持社会完整和人口稳定,于是通过构建“家庭、婚姻、亲属”等生育制度来限制人们满足其生物需要,利用生育制度最大限度地干预、控制人口,推进社会新陈代谢的稳定。 ②家庭抚育和单系继替: 为确定父亲与其后代的生物联系和防止社会关系的紊乱,生育制度有着严格的性禁律。抚育后代的过程漫长,需要两性参与、分工,早期的社会分工表明社会地位的尊卑,体现社会资源的占比。 人类生殖依靠两系,生育性的抚育是母亲单系,社会抚养需要两性双系参与,但在继替过程中只有父亲和儿子参与,进行财产和地位的交接,女儿的权力不是来自抚育她的父母,而是来自未来的配偶家中。 我们的社会是单系偏重。双系继替包含男女平等的继承原则,双系继替在父权社会中不存在。父系依靠单系嗣续将地位、权力和财产世代传递并牢牢握在手中。 生育制度包含抚养和继替,单系继替使得女性受到差别对待,这种操作使金钱和权力远离她,她想要获得这些只能通过婚姻和另一个人共享。这就是重男轻女的父权社会中女子地位低下的原因。 ③家庭基本三角的亲子感情和矛盾 以家庭小三角为起点,单系偏重也影响亲属关系的偏重和分类。亲属称呼的扩展有利于小家庭的亲属网络稳定和同胞团结,有利于双系抚育得到亲属帮助。 社会权力是借助家庭中父母权威来表现的。规范和征服孩子的生物天性与使其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之间引发的亲子矛盾;新分子社会性断乳时遭受大家庭父系的控制所产生的憎恨;以多继少的继替规则滋生家庭成员内部的纠纷。 社会为了去除人的生物性,创造亲子一体的血统观念,家庭内两性抚育既符合社会给人类幼崽创造的生长环境,又为亲子冲突埋下祸根。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渐暖
    推荐

    好书,值得精读。开头潘光旦那个长长的序,很见功力,但是容易吓人。还是费老更平民化。生育从来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不管每个人有多么想神圣这件事情,它都不是,书名已经体现这一点了,生育和制度联系起来其实是很讽刺的。生育、抚育、婚姻、家庭、氏族乃至社会,个人只是其中无比渺小的一环,社会结构性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正如费老结尾所说,是应该辩证统一的。但是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作用,在什么情境可以发挥作用是很难说的,也是很难的,过程也是很漫长的。作为能做的也只是让自己活明白一点,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安迪
    推荐

    这本书叫《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非常有名的书。费老讲的是中国的生育制度,我们中国跟其他的西方文化相比较,尤其跟欧美相比较,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到进入市场经济,中国的结婚率一直是保持在95%以上的。甚至在农业时代,我们保持在99%。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是看不到有人不结婚的。如果有人不结婚,那一定是很奇怪的,所有人都是结婚的。这跟英国不一样,英国一直有10%的人口是不结婚的,这10%的人口还不见得一定是很贫穷的,有些贵族的女性,她是不结婚的。 所以在中国的整体文化里,我们的家庭文化跟很多其他国家的家庭文化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在哪儿呢?其实我们的生育制度就特别能解释我们这种家庭文化的不同,尤其是我们把生孩子看成是两人相爱以后的结晶,还是说,我们两个人其实就是为了孩子才要结婚的,这种逻辑关系的不同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理解的中国家庭文化的不同。而《生育制度》其实就是这样一本书,从学术的理念,从一些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展开解释今天中国的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如此重要。 一、生育制度的概念 那生育制度是我们家庭社会学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所有读家庭社会学的人必须要去了解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好懂。 生育制度指的是男女结为夫妇,生下孩子并共同抚养孩子成人的一系列活动,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求偶、结婚和抚育。那这本书其实就是围绕着生育制度的角度,来展开对中国家庭的理解。 生育制度这个概念本身听上去很简单,它其实是个特别具有颠覆性的概念。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要有生育文化,是因为人有性的需求,然后我们是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一套跟生育有关的文化。因为有生理的基础,所以产生了这样一套文化。那费孝通先生告诉我们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你仔细去看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的生育制度,它是限制了人们对于性需要的满足的方式,而不是在这些方式上演化出来的。它的整体目标是为了种族绵延作为基础的,这也是它最根本的目标,所以这个制度其实会限制你很多的性行为。 在这里,费老还讲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为什么生育制度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什么概念?他说,如果人的生理机能能满足你日常的需要,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是不需要文化的。而我们之所以需要一个文化,就是这个文化变成我们的一种人为的工具,这种人为的工具帮助我们去达成我们想要满足的一些需求,但是生理本身并不带来。 比如说我们没有呼吸文化,你的生理机能会决定你就是这么呼吸的,你不需要通过文化来强迫你去呼吸。而生育机制本身是需要有文化的外力的。为什么需要这个文化的外力?难道不是所有的种类都是这样自然而然生孩子的吗?难道不都是这样自然而然有种族繁衍的吗?这不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吗?它为什么就需要一种文化去强制呢?或者说需要一种文化的力量要求你一定要生育呢?在这里费老就提出了一个特别让我觉得醍醐灌顶的想法,但一想你又会觉得真是这样,他说:“生育文化本质上是损己利人的。” 生育这个行为本身,如果个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完全是可以不要孩子的,生孩子对你个体来讲有什么好处呢?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多的独立个体经常跟我讲的,生个孩子来干嘛呢?我自己买买东西,不香吗?我自己打打游戏不香吗?我自己好好生活不香吗?我干吗非得要去生个孩子?又要照顾他,还要有经济投入,然后还很可能养个白眼狼,真的很麻烦。 费老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生孩子从个体角度讲真没有特别的好处,尤其是我们人类跟动物不一样,动物整个抚育过程只含有生理性的抚育,也就是说只是在生理基础上,你让这个物种能够遗传下来,就吃饱穿暖就可以。可是在人类的抚育方式里面,它还有一个叫社会性的抚育,它不仅仅是在生物机能方面的,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把社会规范传达下来,让社会规范能够让下一代了解。我们在种族繁衍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的人口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个人口能有分工合作,让社会能持续下去,所以社会上的很多理念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播下去的。 所以当我们既要有生理性抚育,又要有社会性抚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人类的种族繁衍,其实是比我们所谓的这种一般的动物更难。而生理抚育本身其实很简单,单系可以了,就是很多动物就是妈妈一个人来抚育孩子就可以了。社会抚育就比较复杂,而这又是我们人类跳不过去的。 而你会发现,社会的完整性是个人能健全生活的必要条件,我们人都是社会性动物,而我们的社会完整性又依赖于人口必须要稳定,你的社会分子要不断地新陈代谢,你的种族要绵延下去。所以所谓的社会完整性就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有分工体系,所以社会抚育是非常必要的,它要把这种分工的模式,要把社会的理念放进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抚育方式上,就是有社会抚育,而这个社会抚育和两性分工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非常紧密。那我会发现我们人类具有生物性的差别,在两性分工里又出现了社会性的分别。 我在这里觉得特别有意思,费先生从来没说过他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也从来没有说过他是做性别平等研究的,可是竟然在《生育制度》里,在那么多年前的一本书里面,他就已经提到其实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生物学上的差异,两性的很多差异是由文化建构的。 如果朋友们熟悉我的话,就知道我其实专业方向还有一块领域,除了家庭社会学以外,还有社会性别,就讲两性之间的差异其实更多是由文化建构的。而费老在这本书里就讲,正是因为男女两性的分工体系不是生物性的,是社会性的,所以才需要有一个外部文化的力量,去让每一个出生的个体能够不断地去持续这样的分工模式。 那在整个的育儿单位里面,他也发现生理性的单系(妈妈)就可以把孩子养大,没问题的。但是当我们要去传播社会分工背后一整套理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男一女这样的基本单位,以一个小群负责制的原则就成为了我们抚育孩子最佳的单位,所以生育制度的核心是双系抚育。 讲到这里,我们就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生孩子。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第一步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从个人怎么活得开心来的,而是整个社会实是需要繁衍的。而反过来讲,那是不是说我就自己管好自己,那也可以繁衍下去?不是的,你个体想要生活得很好,你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完整性,依赖于这个社会有分工的。这个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对你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一代一代愿意去不断地抚育下一代。虽然在现实层面上,或者是在你急功近利的角度,它好像对你没有好处,但在更长远或者更大的格局里面,你会发现这样的社会更替其实是对个体生存本身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婚姻的意义 我们解决了为什么要生孩子的问题,那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双性抚育很重要?费老在这里又有一个颠覆性的概念出来了,社会为什么需要双性抚育呢?是不是我们过去觉得两性本来就很相爱,所以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他们愿意共同地抚育一个孩子?我们社会学经常很扫兴,会把我们浪漫的想法一下就打没了,费老师说:“错,不是这个因果关系,恰恰倒过来。”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恰恰是因为我们要共同地抚育子女,咱必须是一个单位,一起去抚育子女,所以我们两性之间才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连接,这种感情连接才能够使得我们保证给孩子提供一个最小的、最佳的抚养单位。所以费先生说:“婚姻是社会为孩子确定父母的手段。” 费老用了很多例子去说明为什么这个因果关系是这样的,它里面有一个区分,叫生物性父母和社会性父母。什么叫生物性父母呢?就是你是自己出生的,你在血缘上是你父母基因的遗传,就叫生物性的。可是在中国整体的历史上,很多时候我们是社会性的父母。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皇族里面,不管是哪个妾生的,最后很可能都归在了一个皇后的名下。我们在很多家庭里面,妾生的孩子很可能也是归到了妻子的名下。那很多男性他可能不能生育,就会通过养子过继等等方式来形成这个父母的身份。 为什么在人类社会里即使没有生物性的关系,也要去确定父母的身份?就是因为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的婚姻家庭不是说你相爱后自然而然有个孩子,而是你所有这一整套的制度,它围绕的核心都是我们要抚育这个孩子,这个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问,为什么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而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呢?那么刚刚那个逻辑,我们就慢慢推导过来,你想想看,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比较稳定的生育抚养的基本单位,但单靠感情特别不靠谱,今天我爱你,明天我可能就不爱你了。那不爱你了,这个抚育单位是不是就要崩掉呢?所以不能单单靠感情。 我们首先要在法律上保证婚姻机制,另外我们还将其他的经济关系渗入到婚姻关系里面去,并扩大婚姻关系负责的团体,从而我们来加强夫妇间的联系。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在过去的时候,抚养孩子经常是有各种各样的亲属团体一起加入进来的,我们在经济上的安排也不是只有我们小夫妻决定的,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家长在整体管理,所以我们就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单位。 那我们在结婚的时候,结婚手续的作用是什么呢?事实是使婚姻关系由两性关系扩展到牵涉多人复杂的社会联系,来维持长期的夫妻关系。你看我们在上一本书讲到《乡土中国》的时候,费先生就提到了说:“中国这个是差序格局,每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就像一颗石子投在水里,一圈一圈放漾出去。”你这个就是整体的关系,实际上你中间那个核心的点,就是外部那些圈子反过来也去建立了中间那个核心的点,使得你能够维持比较长的关系来长期抚育子女,所以你会发现法律,经济关系,宗教,结婚仪式等等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尤其我们在这种结婚仪式上,或者葬礼上,你更多能看到这个葬礼仪式其实都是按照子女的逻辑体系去排的。 那为什么感情在这里不被我们重视呢?很多的朋友会说:“沈老师,其实也不矛盾,既重视感情,然后我们又重视经济,不挺好的吗?”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民族是内婚制,什么叫内婚制呢?就是我们一个群体,一个血缘大系统里面,表哥跟表妹结婚,表弟跟表姐结婚,或者跟堂的结婚等等,可是慢慢慢慢,这样的婚姻模式都被外婚制所替代了。也就是说,姓张的不要跟姓张的结婚,你要到外氏族去结婚,然后这个村庄会找另外一个村庄人结婚,这叫外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变化?这个也回到了要怎么让生育单位更稳定的问题上。 因为人们发现如果是内婚,本来我们互相之间关系很稳定,比如说每个人,他是我的爷爷,他是我的爸爸,她是我的姑姑。结果表的两个结婚了,这个时候突然发现,那些姑姑称呼也变化了,爷爷的称呼可能也要变化,各种关系都会要变化,所以它非常容易破坏原有的关系。但是外婚就没有这个问题,你原来的关系还是稳定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多氏族都选择了外婚。 但是外婚有一个问题,不太容易合作。因为我们双方来自不同的领域,我们可能理念不一样,我们各种行为不一样,所以就不太容易马上形成一个整体,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婚姻所遇到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不管怎么流动,就算我跟隔壁村结婚,那个方圆,也是很近的距离,文化和文化之间相差没那么大,习惯上的差距也没那么大。但今天我们很可能要跨很远的地区结婚,就像我是苏州的,然后我先生是湖北的,在以前我们要结婚太难了,不太可能,但是我们现在真的是结婚了,所以我们有两地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合作是不容易的,甚至我们还有跨国婚姻,跨种族的婚姻,这都涉及到不容易合作的问题。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两个人亲密的性爱关系上?费老又给了我们泼了一盆冷水,研究里发现,性爱主要是起扰乱的作用,你会发现他追求新鲜感,他会不断地去换人。所以你要放在性爱上,那关系是可能是更加麻烦的。所以在漫长的人类的历史里,我们为了去达成这个生育制度,我们为了让孩子的抚育有个相对稳定的抚育单位,我们的目标和手段跟我们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补救措施: 第一种补救措施,也是在我们中国传统社会特别多的,就是我们使得夫妇关系比较片面化,抛开感情的需求,不要整天讲爱不爱的问题,今天爱了,明天就不爱了,太麻烦了,咱不谈爱不爱,咱们着重在经济事业上的合作。所以在传统的中国夫妇生活里面,你会发现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我们的行动轨迹经常是不交叉的,你在这个厨房里面工作,我到外面去,我们甚至有的时候,晚上可能睡的还不见得都是在同一间房。通过牺牲一定的夫妇之间的感情生活,来塑造夫妇之间稳定的联系。 但它也会有个副作用,会使得人们去寻求夫妇之外的感情寄托,这也是我们在过去的婚姻里经常看到的问题。但这个感情寄托很不公平,往往只有男性有这个权利,可以到外面去寻求感情寄托,很多的诗人都就有这种跟各种以前的歌妓等等,有美好的爱情诗流传下来,但我们女性可能就没有,所以这也是性别不平等的一个方面。 但是你会发现,这是做了第一个补救的措施,所有都是为了生育制度的稳定,感情不太重要。那么每个人也都觉得接受这个理念了,我结婚就是为了生儿育女,我就是为了把孩子抚养好,至于这个老公好不好,能不能谈得来,不重要。 第二种补救措施,我们叫变相的内婚制度。我们要找外面的人来,以保证各自的社会关系是稳定的,但是最好和他们能够有更多文化上的融合,能彼此熟悉,所以我们就有那种变相的内婚制度。比如说童养媳,就是早一点把外面的女性带到家里来,这样我们的文化就一致了,以此来避免这些问题。 那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还出现了第三种补救措施,叫择偶的自主性,这是跟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紧密的一种模式。以前我们生存压力很大,夫妻双方为了吃饱,为了把家庭这几张嘴养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家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情情爱爱的问题。我们说饱暖思淫欲,饱暖都没有的时候,淫欲就放一放。可是当我们家庭的经济负担变得越来越小,柴米油盐醋的负担都减轻了以后,你会发现,夫妻之间感情的需求就开始出现了。自主择偶对于我们过去的婚姻关系,其实进行了一个很大的颠覆。 我在这里稍微补充一些其他老师的研究,比如说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他发现过去我们的婚姻模式,也就是第一种补偿模式,把感情拿出去这种婚姻模式,我们称之为缘分婚姻。两个人为什么要走在一起?目标就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大家都很明确,幸不幸福不在这里面考量。那为什么是他们两个在一起,而不是他和她呢?很简单,我们用“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你们上辈子做的那些事情来解释了。或者“千里姻缘一线牵”,背后有个红娘,是月老决定的。甚至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用八字合不合来决定你们两个人适不适合在一起,没有说你们俩个体是怎么样的。这种婚姻模式讲的是你在婚后如何去匹配,因为你在婚后真正做的角色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跟你两个人相不相爱没关系,你们的主要角色是爸爸和妈妈。 所以你会发现,在很多农村直到现在称呼别人,会称呼谁谁谁的妈,谁谁谁的爸,尤其是女性,她的身份就是谁家的妈,很少说她是谁家的老婆,介绍可以这样介绍,在口头称呼的时候经常是妈,为什么?因为这种缘分婚姻里,我们两性之间最重要的角色是那个抚育的角色,带孩子的角色。那在这种婚姻模式里,我们是不太在乎说我们要很幸福或怎么样的,我们是个减法婚姻,我们一旦在一起了,我们就是个减法婚姻,我们叫白头偕老,很稳定的。然后我们有问题就要去容忍,要去妥协,我们更在乎外面别人怎么看,内部我们就没那么在乎。 可是到了自主择偶的年代,尤其是西方的思想进来,我们出现了一个婚姻模式,叫爱情婚姻。按照爱情婚姻的逻辑,为什么要结婚?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不再是为了双系抚育,它为的是个人幸福,所以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变化了。它不是强调说,像《红楼梦》里面,贾宝玉为什么跟林黛玉在一起?是因为林黛玉上辈子是个绛珠草,贾宝玉不断地给它浇水,所以他们有这样的缘分,这辈子林黛玉要把上辈子被浇的水(眼泪)还给他,所以他们发生了爱情故事。在新的爱情逻辑体系里,这是我们不要的,我们是要两个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像《泰坦尼克号》里露丝看到杰克,发现你原来可以这么吐唾沫,这么自由,这个太吸引我了,我们就相爱了。爱情婚姻里强调两性的相吸,这里面是有主动性的。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就讲,激情、亲密、承诺是构成爱情的主要边界。那在这里,我要发明很多,比如说香水或者是修饰妆容,让我自己个人变得更有吸引力,然后我们婚后还要有浪漫的烛光晚餐,不断地通过积极的努力来维护我们的爱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是要非常积极主动去经营才能长久的,所以它是个加法婚姻,什么意思呢?就你每天都要加上去,你哪天停滞了,你不去努力了,爱情可能就结束了。 两种婚姻,我们并不说好坏,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但是我这几年做爱情研究,我有我们社会学的爱情思维课,在樊登读书上也有,我们就发现经常有新旧脚本的混杂,什么意思呢?我发现今天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爱情模式叫命中注定我爱你,我既想要有原来缘分婚姻的稳定,因为缘分婚姻很稳定,它是一个白头偕老,然后减法的。所以我们经常在亚洲的偶像剧里,经常会发现两个人小时候就认识,然后长大了会怎么样,其实就去弥补那个缘分。我们在国内也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辈子都是恋人。最近还有什么剧,十辈子都在一起,其实都是在走原来的缘分模式。但是是不是我们今天的结婚目标是为了抚育呢?不是的,我们还是要爱情的,我们希望他看到独特的我,这是我们追求的。但是这两个极端你放在同一个锅里,它其实很难能够去协调好,所以这个恰恰是今天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Frank
    推荐

    作为一个理工科专业的,看完了费老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和这本《生育制度》,承认自己很多地方也是理解不了,但费老已经尽力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写了,同时不得不感叹费老在做学问时的严谨,实事求是以及为解决中国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为初衷的学问之路,他博学严谨却又不失幽默,他用他自己你亲身经历不断完善他的学术思路,在本书最后页中“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伟大情怀吗!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Spark
    推荐

    生育制度是最寻常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制度了,但是如果把它掰开揉碎细细去考究里面的一二却也是极难的。         费老在70多年前就写完此书,对今天的社会意义依旧举足轻重,也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生育制度是什么?它包含了求偶,结婚和抚育,它的目地就是将人类绵续下去,是种族绵续的保障。那么这项制度是怎么诞生的呢?         可以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去看,男女结婚成为家庭,共同创造并抚育后代,这样可以为社会提供稳定的人口,这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那么为什么缔造婚姻制度呢?一方面因为限制性,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便没有求偶,婚姻,家庭同样可以得到,乱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稳定,从而为社会带来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婚姻也是双系抚育的重要保障,什么是双系抚育?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共同抚育子女,为什么要保障双系抚育?生殖机能只负责产生新的个体,而无法保证新个体在消亡前可以产生新的个体,所以种族的绵续不能靠生殖机能,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对于人类来说,新生儿需要哺乳期和社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这就是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二者同样重要,所以双系抚育也好,婚姻也好,都是人类文化产物,因为人类没有天生的机能确保抚育的落实与种族的绵续。比如堕胎,虐婴杀婴和等各种疏忽致死。          但是种族的绵续不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人类有能力跳出从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之间的生物机能的连环,因为有各种避孕手段和上述所说的导致无法抚育的可能。          从生物层面上说,获取营养是损人利己的,而生殖是损己利人的,彻底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设法避免生殖。但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社会的新陈代谢便会就此终止了。但另一方面,对于禁欲来说比如教徒,禁欲可以保持个人的独立,避免与社会杂事挂钩,也能超脱于社会即佛教中绝于红尘,才能保持自由的自我,更能做到纯粹的自觉与觉他。          在这里再细说一下双系抚育,社会上只有男性与女性,也只有男性与女性的结合才能缔造新生命,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后也可能出现无性繁殖,就现况而言,就注定了男性与女性的分工与合作,但双系抚育没有生物本性作为保障,于是想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的婚姻就应运而生了,在社会的公认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共同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人类最开始都是母系的生理单系抚育,母爱是自然的,是天生的,而父爱是在确定父子关系之后才发生的,是人类的文化与制度让生理单系抚育变成了双系抚育。          关于婚姻的确立。父母分为生物性父母与社会性父母,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你生命的是生物性父母,把你抚育成人的是社会性父母,绝大多数情况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而婚姻的目地也在确立社会性的父亲。有丈夫的女人才有生孩子的权利,婚姻与生育的关系要重于婚姻与两性的关系。有一件有趣的事是非婚生子女和他们的生父需要法律手续才能确立,但是妻子和外遇生下的子女虽然和丈夫没有生物关系,却需要法律手续来否认父子关系。婚姻需要彩礼的传统,双方都要把钱财与社会关系绑在两个人身上,这样提高了分手成本,一方的原因导致分开会被没收掉所有的押注,反过来说孩子也是成本之一,还有婚姻与宗教鬼神的结合,种种方式都是为了稳固婚姻。          关于夫妇之间的情感与关系。两个各自独立的主体拥有不同爱好,习惯和观念,但是要长久共同在一起抚育子女却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单靠性冲动和儿女私情很难做到长久有效。生活中充满了合作就避免不了摩擦,当然有人会说在摩擦中才能中和二人的习惯与喜好,不过理论上这样没有错,但是实际情况却很不乐观,很少有两个有些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觉单位,我的痛不能进入你的身体里让你的身体感觉痛,但两个人总要共事,就只好猜测与捉摸,这只能从个人的经验中体会得来,自己没有的就无法推己及人,自己有的别人没有也就无法让别人明了。所谓遇到灵魂伴侣的概率也小之又小,所以古话门当户对也是尽可能的降低两个人的各方面差距。但是大家也不要误会作者是反对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费老所要指出的是必须有一个客观环境,那就是说,社会上要把夫妇关系的任务减得很轻,使夫妇不必经营全面的合作,甚至减少到只有性和感情的内容。比如在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增加社会的责任,减少夫妇的责任,夫妇之间便有精力去努力经营感情。          为什么总有人抱怨现在的婚姻好难经营,对爱情失望,离婚率高涨,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用工夫了。          关于性与社会。社会对性充满了歧视,原因是性威胁到了社会结构的完整,人不能绝欲又不能无性繁殖,因此迁就些,把性限制在夫妇关系中避免了奸淫。性相关的都大多都是私下里的,往往上不了大台面,一个官员妻妾成群但可以制定限制女性裙子长度的政策。           关于共生和契恰。狭义上社会关系只发生在那种相互能推己及人的关系中,社会的基础是同类意识,也就是指有相同的人格的承认,同类是推己及人的结果,人类中有两种人与人的关系,一种是把人看成自己的工具,一种是把人看成同样具有意识和人格的对手,前者属于共生,而后者属于契恰。在这种契恰的关系中才能发生道德,才能有忠恕之道,才有团体,才有社会。孩子初期不会分辨出人和其他事物有什么性质上的差别,因为没有经验,就连和父母也无法契恰,直到他们有了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心情,正所谓“生子才知父母恩”,反过来说没有子女就无法与父母达到全盘契恰。也可以说与父母的关系看成是一个标尺,去衡量步入社会后的种种关系,这也是婚后育子的必要性之一。         以上所述是这本书前面部分的主要观点,后面也阐述了如何教育子女,时代交替中亲子关系的变化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希望以后读第二遍会有更新更深更准确的理解。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师 赖
    推荐

    这个世界在时间的齿轮上从来就是靠着生育这种价值推动向前的,而实际上生的内核是要远远小于育的。 生最终要依附于育,依附于存活于世的能力,男人自古以来娶妻生子的潜在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延续香火,而是为了在社会中,于血统上扩大自身生存能量,同时让家族势力得以稳固。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以此拴住女方,让关系难以撇清。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常萌萌
    推荐

    1、有些人的慈善,是晴天借出,雨天有凶巴巴收回的伞。不问前因后果,不分青红皂白催你结婚的就是这种人。 2、父母那一代的选择,多数是折梅打猪,但你要记住:折梅插瓶和折梅打猪是两种人生。 3、“人人都可以吃喝拉撒,人人都可以生殖繁衍,连动物都会。这些是中性的,不必拿这个作为骄傲。” 4、遇见傻X,记得绕路。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我很好奇
    推荐

    如果我要选择随大流,那也是清醒的随大流 当下社会结构正朝着个人主义与原子化的倾向发展,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结婚?我们为何要选择生育?为何要维护家庭这一组织的秩序?跟谁结,跟谁生孩子、生几个,为何不能说只是个人私事呢?三亲六戚跟你的这些个人事务又有什么关系?回溯生育制度,这些对每个人的选择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制度,即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社会上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模式,一般称为规矩,书本上也称礼制或法度。它确是人为的,不是由本能决定;是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和修改传袭下来的成规。通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每个人“学而时习之”获得他所处社会中生活的权利和生活的方式。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不按这些规矩行事,就会受到社会的干涉、制裁,甚至被剥夺掉在这个社会里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生育制度是一个古老的社会制度,费孝通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凡属因种族繁衍的需要而引伸或派生的一切足以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维护此项重要功能的事物、制度,都在《生育制度》的关注之列,如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读完《生育制度》,就能够知道此项社会制度存在的一些合理性。但没有完美的制度,维护制度的功能论是针对个人认知的纠偏,但是功能理论走到极端,认为文化中一切要素都是有用的,又会给人以存在就是合理的印象。 费孝通在著述《生育制度》时也在思考,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不了社会的分工,生存与其他人息息相关的情况下,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能顺流而下,被裹挟其中。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个人既是载体也是实体。个人确实跳不出社会的掌握,而同时社会的演进也依靠着社会中个人所发生的能动性和主观作用,优化和改造社会制度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质疑、批评、实践,也是我们能做的事情。 在愈演愈烈的“不结婚”“不生孩子”大环境下,什么时候生,生几个,确实都是自主的权利,都应该是自主的选择,但在做决定之前,也必须清楚知道,这个选择的按钮并不是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并非任何时候自己都有按下的权利。清楚自己为何选择、为何生活,避免成为某种时代风潮下的炮灰。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边行
    推荐

    潘光旦看费孝通思路清奇,用功不凡,且心怀学术,激动得当面耍了一套不传之传的迷踪拳,然后走了……几十年过去,费老回首往昔,喃喃自语道:哦,那是迷踪拳啊! 潘老因趁着夜色授拳而又心情太过激动,众厢看来,只觉精彩、痛快、高深,未能得其精髓。阴差阳错,玩成了太极。 回到正经……看费老的书得花点时间,因属社会学类,总得从他的字句和思路间歪歪头,和自己的见知对碰一下。见知不够,阅历不深,会头疼。《生育制度》比起他后期的著作,显得有点散漫,但思路还是有的,能捋出个大概分明来——拿生育功能去触碰原始社区,然后漫撒一张婚姻目的的网,再结合抚育机制的功能性,去透视社会进程。 从社会需要到人心需要,从利益追逐到社会责任,看似里面抽掉了单独的个体,而以人的社会性盖棺,但其实还是有生物性的。因为费老时不时就会提到有部分人对婚姻感觉怪异,甚至躲避逃离,只是因婚姻的社会功能性。费老自惭之“见社会不见人”,言重了。见社会本就已经很难了,再系统地逻辑出一套体系,更难。见人者,古今圣贤好像都难从大的群体结构中觅得真端,因为人,性情灵动者也,太分散了。如今的许多社会学家虽然结合了全球资料和大数据,也只是在“见社会现象”而对“人”加以分门别类。类型这个词,以后要多见得多。到“见人”的层位,似乎只存于哲学的终端了。有意思的是,哲学无终端。 谈到个人,自古及今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生物性觉醒的历史。这个觉醒是,作为人,他知道了自己和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一旦觉醒,或多或少地,总要和他的“社会性”产生冲突。人们面对婚姻和抚育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以前几年里,因为适龄,多多少少会想到这些,思来想去,觉得担忧是多虑的。社会是以人为本位组成的,当这个以人为本位的社会发生症状时,无数个人人自会自发平衡。人人是一个自觉的自我调节的杠杆。单个人的无能无力,不代表社会组织的无力,春秋后期的各国政治家发展人口,汉代集体的调控性的迁移,魏晋时稍逊,唐时则又调控成功,以至于宋,人口基数达到了基本饱和。虽番邦作乱,到底也在时间河流里被社会杠杆所侵融。更何况,计划生育的国家机制,是足够强大的。 国家机构的强力,费老经过一些,应该知道深浅。当社会症状出现,但不足以撼动根基时,它的对策是宣传和提倡,是温和的,也是我们这些不婚不育坚持者们可以无畏地争喧的阶段。但到会影响国家根基和社会进程时,国家机构会施以铁手,机构之下,无有脱漏。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社会结构要优于费老所提的欧洲国家。它可以有压力,但不会崩溃。 中国的文化是:人的生物性的维持,基础在于饮食。只要这个基础不溃塌,那他的社会组成结构在面对挑战,总是有惊无险的。饮食是基础,繁衍是条件,这也是费老提出的人的生物性和动物的生物性的区别——人类的繁衍相对于动物,是自知自明的。知道了不去做,是另一回事,是没到紧迫关节。 好像扯散了,回归一下。人的生物性的觉醒和人的社会性的冲突,是可调节的。不买账,只是价格和利益或者还有一些附加条件上没谈拢。还是可以商量的。因为,最重要的,人的生物性的觉醒,是在人的社会性的明晰下才觉醒的。没有社会性的明晰,就没有生物性的真见,是假装的灵长,带着尾巴的。 貌似想说的已经说完了……反正我个人是不急的。看风看月,一时无忧。

  •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Python程序的91个建议
    Y
    推荐

    了解到一个最近疑惑的观念,生育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我们遵循了这个制度就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也是为社会进而为个人做了一些贡献。 婚姻也并非源于爱也不是为了维持爱,只是更符合经济学原理。有了婚姻制度的约束可以更加稳定的完成抚育孩子的任务。可以让感情破裂或者爱意渐减的夫妻继续有义务的抚养他们之间的孩子。 总之,我们之前认为两个人先恋爱再结婚先顺理成章,在社会学的分析中,他们不过是符合了社会永续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都按部就班的为人类的永续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 没有爱可以结婚吗?可以。 结婚为了什么?为了繁衍后代。 为什么要养育后代?因为经济学原理,社会发展需要每个人的配合,合作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永续发展。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除了生物上的自然人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我们就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制度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义务。 看完书给我的思想上带来的改变是: 理解了身边人结婚后具有的社会意义,以及他们生育养育孩子都是值得人敬佩的。也不再排斥结婚这个话题,也愿意承担婚姻中之前认为沉重的责任。 自己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宏观,作为时代中的一员我们用自己的一点微弱力量给社会发展加入自己的努力。不再囿于自己狭隘的情绪中,打开自己拥抱社会。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