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HK
    推荐

    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更抑郁一样普遍,但在社会上得到的关注却很少,目前也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药物。在普通人眼中,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或具有较强的边缘性人格特征的个体只不过是情绪极端、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易怒的一群人,就跟误以为抑郁的人只是因为想不开。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情绪体验能力,他们的愤怒和冲动也许是因为恐惧,也许是因为自责,他们在这个时候无法控制情绪反而是被情绪所控制。他们也很痛苦。作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家人或者朋友应该要会识别、理解和帮助他们走出情绪漩涡。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莎拉
    推荐

    要知道他们的行为并非故意,而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确实与别人不一样。理解他们,把握好自己的界限,还是可以与他们较好共处的。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浅神由夜
    推荐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原本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与他们相处更是不易。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一些行为特征以及成因,学会如何更平和地与他们相处,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意识到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莫蒂and瑞克
    推荐

    这本书让我与自己的母亲沟通多了一些可以用的技巧和决心。 小时候妈妈威胁父亲说要自杀,我长大了,母亲又开始威胁我,对我进行多次的感情勒索和绑架,但因为上大学后我和她的接触少了,工作后几乎没时间回家,她现在的情绪稳定多了。 但每次想起记忆里的事情我都觉得难受,她现在开心的和我谈论某些事情时,我心底总是很别扭,我跟本无法忘记那些事情,她的歇斯底里,她说要杀了我的威胁,她说要去自杀的威胁。 我能理解她变成这样的原因,但我无法接受她小时候忽略我,青少年时期威胁我,成人时期她的情绪是稳定了的,但我知道,只需要一个我对她的微小反抗,她的情绪都会爆发,那种可怕的我想逃离的情绪爆发。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公子
    推荐

    很多人都有边缘型障碍吧,再好的方案方法,也得主动心里想去做想去改变,认可书中方法的一般都不严重,严重的也看不下去这本书吧。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Lynn
    推荐

    作者介绍和分析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及表现方式,介绍常人如何处理和面对这些问题。很多技巧在生活中是可以广泛应用的,比如划定界线的方式。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娯虑
    推荐

    说在前头:大部分为我从书中摘录出来,小部分括号中不同颜色的字体即为我的总结,但是这里显示不出来,如果发现里面有用词不严谨,出现错别字,逻辑错误等,那即是我写的,还望海涵。 边缘型人格特征摘抄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身边人或事视作绝对的好或坏;让人感到空虚,找不到自我;让人情绪极端、变化快。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易冲动、自我厌恶、对被抛弃感到极端恐惧,这些都可能使他们无端地用言语伤人、责备他人。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自残行为,或将自杀视为结束痛苦的唯一方法。 如果我们观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大脑,探寻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极端的世界中。对他们来说,人与事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没有什么中间区域。他们如果欣赏或尊敬某人,就会将其升至一个非比寻常的标准,远超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尊敬。一旦他们对其感到失望,便将其从高处踢掉。他们同样以这样的严苛对待自己,犯下一个小错误便会想:我是一个无用的人。 如果只需打一个响指,就能奇迹般地体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感受,你会感到铺天盖地的自我厌恶、对被抛弃的恐惧、无尽的空虚,还有易怒与压抑,而快乐和简单的满足感永远被抑制。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女性说:“边缘型人格障碍就像癌细胞一样渐渐蚕食我的身体、思维和灵魂。”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亲人、朋友、伴侣并非难以理解其行为,而是难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成因。 边缘型人格特征概括 对于边缘型人格似乎难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边缘型人格特点 易怒,情绪极端变化快 害怕孤独,但抵抗孤独方式不正确 自我厌恶,会因明显的小事过分责备自己 对他人也同样严苛,对人评价非好及坏,好的在心里被捧上天,坏的连看都不看一眼 容易空虚,但抵抗空虚的办法常常是靠欲望的释放 喜欢接近他人,但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将对方抛弃 边缘型人格似乎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在社会中处于边缘,不受人待见。但这并非边缘型人格患者所希望的那样,反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着强烈的社交联系欲望,只是这些欲望的满足不符合常人,有点急躁。他们不是希望这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了解自身悲哀的处境,但他们没有方法去改变现实;另一部分可能由于阅历及知识水平限制,无法察觉到自己处于病态,从而产生厌世心态 对待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关键原则摘录 想帮助别人先帮助自己                                   很多人许多年都在满足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人,不断地适应,以避免冲突。哪怕这样行得通,代价也太高了。如此下去,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庭成员往往遭受抑郁、孤立、无助、自尊低落、睡眠剥夺,甚至是身体疾病(尤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成年子女)                                                      你们关系的长远健康取决于你是否能顾及好你自己的需求,比如不要总待在一起、给彼此的爱设定边界、在边缘型人格障碍家人之外要有自己充实饱满的生活。                                        一味地给予根本无济于事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与我们相同,只是更夸张(上文提到边缘性人格障碍与常人想法十分不同于这里是否有矛盾? 3.一个人做出改变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两人的关系(如果你更多地采取主动,为自己做决策,关系中的平衡就会发生改变。) 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 以下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所使用的描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九大标准的简要描述: 1.对被抛弃有强烈恐惧,这种恐惧既包含真实情况下被抛弃,也包括想象中的被抛弃 (我觉得这对我最有启发,患者通常很关注细节,也就导致了,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可能被他们当做“事实”,因此与他们交往中必须小心谨慎,也就导致了他们与大多数人关系并不怎么好。( 2.有不堪回首的感情史,往往包括极端的行为与态度 3.缺乏自我 4.包含两种表现及以上的冲动行为和自毁行为(如物质滥用、自残、饮食紊乱) 5.自杀倾向大 6.情绪变化及易怒烦躁过于强烈、频繁 7.持续的空虚感 8.强烈的、不可控制的怒气 9.持续的疏离感 疑病患者 疑病患者基于自身感觉或征象,做出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因此产生疑虑、烦恼和恐惧。疑病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持有难以消除的成见。 标准一 ———对被抛弃的恐惧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害怕被抛弃,但边缘人格对此的恐惧程度远大于正常人。并且,大多数人只会在存在真正威胁时做出反应,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不仅对真实的威胁做出回应,还会对想象中的威胁做出回应。糟糕的是,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对一切抛弃的苗头都过分敏感。一旦发作起来,极端的恐惧表现很难平复下来。因为其根源在内部,而非外部。《从抛弃到治愈(The Journey from Abandonment to Healing)一书的作者苏珊·安德森(Susan Anderson)说: “抛弃是爱本身的遗失,是联结的断裂……有时它是过往的失去所遗留的伤痛。有时它是恐惧。有时它就像一个无形的障碍,阻碍我们建立新的联结、实现自己的潜能作家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插图]也许会说:“抛弃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体现,比如走出一道门、狠狠地摔电话。抛弃也许是情感上的距离感,或者是‘亲密’中填不满的真空。”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来说,抛弃不仅仅是抛弃而已,而是贬低其最珍视的信仰。“任何事都可能导致感情上的疏离。良好的亲密关系中,人应该学会容忍距离感(以及亲密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则很难做到,因为他们将距离感视作抛弃。这使其在爱的人、想要亲近的人面前,急切地保护自己。这样更加疏远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伴侣,使边缘人格者愈发感到被抛弃”             总结:边缘型人格是极其害怕被抛弃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一套防御机制,无论在现实中亦或是在患者想象中只要出现了对方可能会离开的端倪,患者会提前一步将ta抛弃“与其你先抛弃我,不如我先抛弃你”。由此我们也可以见到,患者生活其实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寄托与与别人的关系,来对抗孤独,另一方面确对他人的抛弃风声鹤唳。他们一直活在自我矛盾之中。于是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去相信他人,也要有勇气去面对他人的离去,和他人的距离感。 标准2:不稳定关系——在过于理想化与彻底贬低之间摇摆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将他人过于理想化或彻底贬低。这样的思维过程,叫作“分裂”(splitting),潜在危害很大,影响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亲密关系的方式。同理,这样的思维是关系中许多问题的潜在原因。 大多数人会将对某人的正面感受和负面感受相结合,找到一个中间点。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无法调和这两个方面。他们将他人拔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标准上,然后又在失望中将其贬低。他们认为他人要不就对自己衷心支持,要不就是存心找茬,所以只要一瞬间就能改变看法,而没有想过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位病人曾说:“深陷于边缘障碍中的时候,‘分裂’式思维就像是完完全全的现实转换——你记得自己之前的感受完全相反,但就是无法理解究竟为什么。就跟喝醉了似的,做了蠢事之后,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说:‘我到底在想什么?’” 这样的“分离”状态,也可能是他们情绪造成巨大波动的原因之一。一者,认为某人对自己很好能够满足自己要求时,就将他人视若神明,看见他们就满心欢喜。二者,一旦这个人做出某些没有满足与照顾到患者的行为,或者有些不检点行为便会被患者以严苛的态度对待,这个时候他对他是深恶痛绝的,也是难以忍受的。可是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这里提出我的愚见,即首先得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对于自己生命负有全部责任,你的快乐与不快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他人同样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并不存在谁一定要讨好谁,谁一定要满足谁,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去,以正确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而不是以他人是否满足了自己要求为依据。 标准3与标准7:不稳定的自我形象与空虚感(目前来看,我对于自我的形象仍然是不明确的,也是不自信的。) 在青春期,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还未完全形成。随着我们逐渐成熟,大多数人会形成稳定、真实的自我形象。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却无法如此。 总结:在这里患者对于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成长过程中没有想他人一样形成自己的牢固的形象,会更加纠结于别人的评价与评论,稍微一点不同的声音都能引发他们对自身的动摇与犹疑。 标准4:冲动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对小事情做出强烈反应。接着很突然地,感性便占据了上风,大脑掌控冲动的部分无法调节情感的强度。焦虑与抑郁引起冲动。焦虑程度合理、有良好冲动控制能力的人会说:‘我能做到的。我会好起来的。’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这样的克制。” 当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沮丧时,他们便无法忍受,无法仔细思考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这样的沮丧会立即演变为一场危机(这时通常会感受到头脑子有着一股子堵塞感,患者通常会有很多想法,在脑中反复上演着各路戏码,于是大脑变得很沉重,这个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了意志力去克服做出判断需要的阻力。) 标准5:自残与自杀 自残不是想死。自残的人只是想转移情感上的痛苦,想惩罚自己、麻木自己、缓解压力,想保持控制、表达愤怒、诉说痛苦。划伤好像会释放安多酚,安多酚是一种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能使人感觉良好。 (不一定所有患者都存在这些情况,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更可能是与其他心理疾病的结合) 标准6: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有以下三点: 对事情的感受过于强烈,远超过事情本身的严重程度 比起没有边缘障碍的人,强烈的情绪起伏过快  一旦引发强烈情绪,边缘型人格障碍者需要很长时间恢复正常情绪。 标准8:极端愤怒 比起普通的愤怒,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愤怒更吓人、更令人惊诧。只需要一点点可以感知的变化,这种愤怒就会爆发。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之所以愤怒如此强烈,有一部分是因为,语言无法让他人理解其感情之激烈与深厚。(的确,患者妄想用更大的音量更愤怒的表情使对方听懂自己的需求,这可能来源于父母小时候对于患者需求关注不足,以致患者需要通过这样突进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体上,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时就好像说的是不同的语言。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极端愤怒,成了抒发即时需求的一种途径——好似一种求救呼叫。另一种解释是:依赖性导致愤怒。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感到,别人有能力定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来说,更难的是,他人可以给予爱,也可以在一瞬间收回这样的爱。所以说,别人小小的动作,就能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感觉良好或者完全失控。(被依赖者的一举一动能够深刻影响患者行为) 标准9:分离(dissociation) 所谓分离,就是使人感到好像在自己身体之外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会显得陌生。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无意识中反复地阅读同一段话,或者在开车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英里前[插图]就该右转了。这在心理学上就叫作“分离”。 更加关注精神世界以外的现实世界,可以帮助减少这种现象,方法比如,在大脑中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物体:我的冰茶放在这,在一个蓝色的玻璃面上,里面有三个冰块。 爱丽丝(Alice)是一位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她解释说道: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许多时间都处于一种神志不清的状态,头脑一片混乱,现实世界就像离得很远。有时我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在一种大脑空白的状况下度过。有时,甚至在工作中,我都完全沉浸在情绪中,心思并不在工作上。”(可以说是很真实患者的自我写照了) 解释边缘型人格的综合方法 要想更好地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并实际观察,我们需要统一、综合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归为三类: 控制思考的特征; 控制感受的特征; 控制行为的特征。 思考的特征 分裂是主要的认知缺陷,其他的认知扭曲[插图]都排在其后 认知扭曲是一种思维的错误,造成了人类信息处理过程困难,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认知塑造我们的现实,决定我们如何应对他人、应对不同的情境,认知是自动的、习惯成自然的、无形的。需要注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应对认知扭曲。但正如下面的表格所示,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来说,认知扭曲会极端得多 感觉的特征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与感受、情绪有关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有:强烈的愤怒、易怒、恐惧被抛弃、持续的巨大空虚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情绪的类别与其他人的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情绪的强烈程度。如果说常人的情绪区间是从1(极端负面感受)到10(非常正面的感受)的话,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情绪区间便是不可思议的从0到11。 羞耻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标志,他们感到渺小、无能。一个时常感到羞耻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没有价值——而且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仅仅因为自己的存在。 行为受影响 “不稳定、情绪强烈的人际关系,其特征便是极端理想化或彻底贬低。” 既然边缘型人格障碍是起源于认知扭曲感受偏差,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呢 其他边缘型人格障碍 不讲真话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可能会故意说谎(正如每一个人都会偶尔故意说谎),但也可能会无意识地说谎,或者有意无意地说谎。久而久之,谎言说得多了就变成了真实。有一些话语与其说是谎言,不若说是夸大了一些事实。当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处于压力之下时,说谎会更频繁。下面是说谎的一些目的: 当某件事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者脸上无光、感到羞耻时,他们会为了转移羞耻感而说谎。安吉林·米勒(Angelyn Miller)说:“感觉自己没有价值的人认为,不管真话还是假话,自己必须把所有话都说对,才能展现出与自己内在不同的、更好的形象。懂得自尊的人,并不会感到自己必须伪装,如果犯了错,他们对价值的看法让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深知,每个人都会犯错[插图]。” 减轻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恐惧,因为真相会使其排斥边缘型人格障碍者。 小题大做以吸引关注。 隐藏真实感受,以华丽的表象伪装。 在混乱的现实感中,帮助自己弄明白为什么某些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总结的很到位,但这些理由也正是普通人一般进行撒谎的理由,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会更加频繁的撒谎以掩盖某些或彰显某些东西    2.对控制的需求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想要控制事态、控制他人,才能使自己混乱的世界预知性更强、更好管理。尽管边缘障碍者对控制的感受很不理智,任何威胁到边缘障碍者控制感的事情,都会遭遇边缘障碍者的反抗。如果你拒绝顺其心意,或许会被指责夺走了控制权。当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想要设置一些界线,或者回应挑衅时(哪怕是以一种理智、健康的方式),这样的情况就会频繁发生。 当危机刚过去,有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克里斯(Chris)有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女友特里(Terry),他给特里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解释自己为何与她分手,信中写道: “你觉得自己有权对别人充满敌意,恶劣对待他人。但如果别人也不善待你,对你生气、回敬你,你就觉得这更加证明了,你从一开始就不该对别人好。你就是这样反复对待我的,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对我口不择言,我生气了,你却拒绝承认任何错误。” 回顾过去,有的人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可他们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下一次出现相同的情况,他们还是感到必须要这样做似的。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 这也说明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其认知扭曲与感受的偏差。他们没有意识到不讲真话一旦其实并不能修葺自己的形象或是减少对方对自己的厌恶或排斥,反而更加会激起对方厌恶,使自己形象败坏,应该意识到任何成熟正常的人都不会拿捏着别人过错不放,任何人都会产生错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完全控制别人是基本不可能的,会遭到他人反抗,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需要消弭掉这种自我中心感才能更好的处事为人。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类型 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两种类型:普通的低功能边缘型人格障碍与隐藏的高功能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两种类型有一些交集。你身边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是哪种类型,决定了你面临的问题。直白地说,第一种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寻求心理治疗,第二种会导致他人寻求心理治疗(见下一张图表)。 低功能边缘型人格障碍(即这类人格障碍会明显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1.通常通过损害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痛苦,如自残、自杀。此类行为称为内化[插图](Acting in)。 2.知道自己有问题,并急切寻求心理健康医疗体系内的治疗,有的还为了自身安全住院。 3.日常工作生活困难,甚至可能被政府列为心理残疾。这便是所谓“低功能”。 4.如果同时还有其他障碍,如饮食紊乱或药物乱用,则该情况非常严重,应寻求专业治疗。 5.家庭成员最大的挑战包括:寻找适合的治疗;处理危机(尤其是自杀);愧疚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父母则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独自生活。(怎么将低功能人格障碍与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疾病区别开来呢?) 隐藏的高功能边缘型人格障碍 有以下特点 1.否认自己有任何问题,哪怕再小的问题都否认。声称任何关系中的困难,都是他人导致的。 2.拒绝寻求帮助,除非有人威胁结束关系。 3.处理痛苦的方式是发泄愤怒,并指责家庭成员应为(存在或想象的)问题负责。 4.外表傲慢、自信,以隐藏极低的自尊心,自尊心问题真正导致了其内在的混乱。通常在工作中表现正常,只会亲近的人有攻击性行为。(这样的人更在乎“面子”,而忽略了与他人的感情) 5.若同时有其他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同样存在高功能患者,如自恋型人格障碍 6.家庭成员最大的困难在于:应对一些口头上情感上,甚至肢体上的虐待。且边缘型人格障碍会对自己孩子造成影响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疯狂地找寻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逃避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层又一层的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会导致自我认知不稳定。所以,这些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不能认识到,自己需要帮助。对他们来说,生活本就是一直以来的这个样子。经历的痛苦、问题、折磨是其他每一个人的错误和责任。许多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缺乏一些理解,或者说没有这样一种自知,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需要帮助[插图]。”(根据读者评论,自我认知与情绪有着关联,不过我觉得其内在是低自尊——低自尊导致自我认知不稳定,自我认知不稳定导致情绪大起大落。另外我也认为其发展过程为:认知扭曲——不合理需求——预感失败——建立保护机制——逃避痛苦。另外长期的如此生活更好使患者确信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青少年病患 青少年时期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与成年人的差别不大:自残(包括穿孔)、物质滥用、滥交、愤怒(尤其是在想法不能得逞的时候)、过于理想化与彻底贬低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自杀念头与自杀尝试。(目前临床上的疗法为陪同支持疗法,有规律的,持续的陪伴,关怀成长。)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邓若兰
    推荐

    真的是非常好看的一本书,讲通了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在想法,也提供给非边缘性人格的人一些拯救自己的方法。若果当一个陷入极端痛苦的感情中时,可以选择看这本书。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暂时没法销户
    推荐

    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本性进行的阅读。或许是已然自知的状态下又开始本能逃避,如果决定至此完全丧失对亲密关系的辩护与介入,是不是就可以跳脱这层障碍的界限,去寻到生命中更为可贵的东西。 ps:在阅读完这本书后系统算法推荐的周国平老师的那本蓝皮书,对比看来实属讽刺……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miumiuyang
    推荐

    很好的了解了边缘性人格的特点,看清了,所以就理解了,理解了就解脱了,解脱了就可以想办法了,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处理办法,从爱出发,爱自己,爱我们的伴侣,爱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改变,用正确的方法。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推荐

    纯粹因为好奇打开的一本书,刚开始看,就把自己套进去了,“这不就是我吗?”这种想法强烈到不敢继续看下去。但看到后面发现,这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比较像是书中后半部分“边缘障碍者周围的人”,感觉还蛮深受其害的。 一直不知道怎么和这类型的人相处,感觉总是被他们莫名其妙的情绪牵着走,反倒弄得自己不开心,但从书中得到了不少实用建议。 最后,“造成痛苦的不是哪件事情,是我们寄托在事情上的价值判断”。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又见花开
    推荐

    边缘型障碍的情绪起伏很大,边界不清。从坚守自己的边界开始,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生活就会更美好。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Winny
    推荐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问题是恐惧被人排斥,自我价值感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激烈「你爱我,你不爱我」,呈现出比双相周期更频繁的情绪大起落,低落悲伤/愤怒冲动。 形成因素有基因(易抑郁等)、家庭环境(父母养育和家庭虐待)、同辈关系等,大脑损伤或发育不良能造成一定影响:大脑皮层影响思维认知,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影响情绪感知。 设立界限,和改善沟通方式,对边缘型障碍患者与家人的关系很有好处。 要坚定温和地维护自己的界限,不要愧疚,或者充满指责和攻击性。 沟通方式参考非暴力沟通,有意识地重塑患者对于情绪的认知「我要说一些/做xx,你可能会不太高兴」。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幸福的生活。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我是喵啊呜
    推荐

    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以前读过这本书,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批注。 我为什么会完全忘了自己读过,还津津有味地读第二遍? 我想了想,回忆起第一遍时我是作为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去读的,为了找到应对儿子的办法,是的,当时我认为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多年来我已无计可施,试图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点启发。 然而这一次读,我惊讶地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我全部符合,甚至比儿子更明显,症状更严重。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写给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看的,是写给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看的,准确地说,是教给生活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者身边的人,应该如何帮助他们,陪伴他们,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不被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所绑架,变成痛苦的拯救者。 绕了一大圈,也就是说,我第一次读的时候,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我是正常人,我要学习怎么和不正常人相处。 现在读,则变成我才是那个不正常的,我周围的人才更应该读这本书,来找到应对我的办法。 由此,也看出这本书的一个不够全面的地方,它把人群简单划分成正常和不正常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但是没有深入探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像我这种集正常与不正常于一身的人。 我自己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在面对另一个边缘型时,我却不得不扮演非边缘型的拯救者的角色,并为此充分感受到书中所写那些拯救者面临的痛苦。也就是说,我得到了双重痛苦。 书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教拯救者如何摆脱痛苦,如何与疯子相处,拯救者本来是没有那么多人格障碍的痛苦的,但是在拯救的过程中很可能把自己带入人格障碍的泥沼,使一个家庭内部的人格障碍患者由一个变成两个。 因此,书中那些方法给得很模糊,既可以让非人格障碍的拯救者好起来,同样也可以用在被拯救的人格障碍患者身上,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程度不同而已。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是走到了极端的那一群。 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大的特征是极其害怕被抛弃,就像被抛到水中的溺水者一样,死死抓住来救自己的人,但是又不相信这个人,因而无法放松地让对方把自己带上去,除非救人者自身有强大的体能和意志力,大多数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溺水者沉下去。 而对于我这个后知后觉的落水者来说,一天没有原谅抛弃我的人,就一天不得上岸。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提高专注力的45个超实用技巧
    毋执
    推荐

    作为一个第一次了解bpd的人来说,本书有两个方面展开。 从边缘障碍者本身的特征,发病特性,可以治疗的方向这第一方面,和围绕边缘障碍者周围有亲密关系的受到影响较大的非边缘障碍者如何建立自己的界限,怎么样更好的保护自己以及帮助自己有亲密关系的边缘障碍者给予了方法论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本人没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周围的亲密关系也没有。但是很多事物就是一个物极必反的倾向。哪怕没有达到障碍这种严重的程度。但或多或少我们都能从本书中找到自己或者周围亲密关系的一些边缘性障碍的特质倾向。这时候掌握一些更好的沟通技巧以及更好的善待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也是极其重要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