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间谍一样观察

像间谍一样观察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像间谍一样观察
    南方的树袋熊
    推荐

    我们都是情境的反映,我们是作为周遭事物的映射而存在的,我们都是镜中人。 去摆脱幻象,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 像间谍一样观察
    童凌(Ling)
    推荐

    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自我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这样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 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 像间谍一样观察
    推荐

    仔细读完这本书,从"认识你自己"到"自我"只是协调环境的综合幻觉,让我想起一个电影里的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无我"如果从科学的角度被证实,那从我引发的事件就不该去执着,"得到和失去""他人评价""情绪"。 有人疑惑的是,如果我都没有,那感知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佛学给了答案,就是"如来"。你即一切,一切即你,物理学上的浩瀚宇宙组成的元素和你是一致的,它就是你,你就是它理解自己的一种存在方式。

  • 像间谍一样观察
    咪咪
    推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此书为镜,可以辨真幻。

  • 像间谍一样观察
    桃李不言
    推荐

    心理学的手法,回答哲学的提问,虽不能说是错位,但总觉不搭。当然,阅读本书能促使你留意自我。

  • 像间谍一样观察
    草履虫
    推荐

    这是一本试图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的科普书。内容十分庞大,介绍了神经的结构,工作方式,自我概念的形成,人的行为如何受环境影响,记忆的建构性特征,从众行为,受权威支配的行为,探讨互联网虚拟世界对人格发展以及自我的影响等等。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自我是大脑为了人的自身利益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幻想。环境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自我没有自由意识。以下是我的感受,有可能我曲解了作者的思想。 首先得界定作者所指的自我。我感觉这里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识,就是这个可以意识到色彩、声音、触摸、味道、气味,可以思考,可以讲话,正在打字的我。这个自我属于高级的大脑认知活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大脑模型来描述作者的观点。大脑模型分为两部分,最上层是自我,下层结构我叫做“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统治者,处于支配地位,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我是底层逻辑的代言人,但自我并不知道底层逻辑的存在。底层逻辑做出了决定,它会让“自我”认为这个决定是“自我”做出来的。自我以为自己有自由意识,然而这只不过是自我幻想罢了。 如果我的理解是对了,那么我并不认同人没有自由意识。感觉作者把“自我”定义得过于狭隘,如果把定义扩大一下,自我也包括大脑的底层逻辑,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旧是可能的。人的行为并非完全取决于环境因素,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 像间谍一样观察
    空瓶子
    推荐

    看了这本书,对金刚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理解了一些。

  • 像间谍一样观察
    方蔼峰
    推荐

    “自我”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象过去农业改革中的承包到户一样,能激发个体为了生存与繁衍而奋斗,最终的目的是基因的生存与繁衍。基因通过分泌多巴胺或制造负面情绪对个体进行奖惩。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摆脱自我的束缚,可是真摆脱了自我也就谈不上自由不自由了,自由也是“自我”这种思维方式下的产物。那摆脱“自我”的思维方式是啥?是佛。

  • 像间谍一样观察
    冯进
    推荐

    涉面广,角度多,论述不深,唯大脑论,翻译不错,前面写的比后面好。

  • 像间谍一样观察
    张韶波
    推荐

    这本书揭示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原理。内容和《影响力》有点接近。 我们常常以为的自我可能并不是自我,而是有很多因素集合而成。

  • 像间谍一样观察
    绿荷写夏
    推荐

    《自我的本质》是一本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去探讨自我本质的书籍,有很多方面的阐述:脑神经发育的模式,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迷信行为的动机,行为心理学,叙事自我等等。虽然还属于自然科学读物的范畴,却偶尔会引起关于哲学问题的探讨:“我是谁?”作者的结论就是:“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自我的幻象依赖于大脑的神经网络所释放的信号与外界给大脑的刺激信息而生成,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在理解世界时的经验和记忆。而指引我们如何对世界进行理解的,有大脑搜索和处理信息的机制,也有他人和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大脑会在这些基础上抑制、解释和完成缺失的部分。 自我是逐渐出现的,它源于生存环境和基因的相互作用。自我在遗传和早期环境的交织中渐渐成型,并且对我们的社会化方式产生了深厚持久的影响。我们的幼年里,各种本能让大脑不断接受各种刺激,形成对世界预测的模型,我们模仿他人,直到我们觉知自我的存在。 “自我”和所谓的“自由意志”,也许都是个幻象,存在于映射中,但是大脑用这些幻象来构建容纳我们的世界,我们也正是经由这些幻象,从性格的多样和多变到记忆的加工,还有虚拟世界中的角色与选择,自我对环境的不断映射,最终变成了我们以为与众不同的那个我。 大多数的人体功能都需要某些程度的抑制控制,调控自我的是前额叶皮层,这部分通过对不同区域产生的兴趣指令进行抑制,从而协调存在竞争关系的思想和行为。而对强迫性思想和行为的抑制,是在发展出自我的过程中重要的转变,正是有了所谓的克制,才有自我的完整性。而我们都是从童年到成年的时间轴上行进,被生命事件标记,被路上的他人影响,最终塑造成了如今的样子,而人的发展有敏感期,却没有关键期,正常的大脑总会适应环境的,真正最有积极效果的手段,就是社交。相关理论还有另外的解释说,他人的存在会自动出发我们的各种情绪,而情绪的基本功能就是推动行为的产生。 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是多方面隐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包括遗传、生活经验、环境和预定目标。它们都依照大脑内部神经活动的方式产生作用。偏好、记忆、感知和思维体现了脑中的交流,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汇总所得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决策或选择。而这些所有的过程,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脑中的神经连接模式总是不同的,所以也从来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大脑,是否也意味着从来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生命与自我。 关于自我的幻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自己”,对于控制感的需求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来说都同等重要。以作者的观点来看,情绪的基本功能,并非表达或沟通,而是推动行为的产生。看似是缺陷的“认知失调”让我们免于用过去的失败反复折磨自己,正面错觉让我们始终充满斗志,自由意志让我们得到表扬或承受批评,没有这些认知幻象,我们将会被控制我们的潜在机制与加工过程的复杂性所压倒,无法再继续正常生活。归根结底,“这是一件好事”。自我,是神经活动的产物,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幻象的原因,自我是由大量的人类活动与人际交往逐渐形成的,它是心智的产物,而心智是大脑与其他大脑共同生成的产物,它是感觉、直觉、思维相互捆绑的整体,正如休谟所说,自我是在这些捆绑在一起的体验中浮现出来的。当大脑退化时,自我一定会退化。 我们其实一直是容易为他人左右的,所以理性的态度是接受这样的事实:偏见是时常存在而非偶然出现的,并且根深蒂固。当看清这个事实之后,就会更好的维持一个完整统一的自我。

  • 像间谍一样观察
    一滴海
    推荐

    一本好书,总是会启发你发现新的认识;对于自己,对于世界。自我的认知,可以随着记忆的重塑,再现改变。外部环境的改变,有所变化。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 像间谍一样观察
    董沛
    推荐

    我被作者的观点完全打动了。我是谁?这个人类到现在没有搞明白的问题。作者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靠谱的答案。那就是我不过是大佬的幻象而已,本质上是由周围的环境和人共同塑造,而且一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假象。 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看完全书,你的感觉就像读量子力学一样,无法辩驳。 有一种幻灭感啊。 ……

  • 像间谍一样观察
    陈新
    推荐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曾镌刻着这么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自我”纵使不是一种幻象,也至少不是你以为的我,也不是我以为的我。“我是谁?”这是人类最为艰难和困惑的一个科学命题…

  • 像间谍一样观察
    读心虎
    推荐

    这本书过于科技化,心理化,总找不出《自我的本质》的具体内容或者是核心内容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