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彭正锋
    推荐

    凡所有相皆是偏见——《偏见的本质》读后记 ———————————— 如果对佛经有所了解,那么必然知道所谓“凡所有相皆是偏见”,是“抄袭”的《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名句。 之所以借用这一名句,是想用《金刚经》的无上智慧来佐证我阅读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一书所形成的一点偏见,因为我脑海中任何对《偏见的本质》一书起心动念的“相”,本质上也都是偏见。 尽管是偏见,但还是要借助语言和文字来阐述,因为“为了在脑海中构建起用以深思、回忆、识别、行动的分类系统,我们需要使用语言将其固定下来。”(纸书P193) 《偏见的本质》是今年10月刚由后浪图书策划出版的“智慧宫”系列新书,系列编号008。全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共31章,作者戈登·奥尔波特运用大量的例证来生动阐述“偏见”这一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表现和影响,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在阅读本书时,我不由自主地将其内容与之前刚刚读完的一本介绍拉康哲学的书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以及《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观点形成了关联。 作者在书中论述偏见形成的认知过程时,写到“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一看到或听到它的时候,就能直接明白其意义的。我们总是在选择和解释自己对周边世界的印象。”(纸书P179) 作者这是在说什么? 作者是在向我们表明,我们认知中的世界,其实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实在,而是我们对世界的有选择的看见或听见,以及自作主张的解释。 让我们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从哲学层面来理解一下这个观点—— (一)偏见本质的简单例证 举例来说,“手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手机在我们手中时是绝对不会去考虑的,而当它不在我们手边(不在场)时,我们会焦虑,焦虑什么?焦虑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于是今天的我们会想尽各种方式来实现保持与他人联系这一手机的本质,比如在朋友圈中发帖“今日手机送修,有事请微信”。 于是,我们反过头来考察“偏见的本质”,也就是偏见不在场的情形。当偏见不在场,我们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各类事务?还是举个事例(纯属虚构)来说明—— 家里有一把使用多年的椅子,已经破旧,因此我决定把它丢弃(这是我个人的决定,是我对椅子认知的结果);但我妈不同意,她认为这把椅子虽然看上去旧,但远未到破的程度,修修完全可以继续使用;而我爸认为,这把椅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具有“传家宝”性质,即便破旧不能使用,也不能扔。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该听谁的?三个人为了如何不带偏见地处理这把椅子讨论不休,最终都无法确定下解决方案来,因为不考虑我的认知、保留下椅子,那就是不全知(偏);不考虑我妈的观点、不去维修椅子,就是不全能(偏);而不考虑我爸对老物件传承的情感,那就是不全善(还是偏)。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偏见的不在场,导致我们想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和各类事务,就必须做到全知全能全善——那是上帝的属性——作为我们普通人,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如此一来,要求不带偏见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和各类事务,就变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偏见从何而来 从偏见的本质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偏见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可能是我们人类能够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保持理性并正常生活的保证,因为我们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全善的神。 因为我们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因此偏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那它是我们生理或者心理天然的属性吗?对于我们而言,偏见究竟是先天赋予还是后天习得? 从拉康哲学角度来说,我并不相信偏见是“天赋技能”,但要说是后天习得,这个习得却又从生命起点即已伴随。 作者在《偏见的习得》章节中介绍了“顺应”“幼童”“后续学习”等习得情形,如果用拉康哲学中的“大小他者”理论来区分这些情形,其实逻辑上可能会更加清晰。 小他者对应的就是作者提到的“幼童”阶段中接触到的父母、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小范围的亲友,他们从“我”一出生就开始用各种概念、定义、观点来培育我们的偏见,正如作者所论述的“孩子们通过吸收父母或者周围文化环境中的态度和刻板印象来接受偏见”(纸书P325)或者“创造力偏见的氛围,以致孩子会发展出带有偏见的生活风格”(纸书P325)。 大他者则主要贯穿于“我”走出小家庭、小社会(幼儿园、中小学)之后全部社会活动和文化熏习,他人的言行和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而构筑偏见,正如作者所言:“大约有一半的偏见态度只是单纯对传统的顺应,维持现有文化格局而已。”(纸书P312) “大小他者”理论可以让我们对偏见的缘起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但在“大小他者”理论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是作者在论述偏见习得时有所忽略,那就是当我们还在母亲胎腹中的情形。 偏见,其实当我们孩子母亲胎腹中时,就已经经由一种名为“早教”的形式,由父母和周边的各种声音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最终只能带着偏见正式来到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关于“没有人生来就带有偏见”“偏见总是习得的”(纸书P355)的论断仅仅只说对了一半。 (三)如何与偏见相处 偏见不是天赋技能,但它确实和我们一起来到这个世界。 因此,偏见对于我们而言实在无可避免,于是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如何消除偏见,而是如何与偏见本身好好相处,用作者在书中引自柏拉图的那句话,如何更好地让“内在的光与外界的光相遇”(纸书P179)。 好好相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到始终保持对偏见的觉知,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每个时刻的“凡所有相皆是偏见”。保持对偏见的觉知,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意识到我们对每个人、每件事、每样物的认知都是偏见的结果,是我们把“对周边世界的印象”经过“选择和解释”,然后投射到了这些人、事、物之上。 保持对偏见的觉知,只是与偏见好好相处的起点,并不能让我们避免让自己陷入偏见的陷阱中,但至少我们就拥有超越偏见的可能,减少由偏见落入偏执的更加危险的境地。 相比于偏见,更让人感到危险的是把偏见付诸实施的偏执。在所有的行动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暂停的态度,不断检视自己的行动和思想,看看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中蕴含着多少偏执和偏见的成分,这是我们与偏见相处的正确态度。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可以不带偏见地去认知、思考、行动,任何的起心动念、任何的举手投足都是偏见驱动的结果。但是不要害怕,重要的不是消除认知、思考、行动中带有的偏见,而是知道自己带着偏见在认知、思考、行动,随时检视自己,随时准备从自己原有的认知、思考、行动的反面去尝试新的认知、新的思考、新的行动——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人在偏见中的成长。 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偏见态度并不是偶尔吹进眼睛的灰尘,可以在不破坏整个有机体完整性的情况下被分离提取。”“你不能指望不改变整体就改变部分。从整体上重塑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纸书P542) 让我们一起在“凡所有相皆是偏见”的认知中,踏上个人成长的漫长而艰辛道路吧!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Huang Hui
    推荐

    个人价值观和偏见 很显然的是,我们对自己价值观的肯认往往使我们陷入偏见。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将“爱的偏见”(love-prejudice)定义为“出于喜爱而对某人做出超过其应得的评价”。陷入爱河的人会过度泛化其爱人身上的美德,她的所作所为都被视为是完美的。同样,对信仰、组织、国家的爱也会让人们对它们做出过高评价。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Yanice
    推荐

    奥尔波特的《偏见的本质》不仅仅是偏见心理领域的必读经典著作,同时也是认识自我和社会群体的指南书,虽然这本书写成于上个世纪,但是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依然相当有指导意义,能提醒我们发现偏见、分辨偏见,以及应对偏见。 《偏见的本质》是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于1954年创作的偏见理论著作。 在《偏见的本质》问世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品行不好的人才会有偏见,其他大部分人都是善良、正直、不偏不倚的。但奥尔波特的研究证明,偏见并非一种个别现象,而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 也正是基于偏见,大人们在处理校园欺凌这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反应往往速度慢,效率低,还经常抓不到重点。 那么偏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偏见是一种大脑偷懒的常态。 人的大脑几千年来学会的最重要本能,就是节约能量,为了这个目的,大脑发展出了多种思考模式,“分类”就是其中之一。例如:他成绩那么差,肯定是坏孩子!虽然实际上成绩差和坏孩子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成绩差的孩子很明显无法享受到成绩好的孩子所获得的偏爱,于是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对待世界的方式,很多时候,成绩差的孩子就会比较有棱角。于是我们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成绩不佳的孩子出现一些大人认为是“坏孩子”才会有的行为。 偏见和人们的其他感受一样,是会动态变化的。 但是要扭转偏见往往很不容易。 有多不容易呢?想象一下扭转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困难程度吧。 我们不是经常会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吗,如果用偏见的理论来说,就是: 第一次见面时,对方在脑海里已经根据第一次见面的感受,快速地给你做了一个分类,这决定了以后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你。 解决方案 首先是制定并执行规则 规则应起到这样的作用:能平衡优劣条件、限制偏见公开表达、减少歧视。 在校园中,老师和家长等权威制定的规则,以及制止欺凌的行为,就能起到限制偏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老师、家长会说“管不住”、“不听话”,没错,制止不一定有效,但是不制止肯定会使情况愈演愈烈。 即使对欺凌者收效甚微,但规则能对摇摆的中立者产生震慑作用,对受害者起到鼓励作用,有益于在长远意义上改善偏见。 其次是教育 奥尔波特经过大量的实验,认为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况下,产生偏见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有的领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偏见,但在另一些领域,情况又可能相反;有时候大城市的人更容易产生偏见,但另一些时候小城市的偏见又会反超。 但是只有在教育上,无论是任何群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能伴随偏见的显著下降,当然还有前提,是教育本身不带有偏见。 小学生群体中经常有取外号、嘲笑体态的问题;一旦到了大学,虽然问题仍然可能存在,但数量和明目张胆程度会显著下降。 态度的根本扭转需要的是耐心的教育,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和耐心。 最后是接触与结识 加强友善互动,有助于建立友善关系。 但是必须注意,仅仅是双方被迫聚在一起,进行表演式的握手言和,这样形式主义、虚伪刻意的接触反而会激化矛盾,加深抵触。 只有在日常有目的性的、现实的接触,避免虚假刻意、倡导平等社会地位的情况下,接触和熟人方案才能获得最大成效。 一起打一场需要配合的比赛、一起劳动、一起进行体育训练,都会一定的正面效果。 简而言之,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是深入和真诚,效果越显著。 不得不说,现如今网络发达,各路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倾向于夸大事实,强调矛盾,制造冲突效果,长期处于这样的舆论环境之中的,不利于人与人之间消弭偏见,减少隔阂。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赵祥亦
    推荐

    偏见,人与人之间初次见面,在没了解时,会对样貌,行为举止,形成偏见,如似伊丽莎白与达西一样,但随着了解,会打消偏见,可大多数人的结束,都在偏见上止步。 家庭偏见,重男轻女,此思想仍旧是有,偏爱,导致同为子女,但天平偏向,过于偏向,则会给子女造成难以磨灭的痛,实际子女对父母也有偏见,从父或母对自己的态度,造成即使是父母也会区分出二人,以此区别对待,同是代沟,价值观不同,使之双方难以沟通,认为父母无法懂得,对现在的所作所为,如似子女一样,产生的偏见。 种族偏见,熟知是白,黑,黄,三种人,纵国不同,但偏见尤其是针对黑种人,始终都有,生在何种族是先天的,无法改变,区域的偏见,在国内各省,市,在各不同的地方,对之都会有偏见之分,以某城市的不足,作为偏见的理由,以偏概全,导致少数人的所作所为,让所有人都盖上所为之事的帽子。 个人的偏见,当人做错之时,会将目光放在做错之事上,而对曾经的所作所为忽略,反针对于错事上,如汪精卫年少时也曾刺杀摄政王,后期当汉奸,汪伪,会对对而置之不理,去对错事深痛欲绝。 此类如似现在的名人同样如此,言之意是不否认其错,但对的事,同样值得学习,借鉴,而非是因为个人的错,否认全部。 现在,或近时代,能全面了解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对或是错,但更遥远的时代之人,实际也有错,但有的非现在人所知,而所知的是这些名人传下来,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对错事全都忽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必针对于他人之错,而是学习他人之长处,对他人之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个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足矣。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薰衣草
    推荐

    《偏见的本质》偏见是源于一种人类常见的思维谬误“过度分类”。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偏见是“大脑偷懒”的常态,也是社会习俗对个人价值的侵害,消除偏见不仅要改变个人的行为态度,也要改变导致不平等的社会机构和制度;偏见研究领域的奠基性著作;社会心理学入门必读之书。 我们都是社会人士,鉴于偏见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了解偏见,正视它可能造成的危害,避免被煽动,最终能够某种程度上及时发现,并减缓偏见行为恶化的趋势。 对“偏见”产生的负面行为,根据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危害依次递增: (1)仇恨言论:大部分人会公开谈论他们的偏见 (2)回避:以造成不便的代价,回避受偏见的群体中的成员 (3)歧视:持有偏见的人,积极地区别对待受偏见的对象,并对该群体造成伤害 (4)身体攻击:在情绪激化的情况下,偏见导致暴力行为或准暴力行为 (5)种族清洗:以纳粹为代表,偏见的暴力表达的终极形式 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对于行为,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为。对于偏见,我能确保正直,却不能保证没有偏见。偏见往往来自无知,但是命运和事实的结果是不会带有偏见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