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微表情心理学
    🐳清风爱拆书
    推荐

    学会享受孤独,才能找回自己 一本从脑科学,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焦虑得来源,以及如何找到边界,告别焦虑的致用类图书,如果你知道影响圈和关注圈,以及沟通中情绪和目标的关系,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 微表情心理学
    H2o
    推荐

    如何把自己面对的事情分为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那么这本书就把我处理情绪的速度提升了一倍!甚至更多!超级感谢! 摘抄 感觉不适应时,我就会做出改变,所以不适应是改变的先决条件,所以我要去适应这种“不适应”,同时要确保不能有太多不适应控制我的生活(这将防止我过分改变),只要能让我做出改变就好。 有了这些对“边界”的理解和认识,一旦遇到困境,我们就能够区分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而不会产生内疚感。这一差别就是“边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有时候,我称之为“边界焦点”。 当我们不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我们就是完全弱化了他人的存在,而把自己当成了主角。我们的真正想法是:你不能照顾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我就该为你解决掉。如果别人对你这样说,你会有什么感受? 洞悉了在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之前,自己头脑中的变化,你就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做出冲动的反应——冲动反应才是“问题”出现的缘由。我们可以从以往的经历中了解压力这种生存机制的作用。 大脑左侧主管的是心理活动和思维意识,而右侧则负责确保生存的活动——尤其擅长主管情绪。 我们要促使大脑发生改变,方法十分简单,只需要提供新的知识和挑战就行了——最好是我们想要记住的东西。开始这种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做寻常事,例如用不常用的手刷牙、削苹果。 事实上,压力是夹在恐惧和其他情绪之间的,也是恐惧和其他情绪的联系物。 生理和情绪反应的互联性让一切更加复杂多变。压力让我们对原本无关的事件自动做出了情绪反应,结果,这一事件就成了让人感到害怕或高兴或其他任何情绪的缘由,人的本性正是如此。 不可预见性+没有控制权(无论是真正的还是你所认为的)=压力 压力感是对不可预知的和无法掌控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除了抵抗或逃跑之外,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冷冻”反应。 影响我们生活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变革,而是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能够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小事件,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而改变一点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那么这将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只要你认为确实存在威胁,“镜头”就会开启缩放模式,“对准”威胁存在的地方,而旁观者的角度不同,他们可能认为,这对你没有威胁,局面也比较容易控制。除非你能够改变自己的镜头设置,否则你被误导的大脑会告诉你要怎么做,这意味着你会以最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并拒绝所有劝你改变主意的提议,你更可能认为这些提议也对你存在威胁。 就此,我们可以说,左脑活动与压力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压力水平升高,我们的识别能力就会有所折损,相反,我们感受到的压力越小,我们的理性思维就越活跃。 让我迷失方向的迷宫没有障碍,糟糕的只是那些弯弯绕绕弄得我有点糊涂而已。复杂性并不在于迷宫组件的难解,而在于我们并不明白这些弯弯绕绕是怎样联系组合起来的。 虽然我们描述时用的词语是一样的,但我们所表达的含义却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更重要的是,我们误解他人或被他人误解,都是没有恶意的——我们只是不能或不愿意像接受自己的观念一样接受他人的观念。 有些人一直追求难以达成的梦想,只是下意识地想要治愈很久以前别人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 产生了坏情绪,我们会很难过,可能会哭泣,不停地跑,不断地砸墙或者打人等,但并不是按顺序全部做到。通常,只要做一两次,我们就能够恢复平静。这本质上都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释放出边缘系统所产生的能量 我们的情绪大脑缺乏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它体会到一种感觉,就会一直沉溺其中,就像永远不会离开了一样。 虽然我们能够感知情绪,但却不能将情绪直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语言中枢位于左脑。难怪我们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说的是确切的感觉。任何描述都只是很接近真正的情绪,还要记住,语言只是表达情绪的工具。 我们的问题是,两者都不需要太过分。试图提醒自己,在情绪化的时候所做出的决定,会随着情绪的消退而消退的,以此来维持平衡。因此,合适的建议是:明天再说! 我们只要接受“我们所做的每一种行为都是经过选择的”这种观念,那就能避免生活中的许多麻烦。 情绪是由最初的抵抗或逃跑反应进化而来的 尊重=好奇 你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处理。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意见保持好奇,并对拥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保持尊重,那会怎样呢?这样,我们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倾听,而不是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毕竟,我们的观点只是跟对方不一样而已。如果我们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能够欣然聆听,并认为“那真是个很不错的想法”,而不是因之而感受到威胁。 你当然可以与提出以上观点的人争论,但要记住,与他人争论,就意味着你选择让他人的意见进入你的思想之中,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它们留了空间。 这些期望存在的问题是:从此以后,我们只会输。如果满足了期望,那就什么也没发生,因为我们已经预料到这种结果,并据此制订计划——事情就在预料之内。我们只会注意到事情没按计划发展时的情况,此时我们会感到绝望、失望、沮丧,失去了友情、爱情、金钱等。 真正的妥协就是宽容,宽容能够培养我们的好奇心,能够让我们去探索他人行为的理由,而不是要求他们改变;宽容会提醒人留意别人的观点,而不会强迫人接受别人的观点。 正如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所说: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即我们可能会走到一起,但却无法实现合而为一,如果实现了,也不能称之为理想化。词典中对理想化的定义是完美,而在哲学上,这意味着“无法实现”。 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生活的剧情越复杂,我们的参与度就越高,产生的情绪能量就越多,随之而来的还有既定的利益。我们提出建议时,是希望甚至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同,甚至期待他们照做。但是,如果我们不关心他人的认同又会怎样?它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不是吗? 又让我们回到了以上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面对,去处理;如果不是,那么做出下一步行动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是不是真的想要参与进去。 我们对事件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对所见所闻的东西的理解,而我们所做的行为,即我们的行为反应,其实是我们的第二反应。 侵犯“边界”的行为通常不是有意做出的,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无知。 因为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其症状与正常状态下的参数偏差来定义的 我们的生活,与电视或其他媒介推出的剧目情节上演的故事不一样,这就让我们认为,我们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当你有了这种感受,你就会抑郁。 抑郁的表现就像是警示灯,提醒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拖延的时间越长,就会越糟糕,不然就没有理由出现抑郁的症状。

  • 微表情心理学
    凌雲 🍃
    推荐

    所谓自我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自我边界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经常被人带跑,面对压力无法坚持自我,不懂拒绝,大包大揽,容易对别人的感受和问题负责。专注于爱与无私,以至忘记自己的底线。以上都是自我边界不清晰的表现。在本书中,心理学家乔治·戴德以边界理论为支撑,帮助读者放下边界不清带来的压力与情绪波动,收获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 微表情心理学
    推荐

    确定清晰的自我边界,真的能省掉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麻烦。 人保持自己的“边界”,意味着他们不会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它意味着你要接受他人的不同之处,并尊重他们表现不同之处的权利,而且还要尊重让他们产生不同想法和期待的不同经历。 “边界焦点”提醒你,即便你自己或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你也不需要通过阻止他人表达观点来表达你的观点。“边界焦点”告诉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是不理会。 我们不会因“边界焦点”而变成另一个人,“边界焦点”强调的是,面对挑战和问题时,你是有多种不同选择的。你可以将自己的所有问题一一分开,这项任务看似非常艰巨,但只要你这样去做,问题就会逐一得到解决。你无须改变自己,而是要改变你面对每个问题的方式。 里面有很多以心理学基础建立的认知体系,值得一读。

  • 微表情心理学
    谢木马。
    推荐

    “为什么我们越努力,越焦虑?” “因为你无法控制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

  • 微表情心理学
    静之源
    推荐

    划重点,背公式! 压力即不可预见性+没有掌控权。 幸福即胜任感+自主感+联结感 取合集可以看出人的自主性非常重要 认清压力:压力本身是人自主的救命机制 压力是我们存活的机制。想象下,你穿越回原始社会,正在荒原沿着一条小径去寻找猎物。你突然听到背后有传来什么声音,你的大脑(边缘系统)会立马传递出可能有了捕食者的信息,于是你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威胁,只能逃跑或者反抗。但这些行动都需要能量,于是为了保持氧气量,你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重,肌肉紧张;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你会减少消化吃不下东西,甚至皮肤同感神经被迫关闭,感觉不到痛。回想下自己现在的状态,你是否也处于类似的情景?有一个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在眼前,但你无法掌控结果,也无法预见任何意外,好像你全身紧绷在等待那背后传来的声音,努力判断袭击的方向而疲倦乏力,但还是不得不前行。                     掌控自己是最好的掌控权 压力即不可预见性+没有掌控权。当你不知道你到底能不能做成某事而这件事又很重要,压力就会很大。而压力水平越高,理性思维越受限制,效率越低,自我效能感也越低。如果超出你的承受的范围,你可能会崩溃。 要知道,你永远能掌控的只有自己,但能掌控自己已经所向霹雳了。 控制情绪 尊重边界                              情绪本身无好坏,压力也是如此。好与坏是你自身建构出来的意义。面对不确定和不可掌控,我们感到有负担,心事重重。但我们绝非无可选择,只能任由情绪压在我们头上。首先,我们要尊重“边界”,接受“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这一事实。我们不能让他人为我的感受负责,也不能为他人的反应负责。我们不是上帝,尽人事听天命就好。其次,“快乐最大化”。通过愉快的活动达到愉快的状态,可以让我们短暂地回避压力。个人经历。出一身汗可能有用,我一般靠运动锻炼和吃火锅哈哈哈。 再次,学会满足与肯定自己。我们不要在幸福的源头寻找幸福,而是要在边界范围内追寻幸福。尚未满足成功上岸的欲望,但这漫漫长路你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比起一年前,你在自我方向、韧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上都有了进步。 人有边界,会死。爱人之间也有边界,需要自己空间。一个知晓并尊重边界的人,才能知道哪些地方是自主能发挥作用的,哪些地方是要自律自重的。 真正自主的人一定能接纳自己,他人和环境达到平衡。他们无所畏惧不是因为无所不能,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 微表情心理学
    turnsole
    推荐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自我的边界就是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情绪,反应,思考只能由自己掌控,别人也只能掌控他们自己。我们只需要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负责,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只需要不理,深呼吸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待压力和焦虑,我们可以释放和消化压力。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慢跑,骑自行车,做家务等运动,暂时不去想这些压力,让它们在后台运行,对待压力的方式由我们自己决定。

  • 微表情心理学
    SL3-Allen
    推荐

    自我边界的概念,是阿德勒认知心理学里的课题分离。阿德勒也认定,很多心理疾病,是患者本人对环境压力做出的反应。只要找到最初的根源,诚实的面对,然后做出选择,接下来怎么做,一切就可以改变。 《自我边界》一书,主要是通过当今的脑科学研究,来论证情绪的归属,也让我看到了认知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基础。 《自我边界》里后面的章节,还提到运动可以缓解抑郁,睡眠不良也是很多心理疾病加剧的起因。这部分,可以参照《运动改造大脑》很好的一本自我疗愈的书籍。书中还有一些,方法,其实是冥想。对于没有接触冥想类书籍的人,可以先从《自我边界》入手。 《自我边界》是一本“集大成”的书,不单独讨论一种理论。给读者很多选择的范畴。有认知心理学,有运动改造大脑的部分,还有冥想的一点方法。适合心里苦闷的人来最初改变自己。慢慢地寻找到一种自己最能感知和适应的方法来疗愈自己。

  • 微表情心理学
    教育学部课程专业20级硕李昕
    推荐

    有心理学基础的人表示,里面的内容很发散,通常是听了半天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他费半天劲说的却是特别基础的心理学知识。 本书没啥特别明显的新观点,通常是想到啥说啥,没太大逻辑,内容比较散,知识体系不系统。个人感觉就是在不厌其烦地讲解很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点,看起来有点耽误时间。 与其全看完,不如直接看其他人的书评。

  • 微表情心理学
    推荐

    阅读体验不是很好,语言前后有时候不像在讲同一件事,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来就行文如此。看起来吃力,没法流畅。不过原因之一可能是有关边界的内容本身就是脱离日常经验的,因为要转折,因为不熟悉,看起来就会吃力。 做了一题付费心理测试,被提到边界不够清晰,因此被推荐这本书,刚好微信读书有,就找来看,没想到歪打正着,刚好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当下的问题。 看完书,留存下来的有用知识是,人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分成原始大脑,边缘大脑,和理智大脑。其中理智大脑对应佛罗伊德的超我,用语言来表达思路,克制情绪。而原始大脑是本我,掌握情绪,呼吸等不需经过思考的东西。 这本书里有些内容我在其他书上看过,比如情绪是一股能量,来了最好通过运动或者别的把它发泄掉。这本书有拓展,推荐做个体力劳动,或者深呼吸,消耗能量,并讲解了原理。情绪产生,是因为大脑中的杏仁体感受到了威胁,被触发,那么大脑就会带领整个身体进入应急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呼吸加快,供氧量增加,痛感降低,消化系统降低活力等,产生看起来是情绪,实际是能量的东西。人的杏仁体如果因为小时候经历和内隐记忆,太敏感,经常被细小的刺激激发,不断一次又一次进入到应急状态,身体会像被通电一样,最终消耗到伤了。 边界可以帮助人减少应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常识是,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不把别人的问题纳入到自己里面,这样就会有清晰的认知:你不能控制别人的感受,你的感受也不由别人控制。你会产生怎么样的情绪感受,你自己要负全部的责任,和别人无关。 别人说了某句话,另外一个人可能没感觉,到你这里就不行,是因为你的内隐记忆或者惨痛经历被触发,所以你的感受你自己要负全责。别人的感受也类似。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愤怒,是别人自己的事情,他要自己负责,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不要主动把责任揽过来。比如我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在怨天尤人,那是我自己的问题,和不好没有关系。 这本书还提到压力源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意外发生,二是不可控制。当一个人在接二连三的意外上不断失去控制权,压力就会频频到来,杏仁体会频频被激发,人频频进入到应激状态中。所以,边界帮助人们认清哪些是不在控制范围内的,把精力集中到能控制的,别把能量消耗到不受控制的事情上。 这本书还提到我以前没接触过的新知识,说人的观念意识是可以控制的。他举了个电脑后台运行作例子。人的注意力有选择作用,人可以把容易带来焦虑得念头淡化成背景意识,这叫管理念头意识,不是控制,越想去控制,越是强化,反而管理它,接受他存在,并且和它好好相处,只是淡化他。早上我试了一下,确实可以这样。很神奇。这大概也是冥想的工作机制,只是没有这本书说得透彻。 这本书说情绪和观念意识是连在一起的。某种意识涌出来的时候,情绪也出来了。因为婴儿小时候被父母禁止做某件事情,他看不到父母禁止的理由,只是会涌出各种情绪,一来二去,神经元被建立起来,情绪和观念意识绑到了一起。右脑,掌管情绪的大脑起到了作用。 所以其实可以把情绪和观念分开。

  • 微表情心理学
    净, 墨。
    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讲述如何在关系里游刃有余并让自己处于健康和谐的关系里。很多东西其实都懂 就感觉跟人性的弱点一样,其实里面也包括了很多潜意识里面的东西 ,但本书讲得比较少。毕竟主题是边界。很多引起情绪方面的东西作者写的很详细。值得一看!

  • 微表情心理学
    悠悠~其恩
    推荐

    半梦半醒中听完此书,因为不太认真所以给不了书评,我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哈哈

  • 微表情心理学
    悉诗
    推荐

    非常值得花时间去感受的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在亲密关系里面收到困扰的问题,情绪和感受。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莫名其妙的僵局,这些原来是可以通过认知里面划清边界来打开。通过边界意识可以将自我的情绪转化为能量以合理的方式释放出去来解放自已。

  • 微表情心理学
    柒柒😋
    推荐

    这本书不像故事情节连贯的小说一样快速浏览了解故事情节就可以了,对人际关系交往还是挺有意义的,值得细细品。 自我边界是看不到的,却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我边界通俗来讲就是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边界不清晰所致,思路经常被人“带跑”。 父母偷看孩子日记本,替孩子做职业和婚恋选择; 不懂拒绝,觉得自己应该对每个人的要求说“是”: 把别人的事情过分当成自己的事情,过度干预; 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提要求,让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 以上都是自我边界不清晰的表现。 对“边界”的理解和认识以后,遇到困境我们能够区分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明白自己与他人的责任与权利范围之后知道什么该做与什么不该做。 自我边界清晰的人不会让别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去承担不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即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当别人对自己提出越界的要求时也能识别和守住自己的边界。 守住边界感,关系能处得亲密有间的刚刚好。不过话说回来,守住边界线确实挺难的,书中所谈的“边界”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状态了。没有谁能让你不开心,除了你自己;被他人攻击了还要让自己觉知这不是在冒犯我,攻击我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真的能做到如此境界吗?我们都只是凡人会有情绪也会有七情六欲,现实中一不小心就会越界了,把控的不好很可能让自己太过于拘谨了。 虽说如此,依然不影响我们学习和了解“自我边界”这个新的思考方式,每一次新知识的获取都是一次思想精华汲取和心灵洗涤,通过不断践行和再学习,长期累积下来人也就活的更通透了。

  • 微表情心理学
    Vinhh
    推荐

    “ 生活中90%的问题,都是自我边界不清导致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非常重要的三点是:独立思考;明确自我边界;尊重他人边界。 独立思考 我可以接受事件本身,而不产生消极的想法、感受和反应吗? 在表达自己时,想一想,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包括自己想要表达愤怒情绪时,是想得到关注还要希望某种行为不再被继续;除了发怒有没有更好地达到效果的方式?! 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记住一次只处理一个问题,包括感受在内。另外,要记得,将感受与争论的问题分开来。 对自己诚实,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有能量累积,要么释放要么消化,所以学会自己消化,不要淤积于心;消化不了则寻求他人帮助。 明确自我边界 如果某个人能够让我产生特定的感受,这是我自己允许他们那样做的,这取决于我对他行为的看法和思想。因为那个人事物的好坏都与我无关,只有当我在意的时候它才能影响到我。 任何行为,只有得到了能量才能产生。当具有不可预见性而没有控制权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产生压力,这会导致能量的蓄积,能量的蓄积又会导致情绪的产生,以至于相应地产生行为。由于事情本身有其边界,所以我们需要去明白事件本身可控不可控,如果不可控,就不要将其纳入自己的边界范围。 记忆是在一次次的关注中加深的,对于事物无论好坏皆是如此,每想一次就加深一次记忆。 在边界中寻找自己,他的事归他,我的事归我。而我的想法是,对于关系较为亲密的人,有些界限不必过于清晰,该帮则帮,能帮则帮。其他则厘清边界,做到扪心自问无愧于他人就好。明确自我边界很重要,要学会厘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要知道,人事物自身的好坏本与我无关,只有当我在意了它才会对我产生影响。而要不要让人事物产生影响则是自己的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 尊重他人边界 不要“越界”,给彼此空间,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尊重他们解决问题的权利,包括犯错的权利。当他人与己意见不同时,不视为己敌,毕竟他人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有时甚至需要感激他们,因为那是另外一种想法,如果自己的脑中能够包容不同的想法存在,那自己的大脑将会越来越鲜活,越来越能接受新鲜的事物。 当自己因他人行为感到不高兴时,提醒自己是否先允许了对方越过自己的边界。无须责备他人,审视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即可。如书中所说,生活是由一系列不相干的事件组成的,我们可以按照喜欢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而且我们也冒了风险:如果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我们就会觉得有压力。 对他人做出评价时,可能反映的却是自己or自己的一些特点。就像一句不大文雅的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so可以在做出评价前先自问。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