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和解

与原生家庭和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与原生家庭和解
    众莱思_万锟老师
    推荐

    大略看了几个版本,感觉翻译的都不是很好。 阿德勒的理论观点跟弗洛伊德相差确实蛮大的,而且本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反对也不少,怪不得他们俩个分道扬镳了。读了几个心理学学派的作品,感觉心理学就是能自圆其说地解释一些关于人的问题,人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内在的原因是什么?每一个学派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弗洛伊德理论中“性本能”占重要地位,弗洛姆则认为“社会”占重要地位,阿德勒则是“优越感”占重要地位。其实哪个学派的解释是正确的并不重要,因为人不是数学可以精确计算,所以重要的是有解释,因为无知才是最可怕的,更何况是人对人自己的无知。最重要的是心理学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能更好的体谅他人,能与他人更好的合作,能更好地给予爱。 当然这都是我一个外行人的想法。

  • 与原生家庭和解
    刘同学
    推荐

    这本书只是一开头提到了自卑的原因以及影响,后面的内容与自卑无关,也无关超越,为什么取名《自卑与超越》我至今感到奇怪。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通过这边书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我们很多行为与选择,其实都是由我们的优越感目标驱动的,如果改变了优越感目标的内容,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了解生活的意义,我们就能追寻更好的优越感目标。

  • 与原生家庭和解
    Jonah
    推荐

    简要对比另一个版本后发现,本书的翻译和排版都有些许改动,个人觉得并没有尊重原作者的行文和思绪。

  • 与原生家庭和解
    无心
    推荐

    在此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看到了周围兄弟侄子些许行为色彩,自卑与自负可以相提并论的,是由于小时候各种习惯与经历及其形成的固有观念造成的,与弗洛伊德的性学论完全不同,这是可以人为后期改变的,即:加大对社会的关心力度,以及合作的意识,把对自己的偏执,换成对他人的兴趣,同时增加信任感。“超越”的机会即在眼前。反过来看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时,这种自卑与自负也是私念的表现,太在乎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刻都认为别人在关注自己,自己是所有的中心…….当然,观念只要改变,认为我是为大家而做,把焦点放群众身上,不在乎自己的所做所得,那种私欲的情况也就消失殆尽。

  • 与原生家庭和解
    毛睿
    推荐

    看完《自卑与超越》,明白了家里老人总说的“三岁看大,五岁看老”究竟是什么意思。 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们需要被正确的引导和呵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人的幼年更需要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一个走向犯罪道路的人的往往在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因为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甚至被其伤害。 教育应首先是人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 或许现在才真正理解了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的这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每一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困惑,请不要再给他们的心理留下创伤与遗憾,真正的读懂他们心里想的,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对好奇心的包容,平等,温暖和爱。

  • 与原生家庭和解
    王宇Yuki🚲
    推荐

    我每个月的书单必有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 读心理学,向内可以帮助我正确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向外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与体谅他人。 作为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自卑与超越”史。 他少时体弱多病、成绩不好,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三,在健康英俊的哥哥面前时常感到自卑。 驼背又瘦小的身体伴随了他一生,他也一直在努力超越身体缺陷给他带来的自卑感。 在阿德勒看来,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可能使人自甘堕落,但也能让人奋发图强,自卑其实是推动人超越自我的动力。 本书另一个关键的主题是“合作”,阿德勒在一开始就指出: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要与其他人发生联系。 面对职业、友谊和性,都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爱情和婚姻本质上也是一种合作。 而很多失败者,例如精神病患者、罪犯、自杀者都是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这些问题唯有加强与人的合作、与他人的联结可以解决。 除此之外,本书还论述了儿童早期记忆对人生的影响、梦的解析等等内容,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认知与成长都非常有参考意义。

  • 与原生家庭和解
    Ying
    推荐

    好看。他的主张的核心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的发展需要人对他人和社会发生兴趣,进行合作,多关注我能贡献什么,而不是我能获得什么。

  • 与原生家庭和解
    yangyang
    推荐

    这是一本哲学书,高度概括了生活的三个问题,对于现实具有非常大的知道意义,值得一读。

  • 与原生家庭和解
    二方
    推荐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代表作,写于1932年。这本书虽然不厚,但许多观点即便放到当下也颇具洞见。本书的核心理论,提出了人格成长的原理,对每一个想要探寻自我的人都能提供富有价值的线索。书中花大篇幅说明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年轻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能收获许多启发。对心理学爱好者,也能从书中开到后来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的萌芽。 尽管深受精神分析的影响,但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他认为人最核心的动机是由自卑感驱动的对优越的寻求。这里的自卑不带褒贬,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一种普遍现象,儿童必须依赖外界才能生存,这是自卑的根源。 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受自卑感的激励并寻求优越,一个人可以通过勇气和合作来改变境遇,从而克服自卑感,变得独立而强大;也可以通过逃避和自欺获得虚假的优越感,但这只并不会让自卑消失,相反这只会令他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 不恰当的方式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犯罪,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阿德勒认为是合作的能力。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认定有效的。每个人与他人形成共同体,这里的共同体既包括家庭、社会,也包括时间上的过去和未来。同进退的夫妻具有共同的意义,而独立于世的艺术天才也具有共同的意义。基于此,阿德勒认为合作是创造意义的方式。 这里所说的合作并不只是社会意义上的合作行为,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合作能力。有的人尽管有美好的愿景,但是无法采取行动去改善自己的处境,便是这种能力缺失了。这种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与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教育息息相关。阿德勒介绍了习得合作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与母亲的合作。母亲是孩子最初接触外界的桥梁,在婴孩时期,母亲就需要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兴趣和关怀。但这不仅仅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背后也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持。例如女性职业发展的保障、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公共养育条件的具备、科学教育的普及等,这些都会影响母亲的焦虑感和抚养方式,从而影响关系的建立。“假如一个女人对她身为女性的角色感到不满,她会招致许多困难和紧张……母亲没有罪,也许本身就没有人教导一个女人如何做母亲,如何与人合作。” 其次是与父亲的合作。母亲不能将孩子缚在身边,而是要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与父亲的关系是孩子关于可信赖人物的体验。阿德勒认为,父亲应当证明他对于家庭是一个好伙伴,并且营造出平等的氛围,尊重母亲的角色,如果这个过程发生问题,例如父亲缺失,或者父母围绕孩子产生竞争关系,以及一方总是想驾驭另一方,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社会合作中也可能遇到问题。 最后是社会合作。阿德勒认为孩子在上学之前,就要具备一部分社会合作的意识,而在学校则更要重视这一点。阿德勒反对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工作而进行的功利性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早期老师扮演的角色与母亲很像,也是和孩子建立联系,并对她发生兴趣。他要能够看到每个孩子已经发展出的兴趣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在其他方面探索。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对人格成长的关注常常是缺失的,甚至会引向错误的方向。记得高中有次运动会,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比赛,剩下的同学在看台上竟然不闻不问,埋头做题。“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不见得比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的孩子更少。”阿德勒认为,在过于强调竞争的班级中,学生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这对他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整本书从始至终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尽管阿德勒在书中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但阿德勒并非是出于功利因素鼓吹这样的理论,而是相信这是使人幸福的方法。合作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理能力。直觉上幸福是自我的幸福,因此联想到的常常是获得、拥有,而利他则意味着奉献、给予、失去。但从结果上讲,自我实现与利他性并不冲突,甚至利他性强的人格常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被讨厌的勇气》里说,“幸福就是贡献感”。其实也是很朴素的道理。

  • 与原生家庭和解
    方颢龙@创世云
    推荐

    用人性去看人性,用人性去教育和引导孩子,用人性去思考社会里的职业、竞争等关系。

  • 与原生家庭和解
    万界
    推荐

    翻译完全是狗屁不通,明明我每个字都认识,连一起我也也会读,就是看不懂在说什么。这些句子译者自己读着不拗口吗?校对觉得看起来是个句子就行?出版社认为花钱捧捧就能畅销? 这本所谓的“完整全译本”简直匪夷所思。

  • 与原生家庭和解
    JIN
    推荐

    这本书写的很好。从童年到成人,从家庭教育到未来婚姻,都是息息相关的。很多观点很值得现代人好好读一读。这个倒退的世界,需要这种好书。什么金融经济商业模式,都是基于精神丰富之后的产物。精神的匮乏,心智的不健全,研究再多钱都是没用的,因为那是用金钱建立起来的一种自卑的优越感!

  • 与原生家庭和解
    BREAK
    推荐

    首先,这本书很棒,真的。虽然这本书不是微读最流行的版本,我只知道这本书翻译很好。第一章吸引了我,后来几章觉得比较啰嗦,到第六章开始逐渐被吸引。可能啰嗦也是有用的,刚开始没完全理解,因为后来倒不觉得了。每一章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然后,就是全书围绕第一章介绍的人面临的三个现实:生活的孤立的星球无法逃脱,人类之间不可避免发生联系,人类有两种性别。分别对应了人类面临的不可逃避三大问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进而引申出:对他人发生兴趣,合作,贡献这三个方面。这都是第一章的内容,是人生意义的很好的一种看法,我信了。 接下来的内容都是从各方面认识人的心理问题,记忆,家庭,学校,青春期,犯罪,职业,社交,婚姻爱情这些内容,离不开前几章的铺垫。 感觉自己在被宠的孩子和某方面被忽视的孩子上有些中招,得知封闭自我叛逆也是有原因的。看完感觉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 与原生家庭和解
    何其有幸🍒
    推荐

    【关键词】合作 【感兴趣的章节】 一、生活的意义——合作的重要性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四、早期记忆——行为的根源 六、家庭的影响 七、学校的影响 十、职业 十一、人及同伴——人需团结、社会兴趣和平等 十二、爱情与婚姻 【收获与感悟】 在本书中,阿德勒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刚开始阅读时,需要反复,但慢慢摸索到他所想阐述的观点、论述的逻辑和方式,这个过程便变得流畅。 我在这本书中做了许多标记,也留下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书中论述最高频的词汇便是“合作”。 他从探寻生活的意义中得出观点“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所关注的重心只限于自己,而缺乏合作和奉献精神,那么在社会生存是十分困难,且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常“只关注自己,但有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主要有存在缺陷、被宠溺、被忽视这三类,书中解释了原因及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希望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并引起反思。 在论述“自卑感和优越感”时,其论述的内容,仿佛是在让人在照一面镜子,驱使人去认识自卑情结并知其害处,认识到追求优越感是人的通性并积攒动力,在设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过程中“带着超越的勇气、克服自卑”去实现。 在“早期记忆”、“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中找寻行为根源,在认识与思索的过程中,愿你能不过度的计较过去,化解自己过往经历中的结节,能以此为鉴不再走过去的老路,能在超越过往和自我的过程中找寻到自己的人生意义。相信你可以,重新梳理再上路! 在“职业”、“人及同伴”、“爱情与婚姻”中认识合作的意义。只关注自己是发挥不了合作精神的,也因此在工作、同伴友情、家庭幸福难耕耘收获,甚至自我空虚一败涂地。合作是有助于自己实现理想愿景、收获感情幸福的重要途径。当注意力不在关注自我,而去思考如何去做助益于他人、助益于社会、助益于共同协作实现目标,事业有成足矣弥补自我价值感的匮乏,同伴协手、家庭幸福足矣弥补自我的空虚。 【书评及思考】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的思考是更为理想化的,面对今日的现实问题更为复杂,可能一本书的阅读是不足矣的。但这本书所论述的核心观点“合作精神”及其更深入的思考是更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可以把书中所讲的案例当作一面镜子去找寻自己问题的根源,把他论述的观点当作与心灵的对话,找寻人生的出口并实现真正的超越更在于自己。 读完这本书,接下来我更想知道,如何去合作?自己是一名成员该树立怎样的合作原则和成长心态?自己是一个组织者该应用什么样的合作策略去促成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团队的凝聚?合作,不仅在于要走出自己的内心,还要知行合一在社会中实践!

  • 与原生家庭和解
    朱强
    推荐

    这本书的翻译可能不是很好,但整体来说阿德勒的分析还是很突破时代,分析了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对于一个人心理的影响。阿德勒很强调合作。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