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梦影
    推荐

    虽然有点枯燥,但还算实用。让孩子拥有掌控感(有选择空间),积极的解释风格,对于养成乐观的性格很重要,但要注意正确的乐观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关心和爱是无条件的,而奖励和赞赏要有条件。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刘成
    推荐

    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也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强烈道德观,更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是正义感。乐观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强烈的价值观与雄心壮志面前,良好的工具就可促成个人成就与社会正义。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福猴青青 🐵
    推荐

    本书看完,值得推荐。 用一个流行的概念来说就是在培养孩子的“逆商”。困难总会遇到,冲突不可避免,那么遇到这种不好的事情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呢?本书提供了几种受用的方法。首先是解释方法,要就事论事;其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同一件事;最后,对自己不好的想法可以尝试自己和自己辩驳,强迫自己向乐观的方向思考。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高欢
    推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父母要留意自身以及孩子解释风格 永久性(永久vs.暂时) 普遍性(普遍vs. 特定) 个人化(内部归因vs. 外部归因)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的解释风格有时候会是永久性的,比如孩子练字过程中会说“我的字写不好”。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如你所是
    推荐

    看完觉得自己很悲观很自卑。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好的结果是什么?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菲菲
    推荐

     乐观的金字塔 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美好的事情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正面积极的力量。孩子有了掌控感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有正面积极的情绪作为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就可以稳坐上层了。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玫瑰不慌
    推荐

    一本带我走出困境的书。 乐观不是盲目地认为我很棒,生活会越来越好,而是懂得理论+通晓方法+不断练习 才能获得的技能 通过阅读,你将了解习得性无助是个坑 学会ABCDE法则与自己重新对话 减少内耗 获得积极的力量 形成积极思维模式 再去教会孩子,如何有方法地建立自信 遇到困境时要怎样从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三个角度去看待 从而培养积极思维,变得更理性、更勇敢、更理解自己、更会与他人相处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Alex⁰¹³✨
    推荐

    一、孩子乐观的来源: 1.1父母改变自身的悲观; 1.2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做主,给孩子掌控感; 1.3教孩子掌握乐观的技巧。 二、4项乐观的基本技能 2.1像回放电影一样捕捉自动思维; 2.2寻找产生自动思维的证据; 2.3找出其他的选择、其它的影响因素; 2.4不走牛角尖、极端,不认死理,化解灾难性思维。 三、ABCDF法则,帮助孩子正确地思考实际问题,找出能证明后果被歪曲解释的证据,改变解释风格,从而改变思考的思维方式。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与要好的朋友吵架、心爱的人离去等。 B(beliefs),想法,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试着基于事实改变对不幸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找找其他可能的原因。 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不是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不是A产生C),而是想法才会引起后果(是B产生C)。 D(disputation)代表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B)的辩论。务必基于事实。 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 给孩子尝试权、选择权和犯错权,让孩子自己做主。虽然不替孩子解决问题,但要保持支持及感兴趣的态度,让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情况。当他无法前进时,请给予指导,不要给予答案。 四、行动 用宝贵的睡前时间(其它时间也可以)回顾一天中发生的好事和坏事,来塑造孩子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 五、要乐观、还要好教养 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养,也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道德观,更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是正义感。乐观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价值观与雄心壮志面前,良好的工具可促成个人成就与社会正义。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丁一
    推荐

    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 很多人会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习惯往最坏的方向想,比如担心自己不能毕业、找不到工作、难以胜任工作、要丢掉工作等等。结果,陷入恐惧、焦虑后,难以走出来。于是,逃避任何积极的努力,只是通过玩游戏、看视频、看新闻等来逃避,进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问题的根源在于悲观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固定心态。要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根本问题,而不是想着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克服拖延、焦虑等外在问题。 对于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教出乐观的孩子》与《终身学习》似乎有不错的阐述。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try 褚
    推荐

    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出了孩子的掌控感训练,这是乐观态度的基础,掌控感强的孩子乐于去探索,而掌控感弱的孩子容易退缩在"安全”环境中;ABC模型帮助人们更好的表达自己,孩子可参照来调整自己的视野、表达和谈判,帮助其社交,乐观只是一种工具,正确的乐观才能帮助成就;乐观可习得,这本工具书实操性很强,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为阳光乐观的人。(下面摘自书友的评论,觉得对本书的介绍比较完整) 1、这本书的主体思路 这本书沿着Why(为什么)、What(什么)、How(怎么做)这样的思路一路铺陈开。每一部分,从理论到案例,从案例到实操方案,应有尽有。认真看、坚持做,教养出一个乐观孩子不难。 2、孩子为什么需要乐观(Why) 抑郁症的年龄层越来越低龄化,自杀率越来越高。世界变幻莫测,乐观成为适应一切的基础。幼年时期的悲观会造成抑郁即低成就感,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从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里面学会了尊重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们还是越来越脆弱? 还记得新闻里那个从车里走出来,当着妈妈面跳下楼的高中生吗? 3、“感觉满意”VS“表现满意” 赛丽格曼认为:“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父母的教养误区是“尽力提升孩子的自尊”,“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所作所为,比如掌控感、坚持、克服挫折与无聊以及应对挑战......” 。“感觉满意”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表现满意”则是为什呢,持续多久,怎么做等等具体到每一种行为的一种概念。 比如,有时我们为了减轻孩子的伤痛,使他心情好一些,说一些哄他的话或者买一些小礼物。这是受到“感觉满意”影响的人做的事。受到“表现满意”方法影响的人,会介入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鼓励容忍挫折,并奖励坚持、毅力而不仅是奖励成功。 4、判断孩子乐观与否(What) 在这个部分,塞利格曼解释了很重要的几个概念。 解释风格:对原因的看法。 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励志词语或是胜利的想象不是。就像我们对偶像的追求应该学习他们为梦想的坚持、努力和付出,而不是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 三个重要解释维度: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的表述中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的判断是怎样怎样的。 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是来自自身个性的永久性缺点,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坏事是心情及其他短暂可改变的状态。 如果你有孩子,他/她是哪一种呢? 如果你是孩子,你又是哪一种呢? 5、乐观教养ABC法则(How) 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C consequences 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 B beliefs 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 了解以上三个概念后,“教孩子们看出每个问题都有它自身的原因,对由自己导致的问题应由自己负责,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则不用责怪自己。”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蔡黎
    推荐

    读完塞利格曼的持续的幸福,再来看他的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那应该是幸福模型在孩子身上的实践手册。乐观的孩子,对应的是更容易有积极情绪的孩子,也就是PERMA模型中的P 首先要澄清的概念是,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塞利格曼在做了针对动物的点击实验后得出的,当个体面对的苦难是,无法承受,无法解决又无法逃脱的时候,就可能会获得“习得性无助”,有点类似“躺平”。而同时塞利格曼也发现,乐观虽然与很多外界的因素有关系,例如生物性遗传、父母、环境,也与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乐观的习得包括,积极的解释风格。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积极的解释风格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可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并且是可以改变的。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的解读要如此,慢慢孩子也会逐步养成这样的解读模式。 ABC 模型,让孩子学会掌握,哪些是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对认知的影响,而如果想法有一些改变,认知的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其次,让孩子学会反驳。反驳的意义是让孩子养成批判性思维,学会收集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乐观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有着良好关系联结的孩子。孩子逐步长大,重要他人会从家庭走向外界,从父母变成老师和同学。父母要关注并帮助孩子建立跟这些重要他人的良好关系。 当然,作为孩子的重要养育者,孩子是否乐观与父母也有非常大的关系。父母自己是否是一个乐观者,是否给与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的积极处理方式的示范;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积极乐观,孩子是否可以将这样的互动模式拓展到外界,与他的老师,他的朋友之间。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Edith Xing deer
    推荐

    #让我提醒你乐观不包括的事情吧! 乐观不是对自己高唱快乐思维或空洞的口号,比如“我是个特定人物”、“别人都喜欢我”或“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等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心情良好,但是它们不会助你达成目标; 乐观不是在事情不顺利时责怪他人,躲避问题的责任,这只会使问题更糟; 乐观不是否认或避免悲伤及气愤,负面情绪是丰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们也是鼓励我们了解或改变不好事情的健康反应。 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这两段话很好地总结了【乐观】的涵义以及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 作为未婚未育女性,读这本书不是为了以后培养小孩,而是自己学习,刻意练习,培养自己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自认为从小就是一个乐观的孩子。也同意作者在书中的一个观点:孩子对一件事情的解释风格,学龄前时期就已形成。因为我爸妈并未刻意教我,他们那个时候也没有意识。我回溯童年,自己的确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孩子。总是习惯用好的一面去看待一件事,我妈还经常说我没心眼。但她没怎么纠正,所以导致我现在也很单纯。习惯性地把陌生人当做好人,真诚对待他们。 没看这本书之前,对乐观的理解很狭义,头脑中也没有完整的理论知识。作者在书中阐述的很详细,简单易懂,并用大量的例子解释说明。并给家长很多训练孩子积极乐观的具体例子。ABCDE理论,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都很实用,很适合读者在实际生活中持续练习。 虽然这本书的对象是孩子,但很多成年人的乐观性格也很欠缺,所以也很适合成年人认真阅读,思考并刻意练习。 好书。常读常新,期待下次阅读。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谢金言🌻
    推荐

    这本书有5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从大环境是讲述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因为抑郁开始低龄化,这严重影响孩子健康 经典的概念:习得性无助。当多次尝试不成功,以后会直接放弃尝试。 但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 第二部分: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指出了一些教养的误区,列出了几个当孩子面对失败时候,父母的错误话术。 第三部分: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 这部分有3章,很值得细读。 第5章:提出了一个专业名词——解释风格(explaining style),它是我们对事情发生原因的看法,是乐观的基础。 第6章:有2份给儿童的测试卷,测试孩子的乐 第7章:讲述了孩子的悲观从哪儿来:基因、父母的悲观、身边人对孩子的悲观性批评、孩子自己失败经历。 第四部分: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实操性很强, 这一章给了非常详细的练习方法,比如ABC法则、ABCDE模式,用这些方法让孩子刻意练习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反驳模式,从而习得乐观。 这一章的练习基本都是父母先刻意练习,然后跟孩子一起学习探讨。 因为用前一章的测试卷测到我女儿是乐观(她平时也确实乐观),所以这一章我去浏览过去,没细看。 第五部分:最快乐的孩子 两段摘录: 对如何建立幼小孩子的乐观风格有三项原则,这些原则是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得来的,那就是:掌控感、积极情绪及解释风格。 乐观也带来更佳的健康状况、强壮的免疫系统、较低的传染疾病的几率、少看医生甚至长寿。 —————————— 看完这本书,最收益的有两部分: 1、对自我有了更准确的认知 我是个悲观主义上的乐观主义者。我看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悲观的,然后,才会往积极方向思考。看完了书,我知道了我的悲观来自于哪儿,而我之所以乐观,是我的解释风格乐观。在大学时看了很多鸡汤书之后,意外获得了习得乐观的能力。 2、在女儿教养的过程中,我做对了乐观的三个原则:掌控感、积极情绪、解释风格。 掌控感:从她的半岁后的早教陪伴中,给了她大量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吃什么、带什么玩具出门、穿什么衣服、游戏中获胜……当时根本不知道“掌控感”这一词,只是单纯认为,自信是积累于很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中。 解释风格:当发生了不太好的事情时,我们也总是以积极地方式解释给她听,疏导她的情绪。 积极情绪:家庭中非常多的笑声~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翻滚吧蛋炒饭
    推荐

    习得性无助的反面,是“习得性乐观”。本书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学领域的探讨,如何使孩子更加的乐观。

  • 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李小嘒
    推荐

    我们对乐观“误会”已久 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新手妈妈,读过不少育儿类书籍,从《窗边的小豆豆》、《佩蓉妈妈经》到《早教的秘密》、《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从《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到《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童年的秘密》…… 我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与孩子无障碍沟通的秘密,和养育孩子的真理。另外,坚信只要家庭和睦、父母恩爱,孩子差不到哪儿去。 但是!我不得不说但是! 最近家中8岁小王子时不时的情绪崩溃,让我头疼! 是陪伴不够,孩子缺乏安全感? 是太过宠溺,孩子过于任性? 是沟通不畅,孩子缺乏认同感? 在万般无助下,还是习惯性求助书籍。读完马丁 塞利格曼 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打破了一些旧有认知。 1、这本书的主体思路 这本书沿着Why(为什么)、What(什么)、How(怎么做)这样的思路一路铺陈开。每一部分,从理论到案例,从案例到实操方案,应有尽有。认真看、坚持做,教养出一个乐观孩子不难。 2、孩子为什么需要乐观(Why) 抑郁症的年龄层越来越低龄化,自杀率越来越高。世界变幻莫测,乐观成为适应一切的基础。幼年时期的悲观会造成抑郁即低成就感,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从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里面学会了尊重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们还是越来越脆弱? 还记得新闻里那个从车里走出来,当着妈妈面跳下楼的高中生吗? 3、“感觉满意”VS“表现满意” 赛丽格曼认为:“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父母的教养误区是“尽力提升孩子的自尊”,“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所作所为,比如掌控感、坚持、克服挫折与无聊以及应对挑战......” 这个理念像一记响雷轰醒了我。在我家,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感觉满意”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表现满意”则是为什呢,持续多久,怎么做等等具体到每一种行为的一种概念。我们却混淆了二者。 比如,有时我们为了减轻孩子的伤痛,使他心情好一些,说一些哄他的话或者买一些小礼物。这是受到“感觉满意”影响的人做的事。受到“表现满意”方法影响的人,会介入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鼓励容忍挫折,并奖励坚持、毅力而不仅是奖励成功。 4、判断孩子乐观与否(What) 在这个部分,塞利格曼解释了很重要的几个概念。 解释风格:对原因的看法。 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励志词语或是胜利的想象不是。就像我们对偶像的追求应该学习他们为梦想的坚持、努力和付出,而不是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 三个重要解释维度: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的表述中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的判断是怎样怎样的。 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是来自自身个性的永久性缺点,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坏事是心情及其他短暂可改变的状态。 如果你有孩子,他/她是哪一种呢? 如果你是孩子,你又是哪一种呢? 5、乐观教养ABC法则(How) 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C consequences 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 B beliefs 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 了解以上三个概念后,“教孩子们看出每个问题都有它自身的原因,对由自己导致的问题应由自己负责,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则不用责怪自己。” 看到上面这句话,我真是长舒了一口气。小王子的状况没那么糟,倒是我常常陷入自责的泥沼。工作、家庭生活中,常常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没有抑郁,真是万幸。 到此,你以为这本书就结束了吗?没有! 塞利格曼大概太担心读者朋友们把他的理论方法束之高阁了,所以后面又写了“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乐观的金字塔”和“还要好教养”。 他没有全书阐释自己的理论,除了案例以外,给出了很详细的表格、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话术等,可以说是理论和工具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当然,他也没有鼓吹乐观就是一切,“乐观只是一种工具”。 总的来说,值得读、值得学习和践行的乐观理论。可以加入父母书单,或者你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如也一读试试。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