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情绪

读懂孩子的情绪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读懂孩子的情绪
    zhoum
    推荐

    开头部分看着没啥意思,讲具体理性错误时,那些心理学实验值得好好研究。一个问题,看了多本心理学书籍,为什么举的实验例子都一样或者很相近,心理学那么多年,一直只围绕着那些个实验嘛,没有新的?还是说需要看更多的书去才能获取更多的实验案例?

  • 读懂孩子的情绪
    李婷婷
    推荐

    从概率角度分析很多日常问题,感觉回到了中学概率课,有些点讲得挺有趣

  • 读懂孩子的情绪
    katherine
    推荐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但我们大脑却来自于石器时代。拥有高智力远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

  • 读懂孩子的情绪
    毛豆
    推荐

    书的关注点侧重在理性,而不是智力,智力的差异容易量化,而聪明人做傻事被视为一种理性障碍。如果对理性行为做出一个定义,理性行为=正确的信念+基于正确信念的合理行动+对环境信息的加工处理。信念来源于认知,由于认知的偏差或缺失就不会有相应的合理的行动,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效率才与你的智力密切相关,也就是聪明。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理性行为的实现就变得难能可贵了。认知有限,在能力圈内努力扩大自己认知边际。

  • 读懂孩子的情绪
    素清
    推荐

    2020第57本书《超越智商》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高智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聪明人也常常不会理性决策,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光有智力还不够,还要有理性。 1、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人的大脑好比是一台电脑,除了自身的运行速度以外,也就是智商,健全良好的操作系统以及绿色软件,也就是理商,同样甚至更加重要。需要具备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 2、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①人是喜欢故事的动物,画面更容易触发我们的情感反应,让我们认为生动的就是对的。②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好比是锚定效应,完全顺着对方给定的思路框架思考。不管是生活中商家的定价,还是做决策时给我们的选项设置都是如此。③相信自己总是对的。因为换位思考的认知负担太大,不符合进化本能,所以,人的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获得理性的途径,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假设这件事不是真的,还有什么别的可能?②这在概率上有没有错?③这是一个病毒心智程序吗?拥有高智商的恐怖分子,因持有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危害比低智商,少知识的人要大的多。 愿我们可以做一个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人,在做决定之前思考一下相反的观点的可能性,综合判断,让你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 读懂孩子的情绪
    暖阳
    推荐

    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句话: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如果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 我们每天都在用脑,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和思考的模式,大多时候我们无条件信任我们的脑决策,即我们的自主心智总在发挥作用,因为大脑在提取我们已有的认知资源时喜欢走捷径(认知吝啬鬼);多数时候我们用算法心智(即智商测验里包含的能力)处理问题,我们不可避免的不使用甚至少用反省心智,也就是我们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推论,而是更倾向于寻找表面信息,因为那样会消耗能量,于是,当你任由大脑偷懒时就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 如何提高理性,书中也讲到了两种办法:避免认知吝啬鬼(感觉很难),给大脑安装优良的心智程序(感觉更难),个人感觉终其原因还是“知行合一”的问题。去了解事物并抓到其本质,这对于一些人就很难,尽管看清本质,再经过反思付诸行动就难上加难,因为“认识——实践”的过程中有太多干扰变量,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因素都是我们自我突破的难题,说白了提高理性智力还是需要自我反思➕自我突破。 总体来讲,整本书学术气息浓厚,用数据说明了很多晦涩的现象,读起来感觉有理有据,甚是酣畅淋漓。但好多地方仅仅是提出来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和讨论,给读者预留的思考、研究空间很大;还有的地方浅尝辄止,正读在兴头上想要往后探个究竟,却戛然而止,甚是不爽。 作为认知心理学或理性心理学入门级读物,身为半个脑科学er和心理人读起来算是今年比较烧脑的一本book了。有时间还会回读,或许能更深入的get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维习惯。

  • 读懂孩子的情绪
    青树
    推荐

    自己语言简单总结下,自己可以简单回顾又很实用的几个点。1做决策前要思路周全,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也思考下有没有被问题框架限制了。2做决策时,莫情绪化,概率分析(别对不懂的事情做无关联的类比分析,概率分析数据全,对照/否定概率莫忽略)。3表达时要重视逻辑。4多学习补充理性知识,别太自我化(你知道的不是别人所知道的知道)。最后希望自己消费购物恋爱行动时脑中联系生动画面时,忽略掉默认行为,想一想自己的“最优化目标”。

  • 读懂孩子的情绪
    春风化雨
    推荐

    理性与否,独立于智商。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源于认知吝啬(最省力法则),源于框架效应,源于个体的主观局限性。

  • 读懂孩子的情绪
    士多啤梨不是梨
    推荐

    1 这本书有什么价值 俞军曾在《产品方法论》推荐产品经理阅读《超越智商》,我带着提升产品能力的目标翻开了这本书。但随着阅读得越深,我就越觉得不是只有产品经理要阅读这本书,而是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知道为什么人们不理性,为什么我们要提升理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提升理性。 由于大多数人在认知科学领域的知识储备非常欠缺,加上作者的的论述结构非常清晰,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也能顺手练习梳理论述逻辑的能力。 俞军在《产品方法论》中曾提到理性决策的三要素:理性的信念、理性的目标、理性的行动。相信看完这本书,能对为什么理性决策的基础是这三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如何从这看似谈玄的三点要素走到能帮助理性决策的实际落地点上。 2 设计产品的道德思考 书中提到很多思维谬误对于做C端的产品经理来说可能是经常要用到的,例如锚定效应、情感替代、默认选项等。为了引导用户做出我们期望的行动(点击某个按钮、完成支付),我们要知道哪些会影响人们的行动。在分析其他产品时,也需要思考为什么操作流程是这样、这个页面上的信息为何这样分布、这个按钮设计背后有什么目的、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页面上的设计又是如何影响着转化漏斗,比如大家常用的电商类APP,就用到了非常多的损失厌恶、从众效应、锚定效应、默认选项。 在设计产品时,我们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能让用户完成我们期望的行动,更为基础的是我们的期望合理吗?我们的期望是否道德?我们在引导用户帮助我们实现KPI、OKR的同时,我们为用户真的带来的帮助吗?康德曾说【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做工具】,这句话在当今人们被产品经理设计的各种产品影响的的时代是值得常常反思的。 3 从知道到做到到底有多远 书里提到框架效应非常值得反思一下,在讨论时,我们是不是被框架限制住了,也就是常说的被带节奏了。如何跳出框架,需要一套组合技——觉察+行动+反思,这也就是书中说的心智程序(从记忆中提取的规则、知识、程序、策略,它的作用是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过程) 当我们能意识到哪些反应是我的自主心智导致的,哪些是控制加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心智程序的迭代开始了,而这个意识也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觉察】。 知道与做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何跨越鸿沟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反思检查,才能建立新的稳定的心智程序,与君共勉。

  • 读懂孩子的情绪
    于洋
    推荐

    智商相当于大脑的CPU,体现了处理数据、提取信息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是更快地算出来。情商相当于大脑的GPU,体现了结构化处理、图形处理能力,是更好地向外表达。在知识之上是洞见,需要智商的支撑。在洞见之上是智慧,需要情商的润滑。

  • 读懂孩子的情绪
    momo
    推荐

    解读-超越智商 ▎ 2021 年解读的第 20 本书,全文 2749 字,预计 9 分钟 这几天在看「我在一线做增长:存量时代的用户运营之道」,书中一直提到一本书叫「超越智商」。 出于好奇,在微信读书点开链接,发现并没有电子版,于是就在 得到APP 上面发现有解读版本,也就是每天听本书节目当中的听书版本,20分钟左右。 我先说一下,这本书「超越智商」是国的畅销书系列,我一般不怎么去读国外的书,尤其是国外的畅销书,大部分书名就是整本书的观点,书当中大量篇幅都是在做实验,去证明书名是正确的,所以这种书我一般会选择去「得到听书」或者「樊登读书」这些听书平台,以 2.0 倍数,快速了解一下,而不是去读原著。 我只需要找到一句能够解释清楚书名的句子,并在文稿中找几个比较好辅助我加深对概念理解的案例,再结合自身的阅历找几个符合的经历,方便以后给别人转述,这类书也就表示学完了。 超越智商-得到听书版,我的收获如下: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智商高并不等于理性,智商高的人也经常做蠢事。 书中案例:货架上有 2 组牛奶,第 1 组写的是 95% 脱脂牛奶,第 2 组写的是仅含 5% 脂肪牛奶。 人们会更倾向买 95%脱脂牛奶那一组,虽然文案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这就好比我们上学时候学的逻辑运算符,【A或B】,只要AB中有一个是真,整合算式的结果就是真,也就是说,如果A是真,B不管是真还是假,算式的结果都是真。 我身边程序员比较多,理解起来可能相对容易,【 A || B】的运算中,当程序发现 A 是真时,程序会直接抛出这个算式的结果是真,A 后面的 B,程序根本就不会去运算。 我们的大脑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运作逻辑。由于进化的因素,在恶劣环境下要生存下来,都会下意识的保存能量,在精神层面上也会存在,就是书中提到的「认知吝啬」 就是说,当触发到自己熟悉领域或者感兴趣领域后,大脑第一反应是停止思考,保存能量,调用之前熟悉的资源来完成后面的事情,通俗的说,尽可能用条件反射去做决策。 所以 当「脱脂」两个字出现时,就认知到它是健康的了; 当「含脂肪」字出现时,就认知到它是不健康的了。 当熟悉领域出现时,大脑就不会去深度思考看到的这一切背后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因为尽量减少大脑的能量消耗,认知就会停止散发和思考。 所以作者就说,智商高的人也会做傻事就是这个含义,智商高不等于理性。 超越智商,书名我的理解是,这种认知吝啬会骑在智商之上,无法摆脱,说得俗气一点就是,不可能你长得帅气就不拉屎一样。 关于超越智商这本书里面的观点,我们就用认知吝啬来继续讲述后面的内容,方便理解。 认知吝啬在商业上用得比较多的,2019 年因为自己开了个母婴店,就经常去琢磨如何合理的定一个价,让消费者感觉到便宜,注意,是感觉到便宜,而不是真正的便宜,这期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总结了很多规律,现在回过头发现,背后的原理也许就是认知吝啬,时间久了,现在也不知道出处了,我就把一直常用套路整理在这里,供大家翻阅: 001 划线价。 这几年最最常规玩法就是商品的划线价,而且现在很多电商城的后台,划线价字段已经是必填选项了。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划线价,我就简单说一下,一个价格中间用一个红色的线条把价格划掉,就像划掉一个错别字一样,表示之前用的这个价格,现在不用这个价格了。还不理解的话,就直接打开电商APP,逛一逛吧。 消费者明知道这个划线价是假的,但是当看到划线价和成交价的价差,就感觉买到了便宜,如果你再消耗一点大脑能量去思考一下,回归理性,其实没便宜多少,成交价还是原来的价格,只是把划线价提高了,感觉便宜了不少。 展示划线价是最低级的用法,我给大家说说,我一般是怎么运用的。 划线价一定是在上面,成交价在下面,且要个位数对齐(右对齐),这样就天然的形成了减法运算的算式,这个场景在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消费者来说,太熟悉了,看到马上就会条件反射去计算,并得出结果,然后默默告诉自己,便宜了 20 块… 002 末尾 9 数定价。 我们常常看到的 19 元,29 元,599 元,都是末尾 9 数定价策略。这个套路和划线价一样,已经是行业的标配了,而且消费者也科普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是会天然的觉得19,比 20 便宜很多,这背后的原理,我就不展开说了,因为道理大家都懂。 书中的「认知吝啬」并不是说大家都是傻子,不知道背后的原理而被骗,而是看到的一瞬间,不会去深度思考,由于条件反射,无法回归理性思考。我相信你现在看这篇文章,一定是带着理性的角度在阅读,所以我相信你能理解为什么感觉19比20便宜很多的「假象」 末尾 9 数定价,高级的用法在如何巧妙的设计这个价格差,一个是划线价,一个是成交价,当然也会用到 001 中所描述的数学减法算式布局。 之前有一次做活动,我把玩具的划线价设定为 29 ,成交价设定为19,再用上数学算式布局,瞬间就能得出结果,优惠了 10 块,但我总感觉不到便宜,因为这个计算过程太流畅。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价格,几乎很难通过口算,清晰的计算出到底优惠了多少,但是你就是感觉特别便宜。 比如划线价 568,成交价 399,口算瞬间计算不出来,但是你会马上先算百位数,优惠了 200 多,实际呢,用计算器算一下,568-399=172。看到功效了吧。 后来我把玩具的价格做了调整,划线价 31,成交价19,加上算式布局,消费者能瞬间计算出十位数的优惠,20 多,实际呢,31-19=12元,相比之前的划线价29,上调了2元,成交价 19 没有变,但用户的感知就变了,从明确知道优惠了 10 元,到现在感觉优惠了 20 多,实际只优惠了12元… 总结一下:末尾 9 数定价策略高级用法 ① 拉开最高位的价差;比如划线价用 31 就比用 29 好 ② 要让个位数很难口算;在划线价想办法; ③ 减法算式布局(001中描述的) 003 价格颜色 前面讲了 2 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使用策略,如果能理解到,马上就能用,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只是文字表达比较绕口。 接下来我说一个很简单的,这是心理学的应用,成交价用红色。 就不展开了,大概原理就是,人对红色会保持天然的兴奋感,兴奋的瞬间就容易失去理性,所以做促销活动,活动价格尽可能用红色。 004 价格字体 这个很多人不知道,都以为价格一定是要加大加粗,让消费者第一视觉焦点落在价格上,才是最好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什么时候价格字体应该加大加粗,什么时候应该细小是有将就的,我用实战告诉你们。 价格的字,必须在一个存托物下,让视觉感觉到价格字小,也就是相对的小。因为价格字的相对小,消费者就不会感觉到「贵」 比如商品图片足够大,商品名称足够大,来存托价格的小。 最通常的做法是 ¥599,把 ¥ 放大 2~3倍,599 看起来就相对小。 什么时候把数字放大? 比如打 5 折,这个时候,数字 5 就要足够大,周边的字要足够的小,来把这个数字 5 的大,相对出来,让消费者感觉到,折扣力度大。 ok 精华内容分享完了,总的来说,这本书我不怎么推荐你去看原著,感兴趣可以去得到听一听解读版本,知道结论,知道怎么运用就可以了,就好比,现在你知道勾三股四玄五这个勾股定理就可以了,知道怎么用就可以了,而今去追求背后的原理和推演过程没意义。 对了,开头提到的书「我在一线做增长:存量时代的用户运营之道」,我已经看完,收获非常丰富,下一本看要不要解读它。 我写完了,奋进者们麻烦点个赞,让我知道你看过这篇文章

  • 读懂孩子的情绪
    云飞扬
    推荐

    受益匪浅,都应该读,年轻人更会早受益,它是科学发现,理性会改善人的一生。

  • 读懂孩子的情绪
    罗浩
    推荐

    《超越智商》这本书有三点是启发新知的 1 否定了《思考,快与慢》里的大脑双系统,而是基于“双进程”进一步提出“三重心智模型”,第一次把【理性】上升到【智商】同等高度来讨论 副标题是“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干蠢事?”,因为聪明只是智商,一个人聪明而不理性,则会干蠢事。“理商”的概念因此提出 2 “认知吝啬鬼”的提出,给人类的不理性行为找到了原因,也因此有了解决的办法:心智程序 3 “心智程序”就是给大脑装软件,有点《盗梦空间》的意思,为自己预装正确的、科学的信念,比如双盲测试、大数概率等等;避免受到污化的、缺陷的信念影响,比如自残、迷信 可读性上还是有些难度的,好在导读部分把重点梳理了一遍,全书看了一大半后看不下去,快速翻完的 总体推荐

  • 读懂孩子的情绪
    华章微课小编
    推荐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拉朋友做传销……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然而这些技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键,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价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好的决策。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本书认为,我们可以把对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个体的“理商”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

  • 读懂孩子的情绪
    左其盛
    推荐

    作者强调,智力测试的结果(也就是智商),反映的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理性思维能力(书中有时候简称为理商)在智商中没有体现,并且理商跟智商的关系不大。 书中第二部分是常见心理误区的介绍,这些心理误区通常也是理商较低的后果。 第三部分重点是一个好消息:理性思维能力很容易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作者是知名心理学教授,可以认为书中的内容是可信的。 书中重要观点与信息: 1:有的思维倾向(例如责任心、好奇心、勤勉)与智力甚至接近于零相关; 2:学生在学期间平均学业绩点变化的最佳预测源是自律,而非智力; 3:批判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关注如何避免自然我方立场偏差; 4:投资诈骗受害者的受教育程度要比对照组高很多; 5:高智商并不能确保某个人今后不会成为酒鬼,智商与吸烟之间仅有着微弱的相关; 6:控制生活中选择的数量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之一,限制选择常常使人们更幸福。 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 序言 事实上,“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属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对“善于思考”的研究甚至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但在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中却没有找到评估“善于思考”的影子。 ◆◆◆ 第一部分 理性之心 ◆◆ 第1章 乔治·布什的心智:有关智力测验缺失什么的线索 我把理性障碍定义为: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力,却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因此,【布什】总统并非不聪明,而是很可能患有理性障碍。 人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理性障碍的原因是:我们因种种缘由,过于看重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些思考能力,而看轻其他至关重要的认知机能,比如理性思考的能力。 考虑到智力测验只能测量到人们所需思维能力的一小部分,它们所拥有的权力着实让人惊叹。在很大程度上,智力测验决定着数百万美国人的学术和职业生涯。 ◆◆ 第2章 理性障碍:理性与智力的分离 我们诧异于医生在金融投机中输掉所有的积蓄,也为受过训练的科学家信仰神创论而感到震惊。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会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我们迷惑于有些大学历史教授否认犹太人大屠杀,也为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想拉我们做传销而大为吃惊。 ◆ 理性:缺失的元素 广义智力理论把“聪明做傻事”现象中的两种独立因素合并成了一个概念。“聪明”的部分是MAMBIT,“傻事”的部分则指向能否明智行动、合理决策以及依势而为的能力。 其实,这另外的部分也不是没有名字,细数起来有一长串,比如适应性行为、明智的决策、有效的行为调控、合理的目标排序、自省能力以及证据校准。一旦其中某些特质缺失,就会造成行事荒谬、愚蠢或笨拙等后果,而这些特质正是认知科学家在探索理性思维时的研究对象。 ◆◆ 第3章 反省心智、算法心智与自主心智 ◆ 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 图3-2 初级双重加工模型 很多类型一加工过程对人类的种族延续十分重要,但是,它们的效能并不存在太大的个体差异,比如,面孔识别、语义处理、注视方向检测和亲属再认就是很好的例子。 ◆ 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 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经由思维倾向评估所得出的认知倾向,反映了人们在以下几方面的认知属性:为了做出决策而收集信息的认知倾向、为了得出结论而寻求多元观点的倾向、面对问题时思维广度的认知倾向、根据证据矫正已有观点的倾向、采取行动前考虑后果的思维倾向、做决策前权衡情境的倾向、寻求细微差别以避免绝对论的倾向。 ◆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我们已将类型二加工分成了两类:反省心智和算法心智。如果再加上类型一加工的别名“自主心智”,就构成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三重加工模型。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据表明,思维倾向与智力之间的相关度并不十分高。有些大样本研究在对数千名被试进行分析后表明,智力与有些思维倾向(例如,积极开放的思维、认知需求)之间只有中等偏下水平的相关(低于0.3),有的思维倾向(例如责任心、好奇心、勤勉)与智力甚至接近于零相关。 ◆ 思维倾向:理性思维和行为的预测源 然而,即使在使用统计方法对智力水平进行控制之后,多种思维倾向都可预测个体的论证质量,这些思维倾向包括教条主义和极端化思维、分类思维、灵活性思维、信念认同、反证思维、伪科学思维和积极开放的思维。 追踪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在学期间平均学业绩点变化的最佳预测源是自律,而非智力。 个体在理性思维任务上的表现与智力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 图3-4 完整版三重框架模型 ◆ 别忘了心智程序! 图3-5 三重加工理论框架的知识结构 ◆◆ 第4章 给智力概念瘦身 ◆ 智力霸权主义 大卫·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在他的书中肆无忌惮地将智力定义为“个体执行有意行为,进行理性思考,以及有效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或能力集合体”(1958),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开发的智力测验。然而,这个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根本没有测量他提出的这些能力! ◆ 另辟蹊径:用理性障碍驯服智力概念 与加德纳、斯滕伯格等人的做法相反,我的策略是在心理学学科中为“理性”谋求一席之地,希望以此来对抗智力概念。我之所以提出理性障碍的概念,是为了阻止智力概念把“理性”也吞噬掉,因为在智力测验中全然没有评估理性。 ◆ 民间心理学能够区分智力与理性 这些答案表明,民间心理学可以觉察到理性障碍的存在,其标志性信号就是普通人也可以区分出智力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 第5章 为何聪明人常做蠢事 ◆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 大脑有两个特征致使人类不够理性。一个是处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另一个是内容缺陷。对于这两种认知缺陷,智力均未提供让人类能够不受影响的免疫力。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称为“认知吝啬鬼”。 ◆ 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 概率思维、逻辑、科学推理等理性工具,通常是个体没有完全掌握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心智程序。由于未掌握某些心智程序而导致的不理性,我将其称为“心智程序缺陷”。 另外一类心智程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心智程序本身是有害的、无用的,不能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工具理性)或是建立正确的信念(知识理性)。事实上,很多心智程序都是导致非理性行为,阻碍目标实现的直接原因。我将这一类问题称为“污化的心智程序”。 ◆◆◆ 第二部分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 第6章 认知吝啬鬼 ◆ 属性替换:认知吝啬鬼的惯用伎俩 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简单来说,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 ◆ 启发式加工:决策过程的量与质 从数量上来说,我们的一生做过成千上万的决策,而这些支配我们一生的决定,大概只有二三十个。剩下的几千几万个决定,就是瓦格纳所说的“熨洗衣服类决策”。这二十几个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 启发式加工可以提供的那些“快速但劣质”的答案,很可能被用于我们生命中这二三十个“非洗熨衣服类决策”,引导我们的生活误入歧途。 ◆◆ 第7章 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 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违背理性的选择。 让我们再来看看购房贷款利息的减税政策。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换一种说法来描述,称为“租房者的罚金”,那么这个政策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友好了。上面两种说法所表述的含义其实是相同的。 ◆ 机会均等框架 如果你告诉一位聪明人何为理性,也就是说,告知他们理性思维所需遵循的特定规则(如避免框架效应、不要对已有知识过分自信、避免非可迁性等),然后再让他们完成一个涉及该规则的理性任务,高智商人群比低智商人群在该任务的表现上更加优秀。 ◆◆ 第8章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 在该研究中所呈现的现象称为“我方立场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 ◆ 过度自信:关于我们知道的那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普罗宁和她的同事发现,在8类社会认知偏差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他人对认知偏差的易感性高于自己,也就是说,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简而言之,人们承认认知偏差的存在,但却坚信自己是不受影响的特殊个例。 ◆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沟通与知识假设中的利己主义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音调、表情和着重音等沟通线索,任何形式的书面沟通都需要一定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子邮件尤其危险,因为它的便捷、非正式和互动性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它与面对面沟通很相似。 ◆ 智力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教育领域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都在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在关注如何避免自然我方立场偏差。根据我们的观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在完成批判性思考任务时常常会失败。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