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蒹葭
    推荐

    前面一部分大概其四分之一还能看,后面一部分简直是滥到了极点,像流水账,跳着看的,真心不喜欢,不推荐,没什么内容。

  •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宇宙花
    推荐

    没想到原生家庭研究内容这么丰富,许多结论让人感觉很有意义,节选几段 1:重男轻女的文化会给男人提供很多缓冲系统,并以此来减轻压力。而给女人所提供的缓解压力的空间却很小。女人遇到压力时,她通常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从而就会把压力转向家庭内。而家庭中能够给女人提供缓解压力的方法就是转向孩子,向孩子索取感情,爱,于是孩子成了解决母亲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孩子就无法发展自己,从而出现发展上的障碍,母亲和孩子联盟,共同对抗父亲。于是,这样的家庭就变成了父亲游离在家庭之外,母亲紧紧抓住和控制住孩子,而孩子用对抗和叛逆来企图保住自己的界限。孩子越来越叛逆 2:在亲子关系里,我们会见到一些角色错位的情形。亲子关系最为常见的错位是孩子像父母,父母像孩子。孩子像父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大人”“老人经”:孩子会拥有一些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相符的像成人一样的感受、观念和价值观,他们说话的口吻像大人,想法与观点也像大人。他们会去评判父母、指挥父母和控制父母,让父母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他们表现得就像他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有时会说“我不喜欢你们了”“我不要你们了”这样的话。他们可能会插手父母的事务,如父母之间如何相处、父母如何处理他们的感情、父母能不能离婚和再婚等。其实“小大人”是一种在角色上的越位,他们的角色已经越过了他们父母的位置,即孩子越到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位置上。 孩子之所以能够越位,是因为父母也越位了,父母也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通常的情形是,孩子是“小大人”的父母,在他们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父母那里也是“小大人”,他们也会越位到自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他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没有机会做“孩子”。等到了他们有孩子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再做一次“孩子”的机会,可以借用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来做“大人”,做“父母”,以此来补回他们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童年。当他们要做他们孩子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就没有做“孩子”的机会,他们被迫要做父母的“父母”。 3:婆媳不和表面上是婆婆和儿媳妇的关系冲突。实际上是两个家庭忠诚动力冲突所带来的结果。婆婆希望自己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来对待儿媳妇,希望自己能够替代儿媳妇的母亲来爱儿媳妇,也希望媳妇能够像爱她的母亲一样来爱自己,自己在儿媳妇心中的位置能够像她的妈妈一样重要。于是,婆婆无形中会去和儿媳妇的母亲竞争儿媳妇的情感。而婆婆的这种努力和期待会破坏儿媳妇对她母亲的忠诚。无疑,儿媳妇会选择对自己母亲的情感忠诚,而不会去选择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婆。她会和她的婆婆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在感情上保持节制,可能还会对婆婆和她的母亲进行情感争夺的心态产生一些反感。而儿媳妇这种把对母亲的情感放在婆婆之上的做法可能会被婆婆解释为一种对抗或敌意,于是,婆婆可能也会用不太友善的态度来回应儿媳妇,婆婆的这种暗含敌意的回应,无疑会恶化婆媳关系。 婆婆为什么要来和她的儿媳妇竞争自己的儿子呢?其中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她和丈夫的夫妻关系可能出现了问题,那么她就会转向儿子去索取关爱。

  •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俊杰
    推荐

    在原生家庭中,为什么我们憎恶父母的某些行为,却又不知不觉向他们的行为靠拢?为什么实施校园霸凌的孩子大都来自存在家暴行为的家庭?为什么童年创伤会成为我们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结?为什么有些父子、母女竟水火不容,无法好好相处?为什么在强势父母家庭长大的孩子大都性格软弱或特别叛逆?为什么我们对父母的依恋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爱情?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有安全感?……上述这些原生家庭中的心理动力问题,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本书通过对原生家庭内部的心理动力的研究和探索,帮助我们找到影响我们人生成长的因素,最大可能地避免人生的不幸,从而突破人生中的一些限制,让我们的生命潜能最大化,并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与幸福。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将对育儿、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summer_景
    推荐

    距离此书翻完,已有六十日之久,本想偷懒,不做记录。可又在日常的脑海间,玩心又起,掀起了因此书而自我发挥的某些似是而非的“鬼扯”浪花,便又觉得,也许落成实实在在的文字,也就能将这浪花消融了去,从而空出把玩新的朵朵浪花的余力。 此书被归为心理学范畴,作者的头衔与阅历并驾齐驱,着实有力。当然,作为读者,最在意的仍是内容,就像踏入高档饭店,名厨亲自操刀,但食客的感情秤砣终究是在那盘菜上,而不是饭店豪华是否亦或名厨是否英俊。 作者在此书里,从家庭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翻了个底朝天,将家庭存在的可能性都论了一遍。 但任何家庭,都会存在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这是家庭存在的根本模式。而处在此模式里的人,会带着其给予自身的影响,走出家门,在社会这大世界里,做选择做决定。 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原生家庭,继而再生家庭。于我,却觉得,对于中国的女性,在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之间,还存在着过渡家庭。不为什么,只因,女子终要嫁做他人妇,女子也会多年媳妇熬成婆。对于她们而言,再生家庭之路,便要蜿蜒些,而不是笔直大道通罗马。 当然,虽说现代家庭,已大多提倡,成婚的小夫妻与各自的父母分开而居,虽有着形式上他们自己的房子,可这并不意味着就有了属于他们的再生家庭。因为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乃至全人类中最勤恳最称职的父母。于是,大多数情况下,以男方原生家庭为主,继续存在着,延续着,只不过多了一个可影响的“外来人”,便是媳妇。妻子和丈夫,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从原生家庭脱离,直接生成一个新的再生家庭。 于是,这个媳妇,带着自身原生家庭的烙印,或“卧薪尝胆”或“殊死一搏”地与男方原生家庭独自抗衡。所谓婆媳矛盾,不过是在这场战斗中呈现的形式而已。而在这场战役中,媳妇会沾染上男方原生家庭的气息,也会渐渐淡化自身原生家庭的印迹,她挣扎、迷惘、痛苦、矛盾、抑郁,而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所谓的再生家庭的。 属于这个媳妇,女子的成长过去时,她终将会强大,便有了塑造再生家庭的力量,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再生家庭吧。 我也窃以为,若是从原生家庭顺利过渡到再生家庭,应是建立在妻子和丈夫,完全依仗着各自,隔离各自的父母的模式下,大约是可行的吧。 此外,此书的理论也不是绝对。比如试图从家庭排行、孩子性别期待等分析性格就与我本人出入很大。作为原生家庭中的姐姐,却被弟弟保护着,所以我并没有所谓姐姐般的会照顾人很勤劳;又作为不是父亲期待中的儿子,却又被父亲宠爱着,所以我并没有生为女孩的自我性别厌弃。 所以啊,此书虽声称为心理学,但给人感觉,不过是披着心理学的外衣吧。以上“鬼扯”,不过是个人胡言乱语一番,如有不当,敬请谅解吧。 倒是也觉自己好笑,自以为写书评,却又跑题十万八千里。虽说跑了题,可恰恰又是以“此书”为因,如此说来也算得上“冤有头、债有主”,而不是空穴来风的无中生有,于是,到底对此书以及作者有了些许的坦然。

  •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
    梁敏诗
    推荐

    之前看过这么一句话,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最深的影响,不在于它塑造了我们的缺点和不完美,而是它令我们误以为,这种不完美是罪孽深重的。 那些怪罪原生家庭的人,其实是在怪罪不完美的自己。 事实上,人不是放在盒子里的藏品,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在世上磕磕碰碰,不可能没有缺损。我们的父母也一样,他们拥有的并非是完美的原生家庭,他们也有自己的童年创伤,所以哪怕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能给我们的,也不会是完美的。我们如果能这样去理解父母的困境,接受他们的无能为力,对父母的抗拒会少很多,对自己的抗拒才能逐渐减轻。 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已经无法忽略时,我们需要尽早把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分化出来,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不必再依赖父母、家族而活,不必再被那些迂腐的规矩束缚。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被自己喜欢和接纳的人。(像自我催眠……😉)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我们生来不完美,所以我们的奋斗和努力才更有价值,我们会很高兴地用自己的一生,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样一想,好像不完美的自己就变得可爱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