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强迫症

战胜强迫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战胜强迫症
    娜就是我
    推荐

    当了班主任才知道自己并不了解孩子,而且对于学生的变化必须要有心理学的支撑,否则我的很多教育都会是错误的从而造成一定的坏影响。只有懂得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行为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 战胜强迫症
    の麦芽糖の
    推荐

    这本书整体不错,不过我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视角来读,而不是作为一个妈妈的视角[呲牙]因为这本书都是像站在妈妈的立场上告诉读者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多方法是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很值得借鉴。

  • 战胜强迫症
    子军 锆珠锆粉
    推荐

    感受就是理论的东西读起来真的有点枯燥啊!中途差点放弃,但是花了钱买的书,总不忍束之高阁。 看完全书,我没有弄明白作者怎么把“追求优越感”和儿童的心理问题联系起来的,总觉得在这用优越感这个词有点欠妥。作者是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家,虽然文中也提到了儿童的心理问题要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但是最要还是在阐述儿童的个体行为和心理特点。 有什么收获呢?说实话真的比较迷惑,不知道是不是这方面理论欠缺的原因,觉得读完之后并不能有太多有价值的感触。冒昧说几点,有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 1 父母对儿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必须尽早把握,以便在儿童心理问题初露端倪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 2 不允许孩子的祖辈参与儿童教育,时代不同,认知不同。并不是否认有些祖辈的教育思想也跟得上时代潮流,但是大部分的祖辈总是以己推人,过多的溺爱势必让“问题孩子”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3 给予孩子应该获取的关注度,而不是一味的忽视或者忍让。既然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因为想获得某方面的优越感而做出了各种错误的举动,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那么,这个理论自然是有实验根据的,如此一来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满足”孩子的优越感就是父母的必修课程了。 4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问题。本人也算是半个老师,在曾经的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孩子,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好多时候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只是客套般的应付,制定的相应的纠错计划在家长身上不能有效的贯彻,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一个睿智的家长不会错过老师对自己说过的任意一句话,不仅如此,还要会分析揣测,以便于配合老师,打赢家校教育的配合战。 5 看到孩子的样子,并不一定是他的真实的样子。孩子也可以因为父母的忽略而学会伪装,可能这些伪装有的时候无伤大雅,有的时候确实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放羊式的教育并不适合所有家庭、所孩子。 以上愚见,也可能根本未得要领,欢迎指证。

  • 战胜强迫症
    Cosmopolitan
    推荐

    生长环境对儿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儿童任何的行为和想法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迹可循。有的人真幸运啊,可以用童年来治愈一生,有的人却很不幸,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妈妈。

  • 战胜强迫症
    李黑黑
    推荐

    大概一周前阅读完了这本书,但因工作有点忙,就一直没写读后感。这两天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太多,换个思考对象,索性补充一下读后感。 这本书和之前那边《儿童人格教育》,有着70%的重复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趣,其实二者读其一便可了。不过阅读经典是可以做到「常读常新」的,所以,第二遍的阅读依然有不少收获。 之前说过,教小孩,更是教自己。读心理学,要想读懂小孩的心理,首先必须要读懂自己的心理:正视自己内心的不想流露给他人看的那一面。 我非常的推崇心理学,也是这个原因。自从六七年前开始阅读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我对自己的认知一直在加深。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共事过,后来因为学术分歧而分道扬镳。 但他们还是有共同点的,弗洛伊德把很多问题都扯到「性」上,而阿德勒则把很多问题扯到「自卑」上。 在成人身上,我觉得这并不靠谱,但是如果涉及的是不成熟的人,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准的。阅读过程中我回忆自己初高中时的一些事情,很明显的发现阿德勒的推理是正确的。 在学习上丧失信心的问题儿童,为了掩盖自卑心理,总要做一些能够成功的事,而由于害怕失败,于是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以此收获优越感。 【笨】vs【懒】,【聪明】vs【努力】 骂一个孩子「笨」和骂一个孩子「懒」,哪一个更严重? 懒惰的人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也就不需要努力,就算没有成绩,别人也会原谅他。 毫无成就也是理所当然:**如果** 他不懒,他就能成功。 懒惰,是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被别人说他「笨」。因为「笨」大概是那种「我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的不好的事情。 这个问题的对立面是,当你夸一个孩子的时候,到底是夸他「聪明」还是夸他「努力」? ——这段时间儿子在学拼音,我一直夸他的是「认真就很棒」。 【万能的父母】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由于需求简单,父母就是万能的:对于小孩来说,大多数的需求无非是一些吃的玩的,加上几个简单的为什么。 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培养他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以及,更重要的,要训练他接受一个道理:父母不是万能的! 如果这个概念一直在他脑子里存在,长大一些之后就会遇到大麻烦:长大后需求变成一些对于父母来说无法做到的事情。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被溺爱了的孩子身上。所谓「慈母多败儿」。 怎么训练孩子独自玩耍?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行让他单独玩。 —— 大多数人在看心理学的书时会有的不以为然:这是一个很小的弱点,没有书中所说的那么恐怖。 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会成长为对社会有害的人,所以有小弱点也没什么。 然而,最终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大多都是因为那小小的弱点不断的被社会放大。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明白一个小弱点可能造成的伤害,然后正视它、修复它,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就达成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多数父母在一本正经的回答「希望小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时,都不会说「要他怎样的成功」,而是说「希望他一声快乐,希望他的是个上进的人」这种相对抽象的、然后又积极正面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那自己就努力的去成为怎样的人!

  • 战胜强迫症
    林静
    推荐

    它是最好的“职业”,也是最坏的“职业”,它就是为人父母! 亲子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起点... 工作跟陪伴如何兼得 我也在学习的路上... 教育的本身其实也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爱孩子!便如她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不默而合❤️

  • 战胜强迫症
    与鲵
    推荐

    今日推荐书籍《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 这本书是我接触教育行业后,为了更好的工作,服务于我的孩子们,找了很久好评很多很实用的一本书。 书中涉及很多理论性知识,但大多浅显易懂,加上我个人经验,觉得确实是非常不错的,适合家长和年轻教师。 以下内容我将摘自书中部分内容,个别地方我有标注个人想法,分享给大家。 不过,在等待理想学校出现以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家庭教育。 因为学校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起显示器的作用。 人们常把这种情况的源头归咎于学校,殊不知学校只不过是让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显现出来而已。 因为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一个简单但不完全的办法是要求儿童双手交叉,左撇子儿童会把左大拇指放在右大拇指上面。 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相反,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仅掌控着学生的命运,还决定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处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它有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提前做好准备,以确保他们在社会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乐章。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教育的目的。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育学生。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孩子的成绩,而是要把这些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追求成功。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的长处出发,鼓励并相信他们可以取得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轻松很多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每个动作中看出他是否厌恶学习。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忘记或丢失书本,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学校并不如意。 我们应该记住,父母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关注甚至监视自己的孩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也经常使孩子总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如此一来,这些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看作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并认为他人应对此承担责任,因为他人是操纵的一方。这些孩子认为,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克服任何困难,只有他自己不负任何责任。 众所周知,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快慢要受多重因素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状况。和那些社会意识较弱、不愿与人接触的儿童相比,社会意识较强、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儿童的说话能力发展得会更快一些,也更容易一些。 儿童还可能遇到其他的语言障碍,例如,他们不能正确发R、K和S等辅音。所有这些语言障碍都是可以矫正的。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人在成年后仍然口吃、咬舌,或者吐字含糊不清。 标注:睿森不会发R的音,浩辰不会发S的音,开学三天就遇到这样的孩子了,我很着急,因为学习英语主要就是发音,读到这安心多了,可以矫正就是非常好的。 尿床症状通常发生在那些原先是被溺爱、后来又被剥夺“王冠”的孩子身上。尿床是一个信号,表明他无法接受被冷落的境遇,即使在夜间也在争夺母亲的注意力。 标注: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二三年级了,已经有意识的年纪了,我居然尿床了,经作者这么一说我仔细回忆,当时妈妈让我锻炼独自睡一个屋子,不准我和她一起睡了。现在想想没什么,但可能当时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吧。 如果一个孩子被剥夺了对未来的信心,那么他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在对生活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要确保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即使丧失了勇气,也要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或者说是最神圣的职责,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在对待儿童时一定不要粗暴、鲁莽,而应该不断给他们鼓励,不断地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不断缩小他们的想象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 对这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成绩不佳的孩子加以批评责备是没有用的。相反,批评和责备只能让他们认为他们不适合上学,并以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业。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孩子如果得到教师的宠爱,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成为好学生。如果能从学习中得到好处,他们自然就会加倍努力;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让他们一直受到教师的宠爱。如果他们转学或换了其他教师,或他们在某一学科(对于被溺爱的孩子来说,数学始终都是一门困难而危险的学科)上不能取得什么进步,他们就可能突然停滞不前。 能力来源于遗传的说法太容易被父母、教师和孩子当做一种借口了。每当在困难面前需要人们付出努力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以遗传原因作为借口来逃避责任。然而,我们没有权利推卸责任,对于那些旨在推卸责任的各种观点我们都应该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一个对自己的教育价值深信不疑、坚信教育能够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轻易就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的。 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有些快班学生的智力事实上存在着很大问题,而慢班的学生也不是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智力低下,只是他们都来自于贫困的家庭而已。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确如此。我们老板是个身价一亿的人,她的孩子并不起眼,又黑又瘦又小,但是因为家庭环境及经济条件的优越,她可以得到其他小朋友没有玩具、教育、阅历。这些足以使她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而我接触的另一个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五岁才被爸妈接到身边,没有特别好的玩具,更别说益智玩具,也没有受过一定的教育。至于补习班,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他和老板家的孩子同时上一节课,所有人都夸老板孩子,说她机灵聪明反应快,而我从不这么认为。试想,让他们调换身份,我想被夸的对象应该也被调换了吧。 所有的教育者都不能对经济因素给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视而不见。例如,我们一定要记住,有些家庭世代都很贫困,总是艰难度日。这种家庭中笼罩着一种痛苦和悲伤的情绪,所以在这种家庭的教育下,他们的心灵总是感到压抑,总是受到经济问题的困扰,因而不可能产生一种健康的与人合作的心态。 在这段话中看到一个书友不赞同这种想法,我觉得,多数孩子,百分之八十九都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家庭环境和家庭经济能力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没有经济基础,不可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不可能随时买衣服,甚至捡别人穿过的衣服,不可能买喜欢的零食,不可能和同学伙伴社交,比如家里不会举办生日派对,在孩子的那个圈子里,会被他人排斥。那么,他结交的朋友必然不会是家庭非常优越的孩子。成人都有圈子,何况是孩子呢。所以,怎么能说贫困对孩子的影响不大? 顺便还要说明一下,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尊重动物,不要仅把他们视作玩具,而是要把它们当作人类的朋友,教育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不要害怕,但也不要随意玩弄和虐待动物。如果发现孩子虐待动物,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他可能会欺负弱小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家里的小鸟、小狗和小猫等动物都是和人类一样的,它们同样具有喜怒哀乐各种感受。 标注:这一点太重要了!记得我们有一次做教具,捉蚂蚁,用完后,我要把蚂蚁放生,小朋友不想,说要玩一会,别的老师也说就让他们玩会吧。我没多说什么,就默认了。结果蚂蚁被孩子们到处追,有抓又按,最后死了。讲真,这种事,以后一定要杜绝!必须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当然应该尽量不去伤害这些老人的感情。我们要为这些老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但要让他们明白,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孩子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玩物,也不应该把他们卷入家庭的纠纷中。如果老人和孩子的父母之间产生矛盾,那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但是,千万别让孩子也身陷其中。 一般的报纸往往会给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一种扭曲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有关不幸事故的报道最能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压抑。孩子们会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谋杀、犯罪和各种事故。从许多成年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童年时对火灾有多么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又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多么持续的困扰。 标注:拜托你们,千万不要给小孩子看鬼片,哪怕你自己看,也等孩子不在身边或者睡着了的时候。鬼片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真的太大了!就比如我吧,因为怕,所以胆子小,加之性别原因,女性属阴,我常常看到或感受到那些不干净的东西。真的对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了�� 许多因为和父母发生争吵或者父亲过分严厉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子还会和男性发生初次性关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望女成凤的父母正是由于对女儿监管过严而使她们成为坏女孩。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缺乏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们必然要经历的情境做好充分的准备。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想把她们保护起来,却没有对她们进行训练,让她们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需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许多教师思想守旧、墨守陈规,心理分析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点另类的东西。其中也有的教师担心心理分析会减少他们的部分权利,或认为心理分析是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如果以一种错误的态度来看待心理学,那么心理学对人们来说也不会产生多大价值。 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矫正孩子的错误,那么开除就是不可取的了。 祖母对孩子的溺爱通常都是非常可怕的。至于她们为什么这样做,值得我们深思。这是现代文化的缺陷,即上了年纪的女人在社会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她们反抗社会,希望能被合理对待,在这一点上她们无疑是正确的。她们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他们通过溺爱孩子并得到孩子依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她们通过这种做法来得到个体被认可的权利。 “他的算术很差。” 对受到溺爱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在学校中的最大困难,因为算术所涉及的是社会逻辑,而在那些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恰恰缺乏这种社会逻辑。 标注:想起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真的是父母特别的溺爱,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那么在学校里,他们的算术能力真的是我个人努力都无法拯救的地步。希望家长在对孩子教育这一方面做足工作,在决定要孩子的时候,准备好所有必学知识,不要做一个不及格的家长,如果你是不及格的家长那么麻烦你也别责备你的孩子不及格。 “她常常会依偎在母亲身边。” 这种举动是一种失去勇气和在学校遭受挫折的表现,我们告诉她说,尽管与其他孩子相比,她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但是,通过勤奋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她仍然可以在学习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这本书专业性太强,不比散文故事趣味性强,但内容可读性极强,过了一年两年再看,依旧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级别。

  • 战胜强迫症
    海蓝
    推荐

    为人父母者,其实只要真的是有关心孩子,必定会细心留意孩子的变化行为,但是为什么会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很多的并不是偶然发生,这跟孩子的心理息息相关。找到了心理因素,也等于是找到行为的根源了。这有利于父母与孩子能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没有天生合格的父母,也没有天生完美的孩子,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什么完美的孩子,更多的,我们希望他们能身心健康,平安快乐。种因得果,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督导孩子,激励孩子,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道阻且长啊!

  • 战胜强迫症
    微笑的鱼
    推荐

    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为人父母不止为孩子提供温饱生活的经历条件,还要注重孩子身心教育以及人格培养。我们的长辈基本生活在物质匮乏年代,养活孩子并提供教育已属不易,而在精神人格方面既没有充分认识,也无力顾及。我曾经看过一本很优秀的家教书籍叫做《发现母亲》,但作为一个父亲,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也许阿德勒这部经典作品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战胜强迫症
    旭贤
    推荐

    这本书解释了很多关于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有非常多的案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看完受益匪浅!家长们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下,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 战胜强迫症
    听风
    推荐

    用了9个小时终于“啃”完了这本书,我把它归为有用的书,有用的书读起来都有些辛苦,不像文学作品那么让人赏心悦目,有时候需要动用“毅力”才能够完成它。没办法,需要学习。       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片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 力。        作者举出大量的问题儿童的例证,从根源上分析儿童人格问题形成所在。作者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心理的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自卑感和心理补偿又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极大的可能性。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有一部分人会激发自己向好的一方努力以获求关注,获取优越感。当这些不那么容易达到时,他们就会向更容易的反方向前进,就是不停地犯错,因为这样同样会被关注。 表现为补偿性性格特征的儿童大致分为三类:        (1)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        (2)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         (3)从小被宠坏的儿童 上述这三种基本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         很不幸的,几乎所有的人在儿童时期都会与这三种中的一种或两种粘上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懂得教育的智慧,尽己所能的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理解孩子,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而一个人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所以家庭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段时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孩子到底由谁来教育?作为家长,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无可推卸,而孩子又不是自己的私品,他早晚会融入这个社会。所以不但要注重孩子文化课的修养,更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有时候学校只能起一个显示器的作用。所以教育孩子还需要家、校密切配合,找到适合于个体的方法。

  • 战胜强迫症
    大希希
    推荐

    百余年前的作者难免有时代的局限性,大部分观点还是很中肯的,放到当今社会也不过时。 这类书的通病就是,作者会先设定一个“概念”,然后通篇围绕这个概念来说,任何行为都说成是这个原因的影响,给人一种强行解释的感觉,看多了,发现老外的心理学行为学书籍都这个套路。

  • 战胜强迫症
    AndyChen
    推荐

    “缝缝补补孩子心” 《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用以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感受,从儿童个体的本性、生理、环境及其所受教育情况来分析、论证,健康的身体、完整的人格、互补的家庭及学校教育是一个儿童发展、成长的基础条件。 通过本书,可以较为系统的了解“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及框架,也为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传授心理疏导的基本方向,但若想仅凭此书一蹴而就有些牵强,书中只是给出一个方向及目标,真正的实践及方法还需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愿所有的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也祝所有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 战胜强迫症
    五月笙
    推荐

    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父亲因为孩子不愿意和他沟通,而登报申明“与子断离关系”。 这让我想起《小欢喜》里面的季氏父子,当时他们矛盾很深,季杨杨甚至怨恨他父亲。而一向骄傲的季区长为了能和孩子沟通,去学习他并不擅长的赛车和网络游戏。 这才是做父亲的格局,登报断绝关系,实在是可笑。 不过这个事件也说明,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两代人的观念和兴趣的确会有很大不同。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爱,不是硬求同频,而是相互理解。

  • 战胜强迫症
    半夜会饿醒
    推荐

    「怎样穿透孩子伪装出来的开朗,看见他们的无助,是家长老师等成年人必修的课题。」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