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情绪

读懂孩子的情绪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读懂孩子的情绪
    d@x
    推荐

    "聪明人经常干蠢事儿!" Charlie Munger常念叨. 难道说, "聪明" 和 "蠢" 并不矛盾么? 其实, intelligent的反义词并非 stupid(蠢), 而是 foolish. 而stupidity(蠢)意味着做出糟糕的决策甚至行动 -- 至少在我的字典里是这么定义的. . [作者 + 理性] 说到本书作者 Keith E. Stanovich (斯坦诺维奇), 绝对是大牛中大牛. 他在本世纪初创造了 "dual-process theory 双进程理论" (后被诺奖经济学得主, 以色列心理学及数学家 Daniel Kahneman, 引用为其著作 "Thinking Fast & Slow" 核心理论.) 再说一下 "Thinking, Fast & Slow". 很多人(包括我) 都以为, "System1 & 2" 是Kahneman的创造 -- 虽然K也在书中反复提及Stanovich, 但因其名气太大, 所以常被忽略. 有趣的是, Stanovich对 "两个系统" 的说法并不感冒 -- 而是倾向于 "双进程", 即: Type 1 Process, & Type 2 Process -- 因为S认为, "系统" 会误导读者, 认为两者是两个独立且割裂的存在, 实际并无明显物理分界. (以后称 "进程1", "进程2") 这其实恰好映射于 "Rider & Elephant" 书中所喻. 而不同的是, 本书核心还包括 "三重心智" 模型: 即, 如果以 "水面之下" 喻 "Type 1 Process / 进程1", 那么 "水面之上" 的 "Type 2 Process" 中又包含了 "算法心智", 和其上的 "反省心智" -- 俗称 "理性". 因此S也早在上世纪, 就自造词汇: "dysRATIONALia" (来自 "dyslexia", 顾名思义). 再提一句爱刷存在感的译者: 据说本科时期看了 Stanovich 的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之后, 醍醐灌顶, 一路过关斩将. .. . [三重心智] "Type i Process" 进程1 / "水面之下": 1 自主心智 (autonomous mind): 包括 先天和后天获得情绪, 以及已经习得无需过脑的技能 (如 骑车) "Type ii Process" 进程2 / "水面之上": 2 算法心智 ("工作记忆" 所生效的层级) 基本就是 "智力测验" 里面的 记忆, 逻辑, 推理, 运算速度, etc. 3 反省心智 (俗称 "理性") 指 对心智过程进行监控, 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 显然, "智力" 只管到第2重. 第2重强大, 而第3重缺失(Stanovich称 "disRATIONALia")即 "聪明人干蠢事" 病根. "理性"(好用的反省心智框架) 可"习得"? big YES! 而且Stanovich说, 比 "第2重" 更容易习得 -- 这或许解释了 "巴芒" 的强大. 也好理解, 越往下 (例如处于1重的 "情绪" , 或 "肌肉记忆" ) 很难被修改, 需要大量的反馈训练和时间. .. . [进程1 & 2] 进程1 特征: 迅速的/ 应激的(triggered) / 无需注意力 / 低能耗 / 不依赖高层输入 / 可多线并行 控制范围: 情绪 / 习得能力的自动激活 (如骑车) / 等.. 进程2 特征: 正相反.. 范围: 语言 (于是进程2 又称 "控制加工" ~ 凌驾进程1) .. . [模拟 (假装)] 儿童在玩游戏中 的假装 (比如说 "这个香蕉是电话") 实际在使用 "去耦合 de-coupling" 将物体(在脑中的表征)与现实世界脱离关联 -- 这需要进程2(的序列特性)介入, 并需要耗费额外能量. "模拟(仿真)活动"的有效, 依赖算法层的能力. 模拟活动有什么用? 我的个人理解是, 它可以推演一种可能性路径-- "一条平行宇宙" -- 并在最终的决策中, 给决策中枢提供多条平行宇宙的选项, 最终做出更有利的抉择. . [ intelligence / '智力' 测验] 当前的 '智力测试' 所测只是 第2层(算法心智), 而人们在语言中所用概念, 则更广泛 -- 这造成了歧义. 研究发现: (算法层)智力, 与一些思维倾向(如 开放思维, 认知需求) 之间, 相关度很低, 只有0.3; 而与另一些思维倾向 (好奇心, 勤勉, 责任心, 等) 相关度更低, 为 0. [rationality] 理性的产生, 需要3重过程: 1 "反省层": 需要 a) 发起"对自主层的恶劣反应" 的压制, b) 发起 "产生优化评估 的模拟仿真" 2 "算法层": 能力保障, 即 a) "维持压制"的能力 , b)"模拟活动"的能力 3 "模拟活动": 中, 可获取理性反应所需的 "心智程序" (我对 "模拟仿真" 的理解是: 在虚拟的逻辑或因果链条中, 模拟一条平行宇宙路径, 帮助最优案的选择.) [自我中心] 作者称之为,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颇为拗口, 其实就是 "self-centered". 1 "过度自信": 即, 高估自己的能力,实力 (包括自己的运气, 因为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2 "想当然": 会高估自己理解的事务, 被别人理解的概率 (表现在, 为 "别人不理解" 而困惑 甚至 鄙视~) 在这件事儿上, "智商"有帮助么? 分情况: 如果 "被告知, 被授予 如何注意避免非理性的框架", 高智商的人可以更好的利用批判性思维避免偏差; 否则, 其表现不会有所不同. .. . [mindware / 心智程序] 是指思考的过程流程. 硬件实体对应决策回路. 不能得到有效结果的mindware, 源于两类故障: 1) mindware gap (缺陷), 2) mindware contaminated (污染的) 不懂概率, 就是典型的 "gap". 尤其当人们思考某因果链条的概率时, 过度关注 "证实", 而忽视了 "证伪" (证据及概率) -- 即Munger最常说的, 逆向思考. 弥补 "gap", 是第三层心智("反省心智"), 因而第二层的 "智商" 不起作用. 而预测 "学习一门新知识" 的快慢, 也与智商无关, 而是与 "该领域的经验" 相关 -- 有效反馈积累到了, 全面不偏颇的框架才得以建立. mindware contaminated (污化的心智) 常常是 "被最聪明的人发明出来 去欺负那些一般聪明人" 的武器 -- 例如 阿尔巴尼亚的全国 举国遭受 "Ponzi Scheme". 智商本身对跳出污化心智无帮助, 反而会强化其信念 -- 而 "信息孤岛" 反而会因为回音壁效应而固化. 观念, 或作者更爱用的 "meme 模因/文化基因", 就像现代进化视角所强调的 "基因, 并非服务于其宿主, 而是其自身的传播". 换句话说, 我们的 "观念/meme" 被(无论什么原因, 可能是恶俗广告)植入到我们的回路中, 它并没有 "服务于我们利益的义务" -- 相反, 它往往是来自于"拥有更全局视角者(例如, Ponzi的发明者" 或 "更明确的意图 (例如, 奴役)" -- 例如 宗教, 就是一种极大化的meme, 它自有其迭代和传播的规律. .. . ~~~~~~~~~~~~~~~~~~~~~~~ 曾经看过一个朋友打球, 5局连败. 他其实基本功很扎实, 进攻防守都颇有功力, 也很积极拼抢, 然而始终没有做出 "场上该做的选择" -- 套用篮球的话说, "没有阅读比赛". 散场前的最后一局, 他忽然开窍, 改变了强攻硬守的蛮打, 开始观察对手的弱点, 变化了球路, 主动创造了机会. 结果, 赢了. 我想, 赛场是生活的浓缩. 基础能力的作用, 就像 "intelligence", 而最终结局 取决于 "有效抉择" -- 那是一个基于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博弈框架, 所建立的全局视野所能提供的东西, 或许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 "rationallity", 但其实更应称之为 "wise". Munger经常嘲笑 "聪明人干蠢事儿". 何故? intelligent(聪明) 的反义词, 不是 stupid(蠢), 而是foolish. 蠢意味着, 做出糟糕的决策 -- 一项集 "(对多可能性的)模拟推演" 及 "(站在更宏观全局视角的)反思心智" 于一体的思维能力, 与intelligence本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 -- 一个是心智的第二层, 运算算法层; 一个是第三层, 反省思辨层. 相信随着技术的提升, 人的可怜的第二层已经被机器秒成渣 -- 就像人跟汽车拼拉货的能力. 而素以 "算法心智" 见长的男人, 是否也正在面临淘汰呢? 第三层, 才是未来人才的战场. ~ [咖啡]

  • 读懂孩子的情绪
    MetaTian
    推荐

    我读大学时,不务正业,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好像是从图书馆偶遇《机器人叛乱》这本书开始,我就知道了斯坦诺维奇这位有趣心理学家。 早在 20 年前,他就提出了「双系统理论」。他认为在人类的心智活动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很多自发的不理性行为。当然,这个概念是在几年后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被人们知晓的。读完那本书后,我就迷上了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断去涉猎相关领域的读物。 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网上众说纷纭,真假难辨的信息,具有足够的理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毕业后,大学里充足的时间,和那种无忧无虑的心境再也不属于我了。各种事情正在一点一点地挤压着少得可怜的自由时间,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由那套不太靠谱的「系统」来处理。 前段时间,微信读书提醒我之前订阅的这本书上架了,这也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我也知道是时候调整一下自己了。你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不靠谱的那套系统,即时你早就知道了这「两套系统」的存在和它们各自的作用。就是这么有趣。 这本书比较偏重学术性,严谨的学术性意味着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如果对书中内容感兴趣,可以先去读一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感谢斯坦诺维奇,怀念大学里那段自由的读书时光,能让我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有属于自己的简单理性。

  • 读懂孩子的情绪
    Lynn_琳🐙
    推荐

    这个书名真的是很容易让人没有阅读兴趣,然而这是一本认知心理学的学术型书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大脑运行系统,探究为什么人会犯错?《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讲述的双系统,便是源于本书的作者斯坦诺维奇,大脑的双进程便是他首次提出来!这个翻译的版本确实让人有点难受……希望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原版的!

  • 读懂孩子的情绪
    知本知至
    推荐

    两颗星🌟,不能再多了!开篇水了一堆概念,中间论证过程存在巨大问题,核心观点不是原创,读完也没有太大启发意义!浪费时间[叹气][叹气]

  • 读懂孩子的情绪
    shadow
    推荐

    同样是谈论非理性认知和决策的书,本书比《事实》干货多、更严谨且成体系。 虽然书中有许多专业词汇,但作者都辅以例子一一解释。因此,这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以吸收其概念的书,但并不难以理解,且有不少生动有趣的事例。 为了回答本书副标题中的问题——“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作者从人的心智构成开始剖析,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 第一重是基于情感和本能的自主心智,最为肤浅; 第二重是进行认知和思考的算法心智,与智力相关; 第三重是对使用自主心智还是算法心智进行选择,并决定如何使用它们的反省心智,与理性相关。 如果说智力是一名武士,智力越高,相当于武士越敏捷、越强壮,那么理性就是他背后的将军,指导他敌人在何方、使用何种战术、何时进何时退。理性与智力互相独立,但总是一同完成任务。理性负责指导,智力负责具体操作。 这也就回答了副标题中的问题: 因为聪明指的是他的智力高,而做蠢事则反映出他理性的缺陷。高智商并不能让个体对非理性思维免疫,理性障碍十分普遍。 理性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认知吝啬鬼与心智程序缺陷两个大类。 认知吝啬鬼指的是,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以减轻认知负荷,达到加工更少信息的目的。 心智程序指的是,个体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 在书中,作者通过让读者试答一些经典的理性测试题,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理性障碍的存在,并用税收、股市、司法判例等生活场景举例,对属性效应、框架效应、过度自信效应、信念偏差、联结谬误等常见的非理性思维进行了剖析。 读过才知道,自诩理性的自己,也常常无法避免“掉坑”。 豆瓣某高赞短评中说,这本书「发现问题,却不提供解决方案,甚至连个解决思路都没有,仅仅告诉你“好消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又莫名其妙地隐藏了习得的路径。」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作者在第二部分开篇便已指出,「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认知吝啬鬼难以避免,但只需要在心中绷紧一根弦,明白自己也是认知吝啬鬼的一员,就可以减轻它的影响。 举个例子,人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人对自己正确率的估计,往往比实际情况高许多,比如,当被试人认为自己对答案有九成把握的时候,实际正确率平均只有75%左右。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会将自己直觉的自信程度放低,即使面对自己觉得万无一失的情况,也要故意将时限或要求放宽一些,以矫正自我感知的偏差。 阅读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装载心智程序的过程。 许多心智程序策略都具有高度普遍性和适用性,例如完全析取推理、考虑备选假设、概率论思维等等。 知道这些理论的存在以及它们存在的场景,就是预防在这些场景“掉坑”的第一步。 接着,需要把这些只是了解但还未充分掌握的心智程序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使其实例化,便于调用。 例如,训练思考备选假设的倾向时,我们要大量练习对自己说:“想一下事物的对立面”。 作者还提供了判断污化的心智程序的一些线索,如不可证伪性或证伪代价太高,以及反意属性(如许多宗教都鼓励追随者攻击那些不信教的人)。据此提醒读者小心具有这样属性的心智程序。 全书的论述逻辑十分通畅,从底层逻辑开始,佐以大量实验数据,论述了理性是什么、理性障碍出现的原因、以及克服理性障碍的途径。 除此之外,不同于其他一些相似主题的书籍,作者在本书中搭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为每一个出现的论点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以供参考,而不是仅仅引述自己或某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拼凑出一些零散论点。 作者这种严谨、专业的科学态度令人钦佩。 我很喜欢作者的思想内核与写作方式,准备继续阅读他的另外两部作品《机器人叛乱》和《这才是心理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