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8版)

社会心理学(第8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Cambio
    推荐

    只有改变对痛苦记忆的看法,我们才能真正的释怀,才能治愈自我。 你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拿走所有东西,但有一件不行:人类最后的自由——在所有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 当我们把故事和真相隐藏起来,这些秘密就会成为我们的创伤和牢笼,自我封闭以及自我设限将使我们一遍遍的重新回味那些被我们视为创伤的记忆。 没人能让我们成为受害者,只有当我们将自我约束在受害者这种范式中,将创伤视为不可承受的痛苦,我们才会将自己囚禁在受害者的牢笼之中。 我们所谓的爱常常是有条件的,这更像是一种奖励,一种我们让他人满意的奖励。 有了最初的印象偏见之后,我们会自我印证,在记忆里寻找一切可以证明这种印象的碎片,以此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真相。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Cindy 邵晓晖
    推荐

    拥抱自己的一切,不完美,甚至创伤,既是理性更是勇敢直面人生的能力。作者强大的自我改变和成长,并转化为对社会和时代的促进力量,我感受到信念的强大,感受到生命意义的非凡。以善念、感恩去珍惜你所拥有,以积极、豁达去面对你所经历,拥抱每一个当下,不负此生。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yolo
    推荐

    初中时期读过看过很多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历史,本来以为这次会老生常谈 不会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但伴着年龄和心理的成长 再次重塑这段历史让我更加能去感受和理解当时的人们所经历的一切。 原谅,不是否认曾经的伤害,而是选择原谅别人 也解放自己。去成就更好的自己。“别人永远不能夺走你心里的东西”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Rumiノ
    推荐

    这是一本我做满标记的一本书,从头到尾它在传递着一种力量——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它是如此地活灵活现,伊迪丝并不是一直都生机勃勃,她会郁闷会绝望会恐惧,然而这本书的力量就来自这种真实性。她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的。她在小小的年纪被剥夺了追求梦想的权利,她本该在聚光灯下跳舞却在门戈勒面前,在集中营里,用她饿成骨髅一般的裸体跳舞。她有着爱她的父亲,有着会跟她说“没有人会带走你放在心里的东西”得母亲,然而她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走向死亡。她有着受人欢迎的姐妹,曾让她自卑,然而在奥丝威辛集中营里,在战后的困难日子里她的姐妹们不顾生命去保护她。她有埃里克会跟她说“我会永远记得你的眼睛,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手”,然而她经过漫长等待后也没能等到他。自己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在尸体堆里经历着每天死一百回日子,但最终她没死,她一直在回想母亲的那句话,幻想着埃里克的爱,她不断告诉自己“今天活下去明天就自由了”,并且她实现了,在各种维度上她赢了希特勒。我觉得这是信念的力量。 经历如此之大的磨难之后她依然那么地温柔且善良,她说世界上的痛苦没有大小之分,她说她不希望别人说还有奥斯威辛我这算什么,她没有把自己埋在受害者的角色当中去怨恨世间的不公,没有等待世界的道歉与可怜,她不仅主动去拯救自己还拯救了那么多的人。即使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与动荡,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些文字当中看到部分的自己,发现我们曾经忽略的那一部分的我们。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和平年代的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取极大的力量。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拥抱可能( 阿敏~)
    推荐

    看这个书完全被吸引了,今年是很魔幻的一年,但是和在战争时期的人们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作者再有两个小孩之后选择了完成本科学业,之后的硕士,博士,她完全没有因为年龄,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看这本书期间一直会想到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高中时看的一本唤醒心中的巨人,的影响,想选择心理学专业,但是又因为自己是理科生,加上并没有太好的成绩,省内没有找到合适的,放弃了这个志愿。用了5.6天看完这本书,期间我去报了搁置几年的游泳班,报了成人高考,快28岁了,拥抱可能,我还年轻。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肖小面
    推荐

    假设,我们正在看一个小框框,小框框里一个人正在遭受酷刑或者折磨,而且这不是他由于他做错了什么或者也有一点小过错,但更多的是施暴者无理由的行为。当他走出这个框框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两种心态,一种心态是我恨你,我是受害者;另一种心态是我不应该被这样对待,幸好我现在已经脱离这种境地了,我是幸存者,我赢了,我没有被你打倒。第一种心态,其实人已经走出那个框框,心还在那个框框里,愤怒,绝望,被困在在了那里;第二种心态对自己来说更好,但是的确很难做到,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对自己现在更好的方式,其次我可以做些什么?通过正当途径去寻求帮助,可能有一些不构成犯罪什么的,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最后更深远一点我可以对这个社会做点什么,防止我之后有人遭受和我一样的待遇~ 伊迪丝自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她更有发言权因为她是实践者。当然被伤害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只是活在过去的一种情况,还有遗憾啦,伊迪丝一直对在分左右队的时候那一句回答是妈妈很后悔,觉得她把妈妈送到了死亡的队伍,如果说是姐姐的话可能就救了妈妈一条命,但是往事不可追,以自己当年的心智做这个决定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我们并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现在能做的只有弥补,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去弥补 所以,我们活在过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别人造成的,比如被伤害;一种是自己造成的,比如遗憾。第一种告诉自己,自己是幸存者,赢了,我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后来人避免吃我吃过的苦;第二种告诉自己,自己当时的心智就只能做这种决定,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再返回去做决定,原谅自己,然后看看有什么可以弥补的 伊迪丝就是这样做的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momo
    推荐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人,这个人像天使一样,浑身上下散发着温暖光辉?,我猜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因为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淡的。只有那些坠入过深渊、在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人看到治愈的希望时才会觉得,哇,天使真的来救我了。而在很多人眼中,Edith Eger就是那个把他们从地狱里救出来的人。 Edith Eger就是“The Choice拥抱可能”这本书的作者。大家可以猜一下,Edith在2017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多少岁了?我估计没人能料到,当时的她已经90岁了。直到今天,这位慈祥的祖母依然精力充沛,写书、工作、演讲、担任心理治疗师。她的工作之一,就是治疗有心理障碍的人们,让许多人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作出最好的选择。她的患者包括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种士兵,歇斯底里的夫妻,被虐待被强奸的女性,癌症患者,毒瘾患者,失去了亲人到失去了希望的人。 作为病人们的精神支柱,Edith激励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苦难中寻找自由——找到自己内心的光明。🔆 我在想,能治愈这些苦痛的人,该有多伟大。当她和每一位患者交流、分担他们的破碎的痛苦时,相当于她也经历了无数伤害,战争,毒瘾和死亡,并且成功战胜了这些痛苦!精神该有多强大的人才能容纳这么苦难啊。想到这里,我感觉所有负责人的心理医师都像一个无私的神一样了。因为他们每一天的工作就是像拥抱自己的孩子一样拥抱每一个病人无尽的负面情绪。 为什么她的内心这么强大?她没有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爱里。在Edith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她和她的家人被囚禁在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她失去了父母,遭受酷刑和饥饿,在被美国人解救出时只有34公斤不到。大家都知道集中营死去了很多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人间炼狱。Edith在书中说过,即将生产的女子被绑住了双腿,生生的在痛苦中磨死了。洗澡时下一秒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 但是即使面临这样的迫害,Edith依然保持着精神和内心的自由。每一次edith想死的时候,她就跟自己说: 再活一天,我就自由了。 事实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持者,心理学家津巴多博士曾说过,Edith的智慧正是来自于她生命中最具毁灭性的时光。(津巴多博士写了这本书的序言。他们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Edith这本书的hightlight就是选择的力量。这句话怎么来诠释呢。津巴多博士这样说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潜藏的英雄。英雄不单是指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牺牲自己成全大局。 英雄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英雄主义是一种看待自己的方式,是一点一滴改变世界的积极力量。 为什么这句话触动到了我,因为我想到了“我的英雄学院里面的”绿谷少年“。我太爱他了,虽然他作为热血番的主角,没有英雄的实力,一开始就是个可爱的小菜鸡(前几集),但是他有一颗成为英雄的心,所以他做了英雄该做的事。只有他可以在所有人的放弃的时候坚持,这就是选择的力量。 自爱+爱人🤎 Edith是一个英雄,她教导每个人受过伤的人从逆境中破土重生成为英雄。而且我告诉你,我们,平凡的芸芸众生,作为女娲甩出来的小泥点,也可以是英雄。作为英雄板凳队的一员,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英雄主义的习惯: 与人为善,从自爱之心出发,爱惜别人。展现自己和别人最好的一面,去主动寻找爱。 我当天下午读到这句话就特别想哭,因为我在网上看到了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锁喉8分钟死亡的视频。录视频的那位女性一边哭一边说,我生生地看着一个人死在我面前,却什么都做不了。而无数个看到那个视频的人,跟这位女性想的应该是一样的。那个视频中的白人警察,毫无作者说过的“从自爱之心出发,爱惜别人”,他从一个本应该保护民众的英雄变成了迫害人民的恶意。这样的人不仅不自爱,也不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任何美好积极的力量。 我看到了在George Floyd那个视频下的留言,很多人对此感到愤怒,不公,同情。但是,我发现有一小部分人对此视频的想法是有点幸灾乐祸的,还有人说明明是亚裔最惨blabla。鲁迅先生的书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就是某人本身生活很不顺,但是他会因为别人的悲惨遭遇而幸灾乐祸,这个人的三观就已经不再是正常的了。如果你说跟黑人比起来黄种人更受歧视,说明你清清楚楚的知道两者都是受害者,同样作为被歧视、被伤害的人群,你却不能同病相惜,反而针对“谁更惨”这一点恶语相向。这样对任何人有任何的好处吗?恐怕只有对那些伤害歧视你的人有好处吧。 我一开始会想,为什么会有键盘侠?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悲惨幸灾乐祸?为什么有一些人会顾影自怜又怨恨世界呢?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因为自己不开心而责怪别人,比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要容易多了。当这些人在经历失败的人生的时候,他们希望有一个人是这个失败的根源,或者有人比他们更惨,这样他们就可以责怪别人,推卸责任,然后说:“这不是我的错啊”。怎么说呢,我希望大家能清醒一点,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嘲笑别人,贬低别人并不会让你自己的生活更好,他只会让你显得更加可悲。 如何回应痛苦😖 回到这本书,Edith在治愈别人的同时也在治愈自己过去的伤口。每治愈好一个病人。Edith感觉自己也重生了一样。Edith的感受就是: 所发生的事永远不会被忘记,也永远不会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会了如何回应过去。我可以很痛苦,或者我可以满怀希望;我可以沮丧,或者我可以快乐。我们总是有选择控制的机会。 一般来说,当我面对某个不愉快的回忆,我有两个方法来消化他。一个是不停的想不停的想,知道这个回忆对我来说麻木了,或者我自己想开了。还有一个就是挖一个坑,把它埋藏在我思维城堡里最深处,最好永远都不去想他。很多人这是这么做的,Edith在逃离奥斯维辛后的几十年里也是这么做的,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去过那里,不想要任何人的怜悯。她只想当一个正常人,一个没有受过伤的普通人,但是,很多黑暗的极端的经历藏不住,恐惧和伤害太深,人们做不到把它永久的埋藏起来,过去的阴影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扰乱他们,应激反应无法消失,他们患上了心理疾病。 Edith最终发现: 当我们把真相和故事隐藏起来的时候,秘密就会变成我们自己的创伤,我们自己的监狱。所以隐藏过去这件事逐渐偏离了减弱痛苦的目的,而是成为了我们逃不出去的砖墙和钢筋水泥。 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由在于学会拥抱发生的一切。自由意味着我们鼓起勇气,一块砖一块砖地将监狱拆除。 道理是这样,但是不容易做,“我做不到,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求助专业人员,心理医师,还有药物的帮助,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要有勇气克服自己的恐惧。 作为一个职业临床心理学家,Edith发现痛苦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受害者和受害是有区别的。 受害是来自于我们无法控制的人、机构和环境造成的,这是生活,它来自外部。例如邻里的欺侮,老板的愤怒,配偶的暴力,情人的欺骗,法律的歧视,把你送进医院的事故。相反,受害者来自内部。没有人能让你成为受害者,只有你自己。成为受害者不是因为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当我们选择坚持我们是受害者。我们显露出一个受害者的想法——一种思维方式,并成为僵化的、责备的、悲观的、陷入过去中的、不宽恕的、惩罚性的、没有健康的限制或界限的人。当我们选择限制自己生活在受害者的心态中时,我们就成了自己的狱卒。 这当然不是在责备那些受伤害的人,但是在生活面前,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更好的心态,更好的生活。当你逃脱出受害者的思维,你就会拥抱无限可能。作为受害者,你会一遍遍的问:“为什么是我?”但是作为幸存者,你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我?” 治愈病人的故事😇 作者在“选择的力量”第三部分讲述了几个病人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天Edith被分配了两个越战老兵的病人,他们都是截瘫患者,脊髓受伤无法走路。Edith先去看了Tom。他躺在床上,像胎儿一样蜷缩着,诅咒上帝和国家。他似乎被自己受伤的身体、痛苦和愤怒所囚禁。当我去另一位老兵查克(Chuck)的房间时,我发现他下了床,坐在轮椅上。“这很有趣。”他说,“我得到了第二次生命。这难道不神奇吗?他洋溢着发现的喜悦。“我坐在轮椅上,走到草坪上,走到地上,花儿离我更近了。我能更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眼睛。” 我们无法控制过去,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我们在遭受创伤之后如何生活。每一个幸存者可以继续成为受害者,或者他们可以涅槃重生,成为一个战胜过去的成功者,并且丰富未来的生活。对于那些停滞在过去的痛苦的人,作者很理解。作者说: 不要赋予他们影响你的力量。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不想让已发生的事实再摧毁了我拼尽全力抓住的生活。放弃执念不是毫无芥蒂地接受过去,而是毫无芥蒂地接受新的生活。 在我们艰难跋涉的生命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至暗时刻:当希望坠入深渊,当灵魂经受痛苦的煎熬,我们祈求着天使的搭救。这时候我会推荐Edith Eger‘s “The Choice”,也许治愈你的天使就在书中,你的世界会出现一线光亮。 ——欢迎喜欢读书的朋友关注我的b站账号“秘密的生活基地”,我会分享一些读后感视频,谢谢大噶~😎😎😎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小红
    推荐

    向绝境逢生的人生致敬!作者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灭的追求,一步步走出心理阴霾。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在帮助治疗别人的同时,也治疗自己,最终获得自由! PS:其中,两个姐姐给予的亲情和全付身心地照顾,当然不能忽视,是作者痊愈最重要的因素。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糖糖
    推荐

    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者,她的文字温暖得仿佛会发光。 “有时我们不愿自己做选择,害怕担负责任。可当躲在他人的保护伞下时,却抱怨被淋湿了肩膀。”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杨霏
    推荐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伊迪丝和姐姐玛格达在二战期间集中营经历的事,以及与在抓犹太人之前逃走的大姐克拉拉以及他们战后组成的家庭的经历和故事,在动荡的背景下伊迪丝最终拿到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成功治愈了很多人,在书中也分享了治疗的案例,在这本书中除了读到人类的苦难,我一直在思考,就中国来说,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没有办法忘记的历史和耻辱,那么对犹太人来说,这样深重的苦难,更是难以抹平的创伤。 这本书提醒我,在关注中国历史时,也应该关注普世的人类的苦难。 另外,伊迪丝的经历让我明白: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sally
    推荐

    非常难得,伊迪丝女士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之一,不仅自己艰难地走出梦魇,重新“活出生命的意义”,还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历、心历来帮助更多其他身心需要帮助的人们。致敬!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部作品通俗易懂,就如一位遭受苦难的老奶奶在给人讲述伤害与宽恕的关系和意义,很有感染力,不过还是觉得个体了点儿,力度和深度稍欠,我个人更喜欢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有高度,理论性强,既有哲学思维,也有实操性,是我收藏之一。 (《The Choice: Embrace the Possible》——Edith Eva Eger 《Man’s Search for Meaning》——Victor Frankl )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推荐

    感谢作者的无私分享。这本书是一份记录,也是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拥抱可能就是迎向自由。人,不能总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一颗自由的心能让你拥有一切。接受不完美的人生而成就完整的自己。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小巫
    推荐

    在我人生最艰难时刻(希望这就是最,希望没有之一)读到这本书,很治愈,很感动。经历过伤害的人,在回忆中一次次被打碎,再一次次把自己拼接完整回到现实。我们不能选择没有伤害的生活,但我们可以选择自由,,从过去中逃脱。不管不顾发生什么,拥抱可能。每一刻都是一种选择。珍惜每一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谢谢你的故事。我会治愈自己,并将治愈生活。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LILY
    推荐

    2021年第一本书 被书名吸引阅读的 中间被奥斯维辛的沉重淹没几次想退出阅读 但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 拥抱可能不是说从此以后看到的残忍的事,都会自动转化成光与爱,让你获得什么神奇的保护罩,无惧未知,可以永久沐浴于平和之中。 而是在你直面恐惧丑陋和伤害的时候,相信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保持觉知,哪怕痛苦疼痛难以呼吸,依旧可以清醒的面对,面对,面对它,不把头转过去。 直到你发现,选择了事实真相的你,并没有那么脆弱,可以思考,可以呼吸,可以选择,可以超越。你拥有比伤害你的人更强大的生命力,哪怕被击倒在地,失去力气,却依旧可以活过来。 只要你活着,就是对所有伤害你的人事物的反击。你就有机会拥抱自由。有机会拥有那些伤害你的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幸福。 无常是一种祝福。 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

  • 社会心理学(第8版)
    暖暖
    推荐

    老邓推荐。 上一本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说老邓这本书还不错哎。 你是让我对比出幸福吗? 老邓(洋洋得意脸) “重點不是經歷什麼,而是她後來的變化” 很多划线的句子都很值得思考,作者回来的改变也很让人佩服。 我提醒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道夫·希特勒和一个科里·腾·布姆。我们有能力去恨,也有能力去爱。我们达到哪一个目标——我们内心的希特勒,还是内心的腾·布姆,取决于我们自己。 原谅自己,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你有无限可能。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