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强迫症

战胜强迫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战胜强迫症
    Cheryl_Wong
    推荐

    发现看电子书的一个缺陷就是复盘的时候有点麻烦,特别这种只有章节号没有标题的著作,又是零零散散看完的,无法得到一个系统的回顾,对我来说总是留有遗憾的。 简单记录一下一些收获: 从末尾讲起,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人怎样运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经验。也呼应了开头,在遗传物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谓理论联系实际。 以及,智商是不存在遗传的,一些出很多优秀人物的家庭很多是因为家风或者说家庭氛围的影响,也是社会环境与实践。所以,任何儿童教养或个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找类似于遗传因素这样的借口脱罪,需要追根溯源然后循序渐进地修正。 个体发展具有系统性。因此任何结果的出现,都有其根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去分析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 此外,儿童这个弱小的群体而言,都是追求被关注、被认可以及优越性的,并且他们对成人的话深信不疑。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巴,这里有两点tips:1⃣️肯定过程、肯定努力,不要肯定结果和能力。因为人生是场马拉松,某一站的结果或能力的取得只好作为阶段性的总结;结果不是结局,能力没有终点。2⃣️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以及成绩单,作为一种阶段性反馈,要充分利用成绩单以及教师评语的“提示”作用,但一定记得个体发展的系统性,不忽视也不盲从。另外,还有一句特别需要引起高度警醒的,过犹不及,过高的期望和负荷是对个体的一种伤害。 总之,尊重个体发展的规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个体,包括孩子,埋头浇水,静待花开。 给四星是因为译文很多地方很别扭,那又怎么办,我没有读原文的勇气的能力,OMG[撇嘴]

  • 战胜强迫症
    淡墨无殇
    推荐

    受益很多,对孩子们一些不一样的行为有所了解,我们看到孩子行为只是表象,原因藏在行为下面,我们可以尝试推理,思考原因,找到方法策略改善孩子的心理,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 战胜强迫症
    S诺诺_🌟
    推荐

    了解儿童的心理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背后必有其原因。 教育孩子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学业方面,培养他们具备一个健全健康的人格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点可以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勇敢面对;遇到成功时正确对待;遇到失意时调整心态;遇到风暴时从容不迫。 值得收藏多读的好书。

  • 战胜强迫症
    momo
    推荐

    本书讲述了儿童心里都非常使用 ,感谢微信读书推送了这么好的心里书 ,分析的太全面了。

  • 战胜强迫症
    M. JC
    推荐

    我们普遍认识里对儿童的教育就是学习、考试、成绩,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接受教育。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的语言、行为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毕竟孩子未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家长才是他们的引导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人更会认识到这一点,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特点,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 战胜强迫症
    快乐的小猪
    推荐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被溺爱的孩子算术都会很差,因为被溺爱的孩子社会逻辑思维能力很差,所以,家长不要再溺爱孩子了,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

  • 战胜强迫症
    lucky
    推荐

    《儿童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不需要考证,不需要培训直接上岗,但是却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这就是为人父母。儿童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喜欢和不喜欢都是自己,观儿童的举止行为,反思为人父母的自己。儿童教育是做父母最为关注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教育本质上也是将儿童潜藏于身体和心灵深处的能力引导出来。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心里暗示发出的一个指令。通过表象反观倒推心里因素,寻找原因,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解决和引导。通读别人的文字和心血,思考自己所遇之事,相似的境况,结果却各有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却有所启发。常常也会想应试教育之下,高智商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多少呢?高情商的幸福指数又是多少?最完美是拥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社会环境在变,但是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面对困难挫折的应对能力,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以及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都是不可或缺的。自信和自卑在儿童成长过程并肩而行,此消彼长。自信是希望的灯塔,鼓励是点亮这盏灯的油,从心出发,守护这颗心,陪伴的路上才会是欢声笑语。

  • 战胜强迫症
    推荐

    比较晦涩的一本书,梳理的不是很清晰。偏专业性。但是让我了解到,世界各地都对教育普遍处在一个过度期。处在一个修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并且努力推行,关注儿童个性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阶段。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高智低能的人,看到了太多高智商的反社会人格!教育从娃娃抓起,不仅是孩子的成绩,更是孩子每一步的人格培养!

  • 战胜强迫症
    NA
    推荐

    孩子一点也不复杂 他们的诉求简单而粗暴 就是想要获得优越感 于是会用各种方法赢得注目 努力学习是一种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表达 就会开始制造麻烦 装病脆弱是一种 甚至会故意调皮不配合 他们都是利用人类原始本能的好手 擅于为自己找借口 因为不想承认自己真得不好 成绩不好 就去打牌 会觉得因为打牌才成绩不好 他们也脆弱 他们努力 奋进 抗争 但如果周围所有的人都说“你不行” 他就会真的觉得自己不行而放弃 教育孩子 应该就是 给予关注 让他们觉得被信任 给予分析 帮他们了解为什么 给予方法 告诉他们自己的命运 在自己的手里

  • 战胜强迫症
    猕猴桃
    推荐

    有人说,这本书是讲如何应对问题孩子的书,可是哪个孩子会没问题呢?太完美本身就存在问题,又或者说,是大人的问题,也需要再教育,大人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阿德勒主张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而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要摒弃儿童的发展唯天赋决定,笨孩子不是天生的笨孩子,迟缓愚钝的背后一定有儿童无意识的原因,而坏孩子也不能任由他自暴自弃,而是要真正了解影响孩子的主要原因,引导孩子适应社会,与他人合作发展。 书里还说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学生而不是为自己培养学生,也就是说教育是社会性的,“这就像是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因此,既然所有孩子(智障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要做的仅仅是克服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而这些障碍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有点孔子的因材施教,单一的评价体系只会让大部分的孩子受挫,他们会对学校丧失信心,倘若成绩不理想,还要遭到家长的冷嘲热讽,这只会让情况更糟,可能打骂惩罚在短期内有效,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孩子自然会去别处寻找快乐,不会引导的家长则会怪罪于各个时代的“精神鸦片”毁了他们的孩子。 书中还讨论了很多问题,有关长子和次子,男孩子和女孩子,宠坏的孩子和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以及天生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孩子对于家里的经济情况是否知情,性教育何时开展,家长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使命等等。 摆在人生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有亮眼的成绩单,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两性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可能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变化,在孩子的世界里则是翻江倒海,生活中任何一些小小的波动,都可能使这艘小船偏航。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孩子的人生看作自己的延续,粗暴“干涉”孩子的人生,最后反而适得其反,那些勇气、坚定、自信,学会爱人与他人合作,引导孩子找到对社会他人有益以及自己擅长喜爱的事物才是我们更应该看中的事物,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战胜强迫症
    Abby
    推荐

    本书中作者将其理论延伸到了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的领域,仍然以人们的自卑感为前提,认为人存在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要么努力训练或寻找自己能获得优越感的区域,这让其设定了自己的目标,影响着其思想和行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影响其适应社会和环境,造成其心理疾病的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情感”、“合作”。 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关注与孩子的成绩、特长与成就,缺失的恰恰是作者所强调的“社会情感”和“合作”,这两点像是情商的两个重要概念,很多孩子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家长过于的溺爱,让孩子认为这些行为和动作无关紧要,等到其开始融入社会的时候,或上学或与同伴相处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他们不会关心他人,不知道要考虑其他人,不知道交流和沟通,他们也不知道与他人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而用之前常用的哭、发脾气这些对付家长的伎俩已经产生不了作用。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什么都帮他们解决好了,其实不是爱,而是阻碍,阻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 还有的家长并不溺爱孩子,而是对其十分严肃,当出现问题的时,总是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有的孩子会改正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的孩子反而变本加厉,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可能存在同一个本质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需要回顾这个孩子的早期,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和早年经历,发现本质问题,并解释给孩子听,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然后帮助他们逐步改正,这个过程中要给孩子营造支持的环境,要改变对孩子的偏见,相信其能改变。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另一个则是老师,老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孩子情商培养中重要的参与者,这也需要老师们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耐心度,他们的影响力很大。 整本书,很适合家长和老师阅读,很多观点和案例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 战胜强迫症
    tyb
    推荐

    教育,我认为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即传授知识;育,即培育人格。相比于知识的传授,儿童的人格培育则更为重要。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人获得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性、有信仰的自由独立的人。当然这里的自由并非是指可以任由欲望的驱使而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指能够让自己的理性支配自己并采取善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而拥有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则正是儿童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洛克认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的心智,犹如“一张白纸,一块石蜡,一间空屋”,但作为白板的心智并不是惰性的、被动的物质,而是主动的精神,它内在具有主动的力量。因此,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心理都充满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由于儿童尚未建立完全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合理的道德观念,只是随着趋乐避苦的本性来任由自己的欲望驱使,因而很容易走入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去。不同的儿童心智千差万别,除了某些先天的因素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不同的环境的影响和不同的教育的引导。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将儿童的人格引向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来,以及使误入歧途的儿童及时的回归正途。          我们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儿童。他们要么学习成绩很差,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作业拖拖拉拉,要么孤独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要么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要么打架惹事,欺负弱小,要么逃学逃课,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儿童,他们大都智力正常,有些还被认为非常聪明。然而他们却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习上很难取得成功,与人相处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却又不能运用恰当的方式,反而遭受严厉的批评,这样又反过来加重了他们行为的偏差。这些儿童大都拥有相同的特征,要么从小缺少关爱,要么从小被溺爱宠爱,要么家庭遭受变故,要么存在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当他们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时,由于缺乏充足的准备,没有获得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因而不能很好的应对新的挑战以及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而学校则是孩子由家庭生活过度到社会生活的桥梁。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培育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是多么重要。现在的学校教育,由于统一的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在面对这些问题儿童时往往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正确的方式。而这些儿童若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导,对于他们的成长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针对问题儿童的教育是系统性和多方面的。由于他们已经误入了错误的发展道路,想要让他们回归正途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就像一条河流在源头的时候由于遇到了某些阻碍或者错误的引导,而向着错误的方向走了很远,想要让它回到正确的轨迹上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付出努力并且方法得当,还是能够实现的。当然越早采取措施进行改变则效果越好,这有赖于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而且家庭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儿童的共同特点就是过度的自卑心理,不管是缺少关爱还是被溺爱的孩子,他们都没有获得良好的独立性,面对新的环境缺乏充分的准备,当遭受失败的时候就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来应对。比如从小被溺爱的孩子,在家里是被关注的焦点,家人都围着他转,他需要什么总会得到满足,甚至不需要使用言语表达,得不到就发脾气或者哭闹。这样的孩子的独立性很差,不会与人沟通,社会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进入学校后由于不再是被关注的焦点,周围的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满足他的要求,他们就可能会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发出奇怪的声音,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或者欺负其他同学等等,以此来希望获得关注。然而当他的不当行为遭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他就会感到一种挫败感。而这些都是他之前在家里不曾遇到过的,他不知道怎么应对,因而讨厌学习,讨厌学校,只希望回到原来舒适的家里。还有一些在皮鞭下长大的孩子,由于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常常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对自己丧失信心。当他们在学校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时,内心处在矛盾之中,因为害怕被打而不敢将成绩交给家长,涂改分数或者撒谎,这样反而遭受更严厉的惩罚。他们容易彻底放弃自己,不再努力,以偷懒为由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或者将暴力转嫁给弱小者,或者偷偷摸摸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其实他们内心非常脆弱与自卑。对于上面说的这样一些孩子,锻炼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获得面对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要鼓励和支持他们重新建立自信,让他们认识到逃避问题不是一个好办法,而要勇敢地去面对问题和迎接挑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大部分的家长都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当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大都把责任归咎于学校,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的教育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学校只是将家庭教育的问题显现出来罢了。因此对于孩子家长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即使孩子在学校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如果一回到家,面临的还是之前的家庭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发生真正的改变。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什么事情都帮他做,让他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们做错事情时不可打骂体罚,而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为什么做错,怎样改正。当他需要什么时,要教他学会表达,并且不要立马就满足他的要求,要教他学会等待。这样有利于锻炼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然而对于问题儿童家长的教育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很多的家长由于之前的社会经历和传统的观念,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做出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当他们的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觉得愧疚,但碍于面子又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因而不愿做出改变。对他们进行指责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变好,只是采取的方法有些问题,而他们却没有看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和家长良好的交流沟通,让家长逐渐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且愿意做出改变,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引导,这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做法。当然这有赖于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我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塑造人类灵魂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我们无需过多的干预,因为他们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然而那些不幸走上错误的道路上的孩子,则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培育出健康的灵魂。

  • 战胜强迫症
    辰晓曾曾
    推荐

    父母请做情绪稳定的大人,不做追逐无谓名利成绩的蠢蛋,学会尊重和理解(不仅限于亲子关系且包括夫妻关系),要学会交朋友拥有稳定健康的社会情感。 阿德勒的心理思想主基调:自卑与超越-阿德勒认为所有人追求卓越的真正起因是因为自卑,是自卑引领创造性自我的产生;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包括个人和外界的影响让人感受到社会价值而成为独立的人格。 让孩子拥有感受幸福、获取幸福的能力、充满勇气面对生活的坎坷,那么才是教育真正到达了彼岸。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这种安全感也许不同于我们对逻辑思考及真理的信任,然而,它是这种信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孩子是天生自卑的,是自卑指引着他的行为去达成目标。所以如果抱着孩子都是自卑的心理伴随孩子成长,家长的角色就异常重要。如何把孩子从自卑的深渊中一点点引导拥有正常的社会情感就变得异常重要。而孩子怎么通过自卑超越?要么就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很高,然后家长表扬赞美持续的正反馈就会逐渐自信孩子成长的越来越好;要么就是学习不好,而且怎么也无法达到卓越,但是又需要父母的关注,那就通过其他事情引起家长的关注。因为孩子在初期建立的社会情感其实是脱离社会的,变成了一心想取悦父母的依赖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可以接受“他很聪明,就是懒惰,主要努努力肯定特别好”的评价的原因了,是因为他还是被认可被关注的,虽然内心自卑但是还是被关注到的。书里的badcase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大还尿床“他们也不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来取得成功。不难看出,是他们的脆弱和绝望促使他们采取了这些手段。有些孩子不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表明他们不想告别自己的婴儿时期,不想告别那种没有任何烦恼的日子。这些大小便失禁的孩子中只有很少人的确患有大肠和膀胱毛病。他们使用这些伎俩是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同情,尽管有时也会遭到同伴的嘲笑。” 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所以孩子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课、为什么容易走神、为什么懒惰?本身这个事情从心理学角度就不能就事论事的针对性对孩子进行批评,最好是了解他的整个心路历程(我觉得这个对于父母来说太难了,恐怕父母本人对自己的了解都没有那么深入,有如何能引领孩子呢?)。 父母为什么重要?——父母是给孩子人生第一幕展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第一次的社会情感与人交往的关系就是从父母之间学习到。 如果错误的选择了超越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一旦发现儿童有对他人产生敌意的苗头,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他们从这种敌意中解放出来。但是教育者不可能去矫正由这种敌意而滋生的不利的性格特征。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是,指出他们的错误,向他们解释不应该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赢得别人的尊重。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相互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感受爱?——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了,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他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受自己原有观念的束缚,并不断地重复他原有的心理机制和从这种心理机制中产生的行为。一个人自身的精神视野会限制他的社会情感。 为什么孩子会懒惰邋遢表现冷漠?——这样的孩子懒惰、邋遢、性格内向,对知识和批评漠不关心,他们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中,没有表现出一点对优越感的追求。如果我们的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就能看出,这种方式虽然荒唐,让人无法理解,但也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形式。这种类型的孩子认为自己不能用正常的途径取得成功,于是他会尽力逃避一切可以使自己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手段和机会。他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人留下一种坚强的印象。这种坚强并不能构成他的全部人格;在这种坚强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颗极度敏感和脆弱的心灵,为了免受伤害和痛苦,他要给人一种坚强和冷漠的印象。他让自己躲在盔甲的保护之中,这样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靠近、触动甚至伤害到他。 什么叫健康的心理?——当人们在一个孩子面前夸奖他的表兄弟或表姐妹既聪明又漂亮时,很显然这个孩子会因此感到苦恼。如果这个孩子有充足的自信心且具有社会情感,他就会明白,人们所说的聪明的意思只不过是“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或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他自己也能通过某种方法达到那样的水平。然而,如果他像大部分人那样认为聪明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他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认为命运的安排是不公平的。于是,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阻碍。漂亮的外表当然是自然的馈赠,但是,它所具有的价值在当代文明社会却被过分夸大了。 为什么我们排斥过高的评价呢?——对孩子进行过高的赞扬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为他会觉得别人对他有过高的期望。如果他发现要达到别人的期望非常困难的话,他就会开始感到害怕和担心,于是他就会寻求掩饰自己弱点的办法,例如欺负他的弟弟等等。这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在他所遇到的问题面前,他觉得自己不够强大、也不够自信,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什么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校教育的价值应该是让所有人都变好,所以不要强调智商和恶性竞争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当发现一个孩子不好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所有人坐下来一起聊聊如果这个问题是自己该怎么办(不需要强调和指出是谁做错了这件事儿!)这个同理可以应用到家庭中,家庭会议就是很重要,我们来一起平静的分析,不是指责不是犯错,这个其实也非常锻炼孩子的逆商。

  • 战胜强迫症
    淑先
    推荐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 战胜强迫症
    Sucon
    推荐

    看完,更加地了解儿童,也更加地了解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过,成年人的心理行为往往是源于儿童时期,形成了无意识的思想,但这却被我们成人所忽略。这本书不长,但我却看了很久,精嚼细咽,越看越恐怖一个观点:当父母不用考试真恐怖;没有学习心态的固执的父母也真恐怖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