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变态心理学
    JIN 🌸
    推荐

    仅看书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解决人与人日常交流中争端和分歧的心理学书籍,刚好我也正有这些方面的困扰。但看下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作者更多是从更宏大的道德心理学层面来讨论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原本是打算将本书命名为《道德之心》,以传达这样的理念:人心天然地想要践行道德,这和人类拥有语言、性、音乐以及其他天然的禀赋一样,最终选择《正义之心》作为标题想要传达的理念则是:人不仅天生好德,并且也好说教、批评和审判。 作者的主要观点: 一、道德心理学的第1条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道德直觉几乎于瞬间之内自动弹出,而道德推理开始运作则要晚很多,并且最初的直觉还试图操控后面的论证。 二、道德心理学的第2条原则: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正义之心就像能感受6种味道的舌头。西方世俗道德就像仅能激发一两种味觉的菜系,要么关注伤害或者受苦,要么在意公平以及不公——但是人们还有很多强烈的道德直觉,比如那些与自由、忠诚、权威和圣洁相关的道德直觉。 三、道德心理学的第3条原则: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我们是多层次选择的产物,这让我们成为双重人。我们自私,我们也具有群体归属性。我们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是蜜蜂。 四、我们所有人都有着超越自我利益,成为整体中小小一部分的能力。本书试图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因政治与宗教产生分歧。摩尼教认为有些人为善,有些人行恶,势必会产生对立分歧,但答案不是这样的。我们有着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我们是直觉驱动战略推理的高度直觉化生物。这使得我们与其他基于不同道德基础组合而建立的道德阵营之间产生联系非常困难——但绝非不可能。 因此,如果再有机会与其他阵营的同胞相遇,试着沟通一下。不要马上切入正题。在互相找到一些共性或彼此建立了一点信任之后,再提出有关道德的话题。

  • 变态心理学
    crystal
    推荐

    一、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1、理智是激情的仆人; 2、骑象人首先是服务于大象,骑象人(基于语言的理性)的进化是出于他做了对大象有益的事情; 3、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想法,你就必须跟他们的“大象”交谈; 4、当人们发着“道德之楞”的时候,你能看到骑象人正在为大象服务; 5、时间上的延迟允许骑象人有自己的思考并做出判断,而这一评判对许多受测者来说是与大象的最初倾向相反的; 6、证实性偏见,即以证实你已有的想法的方式去寻找并解释新证据的趋势; 7、人们仅仅把智商用于支撑他们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于更全面和公允地探究整个议题; 8、当我们想要相信某些东西时,我们就会问“我可以相信它吗?”,而当我们不相信时,我们问的却是“我必须相信它吗?” 二、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1、3类道德主题,自主伦理、集体伦理和神行伦理,每一种伦理都建立在对“一个人实际上是什么”的不同理解之上; 2、人类意识会自发地将社会空间理解为某种垂直梯次...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看到或听到别人的某些行为表明其处于垂直梯次的低端,我们就会有道德恶心感; 3、从偏颇的愤怒中解放出来的感觉很好...就有可能探求新的道德矩阵,每一个矩阵都有其自身的智力传统支撑; 4、我们的世界没有同质的“底幕”,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多层叠加的; 5、正义之心的味觉感官,关爱/伤害、自由/压迫、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和圣洁/堕落。 三、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1、当群体竞争时,团结合作的群体通常会获胜,但在每个群体内部,自私的个体(就是那些搭便车者)才会出人头地; 2、群体每找到一种抑制自私的方式,就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多层次分析的平衡:个体层次选择变得不那么重要,而群体层次的选择变得更加有力; 3、我们有着双重天性——我们是渴望成为比自己更伟大高尚的团体中一员的自私灵长类,我们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是蜜蜂。 4、敬畏、集体关爱与集体欢乐是与蜂巢开关联系最为紧密的几种情绪; 5、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平凡的世界中(世俗域)生活,但只有在跨越到神圣世界的短暂时刻里,我们才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欢乐,在那里,我们成为了“整体中小小的一部分”; 6、宗教仪轨在数万年来帮组我们的祖先凝聚为整体,凝聚中总带有一些盲目——一旦任何人、书籍或规范被神圣化,信徒对其就不再有质疑,不再有清晰的思考; 7、每一种社会秩序的核心都是某种神圣化事物...特别是“宏大叙事”是如何确定以及巩固每一种道德阵营神圣核心的...每一个叙事都有着千篇一律的开头(“很久很久之前”)、中间段(遭遇了危险或挑战)以及结尾(问题得到了解决),每一个叙事都是为道德上的目标听众专门设计的,这些故事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善恶上来,教给人们为保护、找回或获得神圣核心必须要做的事情; 8、我们都被困在部落道德的共同体中。我们围绕在神圣价值身边,彼此分享着因果颠倒的观点,如我们为什么如此正确,对方哪里出现错误。我们认为对方对真理、逻辑、科技与常识视而不见,但实际上,每个人在谈论自己的神圣事物时都是如此盲目。

  • 变态心理学
    蔡卫东
    推荐

    被书名吸引而来。总体讲清楚了观点。人类的道德并非一元,也是多元化的。人有理性,但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有很强的非理性时刻。自我保护是一种天性,会超越人类自身的道德观。

  • 变态心理学
    雪夜书虫(李老师)
    推荐

    我的评价:一般。 作者论述的三原则,我比较认同原则2;原则1颇有趣,我有保留;不认同原则3,太宽泛含糊,没有什么意义。 不认同蜂巢开关的假设,如果在道金斯与作者之间作个选择,我站道金斯。

  • 变态心理学
    Punk
    推荐

    作者认为,人的道德判断来自于直觉、情感(往往来自于基因、风俗),而后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正如休谟所说“理性是激情的仆人”,在道德领域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通常用理性说服别人往往没有用,你不得不学会和他们的直觉沟通。 道德是人类凝聚起集体力量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也是宗教信仰、政党派别、民族文化的起点。 所谓的“正义之心”,就是“部落之心”。

  • 变态心理学
    lana
    推荐

    很有趣的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道德。 作者提出了道德心理学的三条原则: 1.直觉在先,推理在后 直觉与推理就像大象与骑象人的关系。 2.道德的内涵不仅限于伤害和公平 我们的道德矩阵包括关爱、公平、平等、权威、忠诚、圣洁。 3.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比起信仰本身,我们更看重的是归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全书都是描述性分析(根据实验描述结果),而非规范性分析(下规范定义,可标准化评判)。 很发人深省,对“道德”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片面觉得道德=权威=压迫=不好)。

  • 变态心理学
    当行此计
    推荐

    “我们的确具有群体归属性,在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无数开启蜂巢开关的契机,但要注意,我们的正义之心具有盲目性,它带来的只是狭隘的利他主义。不管是宗教还是政治,我们在高级天性的驱使下形成团体,但也因这种盲目的高级天性对其他团体的善意视而不见。宗教只是人类暴行所使用的工具,并非其根源;政治对手只是在道德基础上有着不同的偏重,并非一群愚蠢之徒。我们,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伪善之人罢了。”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理解了道德的直觉性,我们才有耐心好好倾听他人的观点;只有明白道德有6种基础,我们才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追求不同价值的原因;只有意识到道德是外在规范与自我心理机制在共同抑制利己主义,我们期盼的合作型社会才成为可能。

  • 变态心理学
    且听风吟
    推荐

    科学、心理学实验为佐证,来告诉我,如此伪善之人,何来告诉自我正确的优越感多么偏离实际。

  • 变态心理学
    蔡云彪
    推荐

    好书。本书内容比较非大众,从心理学来讲道德。道德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是一个你以为自己了解其实并不笃信的问题。作者全文一共有三个观点,分别围绕进行辨证,较为有趣生动。 整体超出我预期很多,推荐所有对人性,对于人们道德和社会道德约束感兴趣的阅读。

  • 变态心理学
    甜洋葱
    推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改变了对宗教的偏见,同时激发了我对宗教的强烈好奇。 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吧:打破偏见,收敛“我对你错”的“正义之心”。

  • 变态心理学
    推荐

    本书试图解释,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观点分歧?正如副标题所言———我们为什么坚持“我对你错”?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道德心理学的回答。 他认为,人心是由6项道德基础(略)所构成的心理结构,每个人拥有不同的道德心理结构——其中的1种或几种,这构成了个人道德判断的基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直觉判断,而不是推理判断,推理大多仅为直觉作事后解释或辩护,对直觉判断的影响甚微。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答案。换句话说,如果人人都靠理性进行推理判断的话,基本不会有分歧,因为推理形式是共享的(前提相同)。但可惜的是人不是靠推理进行判断的,而是靠直觉或情感,但每个人的直觉或情感又是不同的,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导致分歧。 直觉判断具有盲目性,如何避免呢?作者说,2人一见面,"不要马上切入正题"。而应该一方面让理性检视一下自己的直觉判断(三思而后行),另一方面"试着从称赞对方或诚恳地表示出兴趣开始"建立一些信任(拉关系套近乎),而后再展开对话,这样就能避免一些分歧。这一点,中国人好像自古就比较擅长啊。

  • 变态心理学
    will
    推荐

    比较硬核的一本心理类的书,看完收获不少。其中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内容包括: 道德的起源。包括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道德的多样性以及道德与理性的区别/联系。 道德的认知过程。用“象与骑象人”形象表示了情绪与推理的关系。 道德的特点。包括道德认知的六大发现、格劳孔的五大实验结论。 接着,乔纳森很有建树地提出了道德的五大基础: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圣洁/堕落。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道德的盲目性。说明了人类的双重天性:90%是黑猩猩,10%是蜜蜂。很深刻的说明了人类身上个体化/群体化(自私/无私)的起源、转化与特征。

  • 变态心理学
    Muscle
    推荐

    解答了许多困惑,比如不同意见的人为何难以劝服对方,或者达成共识,最终我们都会靠近相对主义。从这些来看,逐渐理解到克里希那穆提式的智慧,在沟通方面给人强大的震慑。

  • 变态心理学
    梅塔奈
    推荐

    一本轻松有趣且富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著作。它探讨了直觉和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不同文化中多元的道德标准,对道德是什么的心理学解读,进化如何塑造出了人类向善的本性,以及为何道德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与争端——因为它具有群体属性。书中,作者在多个领域、多个名家的观点之间纵横捭阖,令我感叹,这书不太像是一本通常的心理学科普著作,而更像是一位思想家的作品。如果读过「思考,快与慢」「超越智商」这类书,你应该知道,心理学家将人类的心智分为系统 1 和系统 2,前者是自动的、直觉式的大脑加工过程,后者是缓慢的、深思熟虑的大脑加工过程,而作者 Haidt 在书中提出的「象与骑象人」正是对直觉与理性关系的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当我们对一件事作出道德评判时,往往依靠的是感性的直觉,而非理性的推理。系统 1 作出自动的、快速的反应,系统 2 只是在做事后的辩护和解释,但我们会有种错觉,以为自己的结论是基于理性的。Haidt 向实验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无害禁忌故事,让他们判断这些事是否道德。大多数人会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在被问为何错误时常常陷入沉默,无法给出理由。由此可见,在道德判断中,直觉在前,理性在后,理性服务于直觉,骑象人服务于大象,印证了休谟的观点——理性是激情的仆人。骑象人就像是大象的辩护律师,为大象做的事打圆场,说明其决定是正确的,而当骑象人找不到好的理由时,大象的看法也不会改变。道德推理不是用来求真的,而是自我辩解以维护名声,说服他人以支持我们的立场的。这也可以看出,说服他人改变观点有多难。作者总结道,当你想说服别人相信某些违背他们直觉的东西时,他们总能找到反对的理由,你必须跟他们的大象对话。动之以情往往比晓之以理来得有效。 关于道德的进化。人是生而正义的吗?Haidt 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是的。需先说明的是,道德的进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博弈论、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文化传承。对于进化为何塑造出了动物和人类的合作和利他行为,「自私的基因」一书里有很好的科普,道金斯是站在个体选择的立场上,而 Haidt 在本书中则认为道德的解释还应该包括群体选择的视角。自然选择不只发生在个体层面,也会发生在群体层面。简单来说,对于社会性动物和人类,当他们的群体相互竞争时,由大部分品德高尚的成员组成的、团结互助的群体会胜过多半由自私的成员组成的群体。不过,作者也承认,个体选择能够解释人类的大部分本能的行为策略。 若要说明动物和人类为何会进化出合作与利他行为,吸血蝙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外出觅食回到居住的洞穴后,有的蝙蝠没找到食物,它的同伴会将自己的晚餐分享出来,帮助这些不幸的蝙蝠渡过难关。而下一次,如果它们正好饱餐了一顿,也会去回报之前帮助过它们的蝙蝠。这种互惠利他的行为能帮助群体中的每个人更好地存活下来。不过,这些生活在一起、互相合作的蝙蝠最初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判断你的同伴是否值得信任?如何避开那些会欺骗你的人呢?如:蝙蝠 A 挨饿时得到过蝙蝠 B 的帮助,而蝙蝠 A 却选择坐收利益、不予回报。进化赋予了吸血蝙蝠记仇的能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报还一报」策略,如果别人欺骗过你,你就不再与他合作,而如果欺骗者悔过了,你还会继续与他合作。此外,吸血蝙蝠也学会了根据名声来识别欺骗者。上述例子中,蝙蝠 B 可以告诉蝙蝠 C 和 D,蝙蝠 A 不值得信任,从而将其孤立。于是,在一代一代的进化之后,吸血蝙蝠会变得更有道德,避免自私的行为为自己带来坏名声。 上述逻辑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道德的进化。合作中的欺骗者难题让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发展出一系列道德情感,促使个体做出互惠利他的行为。面对有困难的人,同情使我们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得到他人帮助时,感恩之情让我们想要回报对方。做出善行或是看到他人的善良与正义之举都会让我们感觉很美好。另一方面,违反规则和欺骗他人的行为让人感到愤怒、鄙夷和恶心,这是一个人即将得到坏名声、被排斥在群体之外的信号,察觉到这些来自他人的负面情感,以及内心的内疚和羞耻感,会促使他放弃自私、不道德的行为。这些道德情感都是不教自会、本能的直觉反应,它们是人类道德的基础。Haidt 将先天的道德本能梳理为五个纬度,即五种道德基础模块:关爱/伤害模块、公平/欺骗模块、忠诚/背叛模块、权威/尊敬模块、圣洁/堕落模块。这些先天赋予每个人的道德基础模块就像一本书的初稿,它们在经验和文化中得到修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道德。

  • 变态心理学
    Yua metal细雨黄雨桐
    推荐

    以超快的速度翻了一翻。 感觉又是个典型的故事书,完全可以把字数删掉一半 我觉得直接去对逻辑学科普书等彰显思想多样性的哲学书开始读会更有帮助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