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自卑与超越
    木易
    推荐

    前半部分还可以,让我了解自己更多一点点,后面就开始讲育儿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处,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就好了,我该怎么做呢?认真回想就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真是一片悲凉,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我做不到,所以等待时间像沙漏一样快点走到终点

  • 自卑与超越
    土豆丝
    推荐

    前几天带着孩子去同学家玩,提起孩子的成绩,同学对儿子说: “妈妈相信你是一匹黑马,你在初三肯定能逆袭。” 她儿子接过话茬直接说:“妈,你赶快把希望放在你女儿身上吧!我害怕我辜负了你。” 同学直接说:“比起女儿我更希望你将来能有出息。咱家将来靠你呢!” 听完后我就在心里想,我虽然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但我小时候经常感受到妈妈就是这样想的。 妈妈把一腔关爱都给了哥哥,从小到大哥哥连双袜子也没有洗过,更别说进厨房了,妈妈对哥哥真正做到了端茶递水,就连哥哥的“朋友”(都是他帮人家打架认识的)来了,不分好坏,妈妈都是奉为座上客,妈妈说她这是给哥哥铺路。 为了给哥哥找工作,妈妈和爸爸把所有能动用的关系都跑遍了,虽然最后哥哥自己丢了工作。 而我在小时候更像一个小透明,整个家都在围着哥哥转。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女孩小时候就知道我们是女性,女生就该怎么样怎么样?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不都是我们潜移默化灌输的吗? 改变自己,首先必须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侯玉珍老师在《因为我是女性》中讲到,独立包括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 经济独立意味着在经济上不依赖他人,即使伴侣或父母。只有做到能够真正的独立,才能在生活中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而精神独立则一方面指自己不被过去束缚、不被自我束缚、能让情感流动,敢于表达自我。另一方面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能去践行;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思考能力;拥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敢于挑战世俗的不公。

  • 自卑与超越
    风散云清
    推荐

    推荐每一位女性,无论是否有孩子都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女性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自己的书。

  • 自卑与超越
    一剑寒霜
    推荐

    道理我都懂,(毕竟我只是未婚未育的小朋友) 主要是怎么认识自己和深入自己,以及怎么提升自己赚钱。 加油💕

  • 自卑与超越
    Ruby着陆
    推荐

    有太多划重点和产生共鸣的内容,也在尝试着以此来分析我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如何哀悼重建

  • 自卑与超越
    肥肥🐑
    推荐

    作为父母,我们有两个方向可以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一方面是我们的内在是充满希望的,孩子会通过认同我们而发展这种充满希望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我们需要共情、理解、思考孩子面对挫折、失望、受伤和被不公平对待时的感觉,同时和孩子保持积极的对话。这两部分都可以让孩子发展复原力,不被消极的情绪困扰,从而获得自信,拥有热情的态度。

  • 自卑与超越
    何姗姗
    推荐

    有点醒。但我中毒太深,走不出来了。毒素已深浸血液骨髓,任由抽筋剥皮也无法恢复正常。我依旧感谢您给了我最真实最深沉的爱,即便它是一把双刃剑。不得不承认,我俩真是绝配。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这样的人理应被淘汰。我能做的就是不留后代,尽量不去伤害周围的人,余生只求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自卑与超越
    繁华褪尽
    推荐

    电视剧《欢乐颂》中,蒋欣饰演的樊胜美一角,赚足了无数剧迷的眼泪。深入人心的角色让人至今难忘。 在外企工作,有高级职位的樊胜美,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生活在外表光鲜,内在却支离破碎的处境中。 年逾30,却没有一分存款,哥哥买车、买房甚至是生孩子都是樊胜美出的钱。 原本应该在母亲庇护下成长的小公主,却被亲生母亲当成了活生生的提款机。 樊胜美所有的伤害只能用重男轻女四个字解释。 樊胜美的角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她是很多女生的缩影。回顾历史的长河,女性总是处于附属的位置。哪怕现在这个嘴上喊着人人平等的时代也不例外。 更让人悲哀的是不少女性也认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一概念。以至于不少母亲会把这一观念传授给自己的女儿。 母亲赋予孩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母亲曾因自己性别而受到迫害,就会把这些伤害强加到自己女儿的身上。让她们被迫变成下一个受害者。这就是代际创伤。 《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的作者,中国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侯玉珍老师就曾深受代际创伤的迫害。 侯玉珍老师由代际创伤的当局者,借助十几年学习心理学知识自救,转为代际创伤的旁观者。 她将会在本书中完全展开一名深受代际创伤迫害女性的心路历程,并且会告诉你面对代际创伤该如何自救。 代际创伤的产生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只有一个西红柿,姐姐想吃,弟弟也想吃。母亲理所当然地牺牲姐姐,成全弟弟。 地震时同样是压在石板两头的姐弟,母亲选择救弟弟,姐姐被牺牲。 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扮演者被牺牲的姐姐的角色。 她们被灌输着以弟弟或哥哥为重的思想,承受着时时刻刻要被牺牲的痛苦;承受着因性别而被却差别对待的不公平。将女子本轻贱的概念深深地刻进骨髓。 从小到大,我们每经历一次身份的转换,都要经过一次庄严的考试。进入幼儿园,要接受入院的基本独立能力测试,如能不能独立上厕所等。 上小学要进行入学考试,如做试卷或是其他才艺展示等。进入初中要有一次人生的小转折,小升初考试。进入初中要迎接人生的一大转折,中考。到了高中,就到了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高考。 每次的身份递进都要有一次考试,但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却没有相对应的课程和考试。那就是为人父母。 代际创伤的传播 每一位母亲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靠着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这样的模仿教育一次又一次地传递着他们曾经受到的伤害。也就是代际伤害的传播。 就像《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从小就生活在母亲对自己的仇恨中。上桌吃饭,母亲把最好的肉和虾都给了大哥苏明哲和二哥苏明成。苏明玉只能吃蔬菜和饭。 苏明玉的所受的伤害,源于她的母亲,赵美兰。 赵美兰为什么仇恨她呢? 因为苏明玉的出生,从来不被期待。 苏明玉还没有出生时,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但是苏母赵美兰的妈妈却不想让两人离婚,因为赵美兰的弟弟还是农村户口。 赵美兰的妈妈还想通过婚姻关系,把她弟弟也转成城市户口。 而当时的赵美兰,也遇到了一个让她觉得对的男人。一心想要跟那个男人走。但因为赵美兰妈妈的干扰,加上怀上了苏明玉,赵美兰注定只能失望。 赵美兰不能恨自己的妈妈,只能将恨意转嫁到刚出生的苏明玉身上。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苏明玉的出生,让赵美兰失去了工作。 所以赵美兰对苏明玉恨上加恨,同时也导致了赵美兰成为代际创伤的传播者。 在代际创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有句老话说:“娶妻先看丈母娘”。因为母亲赋予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活成母亲的翻版。 当母亲赋予你了代际伤害,你也会下意识地,在自己的身份中带入母亲的角色。 变成了另一个母亲。因为我们已经将母亲赋予我们的创伤,以家庭教育的概念刻进了我们的骨髓中。 拒绝被动灌输,在心里立下一个界限,维护自我认知。 宫崎骏说过“不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完美的背后是超级高超的伪装术,隔离自己与其他人的距离。 隐藏在背后真实的自己,其实每天都因为自己可能在别人心中不完美而哭泣。 收起完美,让真实的自己直面阳光,是自爱的一种表现,也是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既然选择了直面阳光,就要让阴暗面阻挡阳光前进的脚步。 身为女性我们风情万种、婀娜多姿不是为了取悦男人,而是为了表达我们自己的喜好。 认同自己本身,这是成长的过程。 通过成长,成为一个理想中,更好的自己。 苏明玉的大哥出国一年要15万,母亲二话不说,卖房也要供大哥出国,博一个好前程。 二哥没有考上二本,母亲又一次借钱也要给二哥买个二本。 可是苏明玉就没有大哥二哥拥有的偏爱,明明有机会上清华,却因为母亲的干扰,报了一所师范大学。 母亲甚至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自作主张卖掉了苏明玉的房间。苏明玉只能在客厅的小沙发上看书、学习、睡觉。 苏明玉比没有就此认命,她的倔强不允许她低头。 所以她逃离了那个不尊重她,总是牺牲她的那个家。 所幸,苏明玉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蒙总,在离家十几年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像母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强势回归,花了40万,隆重的办了母亲的葬礼。 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哥哥找到工作。 自掏腰包,买回了家里的老房子。 经济上的独立自由,让苏明玉有了回归的底气,也有了在家里发言的权利。 杜绝代际创伤的传播 我们经历了代际创伤,用尽了力气血淋淋的自己从深渊中自我救赎出来。 在有了孩子之后,我们是否要重新成为母亲的翻版?代际创伤的施暴者? 答案肯定是不。 费尽力气离开深渊,又怎会让血脉相承的孩子步入深渊呢? 侯玉珍老师在《因为我是女性》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我们之所以在深渊中苦苦挣扎,杀出重围找到一条救赎之路是为了拯救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孩子。 所以请勿将代际伤害投递在孩子身上,这样,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因为我是女性》是一本疗愈之书,更是一本女性自我拯救指南。 女性经历的每个角色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也能找到出路。更能将深刻在骨髓中的糟粕刮骨驱逐。 值得所有女性一读。

  • 自卑与超越
    秃鹰去飞
    推荐

    现在部分社会问题和家庭教育相关。母亲温和而坚定的情绪是家庭合睦、孩子安全感充足的基石。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向理想自我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一位独立自信,内心坚韧的母亲。“爱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 自卑与超越
    郑开蒙🎈
    推荐

    作为女性,我时常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时常焦灼,时常伤感。然而,我也时常温柔,时常坚定,时常前行?

  • 自卑与超越
    Bina
    推荐

    虽然阅读本书时是囫囵吞枣,但作为一个新晋妈妈,还是能吸收到一些好养分。 女性在这个环境里有太多角色,母亲只是其中之一,我想,不管是何种角色,我们首先都需要成为我自己,能接纳自己好的、不好的,心智成熟才能言传身教。

  • 自卑与超越
    九月
    推荐

    借了女性和母亲的受关注身份,其实议题是作为一个人都会面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分男女。自我成长是一条漫长而没有终点的道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永远那么复杂难解,终归,一个人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那就是他当下所面临的所有关系和自我选择的总和,背后一定有一套自圆其说的原因结论,否则也无法持续和长久。所以,保持觉知就够了。

  • 自卑与超越
    冰媛
    推荐

    世界上有很多名言赞颂母爱的美好,也正是因为母亲的无私付出和辛苦养育,我们才能顺利长大成人。只是在感激母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和母亲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尤其是女儿的性格、情绪处理能力、行为模式、人际交往模式…… 假如生活里,我们感觉到没有安全感、丧失价值、低自尊,那么探索和母亲的关系,能帮我们更好地找到自我,也能避免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致力于“女性”议题研究的侯玉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多年来,她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她发现,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母亲”二字背后的真正含义,通过探寻和母亲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内在核心关系模式,我们将能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成为独立的自己;也能通过探寻,走出养育孩子的困境,将创伤和痛苦终止在自己这一代。 在《因为我是女性》一书里,侯玉珍从三方面讲述,分别是: 你的母亲如何影响了你如何摆脱母亲对你的影响母性的力量 也许,我们可以从直面母爱的丧失入手,学习如何更好地接纳还有一些不足的自己,从而更好养育孩子。 一、面对母爱的丧失,唯有哀悼并放下能让我们走出来 “面对母爱的丧失,只有哀悼才能让我们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生活里,有些丧失是必须的:我们丧失了父母的陪伴,却获得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丧失了青春岁月,却获得了生命的厚度;我们丧失了部分自由,生活里却获得了一个新生命——孩子……但有些丧失不是必须的,例如母爱。 可假如我们已经明确地察觉到自己已经丧失了母爱时,我们能做的就是直面现实、哀悼我们的悲伤。 “当不得不放弃对理想妈妈的期待时,我们除了愤怒,还会感到非常悲伤。有的时候,悲伤的背后还有深深的绝望,那种感觉就像是碰到困难回头看时,发现自己孤身一人,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这种依靠往往指的是情感上的依靠)。丧失母爱以及丧失从他人身上重获父母之爱的希望,总是让人非常悲伤和绝望。让悲伤流淌是直面绝望、走出创伤的必经之路。” 认识到自己理想中的母亲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可是如果不直面这个情况,我们还是会以“一定是我不够好,一定是我不对”来贬低自我以顺从母亲,迎合母亲的需要,进而逐渐丧失自我。 假如母爱丧失已经确然发生,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直面现实、接纳自我、逐步找回真实的情感并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结。直面母爱的丧失是痛苦的,可不直面就无法进一步让自己走出来,获得成长。而接受自己在丧失母爱后的悲伤、愤怒乃至绝望的情绪,就是走出来的第一步。 二、直面自己的不足,用接纳的态度认同自我才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观察过镜子里的自己了?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自己,你会产生陌生的情绪,或者是没那么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很有可能是你认为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戴上面具,只把别人想看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完美”,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你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 一个人,只有接纳自我,才能发自内心地肯定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内心获得充盈和喜悦,也才能自爱,成为真正的自己。 书里,作者侯玉珍告诉我们,接纳自我有两个步骤。 第一,有意识地从自我攻击的模式中走出来。 什么是自我攻击?自我攻击表现为自我批判和自我厌恶,与之伴随的是对自己使用很多糟糕的评价和归因。 自我攻击者总认为自己取得成功靠的是运气,别人给予赞赏只是场面话。面对失败,自我攻击者往往只能看到其中的A面:之所以失败,都是我自己不够好,是我自己做出了事——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地归咎于自己,而忽略了导致失败往往还因为B、C甚至D。 对于自我攻击者而言,接纳自己不够完美非常重要,只有接纳了还存在不足的自己,自我攻击者才能真正实现和自己对话。也只有停止了自我攻击,我们才能察觉自己的情绪,进而充分向他人表达自己,让自己行事的出发点是“自己的想法更重要”。 第二,打破“别人会怎么看你”的魔咒。 大多数人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这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有的人会将他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变成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一辈子都被这个标签束缚着。过度在意他对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是将定义自己价值的权利交付给了别人,一旦别人给予负面评价,对个体来说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不可能让世界上所有人都满意,也不可能让别人对自己一直都满意,而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掌控能力,也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轻易地被他人的言论影响,也才能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 在表达中,我们会抛开自我限定,通过言语挖掘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喜欢做的是什么事,从而达到自我关怀和自我取悦,进而坚定地做自己。 对于女性来说,除了自我接纳外,还要完成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接纳——身份认同。 我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要当个男人。” 从个人认同的角度来看,这个回答实际上反映了朋友们对女性身份的不认同。 侯玉珍说,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对女性身份的不认同会影响个体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认同程度。那么,作为女性,应该怎么完成自我认同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么一个观点,无论男女,我们都有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价值。 长久以来,女性被要求、被鼓励付出和自我牺牲,也因此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假如我们认同自己作为女性身份所拥有的价值,我们就应该明确,我们不作为谁的附庸活着,我们除了女儿、妈妈、妻子外,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拥有独立个体的权利和责任,能坚定地反驳他人糟糕的评价,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 其次,我们应当接纳女性身份拥有的力量。 我们应当接纳包容的、温柔的、温暖的这些作为女性这一身份才有的特质,展示自己的优秀和漂亮——这种展示不为取悦他人,只为表达自己的喜好。 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们只有认同自己、将自己当成责权一体的独立个体,才能真正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三、养育孩子,我们心怀希望,坚信可以打破代际创伤 侯玉珍在《因为我是女性》一书里提醒我们,婴幼儿对母亲有一种全然的依恋,这种依恋被称为共生关系。婴幼儿的共生关系是健康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假如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切,那就会产生共生依赖和共生绞杀。 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为了维护共生关系,会采取各种手段,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例如控制孩子的所有决定,大到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小到每天的着装、出行的方式等。被严密控制的孩子常常感到窒息,他们时常为了满足母亲的需要而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于是常常感到愤怒和不满,甚至产生无价值感,引发心理问题。 有些女儿因为长期处于二元关系中,出于生存的需要——主要抚养人是母亲,为了迎合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听多了母亲对父亲的抱怨和贬低,从而在痛苦中认同妈妈,憎恨爸爸,甚至将自己“恨爸爸”的部分投射到了伴侣身上,从而导致亲密关系破裂。而有的孩子为了实现和母亲的彻底分离,通过绞杀自己的方式摆脱母亲的控制,绞杀方式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的甚至是死亡。 母亲会有这样的行为,大多是因为自己的被养育模式也是如此。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能放手的爱。”在孩子0-3岁时,适当地放手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感觉,使亲子关系朝着心理分离的方向发展,才能避免共生依赖对孩子造成永久性伤害。 “孩子的自我发展是从全然的依恋到依赖,在发展到独立。” 孩子的这一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格独立的过程,它意味着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性,也能坚持自我。对孩子来说,要完成自我独立,必须和父母在爱中经历分离。 “即从婴儿期和妈妈共生的一元关系,到幼儿期和妈妈紧密联系的二元关系,再到三岁多读幼儿园时,发展处和爸爸、妈妈共同存在联结的三元关系。” 如何理解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呢?侯玉珍在书中向我们做了详细解释。 在孩子0-2个月时,一元关系出现,此时孩子和妈妈是共生状态,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世界,拥有一种全能自恋,而妈妈自然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当妈妈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孩子的一元关系就能得到顺利发展。 孩子3-24个月大时,二元关系出现。此时,孩子和妈妈从融合状态中逐渐分化出来,孩子的自我诞生,他/她能区分自己和妈妈,对于陌生人会感到焦虑。在这个阶段,孩子自主探索世界,具体表现为走路、说话等能力的发展。这时候的孩子虽然还是很依赖妈妈,无论自己在做什么,都会确认妈妈是否在身边,但他/她会走了之后,也在一步步远离妈妈,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独立的每一步。 这个时候的母亲常常因为孩子充沛的精力而被折腾得精疲力尽,可是如果妈妈在此时能提供永远“在场”的安全感,满足孩子无所不能的自恋需要,明确、及时、共情地回应孩子,鼓励孩子自主探索,那么孩子就能在二元关系中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主张、需要和情绪,从而逐步变得独立。 孩子在2岁后,需要和爸爸、妈妈发展三元关系。此时,孩子的个性逐步增强,自主性越来越明显,他/她能不断表达自己的需求,想自己做很多事情。而爸爸妈妈共同养育孩子并且夫妻恩爱,是孩子学习成熟的最好示范。 面对正在发展三元关系的孩子,妈妈需要将注意力逐步从孩子的世界里撤回,开始关注自己的事情和夫妻关系,有自己的兴趣,为孩子的发展留出充分的分离空间。 从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到三元关系,孩子的自主性在不断发展,此时考验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大人,尤其是母亲的分离能力。只要母亲心怀希望,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获得希望的品质,这对孩子发展复原力、获得自信、拥有热情至关重要,而代际伤害,自然也会就此终止。 直面因母爱丧失而悲哀不已的自己,接纳仍有很多不足却依然充满希望的自己,坚信有勇气也有能力将代际创伤终止在这一代的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侯玉珍《因为我是女性》一书,让自己完成人生的转变,从而走向新生活。

  • 自卑与超越
    推荐

    推荐女性朋友看看,很治愈。作为女儿或者妈妈,在不同身份和角色上,共情和理解不完美的父母带来的创伤的疗愈,以及如何在我们作为父母时去理解孩子,并避免将代际创伤遗传给下一代。

  • 自卑与超越
    彭-Benny
    推荐

    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取个好媳妇旺三代,取个不好的媳妇害三代!这说明一个女人在家庭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她的言行举止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的根基!女人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女人性是女儿、妻子、更是母亲……在中国,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基本都是交给女性(奶奶、外婆、妈妈),特别是母亲这个角色尤为重要!现代女性一定要学会甄别自己情绪的来源,尽可能让负面的东西在自己身上阻断隔离,在教育孩子时保留积极的,拚弃糟粕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