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曾就是人们口中最“老好人”。并不是我没有主见,或者我不想拒绝,而是我很害怕与人争执,在那种紧张的情况下,我没办法保持冷静,大概率会大脑一片空白。所以,多数时候,我会点头赞同,这样可以减少与人对话的时间。久而久之,我成了“好人”,因为榄下一篮子事儿,自然少了与人交流,自我感觉很累。累并快乐吗?不存在的,渐渐地我会怀疑自己,我真的是“好人”吗?这些事并不少我心甘情愿做的,其实我也想坐下来休息一下,玩玩手机,翻翻书。这本书给了我勇气,纠正了我“大无畏自我牺牲精神是高尚的”这种观念。众生皆苦,赠人玫瑰之前,我得先种下玫瑰。
在一切关系中,努力去看清自己的位置,诚实坦诚的对待自己,就会找到通往美好的大门[微笑]
听完书籍,我想用后记的短文推荐这本书,许多的话都是我在听书时想表达的观点。 对很多人来说,情感勒索都不是一种陌生体验,甚至有不少人听说过这个概念。情感勒索的阴影,常常在当事人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渗透进亲子、婚恋以及其他类型的亲近关系,成为用来索取时间、精力和关爱的扭曲手段。情感勒索的双方都对其负有责任,因为情感勒索的发生,是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福沃德认为,情感勒索的危害性并不在于受害者实际上答应了勒索者的什么要求,而在于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损失——一段健康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基础上,否则对双方都是有害的。 如果你在生活中饱受情感勒索的纠缠,本书能教你如何科学、理性地终止亲近的人对你的伤害;如果你享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本书能为你打一剂预防针,告诉你如何迅速识别可能危害你完整自我的行为。
读后感 首先,这是一本揭露现实的书,现实就是,避免自己受伤。提出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情感勒索,这个新名词,本身毫无恶意,但应用起来,却充满了虐与被虐感受,让人欲罢不能。 不解释那么多,仅对本书做一个延展说明。 两大块儿,第一认识情感勒索;第二处理情感勒索。 认识它,就要从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考虑。这个过程有个前置件,先要排除你是一个情感勒索者。才会有以下的推进步骤。 当你是一个情感勒索者,自行改正。 当你厌恶一个情感勒索者,那么好的,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情感勒索者的起因,是有利可图,如何理解?不难,情感勒索者本人就是一个病人,一个精神或物质的残疾人,之所以他们执行这一手段,是因为他们通过这么做,满足他个人的所需罢了。 经过就是纠缠不清,要不两权相害取其轻,要么冤冤相报何时了,要么止损。 结果,要么妥协继续煎熬,要止损提高。 下面进行第二块,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个情感勒索问题呢? 好的,相信你读到这已然认识了情感勒索的缘由。进一步说,处理情感勒索的问题,无外乎和处理其他问题大同小异。 我们都要站在正义的立场和角度,分析问题利弊,以及处理问题方式选择利弊,达到什么效果的利弊,毕竟小学生才分好坏,成年人只讲利弊。 好的,现在,我就默认你的思想没问题,你的三观没问题,你是一个纯粹的受害者。 那么想要和情感勒索者怎么交锋呢? 引用。 1、非防御性的沟通。 我的理解: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果断而婉转的拒绝,但不要给人造成伤害,说清楚点,我本将心向明月就好,不管明月照什么沟什么渠。 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对个人来说也要有一定的修养境界。 2、化敌为友 妥协的异化,这也是沟通顺畅的好的结果。 3、条件交换 方式方法,有条件的应允,采用这种方法就已经说明情感勒索者是不对的,或者对他进行反施压,令他知难而退,抑或达到中和自己的伤害的效果。 4、运用幽默 成败与否,都无所谓,做人嘛,最要紧的是开心,不能坏了心情。超脱大度些,也不妨运用一下共情心理,巧妙的对待问题。 最后,祝大家都有梦可栖,以梦为马,仗剑走天涯。 在人生的道路上,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故事,小插曲,that happened,let itbe.
“我这是为了你好啊。”这话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反正我小时候是没少听,长大后也没少说。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群体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消融了个体边界,界限的模糊使得我们更容易沉浸于关系迷雾中。不断上演情感勒索的戏码。 不过,就像双人舞一样,情感勒索不是独角戏,如果没有另一方的主动参与,情感勒索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你情我愿”是情感勒索的重要元素,毕竟这就是一场心理交易。所以,情感勒索的双方都对其负有责任,这是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情感勒索者而言,万变不离其宗的套路就是声称“你这样做就是为了伤害我,你一点也不关心我的感受”。这些观念是在忧虑和缺乏安全感的长期状态中养成并通过强硬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受害者而言,这些心理弱点主要有: ● 过度需要他人认可 ● 过分害怕他人生气 ● 不计代价维持和平 ● 容易为他人负过多责任 ● 频繁质疑自我 当这些心理弱点混合勒索者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演变成了恐惧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在这样的心理高压之下,使得我们越过了正常的思考过程,从而答应勒索者提供的有损我们的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当被勒索者向压力或不适的感受屈服后,就是对对方的行为进行了正强化,是在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奖励。实际情况是,每次我们让某人侵害我们的尊严和完整自我,都是在帮助他们伤害我们自己。 情感勒索的危害性并不在于受害者实际上答应了勒索者的什么要求,而在于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损失——一段健康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基础上,否则对双方都是有害的。 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指出,想逃离情感勒索者的心理攻势,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个事实:虽然所有的情感勒索看来都由你而起,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却跟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相反,这些举动都来自情感勒索者不安定的内心,是情感勒索者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做出的。 记得缩写为SOS的这三个简单的步骤: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和制定策略(strategize)。 作者指出,不再坐等别人的改变,转而从改变自我行为着手,奇迹才会真的发生。 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以一个问题作比: “怎样才可以放下烫手的山竽?” “痛够了。” 所以,实际的可能是,只有当我们因为某个行为受够了苦头的时候,改变才可能真正发生。
情感勒索者从不会放弃责任感的考验,他们会不断强调自己牺牲了多少,为对方做了什么,然后要求对方回报他们,甚至用上宗教及社会传统来强调这些论点。 比如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说法: 孝顺的女儿就应该多陪陪母亲; 我为这个家做牛做马,而你们只需要在我回家时好好待着,连这样都不行吗? 你要尊敬(服从)你的父亲。 所有超出了自尊与自我关怀的“责任感”,都要打个问号,警惕你的不忍、愧疚、自责最终成为勒索者利用你的把柄。 一旦无法满足勒索者的要求,他们将会以爱的名义来进行威胁。当你越是在乎某种联结,也越是怕被抛弃的无助和孤独。 勒索是一步步蚕食受害者的自尊心和原则的。 在边界不明晰的关系中长大的姑娘,很难表达自己最本真的诉求。很难不被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信条所绑架的。 如果发现了情感勒索的苗头,请果断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最可怕的是身份转换,被勒索的人在与勒索者缠斗中,也成了情感勒索者,那会使你对任何关系失去应有的信任。
情感勒索,也是中文语境里的情感绑架,最常出现在密切的人际关系中。本书无疑很有权威性,但是面对着现代人生活的繁复多变,东西文化的交融汇聚,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制约,心理咨询的触角鞭长莫及,够得到的是冰山一角吧。 中国传统有孝道,即可牺牲自身孝敬父母,如今又被大肆宣扬奉为精神遗产。雷锋叔叔曾是行为典范,仍然活在跨世纪的道德记忆里。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倡导一切从自己出发,已经成为全世界有志青年成功路上的不二法门。心理学不同道门上又刮来一阵提倡“共情”的呼声,好似来了个“左倾翻案风”,我们刚刚对自己坚定地说要活出自我不要为别人活。 奋斗不止,矛盾不断。只叹心理问题放在大一点的框架里看,是剪不断,理还乱。
一段好的关系应该是,相处不累,互相尊重,自由且信任。分开时能享受独处的乐趣,相聚时能好好珍惜当下!
情感勒索很难识别,让被勒索者非常苦恼却觉得似乎自己也有责任。觉得这本书表述的观点,跟《煤气灯效应》有所相似,那就是,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情感勒索一个双人舞,任何一方都可以主动停止这个过程。被勒索者的反应,教会了勒索者如何实施情感勒索。只要被勒索者意识到,并且逐渐削弱这种反应,情感勒索就不会奏效。无效就不会被不断重复。 情感勒索者,常常利用亲密伴侣的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同时,情感勒索者自己内心深处是有着深深的恐惧的,所以才要步步为营,生怕一旦失误就“失去所有一切”。情感勒索的关系逐渐变味,已经不再是标榜的“爱”了。 良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呢?那就是“拒绝”就是“拒绝”本身,良好的关系并不会因此而破裂。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以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很值得借鉴。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爱和独立的人,而不会被情感操控的人。
一段健康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基础上,否则对双方都是有害的。 “情感勒索”是一种“你情我愿”态度去应付一些有关伦理、道德及心理方面的重要问题,陷于“情感勒索”人们也是一种害怕改变的态度,“变”,说之容易,做之困难,确实如此,即使我们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可还是暗自告诉自己这样就好,导致危机来临才觉得要“变”,就如《四世同堂》中北平众多人面临的危机的态度… 面对情感勒索,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本书会赋予你勇气,也会告诉你方法。合理的说“不”,懂得什么是自己所需,懂得给自己鼓劲,懂得沟通、倾听,你也可以把关系处理恰到好处。 快乐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唯有积极去创造温馨的关系,快乐才属于我们。 另:这是一本特别详细的书,读之会有代入感,去对照自己身边的人,以及寻找到应对的方法。
是为了好朋友的情感困惑而翻开这本书的。这么说好像也不太对,进一步详细说来,大概是因为她向我倾诉情感问题,使得我对于她在亲密关系中较为畸形的状态的形成原因感到困惑。为了给她也给自己解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读完了本书。 我对于情感勒索可以说并无经历,单就爱情方面来说,前后遇到的都是单纯可爱善良纯粹的人,相处融洽;生活中,父母家人也都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友情里,也不曾遇过类似的情况。对此十分感恩。但是本书中描写的各类情况,甚至也让我觉得真实和贴切,完全是因为好朋友对我进行的转述,她男友的所做所为完全符合其中的一种类型。 阅读初期,我大量做笔记,并且试图分享给她,告诉她这是一本可以对症下药的不可多得的良书,劝她一定要看。但是她只是发个无奈并且笑哭的表情不说话。而后再分享时,她就直接拒绝道,说她是不会看的。也对,有时当事人就是痛并快乐着。在那样一种状态里,她的某一种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她反倒不愿意从那迷雾的荆棘中出来,哪怕已经遍体鳞伤了。于是,本书的后半段,便成为了我这个旁观者的自娱自乐。 对于本书的读后感,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part来说: 其一,在亲密关系中,应该试着学着做到以一个客观抽离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处的关系。人处于愤怒、悲伤等情绪的笼罩下时,往往不能够正确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相反地,只能沉浸在自己对于情绪的感受中,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从文中得出结论的是,不论是情感勒索者还是被勒索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就是每个人立场不同,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你会觉得难以置信的是,甚至勒索者也对自己施暴的角色浑然不觉。如果此时有一方能够短暂地从双方争执的戏码中抽离,退一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两者的争执,就会发现,大家不过都是害怕因为太在乎太爱对方而受到伤害,口不择言地说出一些带有保护色的话来防御自己脆弱的内心以及无意识地发起攻击。只要看到这一点,不再回到自己原本在演的疯狂角色,我觉得,闹剧大概可以逐渐收场了。 其二,维护自己的人格完整性。对文中提及的多种情感勒索方式以及诸多真实案例归纳来说,不论对方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勒索者,能够发起勒索,正是因为被勒索者身上存在的弱点。对我的好朋友来说,我们在谈话中推测,正是因为其父母在其幼年时期没有对其有充分爱意的表达,使得其对于被爱的感受出现了偏差,她觉得男友超乎常人的愤怒也更是因为对她的在乎,这一点,与童年父母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她也实际上十分享受男友的极度控制欲和暴躁,这也是她并不想改变现状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对此我想说的是,作为已经成年的我们,在发现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时,应该及时求助心理医生或是进行积极地自我梳理,再用父母的无意识过错指责父母或是继续惩罚自己都不是一个好的应对方式。发现“被勒索”的源头应该及时处理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整性,成为独立、健康、自主的人,方能推动各方面关系的良性发展。 其三,文中作者提及的自我改变方法应该是确有效果的。即便我不能遇到文中的情形,但是某些应对恐惧的自我疗法十分有用:比如“拒绝签收负能量包裹”、比如面对恐惧时观想自己最接近纯粹快乐的场景,等等。使得我也受益良多。希望真正遇到文中情况的朋友们,可以好好践行,继续加油(ง •̀_•́)ง 与一本好书说分手时总是会觉得不舍,然而相遇分离本就是人生常事。淘到一本好书,就像从书海游上岸,于岸边的大树下细细读完,是时候再回到书海遨游了。感谢诸多作家的呕心沥血,你们都是最伟大的慈善家呀。谁说只有付出金钱救济贫苦百姓的人才是在做慈善呢,把众多群众从生活的苦海里解救出来,也是极大的善事啊。
回家吧 当你能冲破迷雾,拒绝情绪虐待,那种生活恢复正常的美好感觉就会回来了。从前占据你心中的困窘与自责,也将被一种自信与自尊的全新感受取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她的畅销书《情感勒索》中这样形容情感勒索:“是的,大部分的情感勒索是很难察觉的,而且常出现在那些看似和谐、美好的关系中。我们知道对方最美好时刻的模样,以信的愉快记忆也掩盖了似乎有些不对劲的感觉。直到情感勒索的阴影渐渐浮出水面,悄悄越过了原先的安全界线;之前尚能接受的相处模式逐渐改变,开始夹杂了一些不得不为之的妥协。” 简单来说,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或工作环境中,开始觉得心中压抑、不满,但又不得妥协的时候,毫无疑问,我们受到了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者利用我们的恐惧感、责任感和负罪感来对我们施压,直到我们妥协。 欲知对策,阅读最后一章即可。
每天读一点,很久才读完的一本书,这本书发现的有点晚,应该早点读,[可爱],我在分析自己是勒索者还是被勒索,或许都是
《情感勒索》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