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卿在左右
    推荐

    篇幅不足百页,主要问题都涉及了,有些段落让我想大段大段地抄下来。直接粗暴地概括主题的话,就是,作者探讨了当今社会是什么谋杀了我们的爱欲?作者区分了情欲与色情,其中援引了巴塔耶,阿兰巴迪欧,黑格尔等人的观点,文献参考没翻译过来,可能是唯一一点美中不足了。因为篇幅有限,很多问题没有深入展开,比如爱欲与政治,讲得不够清晰,但是通过这些文字,会让我们有兴趣去读其延伸读物。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笑意不滅
    推荐

    当思考的目的变成将不可表达的、特应性(atopisch)的他者转化为可表达之物的时候,爱神扇动的翅膀才会强有力地触动它。基于数据的计算式思考,缺乏他者的抗力,缺乏爱欲的思考,仅仅是重复的叠加,缺乏爱欲的爱情也就缺乏了精神动力,会退化为“单纯的感官性”。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Panda
    推荐

    难以置信我竟沉下心将这本生涩的理论研读完毕。我承认这是一场新的洗礼。越往后越觉书中之词一如利刃刺穿心脏,我不停反思当代社会反思自己。而后哀嚎自己,低头承认自己是个可悲的缺乏“爱欲”之人。 有人说“当年轻人不再相信爱情之时,那么美好崇高的自然远离,留下的只有疾驰昂扬的消费型社会”,是的,以及一个庞大的打着“科学”外衣的冰冷的数据采集中心,不假思索的给你同质化、标准化的答案——这是新的宗教,这是理性之殇,爱欲在此消亡殆尽。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食髓知味.🐈
    推荐

    在费奇诺看来,爱情是“所有瘟疫中最严重的一种”,它能直接导致“变形”,让一个人抛弃他的本性,教他“容纳陌生的东西”。 我发现我不喜欢这种失控的感觉。让我抛弃我的本性和原则,太难了。一个简单的事例 : 关于迟到这个事情。放在谁那,都不好使,就算这个人我很喜欢。但是迟到,还是会让我觉得很烦。大概是我没有遇到那个真正能让我心甘情愿打破原则的人吧。 “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 可是我的朋友告诉我。爱也会没来由的安慰我们,温暖我们。 唯有爱能够将仪式感加诸情欲或性,而不是将它进行展示,即便在身体赤裸的时刻。 那么,仪式感会加剧爱吗? 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的消退本身已经是相当消极的事情了。但这些消极面其实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可是爱从来不是只有享受的。 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Gabe des Anderen)。 我的爱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大概就像失望怀抱希望,我的爱是习惯叹息的,就像我习惯不知该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样。其实孤独一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哪怕对方并不爱自己。人生也至少不会是地狱,就算多少会有点黯淡。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僭越
    推荐

    爱欲堙灭之时,自我荡然无存。也许在爱情中,精神既能体验对自我的消灭,也能让自我在死亡中得以保存。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
    推荐

    爱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着的人在被爱者身上忘却自己,而这种忘却能帮助自己找回自己,重新拥有自己,这就是所谓“他者的馈赠”。爱欲让人脱离同质化的地狱,进入他者的乌托邦。 爱情的消极性在越来越强调爱情的积极面和顺从性的今天已经逐步消失,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但爱的消极性同样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可以没由来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Tabby Cat
    推荐

    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同时他当今世界所有以自恋式的自我满足为目的“圈套”和“花招”,正是这些“花招”,遏制了爱欲发生的可能性。 只有到无能为力的境地,他者才有机会出现。爱情的经验要通过“无能”来实现,这是“他者”现身的代价。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他者”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针对“他者”的消费是不存在的。消费社会力求消灭异质化的他者世界的差异性和可消费性。 边际和过道是秘密和谜题的领地,也是他者诞生的源头。边界一旦消失,对他者的想象也就一并消失。失去了边界的否定性以及对边界的体验,想象便会萎缩。当代艺术和文学的危机就是想象力的危机,归因于他者的消失,也归因于爱欲的垂死。 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人们必须回到理论、仪式和礼俗的开端。它们为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定了形式,提供了框架,使它们具备了边界。 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中的一种探险。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前进四!
    推荐

    有听过一句话,恋爱的时候实则是更爱自己,想到我为了对方付出多少,我为此改变多少。过程中,我们似乎有着逐渐趋于相同的习惯,相互影响的理念和价值观。而这些的适应诞生被外通俗讲是“磨合”,而我想到本质里又有多少他者的存在,还是仅仅是追求那种自我的相似感? 这本书让我最有印象的是对爱的态度和一个物质资本角度的“爱”,这种最原始的悸动却被当今时代的各种积极说辞,框框条条演化为一种商品,消费品,低级趣味。早已没有诗人歌颂的那些理想浪漫,早已是被残酷的规矩世界定下价格供人挑选,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劣质生长,人们还不自知。 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现如今我们很多行为都是带着明显的目的性,只看到结果就根本不会去想过程。我想说这样的思想有时候会很机械化,而且非常容易被所看到的事物所引导,大喜大悲都变得容易,却丧失持久的快乐,失去活性。我们获得知识,知识不需要我们思考就把答案告诉我们,我们获得简单快乐。我们失去知识,关闭关于它的一切传播途径,我们被封锁,我们思想会无聊,会盲目,会没有方向。 只有在下一次的刺激里不断提高期望值才能让逐渐削弱的神经跳动起来。但又至此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自我世界的漩涡。 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中的一种探险。 形同活死人,在生时形同已死,在死前只能偷生。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推荐

    精神的本意为不安,也正是不安给予精神以活力,哲学是从“爱欲”到理性的转化,沿袭了柏拉图关于爱欲的理论,只要在思考中迈出重要一步、在“无人之境”进取一步,便会有爱神之翼触碰到他。所谓求爱者不是指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人,不是源自外部体验和实践的存在,而是一个“思想之内的存在,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条件,一种超验的体验”。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因为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在《什么是哲学?》(Was ist Philosophie?)中,德勒兹和瓜塔里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如果朋友是思考能够进行的条件,那么什么是朋友呢?或者情人,是情人吗? 因而,本书的书名缺了一个❓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奴去也
    推荐

    篇章有赘述的感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信息密集化下的爱欲消退的观点一针见血,矛盾是事物生命力的关键。而当代社会却在经济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指示下,压缩着人类本可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侵蚀着思考的多棱角,剥夺着人的主体性的选择自由。而我们大多数人往往甘心沉溺于趋向无序的熵增之中,在徒劳式的忙碌之中,不断丢失对边界的灵敏感,对主体人格的构建意识,对爱欲的深层次探讨,对人生的思考。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悟语观心
    推荐

    超高清    《爱欲之死》 “当一个空间被磨平擦净,就变得透明了。边际和过道是秘密和谜题的领地,也是他者诞生的源头。边界一旦消失,对他者的想象也就一并消失。失去了边界的否定性以及对边界的体验,想象便会萎缩。当代艺术和文学的危机就是想象力的危机,归因于他者的消失,也归因于爱欲的垂死。” 悟爱语    《爱欲之死》 竟着了迷吻了你,爱欲! 忘掉迷蜜嘛秘密,爱浴! 只剩下滴滴答滴,爱雨! 观[玫瑰],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苏格拉底演说的魔力归因于“独一无二的否定性”,而非“疑难”。与传统不同,柏拉图将波洛斯看作爱神之父。波洛斯的意思是道路。思考是在“无人之境”开辟道路却不迷路。凭借这一来历,爱欲是可以指路的。 心[玫瑰],爱欲是智慧的朋友,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 悟语观心的第179本[玫瑰]。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Melodie🦎
    推荐

    爱欲是哲学家的朋友。每在新的领域走出新的一步,便会触碰到爱神之翼。这本书虽有很多韩炳哲其他书里重复的观点,但是是最好读最易懂的一本。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明火
    推荐

    值得推荐,但我个人短期内应该不会再看韩炳哲了。 说得直白些,韩炳哲没能创造出新概念,他的小册子更近似于梳理概念的哲学笔记。 对认得出韩炳哲理论进路的读者而言,翻来覆去地讲同一样东西实在令人不堪其扰,可以说不如重读现象学心法。 但同时韩炳哲以同样的概念讲了太多东西,一定程度上也是让黑话代替自己言说,对不熟悉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有些缺乏说服力。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孤山梅雨
    推荐

    作者阐释得基本上不错。但他完全认为爱欲死亡是种消极现象,也大可不必。后现代社会他者的消失导致爱的无能或缺乏动力,一方面也是彻底揭下了历史上赋予爱情神秘化或伟大感人的画皮。还是尼采说得犀利,爱情就是基于性爱的东西。所以当现代社会的性满足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时,人们必然无需辛苦地在受他者掌控的要死要活爱情中获得终极满足。可以说爱欲死亡是文明的副产品,同时也是人类理性被拯救的另一个独特产物。即便这样,人们还会爱和性,还会有心有灵犀的友谊。但真爱肯定更少了。同质化社会让人人都成了精怪。谁一定非得需要他者成全才能有终极成就感,或满足感(包括爱与性)?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Dec
    推荐

    这本书大概从八月份还是七月份左右,就一直出现在我的推荐页面里,但出于对“爱情”和“欲望”这两个词汇的鄙夷,一直没有加入书架,直到前几天把《精神政治学》读完,才开始决定看这本书。 爱情本身是什么呢?本书批判了当代社会“快餐式爱情”、“性欲导向式爱情”……,其中,批判得最深刻的,当属现代爱情所带有的同质性。但我本人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虽然说现代社会是有很大一部分的爱欲是依靠同性相吸而产生的,但是不管是哪个年代,不管是否充满自由精神,爱情的本质不就是因为某些东西相似而相互吸引吗?作者抨击当代人沉迷于简单的享乐主义,歌颂自我在真正的爱情中的浴火重生,但双方自我的相互碰撞不正是从同好者相惜开始的吗? 转回到爱情的能力的论述,正如最开始讲到的,“爱情”和“欲望”都是让我觉得不适的词汇,这种不适感诞生于自我的丧失。与韩炳哲讲述的“爱情”不同,平凡人的爱情都是从丧失自我开始的,这种自我的丧失源自想要融合入爱人的欲望,沦陷于自我丧失后的空虚,所以一段爱情久了之后哪怕觉得不适,也不太舍得分开,因为爱人已经成为部分的“自我”了。想到前几年和朋友讨论存在的意义,他坚定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为了“爱”,而我坚定认为人的存在是因为自我(思考),虽然在这种讨论中没有得出一个双方妥协的结论,但是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获得了满足,我得到了一段有意义的对话,朋友也得到了爱的表达途径。 爱情的能力是导致自我的丧失,这一个片面的观点到目前为止一直盘旋在脑海中,所以比起在爱情的空间里得到微乎其微的自我重生机会来说,保持自我纯粹性更能得到青睐。 接下来谈及欲望。作者讲到欲望和色情的不同,当代社会诞生的是去仪式化的色情,而死掉的纯粹的欲望本身如同他认为的爱情一样,在这种同质化的社会中逐渐丧失光芒。这一点给不出什么特别的想法,也不能说赞同,但是也没有反驳的理由,毕竟色情文化的确是一种潮流,但是如何分辨出色情和欲望,这是一种难以掌握的本领。在最开始认识聂鲁达的时候,他的樱桃树对我来说也是下流的,只不过下流的表面蒙上了一层玫瑰色的面纱罢了。 爱欲之死这本书的大基调其实和精神政治学差不太多,主要都是在抨击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丧失主体性,滥觞于大众之中,这种批判首次读来是一种警醒,再次阅读的时候会充斥着一种无法形容的熟悉感,大概因为书籍本身使用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没有使用过多的“哲学词汇”,所以在阅读中,很容易就被吸纳进读者的思想中,从而带来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似曾相识感,只有在少数几个共用的词汇出现的时候,蓦地感叹一句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