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心理学

图解:心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图解:心理学
    JGQ¹⁰²⁴ᴳ
    推荐

    这是二刷啦。一刷买的是纸质的,不得不说,纸质的质量很好,我带在包里面一遍又一遍的摩擦也没能弄破。这本书很薄,能够随身携带。却能让你翻很久。 首先,在作者献词这短短的三句话中,我看到了好几个方面的评语。其中有几个很具有喜感,甚至是在拆散作者和谐幸福的家庭。“这是两个妻子的意思?”,“看不懂几个意思,作者写的几个老婆。”。而这些简单的评语,恰恰反应了读者完全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现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人。只是靠着一点点的了解,就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定义。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他们能够找到答案。 说实话,这本书的翻译版本有时候会让你觉得超级拗口,甚至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来通顺的读下去。比如在注意你所表达的含义这章,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对我们的顾客来说好得过了头。”这是写在商店橱窗上的一句标语。原文是这样的。“Nothing is too good for our customers.”,是不是想要表达没有什么比我们的顾客更重要,或者顾客是上帝这样的语义。而我们现在看到它,读了它,却没有理解它,你会不会走进商店,看一看,到底有没有什么,会对顾客好的过了头。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会让你有点忍俊不禁,也会让你心服口服。看到这样的序言。有多少人能够从这个序言里面看穿他们的文采和简练的语句凝练的贯穿全文的主旨。我们很多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总是会有意无意的略过序言和扉页的推荐,总是想着抓紧时间汲取正文的养分,和那些精彩的瞬间。殊不知,序言才是整本书的精华。读序言,就能够知道知道这本书需不需要读下去。这本书的序言只有短短的四行,很多人都对此无感,而也是这短短的四行,基本上贯穿了这本书的主旨。提出问题,然后解决它。 问题:没有人会读序言。 解决方法:把序言作为第1章。 解决方法带来的新问题:第1章很无聊。 新的解决方法:删了第1章,把第2章作为第1章。 但是,暴力的将序言做为第一章,同时也引入了新问题。我们都只是看到了表层浅显的问题,当我们改变状态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引入新的问题,简单的说,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无意之间产生的,是比较难发现的。 整本书以若干个生动有趣但同时很有警觉意味的故事来说明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和观点。讲故事,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一件事。 定义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 作者说,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此时的我们,抬抬头就能找到成千上万的问题,我想要柔软的带着绒毛的椅子来保证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能够让我的屁股舒服一些,我想要食堂的饭菜能够更可口一些,我想要。。。现实是你只有垫着一层海绵和可以调节后背的办公椅,现实是食堂的饭菜总是不能满足你的口味,现实是。。。我们总是在表层浅显的看着问题,在初步的定义上不停的绕圈子,不敢往前走一步,深怕出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逃避问题,这也是较为古老但特别有效的办法,降低我们的敏感度。让你觉得现实和理想是没有什么区别了。在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里默默的安慰自己。 问题由谁解决--是谁遇到了问题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针对某个人的,对于问题产生的主体和辐射的范围来说,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书中雷龙大厦的电梯问题,最终导致了雷龙先生的悲剧。混蛋的房东,深恶痛绝的劳工联合,以及受不了的骚扰。每一方都心里有气,每一方都是否还记得初心?记得他们最开始遇到的问题。试一试穿着别人的皮鞋走路,透过对方的眼睛,看一看他遇到的问题。 “我们永远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直到我们彻底的摆脱了这些问题。” 而后果,也是雷龙先生永远的倒下了。 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引发了问题 是的,我们都在表层看着问题,在没有弄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给出了解决方案。缺少了寻根究底的勇气,也许是为了表现。 看过一个故事。我们国家的火箭的直径3.35米。而这个标准的来源会让初次听闻的你觉得匪夷所思。结论就是: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决定的。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你会怎么想?当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惊呆了。后来去查了资料才知道缘由。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作家刘润在2017年初参观中国火箭院的时候。在参观的途中,火箭院梁小虹书记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火箭的直径都是3.35米吗? 刘润想,这个我知道:因为火箭的运输靠火车,火车的涵洞宽度,决定了火箭的直径。 就在他沾沾自喜回答正确的时候,梁书记接着问:那火车涵洞的宽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而这样,也让他预感到,这次参观,可能会变成一场有关宽度的面试,他不确定的回答,铁轨的宽度? 梁书记追问:那铁轨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现在他真的不知道了。 铁轨的宽度,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电车轨道的宽度,沿袭了古代马车车轮的间距,而马车车轮的间距,则是由马来决定的,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决定的。 这就是做火箭的精神,面对问题时,要不断追问到底,直到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个对话,极具画面感,刘润在对话中的表现,像极了在面试中不确定答案的我们。也像极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候的态度,仓促的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的那句,这就是做火箭的精神,极度震撼人心。 这种寻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方法,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称。或许有人已经猜到了是什么。那就是比较著名的丰田5问(5Why法)。 记得有次,媳妇参加培训,正好是5Why分析。觉得好玩,顺手就跟我提了一嘴,我看到了,根本没有看仔细,就带着傲慢的姿态说那是错的。正常的应该是5W1H。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候我也是沾沾自喜的。 可是当后面她的培训进度递进,慢慢地,我发现原来我像一个小丑一样在表演。真的是孤陋寡闻了。我根本就没有看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原来,脸色真的会发烫。因此,我专门去查了资料,补充了自己的短板,原来5Why是一种找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并且很出名。 为什么叫丰田5问,是因为这种方法最早在丰田公司盛行。也是一个小故事。 据说,有一次大野耐一到生产线上视察,发现机器停转了。于是他和员工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为什么机器停了?” “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为什么会超负荷?” “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为什么润滑不够?” “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为什么吸不上油来?” “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为什么磨损了呢?” “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找到原因了,原来机器停转的原因是没有安装过滤网。而上面员工说的超负荷、轴承润滑不够等都只是机器停了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如果我们按照这些原因去解决问题,那问题还会再出现,机器还会再一次停转。 当然,连续问几个为什么,并不是在问题的广度上来进行,如果一直在问问题周边的衍生问题,那问多少个问题都不会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几个为什么要在问题的深度上来进行。直到找到本质。 值不值得解决 很多时候,在应用软件上,一般是允许一些不影响程序运行的小问题存在的,因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可能会比想象中的更大。那么我们就应该允许一些问题存在,而不去解决它。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而我们总是习惯了,在成长的路上,只有第一次出现在眼前的东西才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忽略了那些时刻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东西。我们一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要不要他, 但一定会有时间去后悔。这些道理我们一直都懂,却一直被忽略。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抛弃自己的习惯,去慢慢思考,去刨根究底。想清楚到底要什么,再来确定问题到底需不需解决。 但愿每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理解问题,也但愿那两个读者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这是他们深爱着的妻子。

  • 图解:心理学
    momo
    推荐

    推荐指数:3星 内容比较浅显简单易懂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间的差距” 一、定义问题 谁遇到了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大楼的电梯运行慢,到底是什么问题,对于投诉电梯问题各相关方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在任何一个问题定义中,都有几百个点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连三个疑点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要么是不会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二、找到最合适的问题解决者 1、隧道外车灯的故事,提醒车主在出隧道后关掉车灯,但对于夜间行车是不需要关闭的,如果提示的内容过长且需要思考,早就开出很远了,巧妙的一句提示“你的灯亮着吗”让车主很自然的检查自己的车灯状况 2、学生在教室抽烟,问题的解决者应该是老师,学生,校长还是其他人,最后结论是学生,学生间自行达成一致意见,每个人上课来都带一些觉得很特别的零食,课间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抽烟者也就没有时间抽烟而与大家一起分享零食了(这个故事开始很自然的想到学生抽烟解决者应该是老师或者管理者,但因为课堂是成人课外培训,老师管理抽烟者可能导致学生退学等问题) 三、问题是否真的要解决 玩具工厂想要降低成本,但却不想将工厂搬到其他地方,原因竟然是老板不想把家搬到其他地方,对于只要把工厂搬走就可以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工厂早就知道,所以问题是否真的要解决呢 总结: 一、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本质 真正的价值:是基于分析后的so what,超越第一层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四步骤 1. 定义关键问题(问题树工具、MECE原则) 2. 给出可执行、具体、有认知深度的建议(可执行:建议做什么,具体:建议怎么做,有认知深度:建议背后的思考结论) 3. 进行快速迭代(通过迭代确认答案解决的是核心的问题;通过快速迭代高效解决问题) 4. 清晰有力的沟通传递建议(你的视角与观众想要的) 提炼关键信息的四个步骤: a. 回顾观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b. 把答案结构化 c. 为你的观众量身定制 d. 检查是否解决的观众的问题

  • 图解:心理学
    临观
    推荐

    Find out what the real problem is. 第一部分:问题是什么? 1,一个问题: ①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单一思维模式→多重思维模式) ②谁碰到了问题(¹服务谁/取悦谁?²让问题涉及方对问题达成一致,问问各方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③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2,雷龙大厦电梯问题的三个问题(房东/管理层/租客:问题统一认知)和三个层面(哪出问题,怎么确定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3,你的问题是什么? ①主观幻想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②问题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别(¹改变理想状态?²改变现实状态?³可能让事情更糟糕?) 4,后记 ①别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 ②直到彻底解决自以为是的问题后,真正的问题才显露出来。 第二部分: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1,比利解决公司投标案: ①解决方案≠对问题的定义(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做投标而不是枚举出竞价) ②解决问题过于神速,别人不会相信 ③用A法解题,导致复杂耗时高成本,容易将此当做问题本身的特征。 ④即使问题已然解决,我们仍不知道对问题的真正定义 ⑤明确一点:从来没有“最终解决方案” ⑥无法确定对问题的真正定义,但永远不要停下对此的寻找。 第三部分:问题到底是什么? 1,无尽的链条: ①问题→解决方案→导致新问题,成为循环 ②某些问题真正难的部分是发现问题所在 ③在问题定义(现有方案)中,找到三个以上可能出错的地方。 2,不协调之处: ①察觉问题(方案)中的不协调,¹以外部人协助检验²转换新视角(身份)发现:发现日常10处不协调。 3,找到问题所属层面与注意表达含义: ①转换问题表达方式,得到不同解决方式 ②时刻纠正反思对问题的定义是否走上歪路 ③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理解的统一(玩语言文学游戏以明晰问题理解) 第四部分:问题该由谁解决? 1,抽烟问题:当问题困扰者能解决时不要越俎代庖,别人的问题归于别人。 2,校园停车难题:一个人处于问题决策位置却不受问题困扰,尝试让对方体验到问题所在 3,隧道口的灯光:①前方有隧道,请开启大灯②隧道惨剧是谁的问题③车灯管控该由谁解决④小小的提醒:你的灯亮着吗? 上升到本书的高度,灯是问题,每个人都是司机,司机对灯况的判断就是每个人对问题的判断。 第五部分:问题来自哪里? 1,詹妮特签证问题: ①建设性地寻找问题从哪里来的? ②大多数情况下,问题根源在自身。 2,文件开会与裁军会议问题: ①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可能问题根源不存在,但存在问题制造者,人员和机构自身也可能成为问题。 ②问题从哪儿来,送回哪儿去。 3,考试与其他谜题: ①问题是谁出的? ②他希望我做什么? 当对手是已知的,利用他的特点,就能减少对问题定义的工作量。 第六部分: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1,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3,鱼总是最后一个看见水的。 4,首先,对自己忠实。 5,①真的要解决问题吗?②有时不解决更好③解决问题有时带来副作用

  • 图解:心理学
    允宥
    推荐

    能更好的理解问题,由来 去向 解决之道,我们给问题带了太多外套,注重它的款式 却忘了它的本质,值得一读

  • 图解:心理学
    Cris
    推荐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首版1982年,Donald C.Gause  & Gerald M.Weinberg, 问题 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 1.什么是问题                                               解决问题之前,首先明白问题是什么,对象?类型?多数人面对问题时倾向最接近、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魔鬼经济学》中提出一个观点,纽约犯罪率下降,一般认为是警力扩充,枪支禁令等原因,列维特认为堕胎合法化是重要因素,或许这种freak-thinking不一定会得到完全正确的答案(至少作者认为正确),但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有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就如书中电梯的案例,发火烧了大楼领取保险金。 不过,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水逆”、“转发锦鲤”等现象,排除部分营销原因,这属于逃避?麻痹自我的方式? 2. 应对问题                                                 ①推着拖着,问题就解决了                     这种说法可能有点怪异,举个例子,马车-汽车,18-19世纪,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更环保?不存在的,马的排泄物包围城市,不仅气味难闻影响市容,还阻碍交通,造成堵塞拥挤现象,还有散发大量温室气体(甲烷?)。最后汽车出现了,马车造成的困扰也就消失了。(题外话,看到文章说二氧化碳不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不觉得拖延是解决之道,但谁知道呢。                      ②习惯 - 忽视                                             当一种刺激重复出现,人们对它的反应递减,直到习惯。  这个现象,对我来说,一针见血,更要紧的是,我的适应能力不要太强。                                     ③解决                                                    老生常谈啦,遇到问题,找原因,找能解决问题的人。问题总是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且同一问题对不同的人而言,可大可小。就如我自己,看过的书记不住,当然是我的记忆力、注意力、总结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或许加上电子书的原因,据有效学习理论,做出反馈最好,比如和朋友讨论交流,再不济写书评啊。 一个听腻了的理论:说话无二意,不要说有歧义的句子。想起来之前实习,manage对我说:Cris,你去问Dolly,Queening有没有时间。  然后我理解成询问Dolly,Queening两个人有没有时间,实际上,Dolly是Q的秘书,我只要去问Dolly就好。 最后一句: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做不做,但永远有时间去为之后悔。我现在就后悔熬夜写书评。

  • 图解:心理学
    Amber
    推荐

    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旦发现或者遇到了问题,往往第一反应是立刻开始思索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问题提出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1、对待问题的六个步骤 “问题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遇到问题时,没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去匆忙的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先给要解决的问题下定义。即使是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们,在社会压力要求他匆忙决定的时候,也很容易屈服。这样,他们会找到得到很多解决办法,但未必适合手头这个问题。 遇到问题,克制住想去解决它的冲动,先问自己六个问题: - 问题是什么? - 这个问题是什么? -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 这是谁的问题? - 问题的来源是哪里? - 问题真的想被解决吗? 一旦我们开始追问自己上述的问题,就会发现,原来貌似简单的问题,往往有更深入的根源。我们脑海中的问题,有时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想好的解决方法,并不能真正的解决根源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也解决了,但却发现这些问题并不需要被解决,或者说,人们并不真正想解决这些问题。 在行动之前先思考上述问题,可以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方向;而不是在花费时间和精力之后,却发现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中国有句老话“谋定而后动”,也是类似的道理。 2、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作者提出一些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看法: 1)动手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以了解真正的问题所在 对于问题解决者来说,最重要的规则之一是: 如果在你对问题的理解中,想不出至少3样可能出错的东西, 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问题。在任何一次问题定义中,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的东西被忽视了。如果连3个都想不出来, 只能说你根本不能或者不愿意思考。 2)新问题的出现 有时候,我们使问题变得不那么棘手,其实只是把问题放在“别人家的后院儿里”,这叫转嫁问题。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当你有意识地这么做并做得很细心谨慎的时候。但是新的问题常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 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每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永远都不能消灭问题。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问题交织成一条无穷无尽的锁链。我们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新的问题没有我们“解决了”的那个问题那么棘手。 3)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热心助人是一种优良品质,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解决问题。大多数时候,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旁人未必能看得到全貌。当别人需要客观意见以及建议时,予以援手;但当别人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时,提供过多的帮助往往是不必要的。 4)与问题的共存 首先,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被解决,也不是所有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其次,处理问题的时候真正重要的是知道永远都不会找到答案。如果你相信自己有了“最终解决方案”,你总是错的,因为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 我们从小被培养的思维方式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现实是复杂的。有的时候,与问题共存或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 图解:心理学
    清风与鹿
    推荐

    发现问题,提前预防。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对待问题,冷静思考。 从容应对,独立思索。 有质有量,不可仓促。 解决问题,多方思考。 慎重对待,寻找正义。 陈述问题,反复推敲。 端正自我,审视自我。

  • 图解:心理学
    Blackheart
    推荐

    这本书我用了两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真的醍醐灌顶,受益匪浅。重要思想内容和“格言警局”摘抄如下: 很多通常称作“问题解决”的情况其实是“解谜题”。谜题故意设计得有难度,但也暗示题目背后有一个出题人。你一定知道,如果谜题没有一点不寻常的困难之处,出题人就不会把这道题拿出来了。 “忽略问题”是一种古老但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上面列出的前三个问题。这种方法其实是让我们降低敏感度。当敏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再也感受不到事物现在的状态和理想中的状态有什么区别了。 人们倾向于认为“副作用”是某些特定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它有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可以通过调整解决方案来彻底避免。”这种天真的想法多少次把人们引入灾难之中! 要想得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帮你的“顾问”。不要找顾问“专家”,他们有可能比你更安于现状。可以试着上街问问路人,看他们对某个设计或某个问题定义怎么看。为了向一个没有参与其中的人解释情况,你自己也不得不换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也就发现了新的不协调之处。 有很多人告诉我们,“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解决问题。”瞎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就是一件非常不值一提的事情。也许之所以学校总是培养出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者,就是因为学生们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是什么,而是老师说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确如此。 虽然很多问题必须迅速解决,要当心那些催你的人。在解决过程后期,急了会犯错;在最初的几分钟里,急了会遭灾。 1.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2.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 3.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4.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5.面对有利可图的问题时,道德考量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6.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尤其如此。 7.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8.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 9.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10.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11.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 12.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13.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 14.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 15.揭示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个好办法是问一问: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16.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17.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拟成了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18.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19.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 20.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21.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22.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你的灯亮着吗? 23.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24.简单地说,问题的最终根源可能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在问题解决者的世界中,国王或者总统或者院长是问题的制造者。 25.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能好好过日子了。 26.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领赏。做第一种人吧,那里的争斗比较少。 27.以牙还牙。 28.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9.从最后的情况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30.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 31.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32.对自己要忠实。 33.幻象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34.“命运”只是“天性”的别名而已,它是世界上所有不作为行为的头号借口。

  • 图解:心理学
    李东华
    推荐

    这是一本干货,也是一本好书。基本上没有废话,特别是灯还亮着吗的那个案例特别让人觉得惊艳,值得一读。其他的案例呢,看得不是很透彻,等以后再回来复读吧。

  • 图解:心理学
    -
    推荐

    问题像一个幽灵,无处不在,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处理问题,解决完一个,又会产生几个新的问题,无穷无尽,似乎人的一生,就是在解决问题这一条路上奔波,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才能彻底摆脱。 看完这本书,所明白的,就像书名一样,要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明白它的真正内涵。 什么是问题(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别) 面对问题的态度(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如何解决问题(1.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到“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2.当你沿着定义的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进时,过一会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3.当别人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时,你永远不要越俎代庖)

  • 图解:心理学
    鹿鸣
    推荐

    又一本理工科思维的大师之作,帮我们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形成我们自己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别。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才能解决问题,虽然每个人对问题的定义各不相同。一个自我要求很低的人,对中等的学习工作成绩会不以为然,一个高自尊高敏感的人则会痛苦煎熬。问题是现实的境况,更是内心的认知和感受。 问题来自哪里?比如职场中年人总在强调自己太忙,没时间读书学习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陪伴家人,但真是这样吗? 把工作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难道不是一种“成就成瘾”吗?把下班后就可以社交应酬置于回家陪伴亲人之上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交恐慌吗?回到家总是抱着手机不放而减少对妻儿的亲密行为不是对感情饥渴的舍近求远吗?其实生活中大多数问题还是源于自身而非他人和环境。 问题该有谁解决?我们习惯于由权威来解决问题。比如由政府解决本该由市场 主体解决的经济问题,由领导解决本该由部门解决的信访问题,由父母解决本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学习生活自立问题。通过教室吸烟和隧道开车灯这两个小例子,作者告诉我们让问题参与者自己解决问题效果更好。此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提醒一下:你的灯亮了吗? 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有时候我们并不在乎问题能否解决,有时候忽略问题才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所以当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考虑有谁想要问题得到解决,占多大比例,有多大渴望,除非特别紧急事项,缓一缓,或许船到桥头自然直。 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没有问题吗?世间没有完美。问题的解决也可能带来更多问题(如电梯的故事) 。我们在提出方案的时候明智的做法是要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不喝酒不打牌不社交可以节约大量读书时间,但作为社会动物缺乏社会交往带来的问题不比理论知识更新的问题小,怎么办?怎么取得那种“宁静的平衡”?问题没有尽头,但人生并不可悲,只要你足够真诚,并善于运用系统化创造性思维,就能用内心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 图解:心理学
    小鸟游呆小花🍧💓
    推荐

    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以及“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人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 整本书都围绕问题本质去追溯到根源上,巧妙的告诉我们,不仅仅要解决源头上的本质,而且要把眼光放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不要用惯性思维和“我以为”的想法解决问题,因为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而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

  • 图解:心理学
    刘杰
    推荐

    本书结构简单梳理: 一、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前) 1、定义问题(问题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划定问题的界限与方向 2、谁遇到了问题→服务谁?取悦谁? 3、(找到)问题的本质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 1、(问题)由谁来解决(最适合)→从所有相关方进行考虑 2、问题的根源(来自哪里)→谁产生?来自哪? 三、解决问题(解决与审思) 1、解决问题的主语从他人(第三方)改为自己(第一方) 2、问题是否真需要解决?是否(内心)真想解决? 喜欢的两句话: 1、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能好好过日子了(根据本书作者唐和杰瑞的经验,在53.27%的情况下,问题其实出在问题解决者自己身上)。 2、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总会被忽略,不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当解决方案出现、那些习惯了的因素被移除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到震惊)

  • 图解:心理学
    独赴
    推荐

    我也说不清楚为啥翻到了这本书,用一种不动脑的方式快速浏览。越发觉得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反而得到更多,于个人而言。以前巨爱咬文嚼字停滞不前。 很多时候我们只因未发觉问题的内核,甚至问题本身也是虚设。甚至是他人觉得有问题就迫不及待投入解决的战况。 其实不是这样的,换个角度,看看这是谁的问题。你的问题,谁的问题,总之不是我的问题就好。可以忽略不在或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点接近于逃避但又不是的一种状态。 书中的例子是通往彼岸的桥梁。过去了就过去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必深思也不经推敲。 你能利用的弱点往往自身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问题从有到无,而不是见风就是雨。说远点,爱本身是完结而非制造问题。不证自明的自然如沐春风,需要证明和分裂都远离爱。

  • 图解:心理学
    哄哄
    推荐

    首先,遇到问题阶段,我们最常见的陷阱是什么?作者说,拿到问题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想该怎么解决问题,而是去想怎么定义问题,真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而什么是定义问题?定义问题是指遇到问题时,不要跟着思维习惯走去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再给答案。比如: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谁碰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换句话说,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次,解决问题阶段,帮助我们高效思考的两个关键点是什么? 我们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更关注要花多少钱?花多长时间?有什么方法来解决?但作者说,其实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往往并不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真正能够帮助我们高效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从两个方面去思考:第一个是这个问题该由谁解决?第二个是这个问题的来源是什么? 最后,重新审视问题阶段,问问我们自己:真的想解决问题吗?作者通过一些事例说明: 有些重要的问题,答案却未必重要。而有一些问题,不解决它反而更好,所以解决方案会不会带来更严重的副作用,是我们所要先思考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