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Julie
    推荐

    原生家庭,心理困境,一直是近几年来的讨论热潮。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我们天生都没有缺陷,只有改变!直面真实,是改变的第一步,因为能帮助我们的只有自己!人生失序时,也是转折时,不要怕,不要急! 看完本书觉得儿童这块“白板”,父母需要谨慎填画。本书特别适合家长们翻阅,看完会能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对孩子和家长本人都非常有益!“我们从来都不是因为别人的完美爱上他们,我们都是在明知道别人的不完美之后,依然爱他们。这才是爱,你也值得这样的爱。”

  • 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没有尾巴的鱼
    推荐

    “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这是李宗盛《晚婚》里的一句歌词。同样的文学圈里的情话王子,渣男代表徐志摩也有一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相信这两句话会戳中很多人的心里,甚至很多人把这两句话奉为圭臬,其实通俗的讲,四个字“宁缺毋滥”。这些很多人里也包括我本人。这本书我只挑了一部分看,就是关于恋爱的部分,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 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他人,能满足我们自身的全部需求(“对的人”是不存在的)。无谓的等待,只会是一种浪费和错过。 我们不要执着于寻找那个Mr/Miss right,因为这世间真的不存在那个与你灵魂完全契合的人,试着去找MR OK,就是对自己而言足够好的人。明确自己绝对不要的,更有助于找到那个足够好的人。 绝对不要”的东西,对人们而言才是那些在关系中必不可少、不可触碰的原则与底线。换言之,明确什么是自己“绝对不要”的,就有助于我们找到那 然后一起努力,让足够好的那个人变成那个对的人 ,这才是大多数人最完美的结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与Mr./Mrs. OK的关系中,你需要明白,并不是你在努力改变对方,而是在Ta走向你的时候,你也要走向Ta。经营这段关系的过程,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支使,更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对的人”的样子,而是相互磨合、共同经营。 最后也分享一下徐志摩的诗吧!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 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李咚咚💎
    推荐

    陪你科学认识自己,一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做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弗洛姆 人最难的大概就是认识自己,看到自身的缺陷,找到其中的原因,并去修正。而心理学正是这样的存在。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我们爱自己,爱他人,也爱这个世界。而这一切都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认识自己从认识自己的性格开始,性格即人格,我们的人格是怎么形成的?这大概要追溯到我们成长的环境中。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心理学相关信息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很多文章中提到我们的性格、认知、行为习惯都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依赖、苛责、冷漠也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遗留问题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的。把所有的错误和罪责都归结给父母和童年的影响,一定正确吗?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书中的故事基本围绕着以下观点:“童年习惯痛苦的人,以后不断重复痛苦”,“童年受过的苦,长大要再重复一次”,“恋爱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整本书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而旨在现象归因。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童年多少有些片面,也容易误导读着。毕竟童年不可重来,我们的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懂得如何教育后代,他们也不过是重复着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我们。若是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过去,人会停滞不前,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 人格由什么组成的?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1.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中的各种原则。 3.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如果把这三者做一个比喻,那么骑手相当于自我;马匹相当于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就相当于是超我。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同样有三个我构成。 1. 与生俱来的我。 我们自有的天然的精神胚胎。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点,它可能遗传自我们的父母也可能和父母任何一方都不相似。在多子女家庭中,即使生活在同样的养育环境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性格也一样有差异。这或许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 2. 后天形成的我。 父母教养下形成的三观和认知,成长及教育背景下所成为的自己。或许不那么完美的我,因为被忽视、被挑剔、被严格要求或被过度溺爱……但即使在稳定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人依然会有缺点存在。 3. 我想成为的我。 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冲破对糟糕的过去及狭隘思维的束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修正自身缺陷成为更加独立,完善,积极,健康的自己。 人格是一成不变的吗? 人格发展是在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除先天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方向中起决定作用外,人格还与成年期之前的生命历程,尤其是幼年、童年与少年时期的家庭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个体一旦成年,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塑性很小。即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但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幼年、童年与少年时代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个体一生中,其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个人体会,以前我是个不爱读书学习的人,性格外向冲动急躁,喜欢热闹,吃喝玩乐刷手机。这两年经历了一些事开始反思自己,2017年开始读书,变得平和很多,也内向很多,每天依然会坚持读书。不同时期做了九型人格测试,结果完全不同。(不知道这类所谓的九型人格和乐嘉的性格色彩是否靠谱)人的性格会因为外在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或生理病变而产生变化。当然,若是不经历这些坏的事而主动、自发的去审视自己、修正自己,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改变自己很难吗?确实不易,但要比总试图想改变过去、改变别人、期待别人为自己改变要容易的多。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你?那条通往未来的路在你手中,大胆地往前走吧。 往外张望的人在沉睡,向内审视的人已醒来。——荣格 ———————————————— 陪你科学认识自己,一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开篇这句话是作者KY微信公众账号的签名。 KY的特色: *后台由专业团队运作: 具心理学专业背景。 *多平台推广: 知乎、百度百科、微信等。 *结合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认识自我、恋爱、成长、情绪。 *文章结构严谨有条理: 现象解释→成因分析→解决方案。 手机里陆陆续续取关了很多公众账号,一直留着KY,每天会读KY的文章,他们的文章阅读量很高。区别于大多数倒鸡汤写段子的公众号,KY运用心理学知识能指出很多困扰大家问题的根本所在,并能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真心很赞。听说KY出书了,特意过来捧个场。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他们~ KY的公众账号 : knowyourself2015

  • 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
    推荐

    有相关方面困惑的书友可以看看[呲牙][呲牙] ◆1.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它决定了你的基本气质和你未来可能发展变化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你一定有天然的极限,但同时也会有天生的优势。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自己,同时在一个合理的、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和进步,这会是一个让你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你的精神胚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到这一点能帮助我们避免自己变成一味埋怨外界和他人的人,并对自己的环境多一分警醒。同时,如果你的环境持续地不如人意,你需要看看你自己的人格特点是否在其中有一些影响,即你是否选择了进入和留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身上不被自己理解的性格特点,你可以考虑去了解自己生命最初的经历,这也许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布莱恩·利托认为,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2. 为什么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自卑情结,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于是产生了自卑情结。 ◆3.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说着同一种语言如果你注意自己和伴侣争吵的方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不是你们所争论的内容,而是你们争论的状态和立场。有时候,虽然你们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他人的意思。你们对对方的行为、举动、语言的理解,未必是对方真实所要表达的。争吵经常会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并不能够识别出自己在生气什么,也不明白对方真的在说什么,你们都是基于自己的语境,在和自己想象中的对方对话。 ◆ 4.为什么有些人比大多数人更敏感?  高敏感人群对于外在的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们通常能够很快发现一些场合的异样,也因此往往更愿意一个人安静地独处。 ◆5.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却忍不住吃吃吃;明知道运动有利,却总是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明知道东西都不需要买,却疯狂购物;明知道该早睡,却凌晨两三点还在刷手机;明知道deadline快到了,却一直拖延……明明想要过得更好,为什么我们总是管不住自己,总是无法做到那些明知道对自己有利的事? ◆6. 为什么说有些付出是“过度”的?  健康的付出是以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的。这种意愿不仅仅指对方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还应当包括对方有权利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我们给予的东西。而过度付出,会显现出急切地想让对方全盘接受自己的给予的样子。一旦自己的给予被拒绝,过度付出的人就会愤而指责对方“不识好人心”。 ◆7. 如何更科学地拒绝别人? 明明不是自己想要或想做的,但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尽管有自己的想法,却碍于面子、感情而无法说出口,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想法如此难以启齿;不知道如何在争吵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而一旦争吵发生,总是以互相谩骂,或者回避、冷战收场。以上这些场景看起来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它们都和“自我坚定”有关。我们之所以无法应对这些情境,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还不够坚定。 ◆8. 当恐惧婚姻时,你在恐惧什么? 婚姻心理咨询中经常提到,婚姻中的斗争往往都围绕3件事:钱、性、家务分配。而双方对边界的一致认识,对于处理这3件事都有帮助。

  • 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
    魔焰猩猩
    推荐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