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幸福

持续的幸福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持续的幸福
    胡娇
    推荐

    看完第一章就想说,好像没啥特别方法,只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但往后想想,思考的角度才是重点。比如减肥,谁都知道要少吃多动,但你能从内心认可并执行吗?如果思考的角度变了,或许就能。强烈推荐认真读前言。

  • 持续的幸福
    xxxtentacion💭
    推荐

    太有意思了 刚开始看的时候会时不时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在认真探讨怎样驶入通往地狱的大道。之后觉得他的反向思维比卡耐基的《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有用太多。一直告诉我怎样才能快乐本身就令我感到压力山大,但反过来告诉我哪些行为习惯会导致痛苦,就能让我快速找到一些坏习惯,看完本书后我开始会可以不让自己晚睡晚起,不让自己一直停留在痛苦的过去,反而会更多地运动、早起、休息放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真诚对待自己的情绪反应。我觉得这书是我2020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 持续的幸福
    陈洁
    推荐

    2017到2018年我经历了精神状态及其不正常的职场一年,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嫉妒,花了2年时间才才从痛苦之旅中走出来。离职后和多个同事攀谈,才知道环境使然,大家都那样,有病的不是我们。

  • 持续的幸福
    word
    推荐

    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 第一部分 养成让自己痛苦的生活习惯 1 拒绝锻炼 2 多吃广告中推荐的食品(老老实实吃水果) 3 别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 4 酗酒服药,生活更妙 5 争做“屏幕奴隶” 6 想买就买 7 买不起也要买 8 百分百全身心工作 9 通晓天下事 10 模糊的生活目标 第二部分 形成令人愁苦的思维方式 11 不堪往事,多多回首 12 功劳归别人,错误在自身 13 睡前练习“一日三恶” 14 打造地狱式未来 15 永怀希望,绝不行动 16 盲目乐观,无限自信 17 滤取生活负能量 18 身在此地,心往他方 19 追求完美,永不满足 20 构建自尊,永无止境 第三部分 笃信“他人即地狱” 21 构筑自我孤岛 22 隐藏自我,悉听尊便 23 比上又鄙下 24 事事争高低,拼输赢 25 苛刻择友,严于待人 26 放弃界限,有求必应 27 幻想改变,拒绝现实 28 强求忠诚 29 臆测动机,不查实意 30 新近损友,汇聚恶邻 第四部分 让人生变得没有意义 3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2 直觉行事,随性而为 33 克复善心,杜绝同情 34 工作在前,生活在后 35 走别人想走而未走的路 36 待在“舒适区域” 37 不惜代价,避免独处 38 追求时尚,摒弃风格 39 追求幸福,永不停息 40 提升自我,杜绝瑕疵 如果没有掌声,也没有批评,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愤怒情绪提醒我们有人侵犯了我们的边界 不幸福的最佳定义,就是我们的才能和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 持续的幸福
    推荐

    给自己的摘录: 你可以问问自己:往上走的路会是什么样子?如何让自己走上这条路?比如,也许你会发现,当生活给了你一系列打击,你的典型反应是狂吃垃圾食品——这只能让你感觉胃不舒服、肚子发胀。垃圾食品的诱惑以前一直都有,以后也很有可能再次出现。与其祈祷以后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不如好好想想,万一发生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处理。 你也可以跟踪观察你所承受的外部压力——那些不在你控制范围内的生活要素。特别注意记下那些突然给你带来猛烈冲击的要素。知道自己在这些时候会特别想吃垃圾食品,那你就要提高警惕,避免到杂货店或超市购物的冲动,更加注意不买购物清单以外的东西。你也可以买一些不怎么吸引你但对你伤害更小的零食小吃。你也可以偶尔放纵一下,隔三岔五地叫外卖、吃快餐,但你不能完全凭感觉冲动行事,不能想吃就吃,想买就买。 很多时候,这意味着你在下坡路上刹住了车,但此时你也可以再推自己一把,掉头往上,朝更快乐的方向驶去。

  • 持续的幸福
    凌涛
    推荐

    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日常行为、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人生意义)向我们展示如何深陷痛苦的技巧,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思考如何规避生活中的痛苦。 首先,分析人类群体迈向痛苦的原因。人类通过直觉构建未来,而人类群体的直觉通常并未经过深思熟虑。通过人类群体构建的社会,并不是以快乐为目标导向的。 痛苦的状态会让我们收缩行为,避免更多的接触在外事物。而更少的行为会加剧我们对自我的否定,周而复始,深陷泥潭。 来看看让我们步入痛苦的四大方面: ①行为习惯:拒绝运动、暴饮暴食、过度睡眠、酗酒嗑药、成为屏奴、买买买、只有工作、没有目标等。 缺乏自我管理及克制,且放纵欲望、拒绝思考。是迈向痛苦的捷径。 ②思维方式:频繁回首不堪往事、过度自责、经常回想每天让自己痛苦的事情、过分担忧未来而不思考当下、缺乏行动、盲目乐观、汲取负能量小能手、羡慕更好的的选择却不能做好当下事、追求完美、太过在意他人看法。 ③人际关系:构筑自我孤岛、隐藏自我的讨好型人格、比上又鄙下、事事争高低、苛责友人、毫无边界、过于揣摩他人用意却不能察觉他人本意、亲近损友。 ④人生意义:随性而为、缺乏同情心、等如何再行动的心理、按照他人期待生活、待在舒适区、避免独处、追求时尚摒弃个性、忙于琐碎人生却不查人生意义、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追逐幸福却不知幸福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结果,而非意义本身。 人类的痛苦终将有个了结,毕竟没有永不停歇的暴风雨。——欧里庇得斯 痛苦还是快乐?不是问题的本质,本质是我们自己,如何面对自我和所处的环境,如何规避生活中不经意的暗流,有规律的自我审视,调整状态。 养成良好的的行为习惯,构筑自我审视系统,痛苦还是快乐,这不是一道选择题,痛苦中潜藏着希望,快乐之下同样也暗流汹涌。我们最好在其中寻求平衡,保持平静。

  • 持续的幸福
    胡咏
    推荐

    40个让人痛苦的方法,也是40个对自己的警醒。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这40个模式,时刻警醒自己。这是一本需要时不时回看的书,以它为镜子,警惕生活中的“快乐”陷阱。

  • 持续的幸福
    孟小同
    推荐

    真的挺不错的。 想起了芒格的反向思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获取幸福=避免痛苦 如何过上一种痛苦生活呢? 文中提供了40种答案。 个人觉得,摆脱痛苦的最佳策略是认清自己,把握自己,和自己沟通。做头脑的主人,保持理性、客观、独立、坚强。自律且温柔,明媚且从容。

  • 持续的幸福
    Lau_欣
    推荐

    此书为加拿大心理学医生兰迪·帕特森所编写的著作。在心理咨询的临床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情绪持续低落的来访者,不管他们怎么做,都无法让心情好起来。帕特森医生后来想到了个办法,他对来访者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个挣1000万美元的机会,只要你花半个小时,比如明天11点到11点半,你要完成的任务是让自己更难过、更痛苦,到达这个星期以来的痛苦顶峰,那你会怎么做?”  来访者们各抒己见,个个都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问题变成了“早上起来,你的心情已经很糟糕了,这时你最想做什么”的时候,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就会消退。他们会很痛苦地说起平时自己的一些行为做法,而这些做法恰恰就是,刚刚在讨论“1000万美元的问题”时提出来的,让他们自己更抑郁的方法。  “既然我们总忍不住去做一些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为何我们不朝相反的方向去做呢?”帕特森医生思索道。于是,本书诞生了。  个人觉得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里面40个方法涵盖了个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关系,人生意义。我总能在书中找到他人的影子。特别害怕独处的同学;一直在走自己母亲想走而未走的路,精神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某女明星;缺少同情心善心的长辈;还有总是不由地想太多,臆测别人动机的我自己。  生活本来可以过得更好。找到合适的方法,摆脱人为制造的痛苦,就能获得生活本应有的快乐。  希望本书对你我有所帮助。

  • 持续的幸福
    姜姜酱锵锵
    推荐

    可读性高,代入感强,同时操作性强,只要你照着书中写的反着做~

  • 持续的幸福
    海东
    推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无意间破坏了自己的幸福。 烦恼往往是我们内心刻意求之,用内疚,羞耻感的情感来表达,或许获得幸福很简单,就是接纳自己,不要把对自己承接不了的痛苦施加到他人身上,这样周边的一切或许都会发生变化。

  • 持续的幸福
    夏丽
    推荐

    反方向思考,挺新颖的思考方式。如果想减肥不如想想怎么才能增肥,如果想变得富有不如想想怎么才能变得贫穷,如果想变得健康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不健康,如果想幸福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悲惨。反其道而行,有点意思

  • 持续的幸福
    推荐

    在处于消极情绪且需要求助于外界时,往往会错误归因,然后陷入到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中,这些错误归因往往是抱怨自己不聪明,不努力,意志力不强等,这些归因通常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在实践中会被重复归因,多次无法得到满足的实践且不做出调整会导致强烈失控的错觉,强烈的无力感,这时本能冲动会选择停滞不前或转移注意力,缩进壳里躲避这种心理失衡,但问题本身并没有解决。这本书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去选择那些最终让我们感觉痛苦的行为, 1、行为提供即时满足感,缓解心理失衡。“同一行为不同时间带给我们不同心理感受,有时好,有时坏。情绪上的痛苦往往发源于此:我们选择了眼前的快感,忘记了它会给我们带来长期的不适。我们追逐短暂的快感刺激,这带来的却是长期的痛苦” 2、情绪感受系统的背叛。“我们往往认为,悲伤是一种后期状态,是我们历经艰难不幸的结果,或者是目光短浅判断失误的后果。但是,情绪本身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判断。当情绪低落时,我们的动机体系发生急剧变化,我们视野变窄,比平时更容易做出目光短浅的选择。‘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过完这个上午’ ” 3、社会文化的引导。“虽然很多文化信号表面上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实际上它们当中很少能真正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些文化信号的形成和传递,实际上带有其他的意图,其中主要的意图是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它们向你暗示,” 4、预测能力糟糕。“我们的行为表现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行动后情绪的预测,而由于我们糟糕的预测能力,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比开始行动时心情更糟。” 第一二点都是在说心理状态的强大作用。一是心理失衡时大脑会马上命令做出缓解释放这种紧张感,二是心理状态影响做事动机,继而影响行为选择。作者的逻辑基点就是建立在,抑郁痛苦心理状态作用很强大,它会导致我们无法理智地做出行为选择。“抑郁痛苦的心理状态能改变一切,它影响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甚至改变我们的本能反应。痛苦抑郁之时,我们往往忍不住去做一些明知会让自己更痛苦的事。结果可能就是,我们似乎在自己折磨自己。你可能在平时感觉这些自我折磨的行径是不对的,可是在你抑郁痛苦的时候,你觉得它们很正常,甚至理所当然,这正是助长痛苦、加重抑郁的因素”。正文列举了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外界关系、对意义探求四个方面的通往痛苦的各种行为,接纳这种心理状态,但要意识到这种心理状态下引发的行为的危险趋势,警惕甚至反抗这些本能行为,并且告诉我们,“如果有些诱惑太强烈,你无法抵御,或者有些倾向太顽固,你无法扭转,那你就暂时放弃,但要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良趋势。”

  • 持续的幸福
    Bing Dwen Dwen
    推荐

    如果你不想让生活轻松又幸福,那么好消息来了!!! 40个方法,教你如何让人生变得更痛苦!! (doge

  • 持续的幸福
    小徐小徐
    推荐

    《快乐的陷阱,40个让你痛苦和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加]兰迪·帕特森(Randy J. Paterson)很有意思的一本反向行为小册子。 未来像孔雀开屏一样,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多姿多彩的道路。每过去一刻,我们就在人生路上碰到一个分岔口。大部分日子,我们没有重大决定要做,比如“要不要移民”“要不要取消婚礼”之类。但是我们做的每个决定,无论大小,都会沿着分岔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同于当前的未来。我们站在一排排令人眼花缭乱的无名之门前面,每次我们打开其中的一扇门,进去后就发现前面又有一系列的门要我们选择 情绪上的痛苦往往发源于此:我们选择了眼前的快感,忘记了它会给我们带来长期的不适。我们追逐短暂的快感刺激,这带来的却是长期的痛苦。为了摆脱痛苦,我们去追寻刺激,结果却得到更深的痛苦。我们一路上摘掉了春天的花朵,却没有意识到等待我们的是凄寒的冬天。 当心情阴郁时,我们要对自我的本能倾向保持高度警惕。通常,只有学会克制本能倾向,采取心理学家玛莎·林内翰所说的“反向行动”,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抑郁时,想退缩,所以我们要反过来,积极向前看;无精打采、身心疲惫时,我们要反过来,更多地参加锻炼;急于为自己辩护而试图攻击别人时,我们要反过来,克制冲动,将心比心,培养移情能力;焦躁不安时,我们要安静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思考10分钟。 感受本能冲动,意识到它将把你引向痛苦,留意它对你的破坏力,然后采取反向行动,它要你往左转,你就往右转。 我们也可以慢慢地意识到,当我们寻求舒适和满足时,我们大脑内部一种有问题的神经连接会被激发出来,把我们引向痛苦。当我们意识到偏爱的路径实际是下坡路时,我们就可以在路口停下脚步,避免误入歧途。即使我们不小心走上了这条路,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还可以悬崖勒马。这样我们就不会迷惑慌张。(“怎么回事儿?怎么越来越糟?”)我们会停下脚步,带着平静的心态回望走过的路,然后掉头往上走。(“哦,没事儿。你以前到过这儿,老熟人了,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吧。”) 往上走的路总是比下坡路更有挑战性,上山总比下山更费力,但是上山的路通向山巅,那里有阳光和壮美的景色。 记住你自己最有吸引力、最有能力的一面(也许是你傲人的身高、强健的体魄、可观的收入),然后有意识地拿你的这些长处与整个群体的平均水平相比,而不要跟那些水平超常的人相比。即使在某些方面你处于整个群体中最差的10%,你也不要落荒而逃,你要尽可能地转换思维,把你的羡慕嫉妒变成欣赏崇敬。这种思维的转换开始的时候会有点难,但你不要灰心。第一次做不到,接着再来一次。这就像肌肉长期不锻炼,一运动就会受伤,但是经过反复练习,力量可以得到加强。 比如电视,有些人看电视的时间大大长于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据说抽烟可减寿10年,但是光靠抽烟减寿怎么够呢?一周看34个小时的电视(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能消耗一个人30%醒着的时间——相当于普通人23年的寿命。电视看这么久,好像无聊得难以忍受,但是看多了就习惯了。它可以一点点地蚕食你的生命,到时候你就真的以为,没时间去做任何有助于改善情绪的事,比如读书、学习、锻炼、做公益活动、见朋友、陪家人、做饭菜、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瑞士裔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写道:“不再欣赏某物,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买回来。”(最近我在工作室提起这句话,参与讨论的一位女性成员脱口而出:“不再欣赏某人,就嫁给他。”) 对于不好的记忆,你就不要进行重新解读了。我们常发现,当时似乎很糟糕的状况,实际上是事态往积极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多年前那段感情的终结,撕碎了你的心,但是现在你明白了,那段感情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有一刀两断、忍痛割爱,才能在一年后碰上那个与你厮守至今的人。你骑车摔伤,伤得很重,你很痛苦,但是没有这次教训,你就不会在以后的出行中加倍注意交通安全。如果你意识到过去的失败和灾难对于成就现在的你是必要的条件,那么痛苦的回忆就不怎么痛苦了。 迄今有效却简单的方法是:躺在床上,入睡之前,回想一下今天发生的让你高兴的三件事。这些事可以是别人的事,比如新闻里说的冲突双方达成和平协议,或者一位朋友获得升职,但大多数应该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早餐面包好吃,朋友夸你厉害,你把书架擦得干干净净,早高峰开车上班比平时早到单位等。即使总体上很糟糕的一天,通常也会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事情,比如“牙科诊所的接待员冲我微笑,笑得蛮好看”。 希望和恐惧都源自对未来的想象,而不是当前的现实。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活在当下,活在我们多少能把握住的当下。在当下,我们抑郁痛苦的状态很容易受到知足平和心态的干扰。当下一般都是可掌控的,但是比起内心影院另外几块屏幕上上演的歌舞大片,当下的现实剧实在平淡无奇。 你的情绪不是由你的处境决定的,而是由你内心关注的情境决定的。 类似地,笃信自尊的人奋力谋求一点自我价值感,却不知道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他们只要揭开堵住自我价值的盖子,自尊之感就会如泉水般喷涌而来,而堵住自尊的盖子就是无止境地自恨自责。 西西弗斯向我们指明了一个理想的痛苦之道:一次次把大石头推上山,又一次次让石头脱手滚落,回到坡底。试图创造自尊就像试图用水造梯子,徒劳无功并使你通向痛苦深渊。你总认为自己缺少某样珍贵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思想就是痛苦思维的完美例子。 你赢了,但是胜利的喜悦转瞬即逝,接下来你面对的是胜利者的孤独,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愉快的徒劳之感。如果你成功诱使他们跟你比试,而你又不小心输了,那你可以把失败的屈辱感也加入痛苦。 你该如何决定晚上做什么?你可以看邮件、见朋友、看电视、喝啤酒,或者擦一擦客厅的柜子——或者做其他任何事。 任何一次行动过程都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想想这3个阶段你的情绪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就拿你去健身房来说: ·去之前你会有某种感受,心里想着晚上要去健身这件事。 ·到了那里,健身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受。 ·健身完回家的路上,你又会有另一种感受。 任何事件,在事前、事中、事后你都会有所感受。 这些感受往往并不一致。跟大多数人一样,想到要去健身,你并不怎么期待,甚至有点畏惧。“唉,不如干点儿别的事。”到了健身房,也许你练得确实不怎么来劲,但健身好像也没那么恐怖。练完之后,大多数人心情舒畅,感觉完成了一件事,身心得到了放松。如果我们把复杂的情绪感受简单地归为消极情绪、积极情绪,那么事件前中后的情绪变化就是“消极——中性——积极”。 如果你不去健身,待家里看电视会怎么样?这是很诱人的选择,因为电视就摆在那儿,你坐着不动,一个指头按开它就可以,比打起精神去健身馆挥汗如雨轻松多了。在你看电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不满。“什么破节目,没什么可放了吗?”看完之后,又是一阵后悔,感觉浪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整个过程的情绪感受是“积极——消极——消极”。 你决定做什么,主要取决于你用哪一种情绪感受作为你的指导方针:是事前的诱惑,还是事中的快乐,或者是事后的满足感?如果痛苦是你的目标,答案就简单了:凭直觉,凭你感受到的事物的诱惑程度行事。 大多数能使你真正快乐起来的活动,相对来说,都没那么有诱惑力,不能使你满心期待,比如体育锻炼、吃健康食品、早睡早起、回复朋友的信息、为养老攒钱、缴纳税款等。这些事要么平淡无趣,要么让你畏惧。如果你以事前的直觉感受指导你的行为决定,你就会推掉几乎所有能改善生活前景的活动。 那些我们感到容易做且想去做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往往会使我们的感觉更糟糕,比如看电视、酗酒、久坐家中、乱花钱、赌博、长时间上网、玩电脑游戏、滥情、纵情声色。你只要向诱惑投降,痛苦就会准时来敲门。 也许你有意见了,你会说,有些活动你期待着去做,做得也开心,做完也很有满足感,那这个过程就是“积极——积极——积极”;有些事情,比如强迫性地拿锤子砸脚,你怕去做,做着也痛苦,做完就后悔,那就是“消极——消极——消极”。 全凭你对事物的直觉预想(也就是事物表面的诱惑)过日子,这样你就会发现,你做的事都会让你后悔,都能拉低你的生活质量。凭直觉好恶,你就再也不会去锻炼、按时交税、吃健康食品、早起徒步旅行、给朋友办生日聚会,甚至不再准时上班工作。你就会永远待在自己越来越小的舒适圈里,你就会放纵自己最坏的恶习,不敢尝试新事物,没有勇气改变自己。你把领子竖起,缩着脖子向诱惑屈服,它们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它们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主宰,而你就成了它们的奴隶。 有位高僧说:“如果你想让别人快乐,请把同情变成行动。如果你想让自己快乐,也请把同情变成行动。”这话似乎没错,解除痛苦的途径之一就是拿出至少一小部分时间,用来帮助别人。类似地,捐赠一部分财物也能产生更大的富足之感。 这就是财富的悖论:把所拥有的东西紧紧地抱在胸前,你得到的却是一无所有的感觉。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忍住不看电视而转向枯燥的教科书,能否硬着头皮熬过一项有趣事业中艰难而枯燥的部分。 跨过一道坎,你又会盯着下一道坎。一件事接一件事,继续努力工作,直到用完沙漏里的沙子,或者直到你忘记了你追求的是什么——因为从你怀抱理想到实现理想,隔的时间太久了。 这样的人有时被称为“迷失青年”,他们大部分时间待在地下室的房间里,等着自信到来。他们所受的教育告诉他们,没有坚定的信心、十足的把握、完美的自尊,就不能走出家门,就像没有衣服不能出门一样。所以他们坐等门铃响,徒劳地等着自信上门。 他们不知道,自信并非先于行动,相反,自信随行动而来。只有在水里拍打了一阵子,我们才能自在地亲水和不怕水。离开“舒适区域”,尝试新事物,我们心悬半空、手足无措,这不是撤退的信号,而是人生在延展的感觉。 无论你的人生处于什么位置,任何时候学习模仿“迷失青年”都来得及。回避任何挑战即可。以你是否舒适自在为行动标准,如果有人鼓励你挑战自己,无视他们的劝诱。他们是想要你的人生更广阔,我们是要让人生变狭小。 缩小生活范围的目的是创造全天候的舒适与宁静,回避任何压力和焦虑。这一策略有个说法,叫作“棺材内部装修”:害怕人生的复杂情绪、矛盾冲突、失望挫折,不参与现实生活,于是退到狭小密闭的舒适区域沉醉不醒。当现实来敲门,你要关掉所有的灯,躲到冰箱后面,好像躲避催命鬼一样 如果你偶尔给自己强加一些单处的夜晚或独行的周末,最终孤独就会变得不那么可怕。一次又一次幸免于难,你就会慢慢觉得孤独也可以忍受——甚至可以享受。你会发现,你可以独自读书、锻炼,独自做家务、看电影、下馆子,独自追求个人兴趣爱好,不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你也会发现,只有独当一面、独自钻研,才能最大地激发你的潜能,发挥你的创造力。你还会发现,个人事业发展的关键几步,需要独自屏神凝息,排除一切外界干扰。 这里有没有机会走向痛苦?也许有吧,清楚不是每分钟都要有人在身边,你就可能变成独居隐士,慢慢走上痛苦的道路。可惜这是不可能的,珍惜独处时光,反而会促使你更加渴望与人交流,使你的人际交往更顺畅、更舒心。不顾一切地避免独处,这才是通向痛苦的更稳妥的道路。 所以,请拿出你的日历,把社交日程排满,不要给自己留独自反思和独自休息的时间。万一发现自己无事可做,请打开电脑。现实社交生活不足,可以用网络社交媒体弥补。你要一页页地翻看网页,Facebook、Skype、Twitter都浏览个遍。如果最后你觉得这样也很无聊,不是还有电视吗?电视就是为避免孤独而存在的。 “如果我已经很不错了,那我会怎么做呢?” 也就是说,如果不为自己的缺点操心,那你会怎么过好你的生活?如果你不需要弥补你的性格缺陷,那你会看什么书?看什么电影?上什么培训班?去什么地方玩?如果你完全有能力,你会把你的才能用到什么地方,在哪方面做出你自己的贡献? 如果你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那你的痛苦事业就前功尽弃了。这样你就是在踏踏实实地过好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总在为不可触摸的未来做准备。你就会发现,抓住现在,就足以支撑你的人生,提升你的情绪,消除你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愤懑与抑郁 人类的痛苦终将有个了结,毕竟没有永不停息的暴风雨。 ——欧里庇得斯 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我看到的是温哥华综合医院,医院主楼耸立于城市建筑之间。大楼从侧面看呈阶梯状,上面几层有延展的露台。大楼竣工时,顶层被规划为领导办公区。医院院长可以从16楼俯瞰下面整个场地。 医院职工反对这样的规划,他们提出把顶层用作镇痛疗养中心,最后他们赢了。现在这里是患者病入膏肓、无法进行积极治疗时去的地方。人们会觉得,这肯定是个充满绝望、悲伤、痛苦的地方。可是大部分时候,这里并没有痛苦和悲伤。这里有厨房和休息室,还有一个开阔的屋顶花园,气氛轻松、平静。这里主要的活动是享受舒适宁静的环境,回顾思考人生,为生命的终结做准备。 大楼坐落在缓坡边缘,坡底有一道狭长的水湾。它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所以从疗养中心往下看,视野最为开阔、辽远,患者和家属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整个城市。 这个位置正符合疗养中心的功能,这应该是一个放眼长远的地方。 我经常到那儿去,看望患者及其家属,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他患脑癌晚期,无药可治。 他们说得没错,没人愿意总待在病房,他们没想攒更多的玩具,草坪也没有一株杂草。 回望人生,他们情绪复杂,通常既有满足,又有困惑。他们的满足在于,他们与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获得了独有的人生体验。他们的困惑在于:“我以前都在干什么?一辈子在这些事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值得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加班、拼业绩、求升职、痴迷于电视、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还总是对自己说:“以后就好了,以后就好了……” 直到现在,此时此刻,他们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在这个疗养中心,度过余生,直到离开人世,不复存在。 这就像你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试图看清幕布后的神秘事物,而当你走到顶楼,掀开幕布,你才看到一直存在于幕后的东西。你不需要等到断气之后才发现人生的意义。你在那里,躺在治疗床上,就会发现:人生意义在于人,在于友谊,在于人与人的心灵连接,在于最后完成真正的自我,在于完整的人生体验。 一般而言,顶楼的住客历经沧桑,已无所求,但是当幕布打开时,他们多少有些失意,感伤不能回到过去,让人生重来。是的,他们无法让人生重来,但是他们的故事可以启示后人。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疗养中心设在顶层这么高的地方,太可惜了。也许它应该设到医院大厅,这样人们就可以驻足观望,时刻提醒自己。也许它应该设在十字路口,或者商场,或者地铁口。他们躺在床上,平静地往外张望,悠远地注视着我们。请记住,有一天你也会躺到那里,而且这一天来得比你想象的快。 如果你在旁边拿一个笔记本记下人生中可能发生的、突然的、猛烈的、不可预知的变故,你会发现,这是个长长的单子。正当你觉得已经记下了所有人生可能发生的悲剧和不幸时,又进来一个人,告诉你4种你没有听过的人生悲剧。人生不易,不可预知。我们很多的痛苦和不幸来自我们无法控制的现实。这个单子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A栏”。 我们很容易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不快乐都属于上述情况。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无能为力,所以感到悲伤难过,但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很多实际上属于“B栏”。这些拉低我们情绪的因素,是我们可以掌控(至少可以影响)的因素,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的后果。伤人的话是我们自己说的,冲动的行为是我们自己做的,烟瘾、酒瘾是我们自己养成的,孤僻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纵容自己的后果。 B栏和A栏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肩负的重担。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认为,压在我们肩上的都是A栏的因素,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更多时候B栏的因素作用更大,特别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情绪的影响:我们心心念念的事、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忽视的人、我们想象中的恐惧和不幸…… 活着,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放下肩上的担子,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至少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选择的。 短期的快乐导致长期的痛苦。 情绪上的痛苦往往发源于此:我们选择了眼前的快感,忘记了它会给我们带来长期的不适。我们追逐短暂的快感刺激,这带来的却是长期的痛苦。为了摆脱痛苦,我们去追寻刺激,结果却得到更深的痛苦。我们一路上摘掉了春天的花朵,却没有意识到等待我们的是凄寒的冬天。 导致痛苦的直觉冲动 我们往往认为,悲伤是一种后期状态,是我们历经艰难不幸的结果,或者是目光短浅判断失误的后果。情绪本身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判断。情绪低落时,我们的动机体系发生急剧变化,我们视野变窄,比平时更容易做出目光短浅的选择。“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过完这个上午!” 看似诱人的选项也可能发生变化。通常,人挤人、异常热闹的餐馆会吸引我们进去一饱口福。当我们难过或抑郁时,我们只想待在家里,因为在家里随手扔掉剩饭剩菜也不会有人管。想到在海边跑步,一般会感觉很有诗意,但是如果我们无精打采、精神倦怠,到海边跑步就是很累人又很无聊的事。结果,我们选择孤独、懒惰、拖延,最终这只会加重我们的消极情绪。 这种现象太显而易见了,我把它当作总的原则,给患抑郁症的人们提建议。“如果你情绪低落,你所感受到的情感行为倾向会让你情绪更低落。” 这就像我们的情绪感受系统背叛了我们,哗变跳船,站到了我们的敌人(痛苦绝望)那边。循着魅惑的歌声(“待在家里,关上窗户,拉起窗帘,你会感觉好一些”),我们只会让心情进一步恶化。 当心情阴郁时,我们要对自我的本能倾向保持高度警惕。通常,只有学会克制本能倾向,采取心理学家玛莎·林内翰所说的“反向行动”,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抑郁时,想退缩,所以我们要反过来,积极向前看;无精打采、身心疲惫时,我们要反过来,更多地参加锻炼;急于为自己辩护而试图攻击别人时,我们要反过来,克制冲动,将心比心,培养移情能力;焦躁不安时,我们要安静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思考10分钟。 感受本能冲动,意识到它将把你引向痛苦,留意它对你的破坏力,然后采取反向行动,它要你往左转,你就往右转。 我们也可以慢慢地意识到,当我们寻求舒适和满足时,我们大脑内部一种有问题的神经连接会被激发出来,把我们引向痛苦。当我们意识到偏爱的路径实际是下坡路时,我们就可以在路口停下脚步,避免误入歧途。即使我们不小心走上了这条路,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还可以悬崖勒马。这样我们就不会迷惑慌张。(“怎么回事儿?怎么越来越糟?”)我们会停下脚步,带着平静的心态回望走过的路,然后掉头往上走。(“哦,没事儿。你以前到过这儿,老熟人了,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吧。”) 往上走的路总是比下坡路更有挑战性,上山总比下山更费力,但是上山的路通向山巅,那里有阳光和壮美的景色。 如果发现自己在情绪低落时倾向于拿自己跟厉害的人比较(见方法23),那你要利用这一发现。知道自己有意回避社交场合,那你就更要硬着头皮上。你要意识到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卓尔不群的人(最好看的、最突出的、最成功的、最受欢迎的、最博学的人),跟他们比你只会自惭形秽。注意,你总是会有跟他们比较的倾向,没必要为此自卑自责。记住你自己最有吸引力、最有能力的一面(也许是你傲人的身高、强健的体魄、可观的收入),然后有意识地拿你的这些长处与整个群体的平均水平相比,而不要跟那些水平超常的人相比。即使在某些方面你处于整个群体中最差的10%,你也不要落荒而逃,你要尽可能地转换思维,把你的羡慕嫉妒变成欣赏崇敬。这种思维的转换开始的时候会有点难,但你不要灰心。第一次做不到,接着再来一次。这就像肌肉长期不锻炼,一运动就会受伤,但是经过反复练习,力量可以得到加强。 我们也可能走错路,让自己过一种有痛苦、无意义的生活,而生活本来可以过得更好。本书的目的就是帮你分辨你可能走的岔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摆脱人为制造的痛苦,获得生活本应有的快乐。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掉头走另外一条路就会更容易一些。 即使是那些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因素,对我们的束缚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有些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还有些在我们认为不堪忍受的恶劣环境中艰苦劳作的人,却活得相当快乐。妻子出轨,工作丢了,房子烧了,我们可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读过几本名人传记后,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你无法想象的苦难和伤痛,最终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越来越好。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发现,在我们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时候,突然柳暗花明,让我们喜出望外。 那么本书讲什么呢?坐在地上,祈神求佛,施术作法,试图阻止彗星撞地球,那是没用的。A栏的因素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得坦然地接受这么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状况。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精力放在B栏:那些在我们自己可选择和可努力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在本书中,我们将考察生活中那些可控制和可选择的因素,不管它们是好是坏。 世界上有很多人,看着有些人享受着生活的安逸、富足、奢侈,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人不可能存在痛苦折磨。当然,冰箱满满、有吃有喝,人们感到的痛苦有个限度,但是看看统计数据,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生活满意度、抑郁程度、自杀率等方面的数据都证明,财富和好运并不能完全避免痛苦和抑郁。 我们人类对痛苦是有天赋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