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
    推荐

    理论化的专业术语过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要不是这是本小册子我绝对不会读下去。最后一章的丧失值得精读,对我产生了一些启发。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克林_x
    推荐

    对我而言,读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地重塑我的三观。 这本书里面讲的爱欲不止是爱欲本身而包括了那种面对一件事的热情激情以及欲望。 在看书的时候想到了关于爱情的想法,现在谈恋爱部分女孩子好像都在说对方要体贴要关心自己(这也是我以前认为对的方式)但是好像自身并没有在这段感情中有那种放下自我,为爱付出的激情,而只是在享受或者消费感情。所以那种为爱付出自我或者失去自我的行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最好的是在付出自我中找到自我。 喜欢这一句话“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梦游的西瓜
    推荐

    “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 一种碎片式的有价值的视角。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Gloria.瑞君
    推荐

    短短的一本小书。比较理论和抽象,读起来可能有点晦涩,也没有全懂。但观点值得深思。 爱,意味着消融自己,承认他者,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消极性。但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追求自恋式的自我满足,强调功利和效用,强调收支平衡,强调“零距离感”,抹杀了神秘、消极、想象力,于是纯粹之爱越来越难发生。 爱欲的消失,让性去仪式化、世俗化,变成了赤裸裸的没有生命力的色情。色情≠性! 「色情的吸引力在于“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取出来”。色情的伤风败俗之处不在于它含有太多的性内容,而在于它其实与性无关。 今天,对性构成威胁的不是“纯粹理性”,即反对快感、认为性行为“不洁”的观点,而是色情。」 爱欲,也让理性与思考更有生命力,否则理性只会变得冰冷、被动、无力。 惟有爱,才能真正拯救精神和心灵,拯救性,拯救理性,让生命更有激情。而必须有勇气去消除自我,真爱才会发生。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鸭梨君
    推荐

    爱欲和“他者”相关。与爱欲对立的自恋状态使人陷于稳定的忧郁病中,拒绝未来和否定死亡,牺牲自由而换取廉价健康。“承认无能为力”一章里非常有趣地注意到了‘自我赋能’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不只有肯定自我能力的一面,更是将责任拢归于个人身上,导致“做不到”一事也变成了对自我的否定。财富圣经鼓吹人承认自己的能力,但是归责于自身是否导向了人和人之间清晰的分离,互不相干互不侵犯?这种生活中的人无法承受来自他者的伤害(无论是关于人的还是关于未来的),从而也无法承受超出主体的爱欲。在韩炳哲这里,爱欲的泯灭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失落,更是思想的不可能。而新的爱欲需要回归古希腊,透过他者产生。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推荐

    爱欲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过程。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从爱欲的功能来看一下爱欲:“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Gabe des Anderen)。” 此句甚妙,“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心头袭来,是在面对“他者”时“自我”的衰弱,也就是说为了“他者”可以自愿放弃“自我”的意志;而“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是我从“他者”看到“自我”,想要提升自我以得到“他者”确证的一种向上的力量。 爱的本质是不可控的,不因积极努力而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在功绩社会,一切被冠以“可能性”、“绩效性”,爱欲痛苦方面的本质被积极化的享受期待消解,这应该就是爱欲的消失吧:期待纯粹的享受、期待存在的可能,但殊不知,痛苦、“不存在的可能性”就是爱欲本质的一部分。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苗苗
    推荐

    这本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 作为客体的“他者”的逐步入侵打破了主体的平衡,对于“自我”既是一场灾难,也是自毁、自灭的“幸运”,最终通往自我救赎之路。 “唯有到无能为力的境地,他者才有机会出现。”此语如同整本书的源代码,意即爱情的经验要通过“无能”来实现,这是“他者”现身的代价。 如黑格尔所言,只有在爱情中,精神能够体验对自我的消灭,“让自我在死亡中得以保存。因为真正的爱表现为自我的不复存在,以便他者出现”。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小朱的微信
    推荐

    全书的阅读过程非常愉悦。对消费主义盛行下的同质化趋向的痛贬。情欲的去仪式和神秘,取而代之的是直取式的性和色情。我概括来就是个人存在的活性与爱欲的体验有关,只有逃离自我的陷阱,把目光投向“他者”,才能获得纯粹之爱的体验。[忧郁症是一种“爱无能”的体现。][愿望永远是对他者而言的愿望。][一个“不知疲倦的定义和优化伴侣筛选标准”的自我是没有愿望的。][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爱欲是语言和存在的诗意的革命的媒介。]去爱,破除自恋的病症,去感受“他者”的存在。挣脱同质化地狱。 虽然但是。读到一句话直接破防: 「也许对爱的忠诚不过是两个个体努力争取的、用来对抗个体性遗忘的方式。」 存在主义的忧伤呐。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Mila
    推荐

    通偏看完,感觉有点哲学思辩的味道,我感觉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单纯的色情,更应该追求充满爱的爱欲之情,也就是因为爱而激发的欲望,而不是纯粹发泄欲望,也就是爱与欲望的结合。 反正我看完觉得很拗口,也不觉得很有逻辑性[苦涩],可能跟我的逻辑性不一致吧。 也可能这种题材的书还是不太适合我,关于爱情的书,可能类似于《亲密关系》或者《李银河说爱情》更能让我找到共鸣,更适合我对爱情的理解。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Peggy
    推荐

    非常非常理想化的结论。但就像热评第一下面的评论里所言:爱欲已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非不想,实不能也。哪里都是他者,哪里都没有他者。无法成为别人眼中的他者,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活得如此相似、如此同质化,爱欲的小径封死了,而且只会越封越死,我们只会在同质化的跑马场上一往无前。相对更有启发的,一是信息冗余会导致想象力趋零,二是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会剥夺真正的生命力。感觉就是在说我。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Jeveurien
    推荐

    这本书得意提现韩炳哲是一位多么缺乏哲学史积累的作家。我觉得称其为作家都是对作家的一种侮辱。 全书实际上阐释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真正的爱情在资本主义的商品化社会已经不复存在,而至于他引申而出的所谓信息化社会的爱欲生产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 最基本的——在引用柏拉图和列维纳斯之前,如果连“爱欲”和“他者”这两个概念都不具有完备且客观的认识,那么这位作者的任何引用无疑都是“六经注我”的。韩炳哲显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他发表的观点不足以成为一名哲学家。换句话说,任何人如果将他视为哲学家,那莫过于是哲学在这个时代最悲惨的命运。 全文的论述——如果还能称得上论述的话,更像是韩炳哲本人的主观臆断。这臆断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是充满偏见的。虽然我本人没有读过列维纳斯的著作,但对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还是有所了解的,至少他想表达的意思绝非作者所言,新自由主义也绝非真正的自由。 至于巴迪欧的序言,更像是一种“如果你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的彩虹屁。如果整个欧陆哲学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姿态,那欧陆哲学也没什么好研究的。总之,我本人拒绝将韩炳哲视作一名哲学家,更拒绝将这部作品视作作者的哲学研究——实际上它也许连文学都算不上。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静一
    推荐

    原初的爱欲应该是冲动的、否定的、冒险的。爱欲使我们接受他者的否定性,牺牲一部分自我进入他者,而他者又馈赠以更完整的自我,我们彼此得以重塑重生。但现代的一切同质化和消费化,使得爱欲也变得“女性化”,人们倾向于获得温柔、顺从、安静的爱情。所以作者称“爱欲之死”。 我们的文化充满着比较,人们用比较来寻找同类,根本不给他者现身的机会,于是自我与他者的边界不断模糊,不断消失,人们也就失去了对他者的想象力,这正是今天文学和艺术危机的根源。还有杠精也体现出当代人缺乏对自身和主流以外生活方式的想象力。 这个世界的信息和界面都太满太高清,和B站上打开弹幕的高清视频界面一样,这种“满”使得虚拟的幻想好像比现实更有真实感。过多的信息使人看起来有得选择,有得期待,于是我们对未知的设想往往过于理想化,然后不断失望。 最后,引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我至死都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并且永远地扶持我。我渴望有人毁灭我,也被我毁灭。世界的情爱何其多,有人可以虚掷一生共同生活却不知道彼此的姓名。”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不二
    推荐

    #2022阅读计划# 01 一家独立书店店主推荐的书,很薄的小册子,据说作者是网红哲学家。 内容非常好读,分析了很多哲学家的观点。本书的内容在描述这个爱欲丧失的社会,爱欲被单一化,真正的爱欲是什么呢?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欲望,激情,理性。三者的组合如此美丽,而当今多者把爱欲等同于欲望。 而爱消失源于“他者的消失”,他者来源于马丁布伯“我与你”,大多数时候我和你都无法同时存在,只有极少数时刻,我们能够真正看到彼此,理解到彼此。 看到的力量多么强大呢?“被看到”是所有人的期待。如果我们能够破除自恋情结,关心到他者的存在,给予他人悲悯与理解,容纳差异化的存在,真正分清欲望和需要。那么,爱就会离我们更近一步!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推荐

    这是不是就传说中的“复魅”/“返魅”?作者以这种意图来阐发爱欲的超验性以及对于自我的否定,令我毫无哲学渗透的免疫系统疯狂输出抗体😂当今时代被消费主义洗脑“爱自己”来创造消费商品的对象时,“爱自己”的确是一种越陷越深的自恋沉溺…但完全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的所谓“爱欲”我真的体验不到,看完仍旧只能徒劳绝望地感受其本质为“自恋”的爱欲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
    bluesand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很无意识地就翻开了这本书,然后想起了昨天是情人节……我想,把这本书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自己,也是一种和自我恋爱的方式。 书中很多观念都重新刷新了我的认知,比如创业者是“自我剥削”的主体,想象力与信息密度的关系,色情与爱欲的区别……短短一本小书,完全消化还是有些难度。如有机会,重写书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