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萧萧清雨
    推荐

    对于被自恋型母亲抚养长大的人还是有帮助的。提到的方法也是有建设性可执行的,并不复杂。但就是需要耐心,一点点去修复疗愈。 推荐。

  •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无柯比霓
    推荐

    总结概括:一本与中国传统儒家观念大相径庭的,主写拥有自恋的母亲会带给女儿怎样的伤害、受伤的女儿长大后面临心理问题如何治愈的书。场景聚焦于母亲和女儿的关系,适用于对亲子关系感到不舒服的孩子、想改善母女关系的母亲、想提前了解母女之间如何相处的家长。这本书是我见过写亲子关系最细分的一本---着力于母女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标题就是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旨在治愈女儿们来自原生家庭自恋母亲的故意或非故意的伤害。那是不是男孩子们就不能看了,也并不是,中国很多的家庭结构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权色彩”下的家庭,父亲也有可能是很自恋的,对自己的孩子也很有可能也是复杂且具有较强攻击性的,也值得一看。 阅读类型:社科-亲子关系 阅读评价:4星⭐⭐⭐⭐,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有较为清晰的逻辑架构在,发现问题---自恋的母亲如何影响生活---如何解决,但虽然看起来是个环环相扣的大框架,读起来并没有前后串联和逻辑清晰之感,可能和大量堆砌的真实但啰嗦的案例有关。篇幅不长,解决办法相对鸡肋,执行起来不一定有很强的操作空间。因此扣一星。 但佩服写这本书的作者,纵观古今,国内外,能写母爱“不对”的书少之甚少,作者是心理咨询师,所以为这本书的真实性、普适性的基调增色了不少,读起来会有强烈的代入感和舒适---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面临这种刁钻的问题啊! 我不是一个人。 1、为什么读: 最近3年的时间,我有1年半几乎都在和我母亲冷战。我感到非常痛苦,一方面我在和我母亲的争吵当中无法抽离,我不觉得我是对的,可我和我母亲的观点属于南辕北辙,无论如何都协调不了; 同时,道德感的压迫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我觉得我不该和我母亲站在对立面,可我就是站了。我也没办法和自己和解,去承认一件我觉得错的到底的事。对此,我母亲的态度更加强硬,采取不理不听不说的措施,电话一接通就是一顿歇斯底里的骂。 我去看书我去看知乎,讲的全是孝道,换言之,就是天下母爱伟大,我是错的。我母亲也拒绝沟通,这些情绪无法流动,无从诉说,结果硬是整成了内伤和思维定式--我无法平静的面对我母亲了,往大了说,我理解不了“母爱”了。 书里很多条自恋型母亲特点,我母亲90%都中。我中肯的说,我母亲对我造成了很严重的、压迫性极强的伤害(不论是否故意),所以这时候只能自救,看了一大堆亲密关系的书,也看到别的书里推荐这本书,尤其适合我,因为是母女关系,还有属于极端个例---单亲家庭的母女关系,不掺杂其他人决策,只有我们两人彼此互相影响。 2、我这样的家庭和母亲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或许,我母亲“是错的”。我母亲的一些教育习惯在我成长环境中(因为只有她单方面的教育)带来了很多根本上的无意的“伤害”。 (1)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比一个人还重要。 客观来说我应该算是优秀了,22岁本硕连读完,自力更生,一直在给家里钱,工作生活没让家里帮过忙,结婚以后也是自给自足,活得潇洒行的端正,工作三年工资同比增长了近十倍。朋友圈有个女同学有次评论我说:你知道么,你是我最想成为的女孩子的样子。 可我---并不觉得我好,我经常自我怀疑,努力伴随着时不时的丧,总想用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很难肯定自己,一直苦苦追求“成就”。直到我看到这里,大概有了解答: 由于自恋型的母亲经常告诉你她希望你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让你肯定自己的天性,你便逐渐丧失了自我。你逐渐内化了这样一条信息,那就是你的价值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是怎样的人。 (2)极少被肯定,导致自尊心过强,甚至有时候会自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我很少得到母亲的肯定,即使我从小奖状拿到手软(印象里40-50个差不多,包含奖状、获奖证书等一系列),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有次拿了人生第一个奖状吧,回家以后我妈只是很淡很淡的说了句嗯,这件事我记到现在。所以看到最近很火的剧【人世间】里面有个片段,人到中间的周秉昆哭着对他父亲说,我做这一切都为了得到你的肯定。我特别有感触,我太心疼了,我也太理解他的感受了。 自恋母亲会将自己的女儿,而非儿子,视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他者。母亲给女儿压力,使她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模式与母亲保持一致,而非出于女儿自己的考虑。这样,为了赢得母亲的爱和赞誉,女儿一直艰难地寻找“正确”的方式去回应母亲。 所以我一直以来不仅觉得只有有价值的人我母亲才会喜欢,我费尽心思在讨好我母亲,我母亲也从未满意过。我觉得母亲是看重我做的事大过我本人。 最糟的是,自恋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女儿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称赞她,而这恰恰是女儿成长为一个自信的女性所必需的。 她费尽心力想和母亲建立真诚的关系,却未能如愿,还认为没法取悦母亲,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让女儿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自恋母亲的这些挑剔和批评,让女儿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这种信念难以动摇。 (3)不爱自己,过度向外寻找爱,把安全感建立在恋爱上。 因为家庭男性角色的缺失,从幼儿园开始寄宿,没怎么回过家,我理解不了“家庭”这个概念,我不懂过年的时候别人家是怎么其乐融融地享受家庭氛围的,加上我母亲对我高要求高标准,回家就是评判,很少真正关心我。导致我从初中开始喜欢谈恋爱,男朋友换了一批又一批,经常是在一起不久就厌烦了,那时候找不到原因我也并不想找原因,直到结婚前两年有段时间开始深刻反省,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重复我和我母亲相处方式的行为---我就喜欢疏离的爱,我反复让自己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谈恋爱找个人就可以填补我童年的安全感和缺失。但其实没有所谓的救赎者,那个人有且只能是自己。当我想明白了以后,我遇到了我现在的老公。还好是他,还好他陪我走过很多很多的低谷时刻。 人们通常发现,高成就动机型女儿住在豪华的房子里,事业有成;自我破坏型则住在亲戚的地下室或监狱里,到处领失业救济。如果孩子无法依赖自己的母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寻找替代家长。为了得到被照顾的感觉和安全感,他们会试着让朋友、亲戚、爱人、伙伴,甚至是社会来照顾他们。这可能会让他们以为,由于他们得到了照顾,他们也就得到了爱和关心。但其实,他们从没真正感觉到被别人关心。 自恋母亲的女儿经常会用不合适的恋爱关系来填补她们的情感空白。不幸的是,她们想找到合适的伙伴来认可她们,却总是在错误的地点搜寻。 而健康的二人关系是以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两人会轮流照顾对方,但大部分时候两人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3、我该如何理解我的母亲 (1)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和我母亲和好啦,可能因为在内心深处和我母亲和解了,我渐渐理解她为人处世的方式,我开始接受、面对母亲的能力不足、缺陷和不对的方式给我带来的伤害,开始理解我母亲并不是故意的。我强迫自己面对现实。这是朝向健康的转变。 同时回想分析起我母亲的原生家庭——我姥爷,也是自恋型家长,30多岁就当了官,官威很重,在家对我母亲也是比较挑剔,全家都怕他。或许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我母亲的性格和安全感逐渐也有受影响。可能我想要的肯定和包容,我母亲,也同样从未拥有过。 那是一种受人哺育、有同理心的爱,我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而我们的母亲很可能也没能从她们的母亲那里得到过。这意味着,扭曲的爱,作为一种痛苦的遗产,代代相传。 (2)紧接着成为一个观察者,并控制自己情绪反应的能力,对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都有帮助。如果一个人明白,他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场景中退出,不急于做出反应,而对情景做出仔细观察,以助于对自己和事件进行控制,那么大多数时候他都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对外界做出合适的、自然的情绪反应。 (3)逐渐和我母亲说清楚我的底线,划定牢固的底线会让我觉得有安全感,尤其当我和一个争强好胜的母亲在一起时。这需要一定的练习和克制,但不要用有敌意的方式对你母亲的回应做出反馈。比如我会直接的表达:妈妈你这样讲让我很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我的感受是什么。下次可不可以别这样讲我了。 原谅一个人,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挂念、记恨、嗔怒都是需要很强的能量去消耗的,所以适当的放过彼此,也是放过自己。 一旦我们真心地原谅,我们也就释放了一个囚徒,然后发现,这个囚徒就是我们自己。 (4)感恩的心。 你的才华、激情、兴趣和知识,有可能是拜她所赐。不能忘记她给你的礼物,这些礼物可能是美感、乐感、天赋、身材、发质、漂亮的眼睛、光滑的皮肤,或者像是贴墙纸的时候一个皱褶也不出现之类的能力。 4、我该如何和自己和解 (1)如果你的母亲持续使用语言暴力,刻薄的态度面对你,那么适当的远离拉开物理距离和心里距离并不是不孝顺的做法。如果你妈妈确实没法改变,而你一直觉得自己在遭受她的虐待,那么你得明白一点:和她断绝往来是一种健康的方式。 (2)自己成就自己。不放弃成为自己的救赎者,不停止自我再教育。自己修改自己的童年编程。 “内在母亲”可以理解为你自己的母性本能。来自直觉的声音会跟你说话,想要照顾你、爱你,做你的妈妈。过去,你不得不放弃让真实的妈妈满足你需要的想法,现在,你可以依靠“内在母亲”,有了她,你就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3)积极乐观的心态 “我的经验和个性是我的财富。我现在像是一只古怪的小鸡,但我的心态非常积极。我的生活是我自己选的,我能为我的行为负责。” (4)不能不计较,不能太计较。 (5)专注于自我成长本身。就算是一手烂牌,相信自己有打好的能力。就算打不好,也可以尽量打到这副牌最好的程度(Max) 应该寻找那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朋友,那种和你能力相当、看重你的真诚和生活激情的朋友。 ·我最看重什么? ·什么事能让我快乐? ·什么会给我带来最深的满足感? ·我的爱好和才能是在哪些方面? 5、我该如何教育下一代,避免这种自恋的爱传递 (1)对孩子的爱,应该基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是他们能做什么。 e.g.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因为成绩而被鼓励,而是你为了成绩背后的努力的人格值得赞赏 (2)别让孩子做“家长” 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孩子的事,相反,满足他们的需要是你的事。别反客为主,让小孩过早成熟。 (3)无条件的爱 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你,而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成就。

  •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CHUWEN
    推荐

    初吻2020书单 10/30 《母爱的羁绊》 不知不觉今年的读书任务完成了1/3了,嘻嘻。 这本书是樊登读书会推荐的,当时刷着微博看到了这条,然后仔细去了解这本书所说的内容,发现自己非常感兴趣,而微信读书app还没有上架,于是就买了纸质书来看。 在外人看来,我已经做得足够优秀了,可我的妈妈永远都觉得我远不止如此。对我的态度也反反复复,对此我深受折磨。 我的确会因为她对我的态度,而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怀疑自我、害怕面对新事物,甚至总是会觉得自己“我不值得”。就是在内心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斗争,我确实想做点什么的时候,内心总有一个声音说你做不到,或者不该做。 这本书前半部分在说母亲自恋性的表现是如何的,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又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也许我妈妈的自恋型没有那么高,但是“发作”时的症状都是一样的。 在全世界都在歌颂母亲,歌颂母爱的大背景下,去讨论“也许你得承认,你的母亲的确没有给予你足够的爱,你必须自己坚强起来”这个话题,的确有一点有违伦理。但是我的确想说,我必须承认,妈妈在对待我的方式上有诸多不妥,造成了一种控制欲极强的、略带畸形的爱,容易对我整个人的身心造成影响。而我的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害怕自己会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害怕自己的情感生活会重复妈妈这样的态度去对待爱人,害怕自己以后的孩子也同样有一些心理疾病。 但要追溯起源,我想必须要换位思考,也许在妈妈的小时候,也同样没有受到外婆足够的爱,而同样畸形的母子关系就像毒瘤一样代代相传。我必须从我这代开始,有所察觉。 终结遗传的方式 1.接受妈妈的缺点,体验因为么没有过一个理想的母亲而产生的伤感 2.在心理上从母亲那独立出来,将你从母亲那儿获得的消极观念转变为积极观念 3.发展并接受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欲求 4.用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方式和母亲相处 5.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自恋特质,避免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从现在起,不要再期待妈妈会有所改变,那几十年的价值观已经难以在一朝一夕上有太大的改变。你要做的,是修复自己的感情,修复自己的心理,你所想的远远比他人如何做的更重要。要承认自己的情感,加强自我意识,开始和过去达成协议,放弃对母亲不现实的期待,掌控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康复。有必要提醒一点,就是你不可能完全消除童年留下的创伤,你能做的,是改善自己,学会用新的方式对待它们,让自己感觉好些。 希望自己要做到同情,共情,责任,真诚。并且一定要不断内化一个观点,那就是:我的价值不是取决于我做了什么,而是我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自己早日摆脱自恋情绪,了解真正的自己。

  •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gfdxlxl
    推荐

    母爱的方式会代代遗传,特别是在母女之间。自恋的母亲带给女儿的“爱”,畸形而伤人,像一根根纤细无形的绳索,牢牢绑缚着女儿的身心,需要当事人觉知和面对,更需要治愈和挣脱,以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一本不错的书,期待文字版上架。

  •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启明
    推荐

    关于自恋母亲的话题,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母亲这个词都是极度神圣的。我们自幼接受对母爱的理想化赞美,内心早已建立了伟大母爱的信念。所以,在读本书中所描述的“自恋母亲对孩子造成的种种伤害和痛苦”时将会感到不适,并产生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内疚感。 我们会联系到自己童年所经历的焦虑不安,不自觉地对自己母亲进行重新审视;虽然并非每个母亲都具有自恋人格障碍,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人都有自恋特质。这表现在感觉自己非常重要,感觉自己对孩子具有绝对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状况下。父母一般不会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而是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物,试图操纵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听话、乖巧,最好一切都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孩子的未来要按照他们希望的去发展。令人悲哀的是,许多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这种教养方式,他们不会去反思自己真心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真实的自我,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母亲是自恋的。相反,他会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表现不够好,所以才会永远令母亲感到不满意。 这种情况亟需改变。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没有对母亲的暗中影响进行察觉,或者察觉了也不当回事。自恋母亲会向我们传递一些消极观念,这些消极观念会在我们心中内化为难以想象的力量,从而影响以后的人生决策。自恋母亲对孩子缺乏真诚的理解和同情,她没有爱孩子的能力,不能提供合格的母爱;但是她有意无意中对孩子传递出的负面信息,却成了毁灭孩子感受幸福和培养信心的元凶。 自恋母亲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孩子不够优秀,所以不值得被爱。由于小孩子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的头脑里母亲说的话就是真理,如果母亲不爱他,就是自己不好。于是,他拼命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希望能够取悦母亲。但是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取悦不了母亲,也做不到所谓的优秀。所以他就会变成具有“自我破坏”倾向的人。所谓“破罐子破摔”,大概就是这类疲惫孩子最后的选择了。 根据本书的研究,也有一部分自恋母亲的孩子变成了“高成就动机型”——拼命工作,努力取得成就以便向母亲证明“自己的价值”。无论是自我破坏型还是高成就动机型孩子,他们都经历着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即使高成就动机型孩子取得了真实的成就,他也不会从心底接纳自己,也不会自信。因为,母亲对他的消极教育,让他觉得自己配不上成功二字。 面对成就,他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状态。他觉得即使他能有所成就,他的成就也是打折的。他还会自我贬低,故意缩小他的优秀品质。因为他觉得如果表现出对自己的自信和认可,别人就会觉得他骄傲自大。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他们从小的成长过程中被母亲当做嫉妒对象的后遗症。 说到母亲会嫉妒自己孩子,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然而,这是一个需要打破禁忌的话题,我们必须直面它。事实上,自恋母亲确实会嫉妒自己的女儿,嫉妒女儿跟父亲关系亲密,嫉妒女儿做得比她更好,在种种场合抢了她的风头……本书提供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对这些女儿表示心疼,更要理性地去了解母亲这一角色——我们期待中的母亲形象与事实上的母亲也许相差甚远。 许多母亲无论是在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和身体照料上,还是在纯粹精神支持上,都做得远远不够。这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反思的机会:如果我们做了母亲是否会像文中讲到的自恋母亲那样,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深深的伤害?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母亲,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我们可以转变消极观念为积极观念。 我们已经成年,应该知道人生总会经历一些教训和经验。这些教训和经验应该让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而不是让我们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中,变成灰暗、自卑的人。我们应该明白,既然已经经历过自恋母亲对我们的伤害和影响,就要为自己以后的“育儿工程”提前做好准备。我们要努力摆脱自恋母亲带给我们的苦恼,用积极的一面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懂得同情和理解的独立个体。这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应该尽力去尝试,以便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理解母亲,理解她的背景和成长过程。可能她在童年时期也有过自恋的母亲,可能她的童年也过得非常不幸。另外,我们要对母亲多一些感恩。多找一些她的优点,感激她带给我们的礼物。礼物——不一定是说她买给我们的东西,而是我们身上的优点。我们的很多优点都来自母亲的遗传,比如身材、发质、美感、记忆力等等。所以,我们还是要感激母亲,而不是盯着她的自恋特质不放。 当我们终于放下对母亲过去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对我们的伤害时,我们将会发现,母亲曾经给了我们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这值得我们感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恋母亲都需要我们去原谅;有些母亲明知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至深,却不停止这种伤害……这种情况就不需要原谅,而是应该考虑跟她断绝来往。 如果继续跟一个对自己行为不能负责任的母亲保持联系,那么她不仅会影响你现在,让你变得更加消沉,而且会破坏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的择偶观。那么你将会在拥有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基础上,收获不幸的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所以,当你不能改变与自恋母亲的恶劣关系,也不能摆脱母亲对你的负面影响时,就应该与她断绝关系或保持普通关系,千万不要试图拉近情感距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