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充满着浓浓的乡土味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以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这种乡土风情的流失。
我们所触的社会关系网,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扩展开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而当我们开始思考人情世故时,难免就有些失落恍然,似乎粘附在了一张关系网中只能挣扎。这本来是我们传统社会道德发生联系的环节,并不一定要抽离它,明白就可以。
今年读的第二本书,听了好多年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但还是第一次看这本书,也是当个故事书听完的,毕竟作为一个学者的心血结晶,自己不是研究社会学的,也读不太懂,可能是来自农村吧,对于里面的一些关于农村处理矛盾的方法倒是深有体会,有很多人都是那种能够说大事了小事的人,这些人可能相当于一种法官和长者以及一族之长的身份综合体,学者毕竟是学者,论证佐引都是有自己的论据。作为一个看书的人就当是在宝库里面装宝物的人,能装多少,装什么就是个人选择和积累基础了。
了解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至少为我们解答了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要往何处去应该注意什么,意图“以儒救国”的或者只是以儒为幌的,也请读读这本书,至少在解释很多概念时,你们不至于不能自圆其说。这是今年最值得花时间读的一本。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今时今日依然没有出圈。 乡土中国其实已经没有,乐观点说是换了形式。 互联网连接的小区形态,会生出什么东西来,不好说。 我们活在巨大变革的时代,千年未有之局面。
费孝通说,自己一辈子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农村」,一篇「民族」。 一段段尘封已久的书话,重现费孝通起伏动荡的生命记忆,亦勾勒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乡土中国》叙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概括了全书所阐述的“乡土”的概念。中国社会长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形成了中国较西方的个人社会所不同的熟人社会。个人社会以法治为基础,熟人社会以礼治为传统。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差序格局。 作者费孝通老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他把这种人际关系格局称为“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则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界限模糊,而且“伸缩自如”。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 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 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 第四,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 差序格局之下的私人道德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西洋信奉上帝和耶稣,上帝是每一个人的神,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平等因此每个人的权利平等,权利平等形成了互相监督的团体,最后形成了平等的国家。并且为防止权利的失衡,制定了宪法作为保障,人们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力。 再说回差序格局。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里,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根深蒂固。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道德中的关键要素,还有最常被提及也是最难以解释的“仁”。这个观念是逻辑上的总和,因为在团体性并不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的道德要素中来。然而传统里的道德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冲突中显出了它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与土地的关系渐渐割裂,之前“生于斯,长于斯”的亲缘社会关系模式已经不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熟人社会的关系模式至少在我们和父辈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模式,是一种从出生开始就植进你骨子里的东西。它会成为你今后思考一切,决定一切行动的基础。 为什么你人在北上广与国际接轨了,你身上还捆绑着许多无法挣脱的东西?为什么你在自己打拼的城市活的洒脱,回到故乡确无法跳出“三界”外? 2020年的今天,我们仍然还处在这样古老的格局中。
简单易懂,又经典深刻。 真是佳作,中国文化的河懵懵懂懂地流淌,这河的流向轨迹已经微微偏转,但是记忆中的河道仍然刻骨铭心。 我的政治理想,论文思路都得到了更新,这就是经典值得读的原因,相比江村经济,这本要更有人文情怀。
费老在这部书中对底层乡土社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描述,读完后对书中描述的情形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太真实了。 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城市人中西装革履下隐藏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等。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厚“乡土”痕迹的中国。 大城市化的繁荣与推进让好多农村人去了城里,他们为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当下这个注重三农问题的时代,农村人口逐渐“空心化”“留守儿童与孤独老人”问题严重的现实环境下,高层提出“振兴乡村”计划的推广与实施下,阅读《乡土中国》一书,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很深的思考与启发。
看过这么一句话:对故乡的情感,就好像是恋爱。在一起的时候想要远走高飞快快逃离,离开了就魂牵梦萦想要回去。很矛盾,很奇怪。或许,真的是如此吧。 费孝通先生已经仙逝,作为一个既没有太多乡村生活经历,也没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人,对大师的理论做了这样一个与实际内容并没有多大关联的想法,请费先生原谅这种无知无畏。我只是喜欢听到故乡的一切,乡土的味道.........
看见很多朋友抱怨苦涩难懂我就放心了,差点没忍住也打退堂鼓了。 乡土中国就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结构组成的科普类书籍。趣味性肯定比较少的,还好篇幅不长,不让也看不完。 社会科学大拿的名著,成书于建国之前。单从本书的深度不难看出,费孝通是有花费不少心血完成的。都是有实质的到乡村去调研,很多中国传统的习俗可以说连我都不知道。估计都是爷爷辈的乡村人才了解的,没有经历过是不懂的。
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中国社会学书,读了发现自己这方面是有很多盲点的,需要二次阅读,和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无奈时间太有限了,今年的侧重点放在了哲学类和心理学类。 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是作者在总结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区别时提出的。 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推己及人,界限具有伸缩性,靠道德来约束,所以中国是人情社会,更凸显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西方社会结构是团体社会,每个人所归属的团体之间界限清晰,公私分明。界限分明有利于划定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利于国家宪法,法律,商业等的发展。 还有对于礼治法治,婚姻爱情,文字语言等社会问题给出的观点也非常深刻。
一本小书,我看了整整十个小时。我真想把每句话都打上线,却又发现,打上了线也知道想表达什么。我是多么浅薄啊,对过去无所知,对现在无所知,对未来更无所知。我所知的,就是自己无知。 在阅读费老的《乡土中国》前,我从未问过自己:社会是什么?社会和人是什么关系?文化和社会有什么关系?心理和社会有什么关系?权力是什么?你怎么看待权力?权力在社会冲突、发展、合作和继续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一桩桩一件件,看了个皮毛,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待看过《生育制度》和《江村经济》,我再来看看吧,看能不能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运用。 1.提问的能力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框架、能力体系和性格特征。而回答问题的能力,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思维角度和格局境界。 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2.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即礼俗社会;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即法理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3.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4.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5.我见即想见,能见即想见。我看到的,只是自己愿意看到的。而我们未见的或称之为主动忽略的,往往包含着很多信息。由此,拓展眼界、更换角度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 6.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中国传统政治的原则从来不是放任,而是控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封建帝王“忠诚”地延续和践行了“家天下”的思路。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7.取自《礼记•大学》,原文为:自天子以至于蔗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意为: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养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 9.看似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自由市场,实际上却为一双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生产出正确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因而他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主张让市场自由发展。 “看不见的手” 10.如果只是单单把法律和审判机关推行下乡,而不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适应性改革,可能会导致法治秩序未建立,又破坏了礼治秩序,让人无所适从。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11.问题不是在“要”本身,而是于“要什么”、怎么“要”、得到“要”。 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我们既要承认个人跳不出社会的掌握,同时也要明白社会的演进也要依靠社会中个人所发生的能动性和主观作用。这是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个人既是载体也是实体。 最后,用费老的话结尾: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的书,不仅仅是其丰富的内容,更有严谨执着的学术精神。 1981年我又接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我赫胥黎奖的通知,并由我的老师Firth的建议,要我在会上介绍江村在解放后的变化,为此我特地三访江村进行一次简短的调查。就是这次调查引起了我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研究兴趣。从那时起我就抓住这个题目不放,组织了一个研究队伍,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从江村一个村,扩大到吴江县的七个镇。然后一年一步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一个省到全国大部分的省;从沿海到内地,从内地到边区,不断进行实地观察,直到现在已经有10年多了。我每去一地调查常常就写一篇文章,记下我的体会。10年来已积了近40篇,其中大部分已收集在今年出版的《行行重行行》一书中。 我虽然看到现在的农民饱食暖衣,居处宽敞,生活舒适了。我也用了他们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没有说清楚。原因是我的注意力还是在社会变化而忽视了相应的人的变化。 我有一种想法,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这么多的人群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的故训的指导下应当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保留在前人留下的文书中,而且应当还保存在当前人的相处的现实生活中。怎样发掘出来,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能是今后我们社会学者应尽的责任。对这个变动越来越大,全世界已没有人再能划地自守的时代里,这些也许正是当今人类迫切需要的知识。如果天假以年,我自当努力参与这项学术工作,但是看来主要还是有待于后来的青年了。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初来乍到的乡下人对城市环境不熟悉,常常会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有的城里人便会讥笑他们“土气”,甚至给他们贴上“土包子”、“乡巴佬”的标签。其实,往上数三代,谁的祖辈不是农民?那些瞧不起乡巴佬的城里人,只能说他们忘本了,藐视的也不过是自己的祖宗。 撇开带有轻蔑性的感情色彩不说,这个“土”字倒是没有用错。“土”,是泥土,是支撑一切的大地,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土”。 “土”是乡土社会的母亲,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华夏大地之上,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以农业为生,靠土地而活,土地是中国人的生之根本。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走出了乡土,在城市安身立命,渐渐地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土二代”、“土三代”们,可能连泥土的味道都没闻过。随着人口的向外迁移,很多乡下人渐渐的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吃喝拉撒不再需要亲手从土里刨,对土地的感情淡漠了。 所幸中国人有“自省”的文化基因,近年来提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样的理念,创造了“接地气”这样的热词,开始探“本”溯源,回望来路,沾沾“土”气。 如果想要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结构,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本必读书。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社会学代表作之一,取自1947年左右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首次出版于1948年。 虽然书很薄,但信息量很大,探讨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礼治制度、血缘和地缘等问题,并解析了农耕文化下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的乡村社会相较70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变,但其基本形态并未产生巨大差异。 十四五规划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多年以后乡土社会的结构必然会再发生巨大变化。到时候说不定“乡巴佬”就成了大佬,“土气”变成了“阔气”,“土包子”变成了“土豹子”。“接地气”的人可能会更有“底气”,因为土地永远不会亏待善待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