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无意识

自我与无意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自我与无意识
    邓若兰
    推荐

    emmmmmm写的还行吧………有一些方法论很有意思,但另一些观点比较难得到个人的解放

  • 自我与无意识
    Valkyrie
    推荐

    作为一个内向敏感者,实在是太容易自我否定了,尤其经常被拿去跟外向活跃的人比较,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变得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长此以往,习惯了这样否定自己,本真的自我就会退到角落里,我们变得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让我们开心、放松、享受生活,只是机械得过着每一天。 自我否定当然是不好的,我们也很清楚这一点,书中提供了如何走出自我否定的一些建议:不要无视自己,找到自己的需求;不要把优势和成绩看做理所当然,学会低调做事,安静的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与自我否定相对的优势则是自我探索。内向高敏者善于思索,喜欢安静的处理内部信息,把事情研究透彻。所以通常,内向高敏者往往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自我探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更善于从困境中学习,也会更快地走向成熟。 内向和外向只是两种不同的性格而已,没有优劣之分,不要被外界的偏见影响自己,谁说内向高敏者不可以拥有幸福的? 不,我们不仅可以幸福,还可以更幸福。

  • 自我与无意识
    失语君
    推荐

    这是一本实操的书,本质上是教会内向人士如何与外界商谈、拒绝以及帮助他们了解自身。 最后部分的拒绝方式很有用。 可不时温习。

  • 自我与无意识
    Rain
    推荐

    性格也很,方式也好。都是人社会性的一种属性,发扬其中让自己开心的部分,去继续塑造自我喜欢的自己。

  • 自我与无意识
    momo
    推荐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HSP性格与语言学、音韵学、符号学之间的联系,语言心理学的跨界问题,基于HSP性格对语言的独特把握。

  • 自我与无意识
    推荐

    如果你也是一个“内向型高敏感者“,可以翻一下这本书哦。这本书并不是什么系统性的人生指南,更像是来自同类人的一些分享和建议。 围绕内向高敏者如何自在地生活这一主题,本书第一卷就提出内向高敏者具有很好的能够帮助自身获得幸福生活的特质:善于分析、小心谨慎、坚韧不拔;而第二卷围绕内向高敏者更加具体的十大优势和相应的阴暗面进行分析。 读完发现,原来内向高敏者们也有这么多闪闪发光的特质。我更加确信,没有必要为了适应所谓的外向世界而否定和扭转自己的性格,借用一下作者的话,“在此生中,你的各种特质合在一起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你要做的,只是成为你自己,以自在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 自我与无意识
    抹香君
    推荐

    【对立性格中的平衡——《内向高敏者》读书分享】 当我无意间发现这本书,翻看目录时,就被惊讶到了。这本书,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作为一个内向而又敏感的人,不可否认,我有着谨慎、安静、逻辑性等优点。可是,又时常陷入孤僻、自我否定、易受刺激等困境之中。每一种人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可是,在这种复杂的性格里,喜欢反思与自省的我,却经常将矛头指向种种弱点,甚至放大种种弱点。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我也似乎在朝着期许的方向去转变。可是,这是满意的自己吗?这是期许的自己吗? 期许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首先需要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而认清自己,却和认清宇宙一样模糊、艰难。当我们用一个个词汇去描述自己时,何尝不是在管中窥豹?所以,我在《内向高敏者》这本书中看到对内向高敏者的全面描述时,才会兴奋而又惊讶。诚然,这全面的描述,依然无法全面地描述一个人,但它却提供了一份全面认清自己、检视自己的清单。 一、性格清单 从哲学的角度说,这个世界的奇特之处,就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在矛盾中存在着对立,更存在着关联。性格特征,亦是如斯。作者用10组对立而又关联的词汇,帮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己的大门。 谨慎——恐惧 专注——过于注重细节 自我探索——自我否定 善于倾听——易受刺激 安静——被动 独立——逃避 善于分析——过于理智 擅长写作——孤僻 持之以恒——固执 有同理心——害怕冲突 从通常的角度说,前面10个词语是优点,后面10个词语是缺点。下面,就从它们的定义中进一步认识这些性格。 二、内向高敏者的优势 1.谨慎:感知风险,评估风险。 2.专注:专注于一件事情。 3.自我探索:追求思考和交流的意义、深度和质量。 4.善于倾听:收集和处理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 5.安静:在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低调地寻求专注力,想办法放松,并寻根究底。 6.独立:按照自己的原则自主生活,能独自一人,也能给予他人独立自主的空间。 7.善于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复杂的构想和系统性的规划。 8.擅长写作:与口头表达相比,更喜欢、也更擅长书面表达。 9.持之以恒:拥有向内的力量,能长时间耐心地专注于某件事。 10.有同理心: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寻求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 三、内向高敏者的劣势 1.恐惧:过于小心,妨碍行动和决定。 2.过于注重细节:做事没有大局观。 3.自我否定:否定或看低自己的特色和需要。 4.易受刺激:容易被太多、太杂和太快的信息难住。 5.被动:钻牛角,哪怕这会起到消极作用。 6.逃避:通过回避来应对困难。 7.过分理智:忽视情绪,高估理智。 8.孤僻:不爱交际,导致自己可能变得无依无靠。 9.固执: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不善于变通,太依赖于习惯。 10.害怕冲突:无法积极应对棘手情况,并因此不堪重负。 四、最后的话 如前文所述,这10组性格特点,是一一对立而又关联的。 当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再将矛头指向这些弱点,正是它们,让我们在另一面具备了突出的优点。弱点,也不再是对我们沉重的桎梏;优点,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然而,我们可以在它们之间努力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只有这一次神奇的人生,在此生中,将我们的各种特质合在一起,去构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让这些特质闪闪发光吧!

  • 自我与无意识
    许小煦
    推荐

    微信读书读完的第219本书,《内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历时55分钟。多年以前,我问我是个内向的人吗?有人说一天发十条朋友圈的人,也会称自己内向?��内向其实有个专门的定义,能量更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更喜欢独处。多年以前,我也问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吗?我找到的答案是,善感而不多愁。两者放在一起,也许我是个内向高敏者。内向高敏者,性格有优缺点,可以对号入座,仅供参考。优点是谨慎、专注、自我探索、善于倾听、安静、独立、善于分析、擅长写作、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缺点是恐惧、过于注重细节、易受刺激、被动、过分理智、自我否定、固执、孤僻、害怕冲突……人是多面性的,把人定义为其中一型,可行吗?概率性吻合问题。多种途径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在书中渡自己,认识自己,也许可以跟自己和解。

  • 自我与无意识
    小雨点点
    推荐

    这本书还不错,给我这样的内向高敏者带来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看上去这种性格拥有很多和外向性格不一样的优势哈哈。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最后的说“不”的部分,书中说假如能够说出“不”字,就能轻松接受被拒绝。所以我认为我得在这个环节多下下功夫,不能老是要求自己做更多更完美,还得适当考虑自己的个人安排和需求。因为我本人对很多事犹犹豫豫,也总是拿起又放下地反复,我猜这也和我不太会拒绝别人有关,我同样不会拒绝那些次要的、没那么重要的事情。 所以,也许真的要学习一下断舍离思想,等把自己报完的那些限时课给上完之后,其他的要再斟酌一下是否要投入时间。

  • 自我与无意识
    May Yang
    推荐

    【书评】 这本书读完花了2个半小时,但是完全值得这个时间投入。读第一章时有点想放弃,感觉跟不上作者思路和逻辑,阅读过程不时走神。第二章节开始,作者剖析了内向高敏者的性格特质,从正反两面来分析利弊,并且通过具体详实的案例来展开论述,很多描写不仅让我很有共鸣,也引发我思考,算得上一部优秀的认知心理学方面科普书籍了! 如果问你是否有自己清晰的人生规划?大多数人恐怕要皱眉。我也一样。人生大事,成家、立业。自我实现也就隐藏在这四个字当中。但问题是,在哪里成家,和谁成家,成什么样的家?在哪里立业、立什么业、怎么立业?这些才是困扰我们的人生规划难题。难在哪里?难在选择判断,难在取舍之间,难在坚持到底。 这本书没有给出具体回答,但是指出了你的人生规划需要从自身出发,认识你自己,了解你的优势,发挥你的优势。作者分享了两个关于幸福人生的研究: 特尔曼研究:能够让一个人获得长久幸福的个性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格兰特研究:如果你想获得幸福的一生,那你必须把自己和家庭成员及朋友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请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好好相处,锻炼你的交际能力,学习如何与人建立并保持亲密的关系。 这两个研究并没有清楚定义幸福人生。我倒是倾向于佛教徒的信仰:寂静涅槃。淡淡的喜悦,随喜赞叹。 对照本书对于内向高敏者的剖析,我认识了一下自己。总体来说,还是倾向于内向高敏。自我价值感低,是评估下来最大的问题。或多或少也知道自己这个特质,比方工作中不擅长表现,即便有成绩也倾向于低调。默默承担很多额外工作还把它当作锻炼机会,并不懂得争取应得权益。与朋友同事相处宁可自己吃亏,从不占他人便宜。习惯谦让,把他人的喜好排在自己需求前面。这个特质在充满善意纯粹的环境中,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随着自己慢慢从职场小白变成职场老好人,这个特质就会成为劣势,导致内外失衡。向内,觉得自己受委屈;向外,不会别感激或尊重。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正视这个问题,并决心改变和突破。成为一个难搞的人,应该会更好。 内向高敏者有何优势? 1. 谨慎:感知风险,评估风险。❌ 2. 专注:专注于一件事情。✅ 3. 自我探索:追求思考和交流的意义、深度和质量。✅ 4. 善于倾听:收集和处理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 5. 安静:在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低调地寻求专注力,想办法放松,并寻根究底。✅ 6. 独立:按照自己的原则自主生活,能独自一人,也能给予他人独立自主的空间。✅ 7. 善于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复杂的构想和系统性的规划。✅ 8. 擅长写作:与口头表达相比,更喜欢、也更擅长书面表达。✅ 9. 持之以恒:拥有向内的力量,能长时间耐心地专注于某件事。✅ 10. 有同理心: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寻求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 内向高敏者有何劣势? 1. 恐惧:过于小心,妨碍行动和决定。✅ 2. 过于注重细节:做事没有大局观。❌ 3. 易受刺激:容易被太多、太杂和太快的信息难住。❌ 4. 被动:钻牛角,哪怕这会起到消极作用。✅ 5. 逃避:通过回避来应对困难。❌ 6. 过分理智:忽视情绪,高估理智。❌ 7. 自我否定:否定或看低自己的特色和需要。✅ 8. 固执: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不善于变通,太依赖于习惯。❌ 9. 孤僻:不爱交际,导致自己可能变得无依无靠。✅ 10. 害怕冲突:无法积极应对棘手情况,并因此不堪重负。✅ 【认知启发】 如何增强自我价值感? 1. 你可以。增强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比如要相信自己思维清晰,也要相信自己能完成人生中会遇到的任务, 2. 你值得。要相信你值得拥有通过努力得到的幸福和成功人生。从数据上来看,对自身价值深信不疑的人活得更现实,直觉更准确,更有创造力,更灵活,也更能与人合作。 3. 接纳真实的自己。第一层:健康的利己。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完全赞同自己,珍视自己——就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就值得获得赞同。我们代表自己。第二层:诚实看待镜中的自己。自我接纳与了解自己的身份紧密相关:我们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所思考的、所追求的、所做的事,是我们自身的现实。哪怕这个现实不那么有吸引力,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像是个错误、是个弱点,看起来愚蠢至极,但它依然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思想、愿望和行为。反之则是自我欺骗。第三层:同情心。自我接纳意味着我们对自己产生同情心。我们可以对一个做了错事的朋友报以真诚的理解,甚至完全能够想象他为何会做错。这种情况下,错的不是人,而是他的决定。只有带着同情心,我们才能维持和朋友的关系,看清楚什么是需要拯救、需要改正的。我们对自己和自己犯的错误也是同理。 什么时候应该说“不”? * 当别人侮辱你时 * 当别人打算欺骗你时 * 当别人拿走属于你的东西时 * 当别人想让你做他的工作时 * 当别人因为他的打算为难你时 * 你不乐意——本身就是很好的理由 如何说“不”? 1. 时间策略。请给我点时间考虑考虑;我现在还不知道,等我想想回复你;这件事我还得再想想,想清楚我回电话给你。 2. 禅式策略。安安静静,顺势而行。说话的时候停顿一下,在说“不”之前做个深呼吸。注意用平静的语气和均匀的速度说话。当“不”字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时,它会很有力量。句型模版:(停顿、深呼吸)不。 3. 极简策略。用一句话来拒绝,仅此而已,根本不要说拒绝的理由。这尤其适用于那些没完没了的“能量吸血鬼”。句型模版:不行,老板。我手上的项目已经够多的了;苏西,在这点上我们不可能达成一致,不用再说了;或者干脆说一个“不”字。 4. 万能策略。当别人突然提出要求,令你措手不及,或者给你很大压力时,这条策略通常有用,和策略1合用效果更好。句型模版:不。现在不行。 【知行合一】 * 每日10-15min练习正念冥想🧘‍♀️,增强自我价值感; * 提高说“不”的水平。默认拒绝❌,除非有接受理由; * 争取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委曲求全并不被感恩或尊重; * 活在共鸣中。把控好独处和与他人交往的度,同时保持自我。

  • 自我与无意识
    梁京津Kin
    推荐

    “在生命中有追求的人,能承受一切。相信你的力量,而非运气。” ——普布里乌斯·西鲁斯。 很多时候当我觉得自己真的不可以的时候,我的内在的光却告诉我别逃避,但在之前我面对现实最擅长的策略就是逃避。 我们游动于两级之间:表面和深层。这两级没有谁比谁坏,也没有谁比谁好。在表面上游走说明你是在新的事物中寻新,新的爱情、新的住所和新的工作……但是有的时候,人会花费多年寻找伴侣,或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往深处走,这就是在探寻自我:老中求新。 只有当一个人在他自身的主题中不断求新,才能找到真我。然而仅有真我是行不通的,只在表象中寻求刺激也行不通。中庸的平衡,才是正道。

  • 自我与无意识
    拂晓 🌻
    推荐

    曾经,看着人群中能言善辩的同龄人、舞台上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还有灯光下收放自如的小伙伴,无数次,我感觉自己很低,很低,几乎低到了尘埃……习惯了把C位推给别人,把好处正义赠予,把他人的面子尽心顾全……有人说,习惯了就好了,很多已成习惯的东西,不需要太费心力去维护,但自己却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每次的让步、为他人的设身处地,自己都很累,累的自己委屈崩溃,累的自己怀疑人生……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猛烈碰撞时,我总会去深入的想,是不是自己对生活太过认真,对人事太过用心……但读完这本书才知道,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在自己的眼里,别人就是天生的主角,而自己永远是配角,甚至,有时候,配角都算不上,别人永远值得拥有最好的,而我只适合那些仅可将就的……身边的人都说我太过内向,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自卑的让自己迷失,自卑的让自己手足无措。或许,很多人会说,自卑的人应该去努力寻找自信,但现实中的自信对于自己来说,太过难找,因为,我没有底气,没有勇气,去勇敢的尝试,我总是告诉自己不行……但所幸,看完了这本书,它让我对自己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身上可以有他人所认可的优势与闪光点,今后,我会好好的挖掘,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去探求自信的道路,让自己与周围的人,与这个世界友好、恰当的相处。在此,与各位书友共勉,希望我们都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算不上每天快乐,但总能舒心的度过每一天,这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 自我与无意识
    兰亭
    推荐

    幸福感跟孤独与否是两个独立的命题。只是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常会归咎于孤独。不能对症下药,终归是无用的。

  • 自我与无意识
    如烟。
    推荐

    性格没有好坏,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做自己就好。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既不是自私也不是毫无顾忌。他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在走自己的路而已”

  • 自我与无意识
    竹空空
    推荐

    我们似乎有一种尽可能简化事物、并迅速贴上标签的倾向。这固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问题,但是并不利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类书籍惯有的套路如下: 尽可能广谱地描绘某一性格特点的外在表现,方便读者对号入座 此类性格的优点 此类性格的不足及改正方法 强调你本来就很美,升华主题,心灵大保健          但是这样的论证存在根本上的问题:性格的外在表现是流动的。单纯的二分法无法概括人性格的复杂性,尽管这确实利于研究、分析等进一步探讨,但是模型的抽提仅仅完成了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将抽提出的模型还原应用于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上去。尽管人的性格存在诸多确定的模型,但是在个体而言,这些模型仅仅相当于独立的要素,而要素通过不同的比例、方式排列之后方能构成个体这一整体。因此,仅仅通过内向、外向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给自己贴标签,是对自己的简单化,也就是用要素概括整体,那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可靠。同时,“孤阴不长,孤阳不生”,绝对的内向、外向几乎可以归为精神病学范畴。内外作为性格的某一方面,会随着外界及自身状态发生改变。这种基于生活长久训练出的应对模式,仅仅是我们性格在特定状态下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以广谱的表现来描绘问题,本身是由于此类问题缺乏特性的“秒杀点”。这和临床诊断极为相似。医生面对的是一系列并不具备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通过寻找不同集合的交集,推断出结果。另外,很多情况下,取交集并非难点,而是如何尽可能充足的搜集数据,并合理分类,选取适当的模型或重建模型,最终对问题加以分析。所以,对于自身性格的分析和确定,需要我们长期有意识地搜集自身在不同情况下的外在表现、内在心理,并最终给出一个相对合理、多元的解释,绝非简单概括。以僵化分析流动,以二元分析多元,或许这类书籍之所以被称作心理自助书籍的缘由就是,重点在于自助。在某些否定自己的至暗时刻,有人用强有力的臂膀给你以支撑和温暖,这有何尝不是科学的浪漫。          对于性格的认识,是意识世界对潜意识世界的探索性还原。借由分析面对某类特定事物的特定情绪反应及对意义世界的影响,来试图对隐于背后构建此类应激-反应模型的潜意识机制做出假设。既然是假设,就有可能是错的,并且有可能长时间都是错的。所以,识别性格——你究竟是一只什么鸟——并非易事。          性格相对稳定但具有可塑性,心理学家在对性格的认识上有诸多流派,我尚不具备此类知识,仅在此做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性格是一套解码、编码系统,解码和编码很难严格区分。在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中,编码也几乎同步进行,并最终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于同意事物,具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和应对方法。解码和编码使得对客观世界的解读充满了变化,而这一系统又是随着我们人的长大而逐渐形成。这就如同我们的神经连接一般,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理论上可能的互动方式是无限的,但是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抚养模式,使得这一无限成为了有限,并不断固化,成为相对固定的“APP”,并在此基础上泛化,成为以某些APP为生长点的系统。所以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巨大在于它将无限固化为有限,并构建了个体系统的生长基石。         情绪位于我们性格树的外层。人对于情绪的定义是经过编码器修改的结果,我们常常无法第一时间准确识别出自己的情绪,并非本身不知道情绪是什么,而是外界对情绪的普遍定义和自身定义存在偏差发生冲突,需要一个矫正的过程。所以情绪的快速觉察和识别是可以训练的,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可以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准确对接。语言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同时,也限制、干扰了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但是通过这一有局限性的方式,可以倒逼我们准确、简练和深刻,二者对于信息的压缩和准确传达是有裨益的。         修改编码器的难度不小,对自己动刀子很难,更难的,是发现问题并确定哪里需要动刀子。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