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超级无敌美少女🧐
    推荐

    费老笔下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论述,无论是道德、家族、男女,还是礼治、长老统治等,基本上基于两个主要论点展开,一是乡土社会的定居不流动特点,二是差序格局。另外,我认为不能忽视的还有传统宗法观念、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这些已经深入到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费老虽然没有直接进行探讨,但他关于历史、人文方面的思考贯穿其中。 现代社会早已到来,但乡土社会并没有过去。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都能在其中找到根源。关于私人道德那一章节,我想到自己在寝室勤于清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疲于打扫阳台,只因为它是公共区域。这难道不是我缺乏了个人对团体的道德意识吗?还有若是自己亲友道德有失,便难以客观觉得无可指摘,若是发生在了别人身上,定会横加批判,这也是我们差序格局的体现呀。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清林
    推荐

    新时代,为了更好的生活,拖家带口的从大山深处纷纷的搬了出来。可故土难离啊!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在农村出生和成长的我们有满满的回忆。可是现在大山深处的村庄已经衰败和没落了。被大自然吞噬已经面目全非了。含着泪向城市挤去,可农村的衰败让多少的人更加的没有了归属感。新时代,现在农村的出路又在那里呢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黄桂勋
    推荐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Austin
    推荐

    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中国知识界的经典之作,完全可以与西方经典学术名著相媲美,是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演变,深度探讨中国社会改革与变迁的佳作,每读一遍都感触至深,久久不能平复。希望此佳作可以永流传,长盛不衰������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刁不遇
    推荐

    读后两点感想 一 费老严谨,而又通俗易懂的阐述,让我也意识到,从小到大念过、背过无数遍的字,现在也耳熟能详,每天都嘴上挂的词语,可能已经变得思维惯性和麻木,是时候打开新华字典,He ~tui! 蘸点唾沫,一页一页的翻,查找它本来的意思和初始的意义 二 千百年来,不管天年如何,雨水多少,收成怎样,祖祖辈辈始终相信和依赖的那片乡土,才是中国式的信仰啊 Ps: 从来不写书评,个个都是文学大师,,而我本一介粗鄙草民,不敢评头论足 读完一本书,能够把脑海里冒出来的很多转瞬即逝的想法,用文字活捉,用文字解剖,用文字鞭尸,那种感觉,特爽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Y
    推荐

    现在读书渐渐的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意识,发现每本书每个类型或者领域的书,带给我们的除了它这个领域内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我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的视角。会猛地发现同一件事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研究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和意义。 有了这样的收获我感觉无比的欣喜,会感到生活不再是我站在自己的角落里看到的一个平面。而是看到了一个成体系的成板块的交错支撑互相关联的立体构造。看到这样的一个雏形后,会突然心领神会让我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也多了更多的维度。理论书带给我们的是更加全面整体系统的世界。 由此书开启了我今后读书的角度和方向,向理论书进发。[胜利][胜利]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于清晰
    推荐

    有人说,学文学的多少要看点社会学,于是打开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70年前中国乡土社会的分析,费孝通先生在此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很是深刻,由于我才疏学浅,以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还不能消化这本书的厚度,读起来也十分费力,很多观点仔细读过也不甚了解。但是也还是对中国乡土社会有了一些大概的认知,简而言之,作者描述的乡土中国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农耕生活――封闭自足――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偏重私德――伦理生活――礼俗社会――教化权力――血缘地缘――强化封闭。 书中有句话“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看了这本书,我们对当前社会中国人为什么会这么做都能找到其合理性。 “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此句为本书的尾句。正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才得以支撑费孝通先生去研究中国乡土社会吧…… 看完这本书我想去了解一下费孝通先生本人的故事了……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杨文育
    推荐

    费孝通先生可谓博学多才,看他的著作引经据典,通晓古今中外,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社科等等,既开阔了视野,又对富有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其中差序格局和社区的概念,可谓社会学的经典论述,至今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参考意义,阅读此书意犹未尽。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不如吃茶去
    推荐

    96年,25岁,慢慢现实了,想稳定下来,花里胡哨的的东西不太在意了。 想要结婚,和未来的爱人一起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羡慕一屋两人,一日三餐四季。 过去的青春,看到别人秀恩爱,也想成个家了…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青衫书剑
    推荐

    对我而言,社会学完全是一个陌生领域。如果《资本论》和《国富论》勉强也算的话,加上之前只看过《文明是副产品》,也就看过三本。前两本是在大学时装B看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后者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在《文明是副产品》中,作者从对外婚制、农业、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等方面起源的论述中,引出毁三观的结论:如以上那些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实根本不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研发出来的,而是其它目标行为的副产品。这完全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体系。从那时起,社会学这个陌生的名词便在我的脑海中成了挥之不去的全息影像。而在《乡土中国》中,我又学到了一些原来经常接触却从未思考过的知识。     姑且写几点,来让大方之家贻笑。     1.从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来看协作的力量:      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      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更有保障;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聚村而居源于协作可以产生个体所不能有的效率与力量。即使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也同样缺不了集体的协作。不过,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大的协作已经越来越没有立锥之地了,而小范围的协作却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化。基于某个共同的短、中期目标而组成的小团队较之大组织具有不可比的优势:灵活、有效、反应快捷、专而精、好协调……      2.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前者的代表是中国,后者的代表是西方。无所谓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关键的是它对前后两者深入灵魂的影响:      前者重关系联结,后者重个体感觉,所以前者会出现"株连九族",后者有"法国大革命";前者看中"光宗耀祖",后者在乎"权利与自由"的行使;前者多为周围人而活,后者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重大转变。"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将原有的社会结构重组,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也只是社会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而当前的社会,血缘与地缘的界限都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更多的可能是:"地球是平的"。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下,一切的结合都变得理所当然。只要你们之间存在着一丝一毫的联系,都可能产生结合。     4."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这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和政治的区别的解释。      其实,文化之于新的分子的强制性,就像父母之于子女的强制性一样,是教化与被教化的关系,而非平等的、争论的、相互的……      文化对社会的新分子的态度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其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平等、互补互助、共同进步!      5.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面对同样的环境,传统是成本最低的生活"工具"。      可是,现在,即使是老农,面对的也不再仅仅是周而复始不断轮换的四季了吧?!所以传统渐渐让位于"创造"。世间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说:"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悲哉?!幸哉?!      洪流滚滚,伐木成舟!      抓不住的被淹死,抓住的便成了弄潮儿!      来吧!是时候使出你的"洪荒之力"了!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风轻云淡
    推荐

    时刻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然给我们许多启发,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像书中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中国便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无需觉得丟脸,这本身就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我们该庆幸,这是我们的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叶落归根而我归往何处?我们都知道,落叶尚要归根,人也是一样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悠悠川道情
    推荐

    大学时代购买并阅读过的巜乡土中国》纸质书仍然陈列在书架上,只知道这是中国社会学的一本奠基之作,也是费老的成名之作,至于当时的感想已经淡忘,或许那时的中国更符合乡土中国的特点而见怪不怪吧,二十多年后,现代中国走向了当代中国,那些乡土中国的特点逐渐模糊时,不免有更多留恋与怀念,想要努力写下乡土中国的气息……1、乡土味道:农业社会离不开土地,也受束缚于土地,恰是这种对土地的依赖性和我们基本的谋生手段让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多了一些乡土的味道。相比较游牧民族的流动性所导致的浅薄与工业民族的现实功利,农耕文明对传统的积淀与传承更多了些厚重与张力。2、文字与愚昧:乡土中国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讲清楚,有时候不需要借助于文字,文字不是乡土中国表达的唯一工具,乡土社会的礼俗约束与熟人社会的默契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因此你不能因为他是文盲而认为他愚昧,识几个字也不意味我们是圣贤,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3、差序格局与道德维系:乡土中国的人与人的关系,象"水的波纹,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而这种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差序的人伦而存在。4、乡土中国的治理体系:家族是乡土中国的治理基础。男女不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默契,而是因分工不同而男女有别。依赖礼冶而不是法冶,维持礼冶的规范是传统,而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是人们在教化中对传统所形成的敬畏感。礼冶的社会不存在法冶的土壤,因此"无讼"是一个特点。这个社会是民主的也可以说不民主的,作者提出了"长老统冶"的"无为政冶"概念准确的诠释了其中的奥妙。5、这个社会靠自身的进化是缓慢的,只有从血缘结合走向地缘结合这个社会性质的转变,从血缘的宗亲关系到地缘的契约精神的这种社会史的大转变才能促成乡土中国的变迁。 确实,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剧变,以契约精神为主的地缘关系正在成为主流,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中国远去的步伐,物质丰富的时候,精神还好吗?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还好吗?那山、那水、那土地、还有那乡愁……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城铁
    推荐

    2020-67。读起来感觉有点儿枯燥,有点儿晦涩。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郑同学
    推荐

    从书中了解了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 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倒没有。 费老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 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他笔下带出来的这种观世的态度,比他告诉我的知识本身,对我更有价值。 无法展开评述他的所有见解,他对中国人的婚姻的观察这一点来说还是很深刻的。 为什么“爱情”这件事,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如此不受重视? 中国人的婚姻为什么缺少爱,甚至相当多的人,认为没有爱,才是更适合的婚姻?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 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讲爱,不讲私情。讲的是纪律,追求的是效率。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相亲结婚,立马生一堆孩子,然后女人管家,男人赚钱,如同合作伙伴一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所以,中国人不讲来世信仰,不讲形而上学,讲的是三纲五常,忠孝义悌,君臣父子,克己复礼。 这些都是纪律,是家法。中国人不拜虚无缥缈的神,我们拜祖先,因为这更有利于家庭团结,打造一个事业共同体。 中国人的夫妇不讲相爱只讲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没有效率,就没有事业。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从古到今,中国人的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是一种现象,感情的满足,常常是在外寻求,甚至是看聊斋故事,幻想一下人和仙,人和鬼,人和妖,很是奇怪。 费孝通先生写到:“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相反的,在西方家庭中,夫妇关系却是主轴。因为《圣经》里关于婚姻,有与儒家传统完全不同的理解:“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夫妻一旦结婚,就组成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共同承担风雨,并不依赖外援。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西方人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所以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成为凝合家庭的力量,成了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而中国人的家庭则承担了太多功能,要同时解决经济、事业、宗教信仰、社会福利机构等所有需求,所以,父母天经地义的掺和儿女的婚事,儿女天经地义的要求父母给钱买房。 所以某相亲节目,必须带着父母上场,父母不喜欢,就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不是选择你喜欢谁的问题,这是选择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合伙人来加入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问题。 就像亦舒所说: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 结婚生子,对中国人而言,就是一份事业。如同你必须读文凭,必须找工作,你也必须结婚,生孩子,买房子。只有这一切都完成了,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些事,其实都不需要感情。 读文凭,不需要爱知识。找工作,不需要爱工作。所以结婚生孩子,自然也不需要爱伴侣。你只要认清楚,这是你需要做的事,然后拿出做事的态度,按照符合标准的模式,让它发生存在并继续就算是合格的。 所以,上学时不许谈恋爱,因为感情会干扰成绩。毕业了,马上找工作,相亲,结婚,生孩子,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当做一个个通关任务去完成。不要去搞那些旁逸斜出的所谓理想,追求,爱好,那纯粹都是瞎耽误功夫,不务正业。 因为爱,就是一种感情的激动,它会造成一种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会改变原有的关系。 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淡漠,才是一种社会关系稳定的标志。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就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这个意义体系,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从出生开始就植进你骨子里的东西。 它会成为你今后思考一切,决定一切行动的基础。 也许因为是农耕社会,农耕是需要稳定的。需要持续的扎根在一个地方,去播种耕耘,才能有收获。所以我们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春种秋收,生儿养女,世世无穷,这才是我们所认同的生活的意义。 所以我们骨子里并没有什么自由精神,自我意识,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相信家族制,家长制,还是要靠上一个大集体,傍上一个老大,抱个大腿,托个亲戚,搞点裙带关系什么的。 让自己融入大集体,过上一种稳定而重复的生活。教育自己当个老实人,要顺从规矩,维持大局的稳定,才是压倒一切的准则。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不同的文化。 比如绿教的圣战徒,他们为了真主的圣战而活。 比如很多印度人,他们不在乎今生有多少痛苦,对他们而言都只是修行,他们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来世。 我们很难理解,绿教徒为毛可以为了天堂里的72个处女,就把自己当人肉炸弹拿去送死,这种人生有什么意义? 我们也不理解,印度人为毛就能什么都不在乎,住大街也行,住山洞也行,没吃没喝都无所谓,天天在脏兮兮的恒河里沐浴祈祷,这又有什么意义? 同样他们大概也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就那么短视,像个老黄牛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埋头劳作,从不考虑来生,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而这就是文化,就是一种你觉得很傻缺,但别人觉得就是真理的东西。 无论别人觉得你的文化,你的生活意义多荒谬多没有价值,但你却深信不疑。 它已经成为你的本能,你不需要经过大脑就会去遵守的世界观。 不按照这套标准生活,你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各种不正常。 你可能也会偶尔羡慕别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你心里始终觉得,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那套模式里,才觉得最安全舒服。 你羡慕过很多人,最终,你还是会回到中国人几千年的那个生活模式里,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 只不过我们的祖辈是对着土地,我们是对着电脑。 我们抢着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渴望有一个编制和铁饭碗。 不这么做,你就会恐惧,没有安全感,没有文化认同感。 让中国人活成绿教人那样,活成印度人那样,肯定受不了。 但对原生在那种文化里的人来说,那才是他们最自在的活法,是最正常的生活方式。 所以也许可以说,大多数的人从出生开始,命运就是注定好的,被文化注定的。 只有极少数敢思考敢行动敢冒天下大不违的人,才能活的与众不同 从婚姻,扯到文化。我大概扯的太远了。扯回来说婚姻。 这本《乡土中国》,成书于1948年,背景也主要集中在乡村,所以,和今天的中国社会现状有了一些不同。 今天的中国人的婚姻和感情,一方面受着传统中式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又接受着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洗礼,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在结婚恋爱生孩子这些问题上显得尤其艰难,问题频出。 我们与原生家庭,与父母观念的冲突也愈发激烈,这也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和迷茫。 这种矛盾,每到过年过节回家团聚的时候,就是集中爆发的时机。我们一边在心中渴望亲情,渴望与父母团聚,享受天伦,一边又渴望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脱离家族束缚,成就自我价值,这使得我们更难和父母和平相处。 同样的,我们一边羡慕着白头偕老的婚姻,结婚生子的安稳,一边又难以忍受没有感情,只讲究效率的冷冰冰的家庭机器。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进退两难。 我们无疑是撕裂的一代。却也注定只能在撕裂中前行,承受撕裂之痛。 这种痛苦,不同于上一代人遭遇文革和物质缺乏的痛苦,也不会同于我们的下一代迷失在娱乐至死的浮华中的精神空虚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独有的,我们作为同一代人,虽然能够彼此理解,但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承受,自己去消化,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它所有的结果。 中国式的婚姻,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已经走到了分水岭。有人向左,有人向右,有人干脆不选。 爱,或不爱,哪一个才是天经地义呢? 书里没有标准答案。 但你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 OpenCV计算机视觉编程攻略(第3版)
    方言
    推荐

    读完整本书,发现为什么不把这本书放进高中生教材里,让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去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才能让这部分文化延续下去,有时在想,随着现代的城镇发展,中国的乡土文化是不是已经开始出现断层了,因为自己就出生在农村,每个村,每个姓氏,构成了一个团体,以前是有农田分配,大家还能一起种田,但到了我这一代,基本没有人在回农村种田的人,在回顾历史,其实人类的发展轨迹就是这样的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形成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