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推荐

    2021读完的第三本书,书名差点让我错过了它。风墟老师讲得真好,收获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以后应该还会回顾。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飞鱼
    推荐

    虽然有些观点我接受不了,但是大体上收获蛮大的,缓解了一些焦虑。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张钒
    推荐

    这个作者好厉害呀,应该是中国人吧!原来还认为国内的心理学水平不咋地,通过这本书看到后起之秀还是大有人在啊!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Tank
    推荐

    痛苦和焦虑的根源,来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和对情绪的矫枉过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放弃简单的二元判断,不轻易贴上好坏的标签,接纳完整的自己,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被外界轻易左右情绪。 原生的自我原本是个静止平和的钟摆。环境的扰动,钟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摆动。但是,只要知道自己的平衡点,接受外界的扰动,多次摆动后总能回到最初平和的状态,人生会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如果遇到扰动,因急于回到平衡点而施加反作用力,只会加剧摆动的幅度,延长摆动的时间。如果对自己的平衡点有错误的认知,在本已达到平衡状态时,施力拖拽,这种来自内部的扰动,将导致永远无法回到平衡状态。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推荐

    自从看过风墟的《自醒》之后,就非常期待他的第二本书。 读完这本《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又更新了我的不少认知,很有收获。 作者提醒我们要明确“需要”、“想要”和“贪欲”这三者的区别。因为在生活中时常搞混,所以我们无法看清自己,不要被“贪欲”迷了眼睛,选择了错误的人生目标,很重要。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大多数人的认知误区:只要找到想要的事物,就能动力十足,克服所有难题。 “事实上,动机只是促使人付诸行动的因素之一。一个持续性的行为,除了动机,还要有对目标的坚持和对障碍的克服。” “人们通常并不是真的想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而只是希望找到一件不用令他们克服人类自身种种缺点、不用付诸艰苦努力的事情罢了。” 热爱也无法掩盖人类的种种缺陷,那些“人生赢家”,极大可能是比普通人克服了更多人性使然。 确实,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也存在这种迷思。 作者在书中解答的两个问题,让我影响深刻。 ①“如何正确处理你的负面情绪?” 作者举了国王和传话员的例子,特别形象。国王就是我们,传话员是我们的情绪,传话员告诉国王,王后被敌人抓走了,国王瞬间很愤怒。 国王愤怒什么呢?是王后被敌人抓走的这个情况,还是传话员传递的话。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地将锅摔在传话员身上,而无视真正的问题。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确认情绪带来的想法是不是真的,确认传话员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接着,用理智分析传话内容,做出行动。 情绪管理的目的不在于压制情绪,而是无论情绪如何,都能用理智的大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有启发!) ②“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作者提出,人们对“真正想做的事”抱有错误的想法,认为找到这件事生活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会为这个问题烦恼,是因为想逃避当下的生活。 所以,问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之前,先问自己为什么要找到这件事。 事实是,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之后,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件事仍然会有阻碍和困难,仍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只是,当你找到这件事,你会比较容易“知行合一”,步伐更加轻快,因为你在做着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内耗减少了,人自然也会跟着变得有活力起来,并且开心。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董 花.
    推荐

    成为自己的勇气,接纳自己,用智慧塑造人格,从容自信的做每一个选择,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去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吧,你会有新的方向,读的仓促,今后再品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Tuesday.
    推荐

    感觉文字很干净利落。直白易懂,读的时候也会有心灵一震的感觉。还会反复地去读,并内化。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静夜思
    推荐

    按照这本书说的都不知道怎么做了,感觉说了好像没说一样,前后矛盾。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王叁芯
    推荐

    有时候读点心理学,更了解与走进自己,打开了内心的世界,突破了一点认知局限。 芯的书摘📖: 关于人生大问题的答案,要你自己去慢慢拼凑;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主观层面的感受以及对一切外在的解读。 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它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扩张”。 幸福的本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所以,没有人能够一直幸福下去,而只能时常幸福一下。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主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便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幸福和满足的瞬间。 我们要怎样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想要”的;二是隔离“贪欲”。 我想推荐一个《哈佛幸福课》里提到的方法:每天睡觉前,记下五件在这一天当中值得你感恩的事情。 要真正成了一个无条件接纳自我、不会被评判与看法影响的人。 童年的经历只是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一个“触发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事实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童年的行为与认知模式的强化和重复,才是导致我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快乐的本质就是对自我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你必须将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你的人生才可能是幸福的。 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但本质上是在说,要能就事论事地分清问题的边界。 放弃“成为更好的人”“努力变得更优秀”之类的幻想。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这些都不重要。你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进步与提升是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完成你的目标,满足你的需求而不是别人给你的一个目标。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优秀”或“卓越”,这才是自我实现的真正含义。 你喜欢探究自身的心理、人格、情绪等,当然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你不能只用一套理论就试图解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我们总是试图控制很多东西,事实上,有些东西是我们根本无法控制的。 情绪管理的本质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能够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在于三个错误的核心信念:1.我很弱(我还像小孩子一样脆弱)。2.我必须要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在讨好者的潜意识中,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孩子”。 讨好者想摆脱讨好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脆弱的孩子了。第二点你要意识到的是,追求别人的爱或者关注是一件无意义的事。认识到“我不可能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点,你必须尊重自己的需求,因为没有人会主动来满足你的需要。 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建立起了完整的自我边界,是否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负责。只有孩子才会不停地在意别人有没有关注他,才会要求别人来满足他的需要。 安全感、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孤独感、恐惧感等,这些所谓的感受,其实都是不可控的。“感受”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实有的——它只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感受。 对于感受,我们能做的只是学着不去受它们的影响,专注在具体的、实际的生活中,而不是被感受与情绪裹挟,成为那些在本质上根本无法被满足的虚幻的感受的奴隶。 每一次改变首先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你整个认知系统的调整,另一方面你还要与你多年形成的积习做斗争。 怎样才能让你真正改变,真正成长呢?我想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经历。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 所有的经验只不过是我们对于复杂生活的一个不准确的总结,没有任何道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心理老化的本质,是因为这个人的全部精力和全部努力都放在了“维持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上。 你总是试图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全感,自然就意味着你要不断地试图规避风险。 自制力不是标准,而是一种结果,它是一些人受“对世界的认知”“思考习惯”“思维逻辑”等内在因素的驱动,“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 对于外部环境,其实我们所见的不一定就客观真实,它其实是我们的大脑加工和处理后的结果。我们对于现实的认知也经过了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筛选。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他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佳选择。 不是一件事情令你感到快乐,而是因为你对它采取了积极的解释。不是世界本身是虚无的,而是你一开始就选取了一个会令你感到虚无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过去只是两个字而已,过去只是你的回忆而已,它并不是当下的客观存在,如果你不沉溺于它,那它就不具备伤害你的力量。 唯有尊重现实,去承担现实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产生的后果,明确自己心理边界之外的东西是你无法控制的,这才是成熟看待自己的态度。 唯有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尽量尊重、接受、贴合现实,你才能认识并接受自身的缺点,你才能在消沉与自我否定之中看到真正的希望与改变的契机。 你要接受现实的本质与不确定,这样你才能认清生活的真相。你要接受自身的不确定和无法被定义,这样你才不会给自己设限,你才能意识到你的确有着无数可能性,你才能挣脱目前这短暂的障碍与问题的束缚看清事实的全貌与自己本身。然后你才能知道,今后的人生究竟会通往何方。 处于努力的状态之中的人不会强调自我感动的努力,他们只会思考如何将问题解决,怎样提高效率,更多着眼于如何把事情做好。 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是你清醒且主动的选择,那么,在你的生命中,你就是自己的主宰者,这对你而言是值得骄傲的。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拥有什么、失去什么,所做的选择带来的后果是好是坏,全都取决于自身,和别人毫无关系。能为生活负责的只有自己,未来是好是坏也都是取决于自己做了哪些努力。 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给你未来的生活造成相应的影响,无论你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那都无所谓,最终在生活中沉淀下来的一切,都是和你真实的能力相匹配的,知此,你就不会再欺骗自己。 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的经验对于你而言,完全没有意义。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而别人喜欢的,你也不一定会喜欢。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你应该做你自己,别人的喜好、评判标准,等等,都和你没有丝毫的关系。 人本主义认为,“自己”,是指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你过去的生命体验都是你“被动”参与的,也就是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那么你就会感觉到没有做真正的自己。 你幻想着,一旦你找到了那件你真正想做的事,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存在。你想改变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能靠你方方面面地改变自己。 我们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我们认知上的第一个误区。我们总认为当下的问题会是糟糕至极、无法忍受的,这是认知上的第二个误区。 想要做到遵从本心,不自欺,很简单,做到两点即可:第一,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愿意为此承担应有的代价,愿意忍受不做作、不自欺所要承受的损失。第二,能够经受超出自己能力和需求的诱惑。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从根本上注定了——做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 人和人之间永远不可能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拥有永恒的、不存在问题的亲密关系。 “快乐”和“没有痛苦”从来都不意味着幸福,真实才是。 智慧是自信的前提,或者说,自信只是智慧的附带产物。没有智慧的自信,只是自大罢了。 健全的人格,本质上是指“舒展的自我”。舒展代表着一切中性的概念,你既不紧张,也不放纵;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既不讨好,也不回避。 人的自我接纳,是指对“完整”自我的接纳。指的是纯粹地接受自己,而不是用二元对立的视角将自己割裂,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拼命地想要保留所谓“好”的自己,剔除“坏”的自己。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Jonty Zhou
    推荐

    这本书真不错啊。人的接纳是完整的接纳自己。纯粹的爱自己。 多思考自己的需要,然后思考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做错事的时候不要批评自己,不是你的问题,是你行为的问题,换个方法就好了,请爱自己。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杨雨凌
    推荐

    20210824《成为自己的勇气》 值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一本书,心理学入门级别。这本书的优点不在于蕴含了许多新奇的观点,而是许多道理是我潜意识认同却无法承认、践行的。过去读一本书,囫囵吞枣读完-整理笔记和书评-结束,囿于“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中,其实这是“无效的努力”,仅仅感动自己而已。 【关于努力】 ◆ 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 常犯的错误是,你想要快速把一件事做完;你想要使自己拥有“努力”状态和面貌。 - “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就去做别的。” - “努力是一种他评的描述,努力不应该是给我们自己说的,而是他人感受到的,而一旦是我们自己说的,那么我们就会面临第一个问题,怎么努力?这个时候思维导向就变了,注意力焦点全在了努力本身上面了,很容易让人陷入“假装努力”的陷阱。结果的产生不在于你自己决定自己有多努力,而是你真的有解决问题的充足的动机,还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你持续的向问题发起挑战,最终迎来问题的解决,和结果的收获。” - “但对于真正清醒的努力者而言,努力并不是牺牲,也不是意味着要放弃什么,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自我认同感的不断延续,是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关于控制/想太多】 正好同时在读《当下的力量》,两者有着相同观点——停止不必要的思考。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时时勤拂拭”是无意义的,它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不论拂拭得多勤,尘埃恒在,也就是说,焦虑和痛苦恒在。唯有转换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视角,我们才能够真正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何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答案无非两个字:“接受。” - 过去如何影响我们,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认知过去。因为“想”而觉得痛苦,你“不想”让自己这样“想”,所以变得更痛苦。对于很多问题,你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而不是用非对即错的二分法去看待问题。只有当你不再用二分法划分问题时,你才能接纳一切,才能持续更新自己的认知系统。只有你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你才能与之共处,不受痛苦控制。 - 你要接受现实的本质与不确定,这样你才能认清生活的真相。你要接受自身的不确定和无法被定义,这样你才不会给自己设限,你才能意识到你的确有着无数可能性,你才能挣脱目前这短暂的障碍与问题的束缚看清事实的全貌与自己本身。然后你才能知道,今后的人生究竟会通往何方。 -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定义,也没有那么多的因果关系。 【关于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在于三个错误的核心信念:1.我很弱(我还像小孩子一样脆弱)。2.我必须要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 “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建立起了完整的自我边界,是否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负责。只有孩子才会不停地在意别人有没有关注他,才会要求别人来满足他的需要。” - “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条件,你想要什么,你去做什么,只是因为你在想,仅此而已。” - 人和人之间永远不可能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拥有永恒的、不存在问题的亲密关系。 【关于自信】 ◆ 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自信的本质是——正见。正见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与见解。 - 我们回归实际,会发现所有不自信的人都有一项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 - 首先,这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所以对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没有稳固的评价标准,无从判断对错。其次,是因为多元化、混杂的资讯与观点的冲击,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感到无所适从。 - 尝试在公共场合清晰而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并在接受了别人的质疑和反驳之后修正或改进自己的看法,也是一条迅速地获得正见的途径。 感谢与这本书的偶然相遇,最近的“刻意练习”让我获益良多。我会慢慢把书中的理念渗入生活,找寻“舒展的自我”和健全人格。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蓝馨月
    推荐

    作者的书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简化版,很多内容可以算是阿德勒心理学的行动指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回顾了自己的很多行为和思想,庆幸的是有大部分是跟作者的思想重合的,剩下没有重合的部分多是自己还需要努力的点。感谢作者在我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提供了自检的方式,让我更加肯定自己,也在变优秀的路上走得更潇洒。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小白白
    推荐

    醍醐灌顶。 没写什么想法,是因为每一句话都带给我新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是对我过去一段时间生活的完美总结,也是未来生活的全新开始。 希望我真的能够开始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岸。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空城
    推荐

    作者的名字很陌生,也是偶然翻进来,但是读完受益良多。 书中的道理好像从小就懂,但看了作者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表述清晰,语言真挚而不浮夸,可谓干货满满。 因为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和心理专业知识的支撑, 让整本书读起来就像与一位良师益友促膝而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五星推荐。

  •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神经蛙
    推荐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多地方触动我,开阔了我的认知,还有一小部分感觉有点绕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