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BaoLene
    推荐

    作者从“工作伦理”入手,提到人类历史上首次将“能做什么”置于“需要什么”之前,要求人们选择献身于劳动,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再到“消费主义”社会,将之前定义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而评判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变味了“是否有能力消耗社会多余的消费品”,从而令“穷人”从“没有劳动意愿/能力者”变为“无能力消费者”,并用各式定义将其边缘化,将扶持、救助的义务弱化,令其成为隐形人。 在最后,“工艺本能”定义的出现,重新提及人类创造力的自然倾向,反对采用标价的工时来衡量劳动价值,而是主张“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脱钩”、“工作与劳动力市场脱钩”,这个目前看来大胆的论点,或许需要我们更多地跳出当下现实的桎梏去思考。 总之,几乎全书金句,给了很多思考的新角度。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董美丽
    推荐

    这本书里面说的问题虽然围绕的主要背景是欧美国家社会,但对于了解中国发展模式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工作伦理概念的发明和倡导,给生产型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以胜任工作的劳动者,从而提升产品增长。为了解决穷人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型社会中提出福利制度,以便让暂时失业者处于储备劳动力的状态,随时以备市场所需。 而随着消费型社会的到来,劳动力迅速变为了提高生产力的障碍。此时的社会要求是个人要对消费市场的诱导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需要为清空供给作出贡献,如果没有选择能力,不能作出有效呼应,那就是这个社会定义的穷人,即有缺陷的消费者。 再者,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达到供给饱和,劳动力饱和,所以就产生了人力的过剩,为了达到精简人口的目的,通过将过剩人口大规模驱逐至还未开发之地或正处于劳动力紧缺的远方地区来解决过剩问题。 此外,此时的工作伦理又发挥了另外的作用,将值得帮助的穷人和不值得帮助的穷人区分,把穷人之所以会变成穷人归结于他们是没有选择能力的人,把握不住机会的人,是个人缺陷的结果,从而把他们排除在消费者游戏之外,并合理化社会对穷人的冷漠,减轻社会大众对底层阶级困境负有责任的事实和心理负担,从而起到安定调剂社会的作用。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很清晰的描述了一些问题,是从我从来没系统思考过的角度,所以看起来真是逐字逐句,好好对照反思,上本给我这种阅读体验的书还是刘瑜的观念的水位。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路登彩🦉
    推荐

    读得很累,最后一章弃读了,实在读不动了。 讨论工作伦理和消费社会那几章我十分喜欢,后面的内容实在是有些艰涩,但硬着头皮再读了读。 有些东西,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问题依然存在,解决方案在哪儿?个人只能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案。 就到这里吧!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吉米吉米👻
    推荐

    “ 临时雇用制深刻影响了饱受其苦的人,通过把人们的未来变得更不确定,它制止了所有的理性预期,尤其熄灭了人们对未来的基本信念和希望。然而人们需要这种信念和希望来反抗(特别是集体反抗)目前这个最无可容忍的现状。 ”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丧面人
    推荐

    本书给我最大的两个启发,首先是对消费主义社会的认识,作者指出“消费主义不容置疑的价值是选择”,选择和欲望挂钩,消费社会维持秩序和整合力量的手段都来自于欲望,你拥有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然而“拥有数量众多的选择并不代表所有选择都正确”,这会逐渐加剧社会不平等和工作伦理的无效化;其次就是“底层阶级”的问题,沦为底层的原因并不全部来自贫穷,穷人的形象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画像,在消费主义时代,穷人,即没有选择/没有贡献的人彻底失去存在价值,变成威胁“满足的大部分”的危险因素,人们为了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和心理上的安定感,需要不断强化底层的危险性和规范与秩序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更大的危害。这一系列严密的论证都是我从未思考过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越读越畅快,读完后觉得之前一直模糊思考的问题被一步步点醒了。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
    推荐

    鲍曼的基调整体有点悲观,可能与他身为犹太人见证过纳粹的大屠杀有关?不管如何他的警告是值得引起警惕的。全书分为三部分,大致为:生产者社会、消费者社会和新穷人的前景。贯彻全书的不同社会阶段对穷人的态度也从恐惧反感怜悯同情的矛盾中逐渐贬低到欲除之而后快。 一、生产者社会 1.生产者社会是一个社会经济学概念,指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穷人作为劳动力的后备军,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推动生产力,创造了工作伦理。 2.工作伦理:工作即正义,不工作即是有罪。 3.工作伦理的推广:宗教介入,进行道德规训;转变家庭模式,从大家族变为小家庭,男性一家之主的地位被提高,工作成为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 4.生产者社会对穷人采取的措施: ①道德层面:将穷人等同于失业者,暗示贫穷是懒惰的结果,给予工作者道德优越性; ②经济层面:给无收入者的救助实行最小化原则,即低于最低工资水平,给工作者实行仅供生存的薪资原则,诱导其不断工作; ③强制措施,如监禁管教等。 二、消费者社会 1.20世纪60年代起,科技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致使产能过剩,只有刺激消费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2.消费美学概念的生成 ①商品被设计为具有最大影响力(勾起购买欲)和可以瞬间废弃的(刺激无节制消费); ②将生活分为正常生活和幸福生活,选择的自由度决定消费者的社会阶层; ③用审美的标准来评判工作的价值,使职业体系层级化,区分精英阶层和底层阶级。 3.消费者社会的穷人 ①不消费的人→无法履行社会责任 ②无法选择的人→排除于正常生活和幸福生活之外 ③受困于无聊的工作→产生羞愧感负罪感 △衡量标准:是否积极、主动、不断地消费 三、新穷人的前景 1.穷人是完全没用的人→受驱逐 “底层阶级”概念的逐渐负面化 2.贫穷与犯罪相联系→有害的人,被隔离 3.最终归宿只能是消失不见 从消费市场、道德义务、公共事业、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直至彻底消失。 阅读过程中很多现象我都觉得很合理,例如“穷生奸计富生良心”,因为自出生以来就是处于这样的主流价值观中,可以说作者的预言是一记闷棍吧。但如今的秩序让人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个体,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样共同斗争催生以往那种革命,能做的就是看到历史进程然后消解自己的情绪和负面看法吧。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2979】龙卷风完美主义少女小李
    推荐

    2021-295 二刷,我还想着这次记笔记,但是也没啥可记录的。反正我跟书名毫无关系——我没工作我不消费我也不穷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猗兰
    推荐

    本以为是讲消费主义陷阱下导致的新型贫穷,没想到是讲剥削和无情的,是我意料之外的内容,鲜血淋漓。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chenlingying
    推荐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想到的是戴锦华老师的一段话: 在技术革命带来的分化中,一部分人被彻底放逐,他们不是过剩劳动力,而是结构性的多余,这是一轮新的自动化,人在大规模地,进一步地被废弃。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许小过
    推荐

    译著最怕拗口的翻译,不过这本书整体来说还是挺好读的,而且渐入佳境。书中有很多振聋发聩又耐人寻味的观点,读完深刻的几个点是: 1.“工作伦理”,将工作赋予道德优越性,「勤奋工作被赞颂为令人振奋的精神层面的升华」,从而在工业化早期驱使人们成为「循规蹈矩、工作可量化的奴隶」(而非匠人),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力后备军。不过作者指出,这主要是欧洲人的发明,大多数美国社会历史学家则认为,「推动美国工业前进的是企业精神和跻身上层阶级的愿望」。这大抵就是传说中的“美国梦”。 2.当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社会改变后,「人首先是一个消费者,其次才能拥有其他身份」,或者说人被他的消费所塑造。「消费社会依赖于制造人为的、主观的不满足感,」并为人们制造源源不断的“选择”,从而激发人们的消费行为。「人们真正拥有的东西被淡化,被贬低,被较富裕的人锋芒毕露的奢侈消费所掩盖。」生产型社会崇拜的是白手起家的能力魄力努力,消费社会崇拜的是财富本身和由此带来的自由消费选择,对财富来源不以为意。 3.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崛起,穷人的定义随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没钱的人”,转而成为了没有消费能力或者潜在消费力的人。生产型社会的穷人尚有劳动力后备军的潜在价值,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更广泛低廉的劳动选择,穷人既失去了生产力价值也没有消费价值,成为了一无所是的社会负担。此时工作伦理再次被鼓吹,是为「将值得帮助的穷人和不值得帮助的穷人分开,把责难倾倒给后者,以合理化社会对他们的冷漠」。 4.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劳动力已经过剩,失业后“重返工作岗位”这个概念已经变得虚无缥缈,「过剩这个词,代替了失业」。中国近几十年呈现了一个从安于体制到“下海”浪潮到我们对体制重新趋之若鹜的抛物线,大抵也是源于这样的恐慌。对于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拥有全世界的“处女地”可供殖民、产业转移、接纳过剩人口、排放工业垃圾等,成为国家发展的垫脚石,但今天的地球已经满负荷,中国注定需要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没有经验可供复制。 5.本书的末尾,作者终于提及,「把工作等同于有偿工作在历史上是男人的成就」。生活家务、抚养孩子等没有经济收益的工作不被看作工作,而这些往往属于女性领域。对“工作”定义的窄化,使得日常生活中需要消耗大量社会技能和花费无数时间的“道德经济”被逐渐漠视。这种观念「对家庭结构和家庭活力造成了深远的伤害,它严重侵蚀了人际关系网络和人与人之间道德联系扎根的土壤」。 6.书中提到的秩序与规范,在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管理制度下也有了深刻且耐人寻味的现实关照,暂且不表。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杨小姐换了个id
    推荐

    可能越短的书越不好读,但是是值得一读的社会学作品,很有现实意义。“群体自愿的返璞归真,正成为群体贫困的唯一有意义的替代。”身为贫困群体中的渺小一员(不是最穷的但从消费社会对人的价值定义上来说,是穷的),我坚持不努力、不放弃。标记三点: 1.保持质疑和追寻何以会是这样的能力(在统一思想、及时行乐的大环境下,很难、但很重要) 2.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 3.警惕“更快、更多、更好”的陷阱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我很好奇
    推荐

    消费者想做一个“上等人”的梦 资本家却想要了消费者的命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译:行动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行动,习惯了什么就不再仔细审察了,终身行走在上面却不知是什么道路,这就是普通人的行为。) 在某一个被工作耗得精疲力尽的深夜,你是否停下来认真想过这些问题: 你明白你工作的意义吗? 它是你成就感的主要来源吗? 工作对你来说是天职般神圣的吗? 你的时间是否被划分得越来越细碎、安排得密不透风而感到充实,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就让你焦虑不已? 不工作的人是不是就是你认为的懒虫、游手好闲、白日梦想家? 工作驱使你服从纪律,那么是谁鼓励你充满个性、表现反叛? 职场要求你追逐效率,又是谁建议你慢下来享受生活? 生活的质量、目标是谁为你描绘得如此清晰? 你生活中的“美好生活”选择又是谁创造出来提供给你的? …… 或许读读这本关于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书,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1)资本主义让工作通向道德高尚 工作伦理这一工具的发明随着工业革命而到来,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者维持工厂的运转和产出,因此如何更好地“制造”劳动者,工作伦理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将工作与人的品格、德性联系了起来,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奖励机制——不工作,必然是因为你好吃懒做,再回溯论证穷人的品质缺陷(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逐渐形成刻板印象。 同时,工作伦理延伸出一种工作的美学:越努力工作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努力工作且热爱是这个鄙视链上的得胜者,将工作视为使命更是一种被精英追捧的“特权”,而只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去工作,则不被认为具有什么价值;越有创造性的工作越被推崇至极,工作上越有创造性就约等于人越有价值,反之从事机械重复的工作的人则不具备某些“优良的品质”。 (2)消费主义让选择成为一种“暴政” 相信很多人已然察觉了,有些矛盾被搁置在时代红利潮退后的沙滩上,因而格外的显眼。消费主义呼吁消费者履行选择的责任——一个被内化成、重塑为人生使命的责任。 “市场经济塑造了选择的精神,社会鼓励人们主动选择,甚至控制自己的长相与脾气(借助整形术和脾气管理课程),后果就是选择者需要自行承担成败,自由的选择孕育着更多的内疚与自我责备——自我批评取代了社会批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人们被刺激过度以至于神经衰弱。” (3)“我是谁”——由工作定义到消费定义 现在性要求个体“自我构建”的任务:自行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曾经的终身工作稳定、持久、连续、逻辑一致,构造了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从事什么工作匹配了什么样的人品、德性和性格。 “灵活就业”的当下,长期的、有保障的、确定性的工作已经很少见了,当一些社会新闻被迅速刷屏时——人民教师诱奸学生、“学术后宫”等等——网友大受震惊的表现就可窥见一二,这在于我们还保持着“个人的特质与职业身份是契合的”这个滞后的认知。 职业身份还向大众承诺了社会地位和物质回报的收益,但女性都知道,资本和渣男一样,都热衷于画饼,至于没有实现的话,失败的因素就只能是你,导致个体再次跌入“选择的暴政”。 于是,确认“我是谁”转向更为稳定的选择——个人的兴趣爱好、品位都是通过消费的选择进行的,自然就形成了“我穿戴什么就我是谁”、“我娱乐什么我就是谁”的消费主义逻辑。当然,当你仔细发现像上面那种令人惊诧的不和谐时,才发现其中的虚假,恍惚间觉得上了当、受了骗。 (4)你的欲望或许也不是你自己的 有人真的问过自己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吗?谁为你植入的执着,谁又承诺了这样做就能得到快乐与幸福,就像那个挺有意思的洞察:追求小众,是大众的追求。连特立独行、独立之精神都成了可以直接划上等号的消费观念、文化符号。广告最擅长的便是如此,避开让人难以察觉的鼓动,以至于我们无法看见除了商家提供之外的别的选择,即使它们数量再多。 “很多人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品位,他们只是想顺着鄙视链往上爬”,读完至少已经知道了这条鄙视链是怎么来的了。 再借用一句卡尔维诺的话: 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今天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的部分丧失,是全部丧失,荡然无存。 完。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oscure
    推荐

    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来让人感到唏嘘。这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社会从“生产者社会”过渡到“消费者社会”,这本书探讨了这两种社会下“穷人”和“贫穷”的不同定义。 一、生产者社会“不工作是一种罪恶” 在生产者社会中,催生出一套“工作伦理”,相当于一条戒律:“即使你看不到任何收益,你也应该继续工作。工作即正义,不工作是一种罪恶。” 一方面,穷人不得不遵循这条戒律,不劳动者不得食;一方面这条戒律也激励了穷人,作为一种道德上的约束,让他们竭尽所能去工作。 生产者社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问题,一个是穷人的生存问题。 “工作伦理”正好可以给穷人洗脑,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工作是唯一体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这成为了一条约定俗成且影响深远的戒律。 二、消费者社会“贫穷即犯罪” 生产者社会中只要工作就是“正常生活”,消费者社会则不然,“正常生活”变为了作为消费者的生活。 物质极大丰富后产生了剩余,不仅需要人们通过消费来刺激生产,也产生了大量不被需要的“过剩”的人。 “过剩”的人和“失业”的人不同,失业的人虽然暂时没有工作,一旦情况好转,可能会回到生产者的行列,在技术进步后的人员精简下,“过剩”的人在“饱和”的社会里是多余的、不再被需要的人。 消费者社会中,消费美学逐渐替代了工作伦理,工作伦理要求人们献身于一种劳动生活,这意味着没有选择,消费者社会要求履行更多选择的义务:合格的消费者要接受不断的诱惑,在众多选择之中构建理想的幸福生活,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此时,穷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穷人不再是没有工作的人,而是不消费的人,也即有瑕疵的、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先天不足的消费者。这不仅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人格的变化,达不到“正常生活”的标准,与社会的幸福生活无缘,伴随而来的是对社会的怨恨和暴力行为。 “新穷人”成了消费者社会中的毒瘤,这些人被描绘为懒散、罪恶、缺乏道德标准的人,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 消费者社会不需要这样的垃圾人口,对他们的态度是:他们最好不存在。 看完这本书觉得唏嘘的是,对待穷人的态度如同一堵墙截然立在眼前,它没有展望,没有说任何解决的方法,整本书都是用冷峻的语言在叙述社会现象。 一开始讲工作伦理,我还自我带入,没有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原来是长久以来受“工作伦理”的影响所形成,因为这个观念太根深蒂固,所以产生“不工作就是不正常”的想法。一些有工作的人,可能也认为自己是被迫工作的螺丝钉。其实我们都不是被逼入这种境况的,前者选择不工作是因为还有饭吃,后者选择工作是可以通过工作过更好的生活。 再来是讲到“新穷人”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是在描述西方国家的一些情况,那些走向犯罪的人,让我想起美国街头的流浪汉,流浪汉也分三六九等,书里说的这种情况估计都是最底层的流浪汉,是真正看不见的底层人。中国在这点上做得还是挺好的,通过脱贫攻坚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本书里有似曾相识的内容,也有大不相同的内容,从根本上讲可能是个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穷人没办法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个人觉醒,在这本书中穷人没有出路,不管它多么警醒,真正的穷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字,看不到这本书。 就在我还想着它怎么没有提出解决方法的时候,看到了书架上的《共产党宣言》,恍惚间觉得作者的意图可能在那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一方面庆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走得好,大环境保证自己不会沦为“垃圾人口”;一方面还需警惕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Xing Liu
    推荐

    这本书是探索“现代性”问题系列中的一本。本是想看消费主义如何深层地塑造了现代人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但此书的重点更多是在探讨一种由消费主义塑造下的社会秩序和规范里,穷人的含义(有消费能力缺陷的人),以及社会对穷人的态度,造成的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工业时代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从农业生产中被迫转移的劳动力,工作伦理应运而生:工作是高尚的光荣的,理想的社会是全民就业。不工作是可耻的。穷人被视为暂时丧失了劳动机会,左右派都赞成成立公共福利机构,来保存劳动力资源的存续,以便在经济回升时,帮助他们重回劳动力市场就业。而在后现代社会,资本的增值和商品的制造依靠的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力的减少,剩余出来的劳动力成了无用的“过剩人口”,无处转移。此时政客和资本家们倾向于拒绝通过税收支付公共福利,因为剩余人口不再有投资的价值。穷人被视为“不正常的”“失范”的人,他们的去向更多是犯罪,而不是公共福利和再就业。(所以“增长的奇迹”并不能解决贫穷的问题。将穷人的懒惰认为是TA自己选择的不作为,只是为了掩盖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 书里提出的一种可能的方法是“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脱钩。工作与劳动力市场脱钩”,即不论收入能力高低,都有一份覆盖全民的公共福利的保障,不需经过经济能力限制的审查。同时,尊重不以交易为目的的劳动,如父权制视角下家务劳动、育儿劳动等,将之视为与市场化劳动力同等地位的工作,一种“道德经济”。这两者都是想取代现在的工作伦理,不以单独的市场收益区分工作与非工作、努力与懒惰,恢复人本身的尊严和意义。但我个人有些难以想象它的实现,更容易想象的是用市场收益认可这种“道德经济”。可能还是因为人跳出“想象“,从其他角度思考所处的社会是很难的。

  •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编程技巧与案例
    于思宇
    推荐

    除了有些地方翻译有点拗口,总体还是易读的。 穷人从过去的生产预备军变成消费时代的“毫无用处”的人,关于“边缘人福利”还是“全民福利”的矛盾,资本全球化使得穷人更加没有议价权,而未来社会何去何从……(在我看来就是无解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