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任志远
    推荐

    逻辑性及条理性都很强的一本书。 本书提出了一个中心观点:情感忽视。 通过不多却非常典型的例子描述了情感忽视的具体情况,以及情感忽视会造成的影响。 书中对于如何对抗情感忽视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出的方法我觉得很不错,特别是其中一点:每天列出三件你不想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或者是想做但不该做的事,去坚持改变,内化自己的力量。 还有一个感触,学校真的应该建立一门情绪管控管理的课程,不仅仅面对学生,也该面对家长,因为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忽视其实是自己的父母带来的。 总而言之,很棒的一本书。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皮皮鲁
    推荐

    绝大多数父母是凭借本能来抚养子女的,包括那些搜罗各种育儿书籍的严肃认真的父母们。因为书籍是一回事,内化是另一回事,将内化灵活恰当地运用是另另一回事。所以作者对父母们既往不咎,父母们也不必自责。从当下起,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自己和他人。 我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社会心理学大师阿伦德自传中那位亦师亦友亦父的贾森哥哥,填补了父亲的位置。古代大家庭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故事也很多。过去,我们不仅生活在家庭中,更生活在家族、附近的大环境中,心灵滋养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当然这并非淡化父母的重要作用,而是说,孩子有许多成长路径。 如今,现代化的便捷和现代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个体生活的方便和隐秘度,也使得生活空间的大范围缩减。网络可以解决大部分生活问题,父母和孩子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狭隘空间。如同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对于具体琐碎的生活而言,触角不断内缩,孩子的生活悄悄地发生了巨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下,父母和孩子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王钢
    推荐

    第一,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为人父母,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好好说话的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对孩子,要有耐心,好好说话,然后要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 第二,原生态家庭的影响很强大,不管是好的坏的,不管是你刻意摆脱还是接受,你都会受到你原生态家庭的影响,有着很深的烙印,但当我们成了父母,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态家庭,那些好的,要发扬,错的,要改正,这就需要为人父母,必须学习,不断成长。 第三,现实中很多被忽视的孩子,父母可能觉得没问题,但那就是问题,要有同理心,共情力,蹲下来说话,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说到做到,认真考虑他的话,认真陪她玩,小时候给与强烈的亲密,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晓君
    推荐

    北岛: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欢乐马
    推荐

    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只有世界颠倒,我妈才会爱我,我早就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我看这些关于心理治疗的书,是为了让把我受到的伤害最小化,把我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我想活着。活着就是其本身的意义。我热爱生命,《第二性》还没看完。痛苦意味着我们不是虚无,死亡也意味着我们不是虚无。我爱我自己。我不想中了别人的激将法。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一沫
    推荐

    情感忽视:顾名思义,情感需求没有满足,忽视了情感。 书中列举12种类型父母,自恋型、专制型、放纵型、离异/丧偶型、成瘾型、抑郁型、工作狂、照顾伤病家属、成就/完美导向型、反社会型、孩子即父母、都是为你好父母。 想到我的童年家庭的零零碎碎,在3个孩子的家庭,我是最大的孩子,10岁以后,就得到很少的关爱了,父母只会教育我要照顾好弟弟妹妹,我抱怨过,怒怼过,在大学毕业后慢慢明白,我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也是第一次做他们的女儿,他们已经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给予我们最好的啦,尽管他们文化水平有限,可是他们尽可能让我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给予我们的家庭教育有限,所以情感忽视也是有的。慢慢的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什么事情那么急躁,自己为什么会遇到事情乱发脾气,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谈恋爱时为什么那么没有安全感等等,才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中的自己,一切都和原生家庭有关!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所以用现在的觉知改变以后的后知后觉 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就越能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孩子的情感世界。 提高自己的认知,尽最大可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满足!而孩子就像小海绵一样,会吸收我们给予的所有东西! 听樊登说到这样的一句话“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孩子就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所以,先过好自己的一生!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杨咩咩耶
    推荐

    《被忽视的孩子》会帮助你意识到童年时那些“没有发生”的事、那些你“不记得”的事,向你展现未发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还会帮助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与他人和世界重建情感连接。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终结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为咨询师提供有效工具,帮助存在童年情感忽视问题的来访者。 作者韦布博士在书中指出,情感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以下共同的特征: 1.空虚感,即有时感觉自己身体内是空的;情感麻木;质疑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会有没来由的自杀想法;乐于寻求刺激;感到不同于其他人,并对此困惑不解;经常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2.反依赖,即自己有抑郁的感觉,但不知道为什么;长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愿望;即使童年很快乐,但记忆中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其他人说自己冷漠;亲人抱怨说自己情感上很疏远;更喜欢自己做事情;很难开口请求帮助;在亲密的关系中不舒服。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即很难确定自己的才能;感觉到自己可能倾向于过度强调自己的弱点;很难说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不确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当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时,自己很快放弃;不确定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看法等等。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即其他人经常会请自己出来聊聊他们的问题;其他人经常会告诉自己,自己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头脑中总有一个批评的声音,指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等等。 5.负罪感和羞耻感,即自己有时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倾向于压抑感情或避免动感情;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这样别人不会觉察到;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活得这么不开心等等。 6.对自己生气,感到自责,即很容易也经常对自己生气;使用酒精或药物消愁释怀;经常感到厌恶自己;有自我破坏的行为或倾向;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不能更“正常”。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即害怕与人亲近;很难向他人敞开心扉,哪怕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往往预想无论到哪都会遭到拒绝;避免主动交朋友;可能很难让对话持续;觉得如果人们与自己走得太近,他们就会开始讨厌自己。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即人们有时会说自己待人疏远,甚至可能是冷漠;人们有时会认为自己傲慢;经常认为别人太情绪化;当有人在自己面前哭泣时,会感到不舒服;哭泣时自己觉得不舒服,特别是还有别人在身边时;不喜欢那种有人真的很需要自己的感觉;不喜欢感到自己需要什么。 9.自我约束能力差,即觉得自己很懒;自己是个拖延者;自己很难遵守最后期限;自己倾向于过度进食、喝太多、睡过头或超支;对生活的乏味感到无聊等等。 10.述情障碍,即自己有一种易怒的倾向;很少意识到自己有一种什么情绪;经常对别人的行为感到纳闷;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纳闷;自己生气时,往往是过度的或爆发性的;有时候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吓到自己和他人等等。 拥有一个被情感忽视的童年,其负面影响会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樊登老师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是很难在将来恰如其分的去爱别人。” 性格缺爱的因素大多来自原生家庭,而且并不可逆。一般来说从小缺乏爱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渴望恋爱,而且长大后更容易遇到人渣。因为你不知道一个人真正爱你的样子是怎么样的。所以只要有他稍微对你好点,你就觉得这是真爱,觉得遇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人。 有爱的家庭特别的相似,而没有爱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童年得到的爱,都会被存进自己的情感银行,长大后取出来用。有的人情感银行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人情感银行里囊中羞涩,长大后变成负资产。 对于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创伤我们要能尽早觉知,抽丝剥茧的追溯导致自己性格缺陷的根本原因,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痛苦,曾经那些被自己深埋在心中的灰色记忆再次涌现,且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但找到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责怪和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为了去了解情绪的原因和目的以及价值,识别、命名、监控自己的感觉,学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更进一步,作者还给出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法。童年时期由于情感忽视所缺失的技能,可以在成年之后自己培养。 正如荣格所说的,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所以,摆脱宿命似的轮回,觉知永远是重要的一步,是改变的开始。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了解多思考,对于问题的根本原因有所觉知,重拾自我,找到改变的方向,并着手行动起来,这样才能逐渐填补自己童年缺少的爱和关注。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程梦
    推荐

    推荐这本书,无论是做为父母,还是对于自己的审视。都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 孩子生来都是可爱的小天使,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折断了翅膀? 对于孩子:本书有一个案例的多面,非常好的解释了不同场景下,不同语言,不同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还有很多现实的案例,当孩子经历情感忽视,也许这些都是大人和孩子都没意识到的问题,但是对于孩子以及家族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的。很多的父母以为给予孩子富足物质生活已足够了,但是常常孩子长大了却无法感受到与这个世界的融合,无法感受和理解爱。从孩子叛逆、到后来成人后无法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情造成的困扰,其实也都是家长的责任。这边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去爱他们。 对于自己:我没有孩子,但是很喜欢孩子,却又恐惧孩子的人。读这本都是给我不少的启示和自我发现。也一直在反思和审视自己,触动很大。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往往是过往的经历中学习来的,很难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否是伤害了他人,尤其是对于亲密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无论是亲人、爱人的相处总是避免不了矛盾。有时候很难去理解为什么一个行为,对方会这么生气。 很多的案例其实就是你我身边常常发生,甚至就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开始理解过去一些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的去调整。也逐渐学会打开自己,看到自己的缺陷,并且接受和理解这些缺陷。有情绪的时候去想情绪根源是什么?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缺陷、还是情绪,当我们有意识的时候,就会慢慢学会去处理情绪,去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缺陷,不去因为这些东西去刺伤自己和他人。 当一个人能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和内心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更加坦然。也能增加自己的共情力,其实也是常常大家说的情商。 这本书对于我自己,不仅仅让我反思和审视自己,更好的理解和接纳自己之外。给我和家人的相处有多的启示。 因为父亲严苛,很多的教育方式我们无法理解和接受,一直都是疏离的状态。所以一开始我读本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去了解过去的自己。那天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帖子中一句话击中了我,“我们与父亲之间,似乎遗憾总是比快乐更多。”突然触动,无论因何缘由我不想让我和父亲之间变成冷漠的亲人,不想遗憾。去意识到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会这样,我要怎么去帮助他们。也应此,和父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人生真的活着很不容易,亲人之间无法选择,真的需要爱和慈悲,来包容和谅解。 愿每一个小天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乐乐
    推荐

    第一部分 概念 情感忽视:给予很少的关注或尊重,漠不关心,尤其指因为粗心而不提供照料看护。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虽然作者强调很多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去爱,或者只是延续了他们父母的方式。但我认为这本质上就是不爱。忽视就是不去看,当孩子不存在,给孩子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甚至有些父母控制孩子,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人。 为人父母之前,最好能先通过考试。 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不能确信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自己对父母关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她将会成长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书中介绍了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而现实中大多数都是“我是为你好”型父母。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心智不成熟的巨婴,因为他们自己也经历了情感忽视,所以非常不幸,这是一个会繁衍的悲剧。 第二部分 介绍了被情感忽视的人成年以后可能的症状,可以自我诊断。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症状正是直男癌的症状:不带感情的建议;缺乏共情和同情心;经常认为别人太情绪化;认为别人找你是为听取实用建议,而非寻求情感支持;别人在你面前哭泣会感到不舒服;无法辨认别人的情感;易怒倾向;经常对别人的行为感到纳闷;你的友谊缺乏深度和实质…… 第三部分 如何改变治愈。认识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自我关怀,自我同情,终结恶性循环。 强烈推荐这本书!大多数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情感忽视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希望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终结恶性循环。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冰壶沸水
    推荐

    被忽视的孩子成年后会出现共同的特征:1.空虚感 2.反依赖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6.对自己生气,自责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们真正了解我,他们不会喜欢我)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9.自我约束能力差 10.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作为家长,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1.意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并学会对待自己的情绪。 父母对情绪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之后管理、接纳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识别并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是种技能。首先,识别情绪;其次,接纳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记住,情绪本身不是坏事,如何对待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有效控制和利用情绪的力量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表达情绪。不要消极、冲动地表达情绪,而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 2.自我关怀。 自信而平和的第一原则就是任何人都有权利要求你做些事,相应地,你也有权利拒绝,而不用给出理由。如果人人都这么做,在需要的时候自由地寻求帮助,想拒绝的时候就拒绝,那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的界限会更加清晰,避免很多无谓也无用的愧疚感萦绕四周。如果你拒绝他人时心怀愧疚,或者发现自己因为难以拒绝才答应他人,那么请找一本关于自信而平和的书来读读,并尽力克服这种心理。需要拒绝时就拒绝,无须带有愧疚或不适的感觉,这是自我关怀的基石之一。 优先自己的享乐。当你自幼经历过情感忽视,你很可能不会深入地考虑和选择让自己去享乐,而会把别人的愿望摆在你自己之前;或者你的家庭忙于生计,没有什么空闲去娱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属于任何一种情感忽视的方式,那么很可能你成年后不会重视自己的快乐和娱乐。要改变只有一个选择,其中就包括把你自己放在第一位。 3.终结恶性循环:让孩子拥有你所缺失的东西。 第一个自我同情原则是反向黄金法则。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这个法则变形为:“像你希望以前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一样对待孩子。”一个幼年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家长不应该在养育孩子时沿用自己的默认设置。因为默认设置是由他最初的监护者决定的,很可能导致他将情感忽视同样加诸自己的孩子身上。作为父母,克服自己默认的设定,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当孩子做了不好的决定,搞砸了事情,做事不经大脑或者做错事,最好尽力做到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冲动而情绪化的反应是由默认的设置所决定的。应该花点时间想想:如果我是他,现在我需要从我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才能让我能学到教训,再继续往前走? 自我同情的第二个原则,应用于养育孩子时,包括观察孩子,并在看到孩子对自己太苛责时作出反应。如果看到孩子因为犯错而惩罚自己,或者过度跟自己生气,就应该介入并帮助他。告诉孩子他对自己发的脾气有些过了,脾气也不该撒在自己身上。即便当时看上去没什么帮助,这也给孩子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之后会慢慢发芽长大。接着用自我安慰的技巧来安慰孩子,让他也能内化这些方法。 自我同情的第三个原则是让孩子受益于家长的智慧和同情。为了让孩子学会原谅自己,必须先原谅他。孩子会内化家长对他的严厉程度。这涵盖了前两个原则,因为涉及对孩子的过错进行反馈,即适宜地让他对自己负责;看到孩子对自己太严厉时进行干预;以及帮他理解自己的错误和情况,并最终原谅他。当家长为他做了所有这些事情,他会慢慢学习这样善待自己。 自我同情的第四个原则,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有爱而坚定的内心声音,也就是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同情至关重要。作为家长,陪他一起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帮助孩子判断他是在哪里出错了,接着向他说明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教训。带领他走过理解、负责、学习和原谅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十分宝贵,能让孩子拥有成为成功而坚强的成年人所需要的支持和负责任的品质,这样的他会懂得爱自己和他人,也对自己和他人富有同情心。 原谅是自我同情的最后一步。当孩子犯了错,家长可以使用同情心原则来帮他理解错误哪部分是自己的问题,哪部分是别人或者环境导致的。这样就能帮助他分析明白如何改正错误,不再犯第二次。然后要帮助他原谅自己,不再纠结于此。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ニーモニック
    推荐

    你可能正在被伤害,或者曾经被伤害过,伤害你的人可能来自身边的亲密之人,也会是无法指认的自我,来自被剥夺的热感、或者无意义的琐碎;但这一切痕迹均在正常的“幻象”里无法着落。没有比在慢性摧损中隐遁的“伤害”更致命了。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Jody🍒
    推荐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好好爱自己,只有足够爱自己,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然后我们才有精力去照顾他人,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只有当我改变了,我们看到的世界才可以改变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情感互动很重要,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伴侣,朋友还是亲子关系,我们都需要情感互动,不是表面的关心,而是关注到对方的情绪变化,陪伴对方度过这个情绪,然后一起讲讲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如何做,所以要做的不是人在心不在,而是在的每一刻都可以保证心在人在有情绪的共鸣 世界很大,人很多,色彩也很多,还有很多可以寻找与学习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清秋如水
    推荐

    这是本很棒的治愈书,用词通俗易懂却语言温和,值得反复阅读学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归根究底自己曾经也是个被情感忽视的孩子。童年时给予很少的关注,几乎没有情感共鸣,更无从说起情感沟通,任何情绪只能自我消化,所以才有述情障碍。这本书告诉我们:没有谁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的童年是完美的。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吴玲苑
    推荐

    师范毕业那年我到乡镇中学实习,遇到过这样一对母子。 母亲是正儿八经的农村妇女,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所以孩子都归母亲管。 孩子平时在家不爱与人交流,更多时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也曾试图过跟他交谈,他最多的回应就是点头或者摇头。 后来听说他的成绩不太好,同学关系也很糟糕,经常迟到,为了孩子的安全,班主任就把她的母亲找到,说明情况。 话还没说完,孩子的母亲就开始叹气,这孩子做什么都不好,长大也就是个普通人,能讨饭吃就好了。 一旁的我,看着孩子低着头,红着眼眶,始终一言不发。 七年过去了,从实习导师口中得知,当年的孩子没有上大学,做什么事情都选择最简单的,遇到困难就逃避,自暴自弃,自卑的他在好几份工作中,都是遇到困难就放弃了。 最近读了《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才深深的理解体会到,那个男孩在她母亲对他不报任何希望的时候,他内心就已经很崩溃了,觉得家人对他失望,导致他自己遇到事情也不想再争取,更多的时候放任自我。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这本书是由著名的乔尼丝·韦布博士所写,他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 在她临床执业近30年,曾在三个大型诊所出任主任。目前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在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情感忽视长大的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呈现出来。 她借着自己职业的优势,用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故事,生动有趣的道出不为人知的情感忽视,整本书读下来通俗易懂,让一个不是很懂心理学的人,看完也能按照书中的道理,一点点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存在,分析自己的情感忽视点,从而改变自己,更是凸显了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将本书的章节分为三大模块来写。 首先开篇讲述了情感忽视的12中类型的父母,包括自恋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纵性父母、离异\丧偶型父母、成瘾性父母、抑郁性父母、工作狂父母、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孩子即父母、“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每种类型父母作者都列举了不同的案例和故事,引导读者读懂,并能清楚理解其中带来不同忽视,而造成的伤害,为了方便更多理解,作者将 扎克和父母之间进行了12种不同版本的对话,更是让读者读一遍就能清楚其中的缘由大概。 看作者剖析故事和案例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剖析自己,从案例中发现自己童年的情感,唤醒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痛楚。 其次,作者更深一层的探讨了情感忽视长大了的孩子,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比如,我们体会到的空虚感、反依赖、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自我质疑:我到底怎么了、对自己生气自责、感到自己有致命的缺陷、难以关爱自己、述情障碍等。 那些我们平常不以为然的不切实际的评价和负罪感、羞耻感,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差。作者提到在童年时期遭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不管有多优秀,内心总是或多或少的孤独、自卑,甚至常常自暴自弃, 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家庭养育方式的不同,导致我们整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是遭遇哪种情感忽视,都会面临很多书中提到的不良后果。 当我们成年后发现这些,并不算太晚,作者在最后一个版块,提到只有重拾动力,改变自我,不但可以让自己在情感忽视中得到修正,也能惠及后代。 最后如何改变?乔尼丝·韦布博士从一系列的改变表格,例如“说不”改变表格、“寻求帮助”表格、“好恶”改变表格等,来连续观察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四个部分建议我们做出改变: 第一;学习关爱自己。我们可以从四个步骤完成这个改变,将自己放在首位,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休息和放松,一步步理解自己,关怀自己。 第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让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和停止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 第三;锻炼身体,运动不仅仅是释放、发泄自己情绪的方式,更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 第四;同情自己,体验自己的经理,感受自己的情绪。 当然这些也并不是能够治愈我们同年所受的种种情感忽视,很多时候,给出的方法还需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连接,进行整合,就好比有人在运动的时候能够把所有的不快乐抛到脑后,而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释怀。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自己有所不能,有所能。学会理性分析自己内新的情感忽视,引导自己做出改变,诊断自己还在遭遇那些不良后果,认真去审视剖析自己,过一个快乐而真实的自己,才是我们当下的关键所在。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长江
    推荐

    新视角,开视野,长见识。作者不唯理论,注重案例分析,由表及里,言简意赅,读罢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顿时令人茅塞顿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