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是b站上countryhumans / meme关于霓虹的手书,其中霓虹的人设是一个猫耳水手服的“声音软乎乎,脚步软乎乎”的无害模样,低着头,几近“谦卑”。而垂下头的面部阴影里依旧挂着“我错了,但我不会改”的微笑。当时觉得真的讽刺至极。 读了书,对这个矛盾的民族有了更深的概念。 日本是极度热于“忠”的,但不同于中国,他们的“忠”是没有“仁”做前提的。打个比方,中国的皇帝只有够“仁政爱民”才会得到拥护,否则就会有“揭竿而起”, 但日本不会,他们的“天皇”就是天。 以他们某个将军的意思,中国的“仁”是为了摆正中国人的劣根性,而日本人是心思很正的,不需要这个前提,呵呵。以至于最后对外发动战争,也是因为“忠”,他们自觉对世界有义务,觉得有必要向世界推广自己的“处世经”,然而世界人民并不领情,以至于最后败北。 有趣的是,美国还担心日本这个极度敏感重“情面”的民族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耻辱而死灰复燃,但恰恰相反,他们乐呵呵的认了,火速翻脸,对对手顶礼膜拜。听说,黑船事件还做成了雕塑用来表达崇敬。 总之,就是极度的自卑与自负吧,日本政府掌控民众的手段着实高明。 尽管今天的日本变“战争手段”为“和平路线”,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作者最后提到,日本会一直关注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国家的成功与否,如果失败,他们会拿来自我安慰,如果成功,他们很可能重蹈覆辙。 很喜欢一个偷偷去拍靖国神社内部的up主说的一句话:“当今的很多日本人说,祖先犯得事,我们没必要替他们说对不起,那么对于中国人呢?祖先受的苦,我们又凭什么替他们说原谅?”
没去过日本,仅存作者描述日本的文化,教育等等,作者很多应该在大数据搜索收集然后拼凑在一块,我想随着这个社会在发展,这里边有好多片面性,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对日本的耻文化,日本的思维习惯,和日本从小的教育呀等等,我还是学习了很多
从美国的角度,比较客观的研究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令我豁然开朗。
人当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需要去遵守原则,用个体的角度来说,原则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说是最好的,人需要去分辨可为与不可为,在去做,多数人都去做说明不了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必须去做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分辨的能力,而非随波逐流,有的即使都在做,也不用去做,而有的让人难以理解,但自己认为用必要去做,就不需要顾及他人的想法,言语,坚持自我。 也许有意义的事,但不适合所有人都去做,因为地方民俗文化不同,难以理解,无法让集体去保持一致性,成为每天都会做的事,成为习惯,以及一些方法,方式等等,可在独立个体看来,是可以去运用的,一个人去做,不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及影响,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认为合适的事,习惯,方式,方法等等。 从理性的角度,诸多国家个人,习俗,向往,生活习惯,性格,到法,工作方式,等等都有必要去思考,集认为所有有用处的在自己身上,感性的角度,会使对其他国的文化,方式,产生偏见,会影响理性对之的选择,也会因为使用显得格格不入而放弃,其实有些一旦养成这种习惯,还是会有不错的效果,重要是消除偏见,集之所长,坚持自我,将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可以导致的结果。
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责任、担当、生存之道的理念,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缺失部分的累积;学会选择懂得珍惜每一天的遇到。 人都是在指责别人的过去与不足之处!却很少说一说写一写自己身上的毛病,好的拿来、坏的放弃,是一生一世需要学习的!
了解日本,从这里开始 ――《菊与刀》 《菊与刀》,作者美国女作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写于1944年6月。主要内容: 一、日本,一个矛盾的民族。 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柔;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柔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真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既十分在意外人对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二、 日本,一个有着狼子野心的民族。 日本人认为,现在的世界因为各国拥有绝对主权而处于一种世界性的无政府状态……所以日本应该为建立世界性的等级秩序而战斗。 他们当仁不让地将成为这个世界的领导者。因为在整个世界中,日本是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唯一国家,最熟悉各国“各得其所”的意义。 即使战败之后仍然认为他们的“大东亚”梦想不应该被否定,至少道德上不应该把“大东亚”拆开。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武士西乡隆盛的遗言说: “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命运,一种是偶然碰到的,另一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当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艰难难以逾越的困境之时,我们必须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命运。” 三 、日本,一个爱走极端的民族。 在创造自己命运的同时,避免不了的会走上极端。 在站前宣传中他们告诉军队和民众:现在全世界的眼睛正在盯着我们,看我们如何去做。 为了让“陛下放心”而甘愿“为天皇献身” 四 对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即使它只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元首。 他们不能将天皇和日本分开,“如果没有天皇,那日本就不是日本”,“天皇代表着日本的所有国民,是日本的象征,是所有日本人崇敬的中心,是高于宗教的一种信仰。” 是什么样的特殊情节让日本人认同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待遇呢? 等级制度。 五 日本,一个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的民族。 如何体现呢?礼仪。 每一个日本人都必须懂得,不同场合的不同礼仪,这些都是他们需要从孩提时代就要开始学习和掌握的。 *语言中使用敬语。 *使用敬语的同时,也会有适当的鞠躬、行礼或者跪拜等等礼节形式。 *吃或坐时,会根据自己与对方的亲疏程度或辈分不同,使用不同的词汇。 在家庭中―― 家庭是日本人需要认真观察和学习礼仪的地方。 母亲会把自己背上婴儿的头摁下去让婴儿懂得礼节。刚刚蹒跚学步的幼儿,首先要知道的东西就是尊敬父亲和兄长。 妻子给丈夫鞠躬,孩子给父亲鞠躬,弟弟给哥哥鞠躬;女孩子则不分年龄大小,都要想家庭中的男孩鞠躬。 对于一个国家―― 日本人仍坚持天皇的观念,日本人认为只有皇室家族成员才有资格继承皇位,日本人对于天皇的不可侵犯性从没有改变,他们以为天皇本人就是神,而不是世俗中的人。 在日本,天皇和大名之下,还有五个等级:士(武士)、农、工、商、贱民。 着重说说武士和农民―― 武士 只有武士才能佩刀。 作为一个武士不能同时是农民、工匠或商人。 武士们有国家发放的俸禄。 武士提倡的最高美德的是简朴。 武士刀象征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和地位,面对庶民,武士能够使用自己的配刀。 如果庶民对武士失礼或者对上级不逊,可以当场斩杀(德川家康 ) 大名们的文件也由武士来处理。 武士们要时刻准备着为主君战斗。 农民 日本的农民阶级,似乎既没有法律上的保护也没有习惯上的重视,不仅对于特权阶级的欺辱不能有所反抗,还需要承担沉重的年贡和赋税。 不过,农民仍然有某些安全保障的。日本一直在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拥有土地被人认为是有威望的。 这些等级制度也不是毫无变更的。方法: 1、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改变。 2、通过过继或收养。武士身份可以购买。 六 “孝”是日本民族崇尚的道德准则之一。 但是孝道对日本的影响只限于他们直接接触的家庭内部。最多也就是包括父亲、祖父,或者伯父、伯祖父及其后裔在内。 日本人提倡的孝道只在这个集团之中施行。故,集团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弄明白与自己辈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地位。 比起辈分和年龄大小,对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的地位有决定权的是性别。 走路时,妻子要跟在丈夫身后;家庭中的女孩,不享受任何礼品、长辈的关怀,甚至教育。 七 “义”和“恩”是日本民族背负的使命 日本提倡的“义”是指努力让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既包括自己的祖先,也包括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为什么要对他们讲“义”呢?因为恩情。 在日本,他们常常把这种“恩情”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限量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持续时间上都永存的恩。 他们认为,这种“无限量的恩情”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孝”),还有天皇的恩赐(也就是“忠”)。 孝和忠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是每个日本人必须应尽的义务,就像日本的初等教育被称为义务教育一样。 一种是数量上相等并且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将恩情还清的。 这种“恩”是有限的“恩情”,即“情面。” 在日本的辞典对“情面”的解释是:正道;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做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以免被别人非议。 情面和义务不同。 义务是针对自己的至亲之人,或者是自己对祖国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去做的事情,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必须去履行。 虽然有些“义务”也会让人觉得不愿意,但是,“义务”的概念中没有不愿意的意思。 比如,皇恩,父母之恩,师恩,主仆之恩等。 他们认为最大的“恩”就是皇恩。对待皇恩最好的体现就是无限忠诚。 情面则与此不同,它是完全被迫进行回应的一种道德标准,它让接受情面的人总觉得非常为难。 日本人的义务是无限的,不管怎么做也不能报答完;情面则是有限的。 在日本,受恩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让自己背上人情债。 如果大街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日本人常常选择不予理睬。 让我们姑且把日本人所说的义务和情面统称为“情义。” 对于这个“情义”,他们分成了两种态度。 一对社会的情义,是对别人的情面的积极回应,更多的是一种礼貌性的义务。 二对名誉的情义,也就是维护自己的名声。 碍于情面的人会说:若是不这么做,就显得自己很不懂事,就会被人耻笑,让自己蒙羞(舆论的压力)。 八 维护自己的名声(名誉的情义) 顾及“情面”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好名声,而不是为了报尝昔日所受别人的恩惠。因此照顾情面就必须做到安守本分,在心中不快的时候也能顾及他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必须做到要脸面。否则就被认为是无脸的。极端的情况或许会出现对毁谤者进行复仇,甚至为了情面而自杀 名誉已经成了道德的一部分,它被这个国家常常作为精神价值的基础而大的提倡。 一个自重的日本人一定有着坚韧的性格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这也是包含在对名誉的情义范围之内的。 比如,女人分娩时不能大喊大叫;男人遇到痛苦和危险时应该处变不惊等等。 对于名誉日本人有着持久不变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普通的尊敬。至于如何实现保障名誉的目标,那将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取舍和运用何种手段。他们的态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他们眼里这与道德无关 在日本人看来,当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圈子里得到尊敬的时候,就是情面给予的充分回报,若是一个不懂得情面的人则只能被他的同伴藐视或者成为一个让人厌恶的可悲者。 九 日本,一个尤其懂得享乐的民族。 日本人不拒绝感官上的享乐。他们对待享乐就如义务一样,还需要进行学习。这种享乐包括 肉体的享乐 洗热水澡和冷水浴。前者是一种生活常规,后者则视为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睡眠的享乐 日本人把睡眠单独视为一件事,自成一体跟其他之事无关。 吃饭的享乐 在日本吃饭是一种享乐式的休息。空闲的时间中,日本人常常喜欢烹调,各种菜品,各种美食,色味都十分讲究。 在他们眼里,吃饭不仅仅是一种享乐,也是一种训练。 他们认为,吃饭不是大事,只不过为了维持生命。所以,要赶紧的吃,别耽误时间。特别是男孩。 不拒绝浪漫主义的恋爱,包括同性恋等 在性爱的问题上,很多禁忌在日本人那里不存在。他们认为,只要把心放在人生中不重要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在日本人那里,妻子和性享乐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他们认为,前者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义务品德,而后者则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消遣。 在日本恋爱和结婚不是一件事。日本一家杂志强说:在日本结婚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只不过歪曲了婚姻的真实含义。 允许酗酒等等。 十 日本人眼里没有“恶” 日本人并不是不承认坏行为的存在,只不过他们不觉得,人生中一定要充斥着善恶两种力量的争斗。他们眼中的人生就是一出戏,而且是一出本质是“善”的戏。 他们说,我们的心灵本身就有道德的光辉,就像一把崭新的刀一样闪着光,但这把刀若不进行勤磨便会生锈。人身上所具有的“恶”就像刀因为没有磨炼而生的“刀锈”一样,是“自身的锈”,不是值得保留的东西。人必须像磨刀那样磨砺自己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善”重现光辉。生锈不能否认心灵本身的“善”,只要加以磨炼,心灵的善便可以重现。 十一 日本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偷个懒儿,自己去书中找吧。 最后声明:本篇是借我的手、用作者的文字压缩而成《菊与刀》。读读,通不通[偷笑] 2018.07.13.18:35.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这就是日本人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各个方面的例子,让人难以理解。 ”
记得有一部日本电影,名字叫《菊与刀》,反映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本以为这部书是这部电影的原型,看来我搞错了。 《日本简史》的作者陈勤曾经提到过《菊与刀》这本书,并给予高度评价。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我毫不犹豫打开了这本书,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 本书从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讲述,旨在剖析日本民族形成目前这种二元性性格的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深入具体细致,看完本书对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日本人最典型的两面性格,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是它区别于世界别的民族的最典型的表现,这种性格决定了日本人,战,即能全身心的投入,不顾生死。和,即能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失败,然后洗心革面,以崭新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他们严谨认真的性格,非常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说的工匠精神,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极致,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人类学家,看问题比较深刻,分析问题也很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全书的叙事方式以说教为主,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不是太好,很多地方感到晦涩乏味。不过对于了解1945年之前的日本,还算是一本不错的书。
从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如中国儒学中“仁”与“忠”,到日本本土文化的思考性与独特性,是这个民族文化轴心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特之风,深入了解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弱势所在,视为一体。他们对于忠的理解更加细腻,可以说是渗透到方方面面。 如:对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 他们在广播中宣称:“没有永恒不灭的物质,所有的物质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这是一个永远正确的真理。”日本人把这种对精神的绝对信仰毫无保留地带到了战争中的日常行动和战场上。 鼓吹精神胜利法,弘扬民族大格局观,以麻痹现实的瓶颈问题。日本从不扬言自己国家的战败或屠杀行为,而是有选择性的为民众传递正面信息。直到1945年广岛空降“小男孩”,日本政府还在试图掩盖真相。绝大部分的人都只看到‘展示’出来的部分,进而被‘主观性’蒙蔽了。 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在自圆其说的作用力之下,以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而转移带来的巨大结果和其中风险,包括失败,好像预料之中的失败就不是失败一切。何其秒也。 天皇的全民洗脑模式认为投降是耻辱,崇拜强者的精神胜利法上逻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够怯懦!甚至产生怯懦都是原罪! 但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皇最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及战争狂魔——东条英机,因惧怕死亡而自杀未遂,一个鼓吹到全面愚民的政策,其本身就违背人性! 所以能看到神风队,能看到对饥饿和痛苦的训练,甚至是对不睡眠的训练,以及自杀文化,把自杀作为最后的倔强,自杀成为最后争辩的手段,不妥协的根本,也是逻辑体系的尽头。 把天皇拔高,以天皇的意志为群体意志。 天皇必须是圣父,远离一切世俗杂念。 ‘封神’只是为了方便管理,不管哪个实权利益集团,集体想象不可打破,其它都是可更替的辅助。中国常常改朝换代,而日本从未改换朝代。 日本国内存有很强的等级制度,社会的绝对资源掌握在财阀手中,在政府给予优先权的整个产业领域内,小商和非官僚经营者是得不到“其所”的。 民族文化的内在人格解析,所有的逻辑体系都是全民认证,是搏杀,是抵抗,是无条件投降,是礼貌接待战胜国,都是以天皇意志为中心,都是这个民族最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忠”的理解贯彻始终。 既定规则在圈定的范围内运行,这种道德体系是独特的,也是无法在别处获得成功的地道的日本产物。 自我认知的局限性,潜意识里认为其合理必要性所以毋须过多的去解读,其自然存在。 细小的行为背后都有某种规则作为牵引,这是原始驱动力。整个体系能够合理正常运行的内因。 认可每一种文化以及内在民族精神的唯一性,以及环视其可比性。 民族观点的输出到民众的接受输入,构建起自我认知的基底,自此自带滤镜。 >> 倘若美国挑战天皇的神圣性并且摧毁了天皇的存在,那么,现在日本的国家结构可能也会随之彻底坍塌。 事实上美国也是这样做的,在麦克阿瑟将军出任驻日盟军时期对天皇及神权的消减,让其看到天皇也只是普通的人不是神,依然保存天皇,有效的转移了战败国的民族情绪,以及降低了反扑的可能性。至此民众哗然,接受新规则的制定。 也正是因为美国对整个格局的分析及后续实际操作,美国人没有令日本人感到羞辱,所以赢得了他们的好感,非常有利于美国长期对日本施加影响,并且和日本结成长久的盟友。 ◆ 负恩说 日本谚语说:“天赋慷慨,始敢受恩。” 施恩与受恩是对立的,在你主动施恩的同时,受恩方被动接受,那么你的施恩行为定格,若如再生变故,于受恩方是不被理解的。像某种契约一样,行为与行为之间存在的内在钩稽。 恩对于耻,无以报之恩视为耻。 作者把日本负恩说与美国的信贷关系相比较,两种文化的对冲性立现,一种与其说是一种负恩更像是道德绑架,与美国的自我的诚信机制相对。 这种负恩,与中国的恩还不同,因中国人对其存有大家庭观,整个民族甚至家庭的凝聚力也更深。 中国人常言: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链接更多的是情感的纽带。 ◆ 日本人的享乐 超强控制狂,甚至要违背自然法则,和精神胜利法一样,自我催眠你不需要睡眠,睡眠本身多余的,以此进行不睡眠训练。对于礼仪各方面的仪态管制,社会等级被压制到严丝无缝的地步,那么你可能会认为日本人对于家庭生活婚姻生活也如实,那就大错特错。以男性为主导的整个社会,对日本人的享乐有巨大的包容性。 了解一下,日本主妇下午三点后的爱情,点燃规矩之内暗淡的人生。 >>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 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世界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她认为,日本童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非连续性,造成了日本人以菊与刀为象征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这就是日本人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各个方面的例子,让人难以理解。 也许在规矩制定的最初,就存有很多逻辑的相悖之处,随着时间的更迭逐步完善的体系走向矛盾的闭环,究其底层逻辑,菊与刀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End2022.01.29
日本,永远服从强者法则的国家 普遍认定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遵守本分。” 日本人“对名誉的情义”既给日本人带来了光明面,也给他们带来了黑暗面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两种灵魂,但这两种灵魂不是对立的善和恶,而是“温和的”灵魂和“暴躁的”灵魂,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既有他们“温和”的时候,也有他们“暴躁”的时候,不存在其中一个灵魂将来会进地狱,而另一个会上天堂,这两个灵魂都是人生中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并且在不同场合中它们都是善的。 日本的社会压力对个人要求非常苛刻。一个日本人被要求隐藏个人感情,丢弃个人欲望,以家庭、团体成员或民族代表的身份在社会中生活。 自此日本人也证明了,无论社会给他们多大约束,他们都能够在忍耐这种约束要求下进行自我训练。可是,即便能够接受这种训练,负担也实在太沉重了。他们不能要求有一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这给军国主义滋长提供了机会,走上了一条牺牲巨大、漫无希望的痛苦之路。他们自以为是,蔑视那些有着比较宽容道德观念的民族。 这就是日本。 作者不带偏见的讲述了从日本的缘起 到战争 等级制度 明治维新 及日本的伦理观 怎样看到恩情及情义 他们的享乐主义也是建立在伦理观之上。这就不难解释日本这样的民族为何自杀率会高的惊人 为何他们承担的压力如此巨大 为何他们如此骄傲自满 想知道这背后原因的书友不妨看看这本书。
菊与刀——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东西,却构成了日本人的精神面貌 。 提起日本,大多数国人想到的是十恶不赦的侵华日军,我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你别提日本,提起来就想起那些面目狰狞的日本鬼子、钩起刻骨铭心的民族仇恨。 今天,到过日本的人,却会说那里街道很干净很整齐,垃圾分类搞得十分到位,很多日本人也是彬彬有礼,小孩子勇敢而不娇气,他们的茶道、瓷器、古建筑是那么安静雅致等等。 真搞不懂日本人到底啥性格,与其憎恶,倒不如沉下心来了解一下,于是看了这本《菊与刀》。 本书作者说(以下引号内的均摘录于这本书):日本人“一直认为精神力量大于物质力量;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下级服从上级,晚辈服从长辈,妻子服从丈夫,家族成员服从家族;天皇是全体日本人精神信仰,时时刻刻表现出“忠”;对于他人的行为,会一直怀着“恩”的心态,同时也不愿意去做欠“恩”情的事情。 在日本人眼中,对于“忠”的维护才是最重要的事,战争的结果并不能取代日本人的文化信仰,“忠”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东西,日本人有信心说:即便是一个投降命令,那也是天皇的旨意。即使是对待投降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问题,日本人仍然把“忠”当做法律一样摆在了决定自己行为的最重要位置上。 日本社会评价的标准不是有钱或没钱,而是他在社会中的等级地位。就算是在现在的日本,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都会根据等级制的习惯来认识自己的自尊,保护自己的自尊。 日本人将自己与自己从事的工作完全捆绑在一起,因此,如果你批评了某人的行为或工作能力,也就意味着你是在批评他的“名誉”和“自尊”。 日本人在自己的全部生活中都努力避免出现直接竞争的机会。 日本人认为那些蔑视别人、或者对别人表示不屑的人,是待人极不诚实、不诚恳的。随便的嘲笑是非常放肆的行为,是不懂任何礼貌的行为。 可是日本人眼中的强者,是那些抛弃个人幸福而忠诚地履行自己义务的人。他们觉得,坚强并不是表现为在你的反抗上,而是表现在你的牺牲上。 日本人的“孝的世界”只是把妻子放在人伦关系中的边缘地位,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是整个人伦体系的中心。 在教育上,日本人致力于将“忠”的义务塑造为最高道德标准,“忠”的义务就是道德领域内处于顶点的道德规范,其余的所有道德都在“忠”的范畴之内。日本人希望凭借这种简化的办法,让“天皇”作为唯一的国家象征,让道德体系变得简单明晰而不是多层次分散的状态。这就告诉日本人,只要履行了“忠”的义务也就意味着其他一切义务已经被履行。以往只是封建诸侯用来维系自己统治的“忠”的道德,如今已经被新时代的日本人打造成了全民信仰的道德拱桥上的拱心石。 无论是当初的“忠孝”还是现在的“大节小节”,日本人准则的总体特点就是在等级制社会中处于下层阶级的义务要绝对服从处在上层阶级的义务。 日本人所说的“诚”,实际上指的是:真实热诚地遵循由日本、道德律和所谓的“日本精神”所规划的那条人生道路。 日本人的概念就是:一个人就应该不惜任何自我修行的代价来发扬光大他们的日本精神。 可是在日本是无法见到类似瑜伽派这种哲学的。虽然佛教在日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可是佛教中的轮回和涅教义始终没有被日本民众完全吸纳,只有少数出家修行的僧侣信从这些教义,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佛教认为所有生命都是通过转世轮回生成的,因此杀掉一只鸟兽就是在残害生灵,制造罪业,可是日本人没有因为这一教义而不准杀生,其在生死丧葬上也没有将轮回思想的理念贯穿其中。 他们把童年时代定义为性本善,他们认为所有的超自然神都是慈悲的,他们很骄傲自己是一个日本人。有时,他们也会因为这种自信而集体性的狂妄自大。 提到日本人,人们会说,“剥去日本人的外衣,将民族衣服上的漆层除掉,你看到的就是海盗”。 看日本人对于儿童的培养就能够理解,幼小的他们非常清楚地记忆着一个美好的时期,那时他们就是那个小世界中的神,无拘无束,随意发挥,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攻击别人,就好像没什么不能满足,这样的经验一直留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而清晰的二元性,让他们成年之后,既能够为了浪漫的爱情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也可以瞬间成为服从家庭安排和一个不认识的人结婚;既可以放纵声色酒肉,又可以放弃一切享受履行艰苦卓绝的义务;那些谨慎的理念让他们行动怯懦,可是一转眼这些人又变得勇敢到接近于鲁莽;等级制的信仰让每一个人都非常驯服顺从,可是另一面又是绝不轻易认同上级的驾驭;他们能够殷勤而有礼,却又那么傲慢和不逊;他们在军队中无所反抗地接受所有训练,同时又十分顽固难以驯服;他们对于保守主义青睐有加,可又瞬间感兴趣于新出现的东西;当初他们接纳中国习俗,现在他们又以西方马首是瞻,这就是日本人的两面性格。 ” 看此书确实感觉到:日本人就是个矛盾体,菊与刀并存。
看过此书,对日本这个国家及大和民族有了更宏观的了解。 日本人强大的自尊心,感恩心,耻感心和特别注重的颜面,使日本呈现于世界不一样的民族并雄居世界的根源。
说起日本人,绝大多数人可能首先便是厌恶,剩下的也会有困惑。我们惊讶于他们性格中存在的那么多矛盾之处,这居然并没有对他们的行为选择带来多大的困扰。可能他们就是违和的代名词,就像书名所说,他们有菊一样的爱美尚礼,也有刀一样的好武好斗顽固,这是日本民族性的一种概括。 对于他们的矛盾之处,有时好像又能理解。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又多于山地为主,资源贫乏,地震火山频发,那样的民族性才能让他们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生存到今天,可以说是地理环境塑造了这样的日本人,也是这样的日本人才适应了如此环境。 体现在日本人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会让人觉得阿Q简直就是孙子辈的。在他们世界里精神是无所不能的,甚至可以在军事装备都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去相信精神对物质的较量,精神力量一定胜利。这样的信念不仅体现在军队中,在日本民间也同样被广为宣传,比如在又累又饿的时候或者是寒冷的时候,他们会相信只有不停工作和锻炼才能解决问题,去借助物质或者是储存体力是物质主义的表现。被偷袭可以说这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被打败会安慰自己说这是因为精神力量不够强大的表现;被打也可以对外称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就等他们先动手呢。听起来很是魔幻,但一想到他们生活的环境,好像又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是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日本人是很忠诚的,这样的忠诚比中华文化里的“愚忠”,“愚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世界里他们生来对天皇,对父母,对领导是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的,而这样的义务是不会随着对方的品格有任何改变,这是一种叫做恩情的义务,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恩人,但是他们自己对恩情又是毫无怨言的,偿还时甚至可以不讲原则,书中就说到四十七个浪人报仇的故事,恩情还衍生出了《忠犬八公的故事》这样感人的电影。日本人会对有着最高象征地位的人表示绝对的忠诚,但最高地位的人却不是那个行使实权的人。如果这一点被日本人发现,那么他们便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剥削,其对操纵权力的实力派的看法就像对高利贷者和暴发户的看法一样。所以就不难理解,当前一秒他们还大喊着要效忠天皇,日本宣布投降后甚至还觉得自己已经死死了,但后一秒又会觉得自己对美国忠诚是一次新的重生。 在我们印象中,日本人动不动就要切腹自杀,对我们而言这太大惊小怪了吧,中国的英雄能屈能伸,甚至可以忍受胯下之辱,而日本人却要用死来赢得身后名,这体现的是一种尊严文化或者是耻感文化。但这种耻感文化不是建立在是与非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上的,在稍微有序的群体中很注重耻感,但只要是在混乱的群体,他们又会不怎么在意耻感,以至于整体的人性就荡然无存。这种耻感文化让日本人在表白时还要千方百计趁对方家人不在的时候,还要蒙住脸,让人认不出自己,这样被拒绝了就不会有损脸面。甚至当发生了一件在我们看来是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时,如果别人不知道,日本人就可以当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所以事情发生之后,他们可能就是极力掩饰,避免让别人知道。如果事情败露,要么是杀死知情人,要么是以死来换取个人的清白。 日本人很重视极致的肉体享受和自我修行。肉体享受体现在婚姻和性爱是分离的,他们在婚姻之外有性伴侣也比较平常,但前提是不会影响家庭生活,甚至这样的追求性爱的享受让很多故事为我们所知,比如说“阿部定事件“和《失乐园》,好像那种追求极致贯穿了很多日本人生活。体现在肉体享受的还有日本人对泡澡,睡觉和清酒的非同寻常的着迷。日本人的自我修行大概有两类,一类可以培养能力,另一类则要更为复杂,不仅能够培养能力,还有很多能力之外的东西通过修行而得到锻炼。日本人希望借助这种修炼锻炼自己的精神驾驭能力,以至于很多在我们看来是牺牲的事情,他们可以觉得是合情合理,这样的修行也造成了日本人的严重压抑,也是压抑之下形成冲动的原因。另外一种修炼是为了达到”无我之境”, “无我”是禅宗的一个用语,日本的上流阶层对于“无我”的意境非常热衷。其所表达的“圆熟”境界是:修行者可以“毫无障碍,纤发悉除”地在自己的精神与行动中自由体验。而这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心流状态”,即在训练达到“圆熟”之时,修行者便不再有意意识“我正在做什么”,而完全是一种自在和乐的状态,任何外力都难以干扰他。 ··· 当然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去过日本,她只是通过同在美日本人的沟通和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就写成本书,其中免不了有一点点问题不大的出入。但必须要明白从1946年至今,时代的变化肯定会使日本人发生变化,比如说日本的一种低欲望现状,对父母的恩情好像也不那么重视了,抛弃老人和家里老人去世了不去登记而是继续领养老金并不少见。昨天朋友还和我说日本人很爱离婚,年纪越大离得越多,原因是部分女的婚后不上班,等男的一到退休年龄就提出离婚(目测会有拳师),而这些和本书中所说有一点出入。 要明白日本是一个我们讨厌的国家,也是一个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国家。
从人文角度去了解日本人,这本书的确能给予人帮助,但毕竟作者是上世纪美国人,所以在这本书脱离不了美国人的价值观。
"剥开俄罗斯人的外表,出现的是鞑靼人;剥开日本人的外衣,露出来的是海盗。"这个描述未必足够精确,但的确有提示性,告诉我们在外表之下,这两个民族隐藏着的深刻民族性。 传统中国是农业文明特质;与中国不同,日本四面环海,这造就了日本文明的特质:一半农业文明加一半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具有内敛性,海洋文明具有外侵性。所以,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明趋向于内敛与温和。日本在传统文化上师源于儒家文化,有其温和性的一面;而在地理上四面环海,突破环境局限的心理本性造就了其侵略性的一面。 儒家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八目,在日本文化中都有鲜明体现和局部阙如的地方。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完整,即便在将军掌权的幕府时代,天皇家族虽然有如傀儡,甚至生活艰难,但却依然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尊严。《礼记》说"君子抱孙不抱子。"这本是一种强调父亲威权的方式,即由于父子接触较少,才能硬得起心肠要求子女,易于建立父性权威。中国人这么说了,但是要讲实践要讲真正做到,不如日本。在家庭中,日本男性地位优越,妻子地位相对低下。三纲文化的核心加起来是一个字:"忠"。日本于忠文化,实行可谓比中国人要彻底。 五常:"仁、义、礼、智、信。" 这个有点阙失,按作者说法,日本文化是比较欠缺"仁"的要求的。日本人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复仇文化和自杀文化,都是欠缺"仁"的体现。但其它四常,日本人对于"义"的要求很高,实行也很彻底。武士道和切腹,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对于"义"的高度要求而派生的。"礼"在日本的演绎大大超过了儒家母文化的要求,复古而复杂,许多汉唐礼仪,至今犹在遵循。"智"的体现有个典型代表,《四十七士》,即义穂四十七浪人智报主君之仇的故事。"信"在日本的践行远比中国做得要好,崇信守诚,泱泱大国,母文化的出处,不如弟子多矣。五常文化加起来是一个字:"恕"。日本的"恕"文化不完整,主要是欠缺了"仁"。这可能和日本的孤岛地理有关,要突破要生存要发展,没办法太多的强调"仁"。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俢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其实是人一生行动的指南,也是具体践行三纲五常的过程。在日本文化中,基本上一个不漏,按计划执行。尤其在"诚意"上,日本甚至发展出了一系列"一力"文化。这个"一力",其实就是专注,用心,就是儒家的"诚意"。在日本文化中,这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道"。武士的诚意力成就了武士道,甚至于说话也发展出了一种近乎于道的"一言力"。 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忠恕之道。《论语》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三纲五常,前者为忠道,后者为恕道。作为具体行动路线图的八目,是贯彻三纲五常,实践忠恕之道的过程。 作者把日本文明浓缩为两种事物:"菊花与刀"。可以说非常高明,非常有代表性。菊花精致典雅,代表了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刀则犀利明快,象征着日本人的存在精神。 审美心理而言,人欣赏什么,即是移情于什么。从这个角度,人欣赏什么实际上都是在欣赏自己。懂得深刻的去欣赏事物,这也是一种自信的精神表现。日本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他们也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自信文化。 2018-7-8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