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有一种看学术文章的感觉,但是其中有一些和自己有关联的内容还是很好的,让我自己知道自己是慢性焦虑和社交焦虑的问题,睡眠也是影响情绪的因素,回顾自己最近越发焦虑的问题之一很可能也是睡眠不足引起的,每天差不多只睡4/5个小时,现在决定从今晚开始恢复11点睡眠的最晚时间,看看是否有所改善吧
emmm,,看完我倒是没什么感受,唯一觉得的是,所有精神上的疾病都好像跟我无关,唯一直接相关的就是抑郁…不过,在看完这本书后,也收获了一些知识吧
更接近于科普类,对小白来说也算一种工具书,毕竟逻辑性在,专业性也在。推荐的原因是我个人从中了解到了很多,而且确实让我更能了解自己的大脑,探索我焦虑背后的秘密
很有趣的科普读物,作者基于生物学的研究解释各种病症,有理有据,消除了不少误区,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知识。 人类的大脑不是分区管理各项功能,而是由多个远距离的区域编织起一个个网络来影响人类的活动,默认网络、记忆网络、运动网络…… 最近一直觉得自己脑子有点什么问题并感到担忧和焦虑,读完这本书倍感轻松:就算有一点轻微得症状也没什么大不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永远都是最好的良药。
真挺不错的,内容详实案例生动。用一个个案例抛砖引玉,把晦涩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娓娓道来
很荣幸,2021年单位的培训请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姚乃琳本人,然后拿到了亲笔签名的纸质书。姚老师在我的封面写道:愿你获得平静。 内心平静,对于成年人来说,稀缺又宝贵。 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几乎每一页我都有摘抄、做笔记,可见知识密度很大,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甚至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最大的收获就是,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人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所以生病的人他们不是异类,只是很不幸,他们的大脑出现了问题。 如果我们是健康人,那么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人,也会多一份包容。 如果我们患有心理疾病,就不会过多苛责自己无用。
科学的解释了很多现实中理解和科学理解的偏差,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可以付诸行动,有利无害
了解这些可以明白自己,也可以明白别人。从而改变自己,原谅别人!
比较简单易读的脑科普书籍,总结一下本书印象深刻的观点: 1.大脑具有终身的“可塑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用进废退; 2.基因对于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等有显著影响;幼年时候受到的教育、被父母潜移默化灌输的意识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其成年后对情绪的识别、控制能力和抗压能力等。 3.普通人克服焦虑、恐惧、压力等坏情绪,有效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冥想以及有氧运动; 4.睡眠很重要,在标准睡眠时长范围下,多睡少睡都有害; 5.有氧运动很重要,可以大脑缓解很多问题,比如焦虑 压力,可以提高记忆能力和专注力等; 6.大脑喜欢新鲜感,会给熟悉的重复的事项降低优先级; 7.大脑与免疫力有关,焦虑由免疫细胞最先感应到,提高免疫力可以帮助抵抗焦虑压力等(比如有氧运动 充足睡眠) 8.大脑与肠道有关系 一些坏情绪会带来胃溃疡 肠易激等问题。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大脑的书,大脑是个神奇的东西
没有太多个人见解。 知识可能是前沿的。但是作者没有能力将他们统一起来。
很多专业术语名词,但是作为辅助了解即可,读一本书并不需要把每一句都理解透彻,只要有所收获就是好的。也许当下没有明显感觉到学到了什么具体的,但是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感受到从某本书中的收获,对自己的一些情绪和莫名其妙的感受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和可以解释的来由,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认识到就可以去逐步掌控那些情绪和反应,而不是每次都只能无助的被迫跟着情绪走,被动地死循环。
一本很好的原理普及书,明白一些原理对于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挺有用的。这本书慢慢读了一个月吧,倒是真的很好陪伴自己从不能集中思考到恢复正常思维能力。 最后一本板块的弓形虫感染怎么那么妖魔化呢,好想知道我家猫主子有没有控制住我[捂脸][捂脸][捂脸]
本书主要写了我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内容有理有据,有例有析,读后有所收获。
还可以,对我而言有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很难读懂。但当工具书看,对自己的大脑多了解一点,对精神疾病多认识一点,从中找到一些改善自己的方法,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