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ZoroАster
    推荐

    成年人认识自我已非常困难,要认识儿童更困难,作为家长或者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常识,为教育好子女或者是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引导。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勇敢、善良、自信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Jonty Zhou
    推荐

    最后一个案例解读没看[撇嘴]。 这本书适合每个家长和老师去看。 子不教,父母之过。性格并非天生,而是来源于早年的生活环境。 所以性格也可以更改。一般来说,人逢大变就会改。还有一类人是靠着超强的毅力。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是人”应该是主宰自己生活的人,而不是世俗意义抢成功的人。 努力吧,少年!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养熊达人
    推荐

    这是跟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疗愈和自我反思不断摩擦和碰撞的心路历程。 指引儿童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养育者的无知。养育者对自我的认知尚不充足,对引起自我情感和情绪的原因也不甚明了,加上绝大多数父母只是社会规范的传递者,机械而僵化,正所谓“一个脑回路,走了几代人”,所以养育者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才是最最重要的。 非常有养分的一本书,推荐给有缘人。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Aha
    推荐

    我们精神生活真正的精彩之处在于,是我们对事实的观念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而不是事实本身。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方园
    推荐

    祖辈为什么大部分都会溺爱孙辈?因为祖辈们大部分都已退休,社会功能退化,价值感降低。而在弱小的孙辈面前,满足孙辈需求的同时瞬间感觉自己的强大和有用,心理的满足感和价值感立刻充盈……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洋芋皮
    推荐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心理学书,但读起来又轻松。每一句话都受益匪浅。值得一读再读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東勝神洲
    推荐

    习惯对人格有决定的作用,特别是思想习惯和心理习惯,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接受着外界环境的塑造,接受着外界观念的灌输,传统习俗和社会观念就是一种强大的塑造人的惯性,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同化所有人,消除任何能颠覆社会的因素,维护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 一个人的人格一旦稳定就代表着他的思想固化了一些观念,心理固化了一些习惯,与改变原来被灌输的思想观念相比,改变长久形成的心理习惯更为困难,因为心理习惯是一种更有力量的惯性。 权威观念之所以能保持权威,很大程度上在于习惯对人的本能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利益本能长期保持一个出口方向,那么这个方向就会成为他稳定的习惯,权威观念通过这种习惯的塑造稳固了它对人心灵的统治。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Yolo🌈
    推荐

    读完后的感受是内容有些泛泛,但也会从中了解一些儿童心理方面的内容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王莹
    推荐

    快速过了一遍,感觉是给老师看的。但是了解心理学的小学或者中学老师不知道多不多,孩子如果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好老师真是幸运。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lxz
    推荐

    第二遍看这本书,依然收获满满,孩子越大,教育责任越重了。不仅是理念方面,也有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很不错的一本书。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越努力越幸运的官官冲鸭🌈
    推荐

    阿德勒的书让我觉得读起来很流畅,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写得很到位,为什么孩子会逃学,为什么孩子会说谎,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得到答案!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清风自来
    推荐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原因。找到原因并努力纠偏,是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所以儿童心理学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只要在成长的路上不要被打击,被贴上负面标签。 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培养他的自信,坚持和良好的习惯,培养社会情感。这样的孩子,肯定幸福指数会很高。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Luca Lau
    推荐

    理解儿童的行为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知觉模式,理解个体是如何看待某些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及如何利用这些刺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是这个学科想要教会大家的。也是作为父母想要学习的。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汇贤中学袁莉萍
    推荐

    孩子性格的形成大部分来自于家庭,一部分来自于学校。所以现在的教育都强调家校互育。所以家长尤其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孩子和惩罚孩子都要有方法,适合孩子。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过度的溺爱或者严厉的惩罚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家长要把握好度…

  • 人格心理学(第二版)
    杜蒹薇🌾
    推荐

    难以想象这是本一百年前的书了。绝大部分观点依然成立,而且满直白的。 1.在进入新环境时(入学 家中有弟弟妹妹 etc.,)人会展现人格中之前未展现的一面。有父母责怪入学后学校教育不力,其实很可能是孩子之前就有些缺点,只是到学校暴露出来了。 2. 对孩子成绩关注点不是分数而是心理状态(信心?兴趣?)儿童学业上的失败是危险的信号——很可能意味孩子心理上的挫败。人都有自尊和自卑,学业不好的孩子会找其他方法来填补,通过破坏规则等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来获得优越感。这条路可能越走越偏。 3.三个基本问题:1)社会关系问题(和他人交往时的态度和品质:冷漠?热情?善良?自私?忠诚?);2)职业的问题(对工作的态度);3)两性的问题(对待伴侣的态度)。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体现在个体每一个行为中。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社会情感的良好发展。 4. 人的人格是统一、连续的,行为出现问题,要结合整个人格背景进行分析。 5.观念,是指人对事实的解读而从不是事实本身。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而每个人对事实的理解却并不相同。(从小树立正确观念,给孩子画一张正确的地图她以后能对照着走世界。)到五岁左右孩子对环境的态度基本已经固定(地图画好了),陷入自身视角的陷阱,对外界环境不再客观而是而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解读,不断重复最初的精神结构和这一结构导致的行为。 6. 儿童的发展是由个体对事物的解读,而非事物本身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帮小朋友解读事物:因果关系、人的情绪等等。同时也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孩子本身不那么重要,她对自己的看法才更重要。) 7. 所有儿童都会努力追求卓越(这跟蒙特梭利心灵胚胎有点像)。父母或教育者必须把这种努力引入有意义的活动中,确保这种努力有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和快乐。 8. 告诉孩子男孩长大会成男人,女孩长大成为女人。性别无法改变(transgender等大些再聊吧),男孩、女孩有所不同,但有同等价值同等意义。儿童内心对自己性别认识固定,并会以正常的方式来发展和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 9.性教育不仅仅是跟孩子解释生理卫生方面知识;更涉及对爱和婚姻有正确的态度。等到孩子对性产生好奇再开始性教育,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简单真诚的回答问题。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