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Huang Hui
    推荐

    《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是我人生中翻译的第一本20万字以上的英文书籍。我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尝试,是因为从第一眼看到的那刻起就真心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我坚信本书的内容能够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热爱学习的人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本书中的方法只要合理运用,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一定能大受裨益。所以,我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够把这阳光般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安宁-Merlin Steward 笔名-宁溪
    推荐

    第三循环完成:画思维导图。 第四循环也完成了:重温主要概念。 我的“学习学”整个大体系马上就要研究了四遍啦!很快就能形成我的战略成长图,完善我的战术工具箱体系,打造我的完整策略。然后就要不断去尝试活学活用[呲牙][呲牙]

  •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推荐

    还可以吧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人类认知与学习”博士,教授科目“核心学习机制”。没看过其他学习类书的话,这本书值得看,比那本《学习之道》好多了(《学习之道》真是小朋友看着玩儿的😓) 【内容】经过科学验证的26个学习法则 【使用方法】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工具书,26个学习法则可以全面学,可以挑着看,组合着用。已经熟知的学习方法,可以粗略看一下印证自己的知识;听过但不太了解的学习方法,可以仔细阅读,纠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第一次听说的学习方法,可以稍微研究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用得上 学了些新词: 1.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 2.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干扰/阻碍作用 3.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在集体中被接纳、被重视、被包容的感觉。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人类活动中会因各种原因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一旦形成,个人就有了“我是否属于该群体”的问题。如果缺乏归属感,参与感降低,焦虑情绪增加,人会变得消极。 4. 【感觉(sensation)】是人们对某个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5. 【知觉/认知(perception)】是人们对[感觉到的信息]加工和解释后,得出的对事物的整体性理解。 6.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临时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过程。人们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一般情况下,人能同时记住并处理的信息大约是7条。对应:长期记忆。 7.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对过去经验“有意识”的记忆过程。 8.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记忆过程,比如多次经历一件事后,无意识学会的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 9.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10. 【情景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由当下所处环境引发的兴趣。是短暂、稍纵即逝的。如果场景不复存在,兴趣也会慢慢消失 11. 【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持久的兴趣。** 情景兴趣的转化:提供配套的重组学习资源,可以将情景兴趣转化为个人兴趣。 12. 【镜像神经元】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法则笔记 原26个法则是按照首字母排序的,可能是为了凑26个字母顺序排序的特点,但法则明显类别混乱,有些是知识理解方法,有些是习惯培养方法。我重新按照类别排序做笔记,不考虑名词首字母。只挑了16个,剩下的实在是没有耐心做笔记了,到处都看过太多次了。 <理解类> 法则1:归纳类比 【原理】通过类比一些[表面特征]不同的事物,挖掘他们之间相似的[深层结构]、[共通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换汤不换药”中的“药”) 【如何运用】(1)在向人们解释新观点的时候,把它类比成一个人们熟悉的例子;(2)提供2个或更多类比事例,让学习者自己探索规律。(对老师的启发: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谜底,而是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时间,自己去发现和总结知识。老师的任务:精选例子,多给例子,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法则运用效果】(1)对知识/规律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2)能够将知识/规律进行“正迁移”,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 法则2:对比 【原理】通过对比,注意到“何为重点”,训练辨别能力,进而促进理解、记忆、应用。 ★★ 普通人和专家的区别:普通人对一个知识领域的了解仅在基础层面,专家则了解且能辨识细分领域; ★★ “学习一件事物“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学习它“不是什么”。而很多老师的观点却是“想让学生记住什么,就一遍遍重复什么”,效果往往不佳。 【如何运用】(1)老师:在教授新的概念时,提供正面例子+反面例子,突出想要让学生发现的重点,让学生在对比和辨别中看到“重点”、注意到关键的细节;(2)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去考考别人。 【法则运用效果】全面理解,学会运用。(学生有时一个原理不会用,不是因为不记得,而是没有学会分辨何时用)。 法则3:自我解读 【原理】通过[积极解读]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放慢速度,思考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动脑”阅读。涉及“元认知”,主动计划和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把学习内容给自己讲解一遍。 【如何运用】在自学中应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模型的构建进展。一些方法:(1)用自己的话表达;(2)强调“为什么”和“怎么做”,不只是“是什么”;(3)新旧知识的关联 【法则运用效果】深度思考能力,完善的思维模型。 法则4:实践体验 【原理】通过身体的“运动感知能力”,获得初体验,激发好奇心,理解抽象的概念。(“找感觉”) 【如何运用】每种学习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都需要单独设计。 · 数学:需要的运动感知体验主要是视觉上的 · 科学:需要的感知体验要视觉+亲身感受 【法则运用效果】用身体感知的智慧,为抽象的文字、符号赋予含义。 法则5:动手创造 【原理】学习方法:创造“可与人分享的成果” · 马克思:构建人格的两股巨大力量①占有/获得 ② 生产/创造 我们都试图在世界上创造表达自己,在这个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 原理1:创造自主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得到反馈 · 原理2:创造能激发兴趣 ★“情景兴趣”→“个人兴趣” 【如何运用】需要的4个条件:① 合适的学习目标 ② 充足的学习资源 ③ 多次反馈与修改的机会 ④ 鼓励原创与支持交流的社交环境 【法则运用效果】① 加深知识理解,并实践知识;② 培养个人兴趣,获得他人的认同; ③ 培养面对失败的心态。 法则6:观察 【原理】①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 ② 心理理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能够认识并理解,由此做出相应的行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学习,无人指导,无人解释,全靠自己观察和琢磨。 【如何运用】(1)适用场景:① 情感反应 ② 社会价值 ③ 直观的步骤型技能 ④试错成本高的学习内容(2)运用注意事项:① 提高学习者对榜样的注意力,这个榜样必须很厉害;② 提高学习着观察和分析行为的能力,复杂问题要分解简单化;③ 提高学习者模仿的积极性:榜样给予简介奖励 ④ 要让学习者了解所模仿行为的背后逻辑与目的,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观察学习。 【法则运用效果】极佳的自学方法/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容的教授方法。 法则7:参与 【原理】亲身参加一项活动,并在高手/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初步学会,再放手开始自学。强调开始学习一项全新任务时别人的帮助点播作用。 **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更有能力的同伴子倒下解决问日的潜能]之间的差距。在此区域内,学习者只需要获得一点来自他人的帮助,就能上手。 【如何运用】① 找到实践社群/老师或家长为孩子创造学习氛围;② 社交调解:找到可以帮助学习者的人(知识渊博/有经验/专业)③ 辅助过程 【法则运用效果】学习者从需要帮助到可以独立学习。(类似于初学自行车,从三轮到两轮的过程) 法则8:问题驱动 【原理】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原理① 好奇心 ② 解决复杂问题(层次丰满、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锻炼综合能力 【如何运用】① 提出优质的问题(优质:开放性,有现实意义)② 教师角色转变: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搜寻评估整合信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法则运用效果】处理应用性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明确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学会触类旁通。 法则9:以教促学 【原理】利用教导别人时萌生的责任感,提升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如何运用】三步:教学准备,实际教学,观察学习者的表现 法则10:想像玩耍 【原理】脑中创造虚拟世界,设想情景,假设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何运用】角色扮演 法则11:适时讲解 【原理】老师先铺垫体验,帮助学生积累“先前知识”,做好铺垫热好身,再精准地讲解知识。 【如何运用】① 以问题为载体 ② 指向性精确(其实就相当于精准的课堂引入) <记忆类> 法则12:详细阐述 【原理】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和“已经牢固的知识架构”关联起来, 巩固加深记忆。 ★★ 一条有关记忆的黄金定律:机械式一遍遍重复只能形成“短期记忆”,如果将知识与已有知识关联起来,就能创造长期记忆。 ★★ 两种记忆系统: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如何运用】三种方法:(1)准确且相关的知识解释;② 知识组块化 ③ 与结构清晰的知识相关联/融合 【法则运用效果】辅助记忆,增强记忆。 法则13:生成 【原理】依靠回忆来强化记忆。牢固长期记忆的养成,就像肌肉的锻炼和生长过程。原理:① 目标记忆是学习者自己生成的(不是被动阅读的)② 记忆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能集中突击。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长期记忆种调动一部分信息来组成完整的信息。*间隔效应 【如何运用】① 扩展式训练(会议内容由少到多,一轮一轮)②目标与线索呼唤练习(比如看词说义→看义说词) ③ 注意时间间隔,分散练习好于集中练习。 <整体方法/习惯类> 法则14:精修勤练/刻意练习 【原理】 · 将精力投入更具体地技能训练,而非机械式重复。 · 各行各业修炼之路的2个共通原理:(1)1w小时精通原理(2)练习效果取决于投入时间的长短+投入精力的质量 · 2种认知原理:(1)组块化:零散的小块信息→大快的信息单元(使工作记忆处理更高效) (2)知识重组:对知识重新归类 【如何运用】设定目标,精确任务(找到针对性)、建立反馈机制、劳逸结合、学习动力(奖励) 【法则运用效果】(尤其适用于学习的瓶颈期)降低干扰,提高效率 法则15:反馈 【原理】有效的反馈可以纠正学习过程。 【如何运用】优质反馈需要做到:具体准确,时机恰当,易于理解,不丢面子,存在改进空间 法则16:归属感:消除焦虑,融入集体 【原理】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一个学习组织中,一个人越有归属感,状态越好,学习效果越好。(归属感弱→参与感低,焦虑→消极情绪) 【如何运用】两种干预方法:(1)改变人们对归属感的认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自己的定位(2)改变组织环境。干预时机:人们面临挑战/需要克服困难时,最有效。 【启示】(1)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一定要营造好的氛围,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归属感,调度学习积极性;(2)作为学生,要开放自己的价值观,乐观地看待自己在各种组织中的角色,正确认识自己的归属感。

  •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且听风吟🐳
    推荐

    这是我全程认真阅读的一本学习方法书籍,感觉真的是一本在学习上指点迷津的好书籍,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学习不再那么吃力,轻轻松松找到窍门,成功人士的成功,绝对不仅仅是努力,更多的是方法。 加油

  •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
    微生俊潇
    推荐

    类比:用熟悉的知识来解构新知识,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深层次理解记忆。 归属感:避免刻板印象,在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接纳来自个体的差异的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于环境的安全感缺失,快速融入群体。 对比组合:可以提升学习者对特征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提高对知识理解的精度,抓住重点,增强知识的可用性 刻意练习:突破现有水平,保持投入的精力质量,从固化到僵化,再到活化。外显记忆有意识学习,内显记忆无意识学习巩固技能。精修勤练将技巧和概念自动化,执行起来可以更快、更准、更稳定,花费更少精力。这可以让人们看到活动中的新规律,释放出更多认知资源来尝试更复杂的任务。另外,精修勤练可以重组一个领域的知识。 详细阐释:利用已有的熟悉、生动经验,对要学习的新材料进行人为的、有意义的主动添加的一种学习策略。 反馈:指出现实同目标的具体差异,指出对错,便于及时止损,做到具体准确,时机恰当,易于理解,不丢面子,存在改进空间。反馈不要同能力,天赋联系起来,那样容易自我否定。 自我生成:一种依靠回忆过程来强化记忆的学习技巧。利用间隔效应来减缓记忆衰退。扩展式练习:每次提示少一点儿,从记忆中回忆多一点儿。 实践体验:借助文字推理很难回答的问题,换作运动系统就迎刃而解了。把身体当成是一套具有感知力的运动系统,用来感知抽象的概念(具身认知) 想象玩耍:即模拟情景,角色扮演进行游戏,认知控制-对能够帮助达成选定目标的行为进行选择和监控。 适时讲解:帮助学习者先铺垫体验,再接受讲解的学习方法。铺垫注意以问题为载体和指向性准确。 学习与创新:学习注重知识效率,更要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初期应当着重强调创新的机会,而学习后期则应当专注于效率的提升。 倾听与分享:学习者协作五要素,共享注意力、倾听、共享、协调,以及换位思考。 动手创造:一种创作可与人分享成果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积累实战经验。创造主动性,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能带来实践知识,兴趣和认同以及应对失败的心态。 规范-培养学习“游戏规则”:通过公理性推导来得出结论和理解。“提问-回应-评价”(inquire-respond-evaluate,IRE)其中F(follow-up)代表进一步思考。 观察: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的过程涉及观看并模仿他人的行为与情绪反应,以及间接看到他人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参与-加入游戏,算我一个:通过亲身参加一项活动并从中学习的方法。通过参与社交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习者可以切身感受到学习目标、结果、方法,以及学习的意义。其首要挑战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帮助初学者迈出第一步。 问题驱动(式学习):也称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并对习得经验进行反思的一种教学方式。 奖励:指的就是在完成某项行为后所获得的称心如意的回报。分别有外部奖励塑造行为(主要为物质奖励),内部奖励促进持续投入(自我精神奖励), 自我解读:指的是人们通过积极解读学习内容来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通过把学习内容给自己讲解一遍的过程来加深理解。 以教促学:门徒效应,利用人们社会责任感,教学的过程能够提升老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边教边学、以教促学。 纠正误解-消除错误认知,修复正确逻辑:识别并取代错误的认知观念与思考方式。同化指的是人们将新信息融入当前想法的过程。顺应则指的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适应新信息的过程。证实性偏差就是人们希望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支持自己的某种想法,而非将其证伪。 可视化-梳理复杂信息的空间结构:可视化的关键在于整理信息与想法间的结构关系,并用视觉语言直观地表达出来。 参考样例:将步骤型的任务一步步示范出来,供学习者参考的学习方法。 激动兴奋:激动能够促进生理兴奋,从而帮助集中注意力并提升记忆效果。 我能行/自我胜任感:帮助学习者相信他们自己拥有成功的能力,从而勇敢面对挑战、坚持得更持久,并在失败面前更加坚韧不拔,愿意主动迎接更多挑战,直到实现更大的成就。 睡上一觉:睡眠能够帮助人们把短期记忆固化为长期记忆,并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知识融为一体。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