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安迪
    推荐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目前担任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巴瑞特教授还是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知名教授,TED演讲人。她还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及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任职,负责精神病和放射病方面的治疗研究。 传统情绪观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因此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但是,本书的作者巴瑞特教授基于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情绪建构理论。作者认为,情绪并非与生俱来,它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个体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方法,有效地管理情绪,控制情绪。 核心内容 第一,情绪建构论的主要观点都有哪些?为什么说情绪是我们主动创造出来的产物? 第二,在情绪管理方面,巴瑞特教授提出的“情绪建构论”,都会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没溜儿
    推荐

    “在科学领域,实验很难复制。”难道科学实验为了防止作假的第一要求不就是重现性要好么?是在不知道能说出来这话的人怎么好意思称自己为科学家。书看了大概有1/3决定放弃了。硬伤太多了。创造一个理论不是胡逼咧咧,更不是偷换概念,先自己学好逻辑吧。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偷心造💋43
    推荐

    真希望这本书早出版25年,我的前半生也不至于这么坎坷。阅读极度舒适,每刻都像是在狂欢,像是在解开从前被错误的理论死死拽住不放的死结。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扩阔
    推荐

    传统情绪书籍关注的只有思想而没有身体,实际自始至终我们最稳定拥有的部分是身体。我们对情绪的探索向来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这本书是以实验和数据为基础。对情绪的研究不仅涉及思想,同样也关注身体。 作者认为构建情绪有三个要素:情感现实,概念和社会现实。情绪的源头是身体的内感受。 词汇对概念和社会现实(社会文化、共享的集体意识)影响巨大。 词汇本是我们针对物理存在创造的等价物(桌子、椅子),我们默认所有的词汇在物理世界中都会有对应物,但情绪词汇只属于社会现实(即存在于社会文化、集体意识中如幸福、焦虑),我想很多其他的抽象概念比如“最终的奥秘”“终极的真理”“本质”。。。也可能算谎言,只是这些概念词汇本身的存在增加了它的可信度。在情绪方面,情绪词汇让我们坚信,我们创造的等价物(情绪词汇)在世界上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为这些概念在客观世界中一定有对应物,正等着我们去发现,这是一个谎言,但词汇加强了这个谎言的可信度。 情感现实是我们坚信自己赋予自己生理感觉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心跳加速我确定表示我恐惧),这算本质主义——用简单、单一的解释来反映普遍现象。 本质是我们对世界的提炼,我们用语言对世界进行划分。我们热衷于复杂和层次,想从一切表象中寻找本质(比如看到对方的笑脸一定要总结出她是开心的?悲伤的?善意的?恶意的?)。因为本质具有不可观察的属性因而难以证实或者证伪。有没想过本质也许只存在于社会现实而不是物理现实?对本质的追求源于信念,而非现实。 本书的一些观点不如哲学和心理书籍那么一锤定音拍板定案,书里包含了一些悬而未决的猜测和推断,我想这也是我们目前在心理和思维领域的真实进展吧:还没到一切都清晰明了的阶段,可能在百家争鸣的阶段,如作者所说,有时候探索不是为了直接找到最后的答案,而是为了可以提出更好的问题。正确的问题代表正确的方向。比如作者所说:你不要再问,“情绪是真实的吗”,而应该问“情绪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不必只局限在思想和思维中摸索情绪问题,仿佛一切问题都源自思想滑坡似的,毕竟我们还有身体,可以结合身体一起探索,这也是作者采取的形式。否则,“在黑暗的房间中很难找到一只黑猫,尤其在没有猫的情况下”。 小结:情绪不是我们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我们构建的——我们构建了自己对世界的体验,因而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并非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偶尔放下对自己看法的笃定或许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吴云峰
    推荐

    基于情绪建构论的思考 为何我感觉情绪建构论非常符合我们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知呢? 而且我感觉这个理论,非常的符合人性,并且能够解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可是为何这个理论没有大规模流行起来呢?是群体的偏见还是我的无知? 按照情绪建构论,对于现在心理学上很多治疗方法,为何有效,为何无效都可以给出解释。 情绪建构论的核心是你现在的一切体验都是建立在过去的所有体验之上的,而你现在的每一次体验都会纳入到你的情绪实例中,成为你下一次情绪选择的实例库。 在情绪建构论的模型下,你的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从过去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异常的源头,这个异常造成了你的大脑对于现实的一种错误反馈,它最终导致你的大脑建立了一种错误的反馈机制。 并且这种错误的反馈机制,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被不断的反复刺激,强化,从而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如何修复这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点,重新搭建实例,往你的实例库中添加新的模式,让他成为你的下一次情绪波动时的参考选项之一。 传统的心理学治疗过程本身,实际上每一次治疗就是在创建一种情绪实例,治疗师通过和求助者的交谈,找到那个异常反馈点,并进行开导,求助者得到释放,心情变好,这本身就是实例的一种。 治疗师会以为是自己的开导有用,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其实是这个交谈本身在起着作用,所以很多心理治疗师会感觉自己只是在陪聊,但是患者却觉得很有用。 那么知道了本质有什么用?会大幅度提高效率,我们会直接寻找到那个造成异常反馈的情绪实例,然后解构它,形成新的情绪实例。 这在解决那些因为长期反复刺激的情绪问题时,会更加有效。按照建构理论,如果你要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情绪问题,你需要不断反复的建立新的情绪实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心理治疗持续时间长达几年的原因,因为在你找不到本质的时候,你只能不断的填入新的实例,只有新建的实例达到一定数量以后,才有可能生效。 而一旦我们使用了建构思想,我们就可以从现在的生活中结构出那个关键实例,并针对那个关键实例进行单独解决。 这个方法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我军的诱敌出击,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策略。 这就是情绪建构理论在心理学上应用的意义,一个高纬度的抽象思想,将对低纬度的应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行一7H
    推荐

    情绪,由费德曼•巴瑞特中的读来令我对于情绪粒子的认知,不仅仅如此,仍对我的生活帮助甚大。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智慧猪
    推荐

    这是一本有利于提升自我认知的书。情绪就像一副隐形的有色眼镜,带在每个人的心里,情绪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认知思考行为,觉察和理解情绪是认识自我的路径。本书讲述了情绪构建理论,虽不是很新鲜,但是阐述得比较完整和通畅,作者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比较专业的内容,也实属不易,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也能与精神分析理论和神经科学的发现有紧密的联系,是一本不错的多方位来阐述情绪的作品。本书对情绪的论述,浓缩为一句话,就是早期养育输入构建概念,概念形成后的相关身体预测,就成为了情绪的表达。如果读者愿意深入阅读,应该可以有更丰富的体验。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郑浩杰
    推荐

    在东方人看来,作者实在是一个怨妇,怀着如此高昂的战斗情绪。理性和感性从来都不统一,不然何来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但是,理性和感性也从来都不局限于敌对,若没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理性又是为了什么?情绪从来都是建构的,难道我们还是被某个力量(不论是上帝还是基因)规定好的?但是,一条狗从来也不能构建人类的全部情绪!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科学性,却通篇都在发泄情绪。估计,是长期得不到自己满意的承认,实在是自视甚高!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大大大随心
    推荐

    差评,不值得一读,浪费时间。 一方面看的太累,另一方面也没什么干货。 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干货太多,而是整个行文结构太乱了,一方面章节与章节之间基本没什么联系,其次章节下面的行文也不能很好的解释章节要表达的意思。 整本书一直在强调自己提出的情绪构建论和传统情绪观的区别,也一直明里强调所谓的情绪构建论是更正确的理论,暗里暗示传统情绪观的落后,但行文并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推理也极少有什么论据去支撑, 一个观点翻来覆去的说,几百字的文章变成了400页的书。。。 说真的,我来写关于情绪方面的文章都比这本书好,至少更通俗易懂,逻辑严谨,可实际应用。 不要去迷恋外国作家的书,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判别一个人是否牛逼,要看他是否能连续的做出成绩,连续,做出成绩,这两点很重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专业,也不能仅仅看title; 我看文中很多人还划线评论句子,基本都潜意识里认为作者说的对,然后用自己模糊的经历试图去印证,去解释。 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多地方, 比如得到梁宁的《产品思维三十讲》里讲愤怒源于边界被侵犯,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但是很多人却奉为真理,除了一些人被头衔所迷惑不假思索,另一方面这些错误的观点确实能解释一部分现象,加之很多人逻辑思维较差,不能分辨。 课程中举了很多边界被侵犯导致愤怒的例子,然后就直接得出了愤怒来源于边界被侵犯的这个结论; 实话实说,边界被侵犯,确实会导致愤怒或恐惧或委屈,这要看侵犯的主体以及自己的认知; 但不代表愤怒就来源于边界被侵犯,也就是说边界被侵犯,只是充分条件 请理解充分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 你看电视剧,为什么会对一些角色的行为感到愤怒,它侵犯了你的边界了吗?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Leo
    推荐

    情绪是思考的最大敌人。当情绪出现时,思考就暂停了。 如何不让情绪过多地干扰思考?记住莫泊桑的一句名言:“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情绪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发生了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事情。 对事物的好坏判断引发了我们的情绪。 活得越久越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坏事情。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所谓的成熟,只不过是在大多数人只看到事物的一面的时候,自己能看到另一面。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杨宝勇
    推荐

    作者以基于本质论的传统情绪观为靶子,提出了基于怀疑论的构建情绪观,如作者所说,这是情绪研究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 从内感受、预测以及调节预算这些概念为起点,作者论述了情绪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从而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以下的关键概念: 1.内感受,基于生物本能的基础感受,至于如何解读则是另外一回事; 2.情绪概念,是人类基于环境、文化以及语言,结合内感受形成的关于情绪的心理表征,这些概念会在某些场景下被激发形成一个实例; 3.预测,是情绪概念被激发后神经自发活动形成的无意识行为,预测会调整人体预算,来应对刺激生成情绪概念的环境; 4.情感现实,是基于自我认知(感官认知和既有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由于认知的特点,不可避免的会形成假象,但是自我认为这就是真实; 5.社会现实,是群体共同认可的概念集合,当然是虚构的环境,而不是物理环境。 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概念”的概念,包括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现,概念的作用。最关键的是,概念不存在实质之物,它仅仅是我们大脑里一些倾向性表征的联结。因此概念可以构建,可以改变,概念是我们认识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基础。 书中没有提及“自由意志”这个哲学领域里的烫手山芋,但是从“构建”的角度委婉的表达了“自由”的可能性,从而可以逃脱基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于是我们在基因与环境的重重包裹下,依赖大脑的可塑性找到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前提是得先吃下“红药丸”,也就是看到真相。 在此不得不再次对佛陀致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无脑小妖怪
    推荐

    以为自己读了一本鸡汤书 但是书的专业重重地打了我一巴掌,让我清醒意识到这是一本论据充分 结构严谨的超级实用学术研究书籍。书中无充斥着专业术语 例如 构建主义 本质主义 经验主义。但,即便这些不懂,也不影响被这本书折服。书主要是告诉我们,你能够明确知道你是你自己的体验——以及周围人的体验——的建筑师,那么我们就是在一起构建新的未来。 so 从区分 情感现实 社会现实 和概念开始吧。 核心思想摘抄: 1)当你们读到自己喜欢的或者讨厌的内容时,尤其要注意,这些情感可能意味着你所读到的想法正好位于你的情感空间。 2)情绪不是理性的暂时性偏差,不是未经你同意就入侵你的外星力量,也不是留下无尽破坏的海啸,甚至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对周围世界的构建,情绪实例不会比想法、感觉、信念或者记忆更容易失控。事实是,你构建了很多感觉、体验,你执行了很多行动,大多数你都可以控制得很好,但也有一些是你不能控制的。 3)而短信和社交媒体的一些形式又为这种社会排斥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再加上睡眠不足,缺乏锻炼,以及一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食物,可以说,这一代人之所以会出现身体预算长期失衡的问题,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4)改变饮食和睡眠习惯,多参加运动,学习新概念,练习分类,偶尔还要从虚幻的自我中清醒过来。 5) 我们拥有词汇,即使是相距很远的距离,我们也可以进入彼此的情感空间。即使你们远隔重洋,你也可以调节你朋友的身体预算(他也可以调节你的)——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或者甚至只是想念彼此来完成。 6)当你和一个朋友在情感上产生分歧时,不要假设你的朋友是错的,不要像丹的医生那么武断。承认“我们有分歧”,然后发挥你的好奇心,去了解你朋友的看法。相较于孰是孰非,对朋友的经验充满好奇心更重要。 7)不管你能否培养敬畏感,练习冥想,或者找到其他方法解构你的体验,把它们看作生理感觉,重新分类都是掌控情绪的关键。当你感觉糟糕时,不要觉得心情不好就意味着出现了私人问题,你可以把这些糟糕的感觉当作病毒来看待。你的感觉可能只是噪音。你可能只是需要睡一觉就好了。 8)不管你能否培养敬畏感,练习冥想,或者找到其他方法解构你的体验,把它们看作生理感觉,重新分类都是掌控情绪的关键。当你感觉糟糕时,不要觉得心情不好就意味着出现了私人问题,你可以把这些糟糕的感觉当作病毒来看待。你的感觉可能只是噪音。你可能只是需要睡一觉就好了。 9)你构建的每一个体验都是一次投资,因此一定要精明地投资,你要培养那些将来你想重复构建的体验。 10)你可以发现让你微笑的事情吗,哪怕只笑了一下?每当你做积极的事情时,你就可以对你的概念系统进行微调,强化关于积极实践的概念,让它们在你的思维模式中变得显著突出。如果你能够记下你积极的经历则更好,因为词汇可以发展概念,这将有助于你预测新的时刻,培养积极性。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柚子茶
    推荐

    好书,让我对情绪有了新的认知,让我对大脑的工作原理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概念”这个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是不够简洁明了。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Fenny
    推荐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里看到的,可能在专业领域它会是一本很好的书,因为里面关于情绪研究的比较细。我没有详细的去阅读本书,因为书中很多关于大脑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我并不是很感兴趣,主要总结的就是一点,想要活的更快乐,就要学会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呢?那就需要具备更高的情绪粒度,(情绪粒度对于我来说是个新名词),其意思也就是要掌握更多的表达情绪的词汇。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嘉文
    推荐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去追问自己的情绪,如果硬要说的话,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坦然地承认并接受自己真实的情绪,高兴就是高兴,难过就是难过,无感就是无感; 第二个阶段:尽可能坦诚且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这个阶段持续了很久,因为很多情绪是混在一起的,而且常常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总是很难说清楚。 翻看几年前我自己写的内容,能感觉出来很多时候在表达情绪,但往往是囫囵表达,没办法抽丝剥茧讲清楚,最后就被情绪牵着走了。 第三个阶段:反过来,我开始追问自己那些情绪,从最简单的喜怒哀乐入手,去追问,喜是因为什么喜?怒又是因为什么怒? 慢慢发现,喜乐来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窄到宽……等一系列向好的变化,进而知道了保持喜乐的方式就是始终掌握向好变化的主动性。 同时也知道了愤怒和哀伤常常来自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举步维艰,道路暗淡……等一系列不能让事情发生变化的无力感。 在此基础上也逐渐开始去追问那些相对复杂的情绪,比如嫉妒,羞愧,后悔,羡慕,自卑,骄傲……因为这些也都来自那些简单情绪的相互作用。 在这样一步一步追问下,我弄清了自己很多情绪的来龙去脉,这反过来让我更容易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在这样正向反馈的激励下,我又开始去阅读身边家人朋友的情绪,感受到那些真实情绪的起承转合,这对于彼此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所以,当有人问我共情能力该如何锻炼时,我会觉得我们首先需要学会跟自己共情,识别,阅读,表述,追问……如此往复,当你抬头向外看,似乎很多事情你早就有答案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