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安静
    推荐

    多角度阐述、剖析心理问题,全面介绍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娓娓道来,通俗易懂,而又专业深刻,获益匪浅。感谢专家!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胡娟
    推荐

    曾奇峰老师用最通俗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向我们讲述了精神分析是怎么看待人,怎么看待关系的。即使没有学过精神分析这门深奥学科的人,也能看得懂。当然如果你学过精神分析,就更加能够结合心理过程以及机制进行更深入地理解。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王宪鹏
    推荐

    专家的书,中德班出身的国内精神分析领域的一流人物,不敢说不行,只好“一般”。 本质上我对精神分析有种厌恶感,因为我相信了很多年却状态越来越糟,后来终于醒悟精神分析是治疗取向的,有个基础假设是人无法靠自己自愈,需要分析师帮忙才行,这是个高度垄断并且商业化的领域,那些顶尖的人吃那些刚入行的人很多年。经典段子,咨询师中了几十万的彩票,记者问有什么打算,答,先把学习费用贷款还一还,记者问,剩下的呢,答,剩下的慢慢还。 有很多解释是耍流氓,因为潜意识没有办法拿出来验证,你非要说我潜意识怎样,我根本没办法辩驳。人很容易受诱导,国外有案例,一些治疗者自称可以治疗自闭症,结果呢,全是暗中的操纵。 当然不是全盘否定。潜意识确实存在,心身疾病确实存在,情绪问题确实是大问题。有一些解释是有道理的,有一些话语很有力量。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书物
    推荐

    学心理同学向我推荐,说曾老师讲的一些心理观点挺新颖的,建议我去看看,花了俩天时间看完了,发现里面许多的情况与自己相符,从前没有太大发觉,现在有了更深次的认识自己了。 我学习心理学的本质或者研究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处理好于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同书中所说:所谓的自我成长,就在解决问题和行为处事上成为老司机,各种人物包括了陌生人,朋友,父母,子女,恋人,不同的人群就这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但是从书中我得到了一个不变的方式那就是确定自己的心理边界,做一个人格独立的人,所有问题的出现在于自己自恋,自大,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心理边界,独立的人格。 谢谢我学心理学同学,谢谢你让我读了这本很不错的书!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麦小妮
    推荐

    1. 人的痛苦,无非是求而不得。 2. 精神分析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从幻想回到现实。一是走出幻想目标,回到现实目标;二是扫清潜意识障碍,能够“指哪儿打哪儿”,让行为跟目标一致,获得成年人的力量和自由:我可以清楚自己的需求,并且做出选择。 3. 所有心理治疗的目的,都是扩大一个人的意识范围,换句话说,要尽可能地让潜意识意识化,或者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更加觉醒地活着。 4. 获得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看心理医生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最安全的方式。 5. 一个人能够表达的愿望,并不能够反映他的潜意识,但是他的行为却能够反映潜意识。比如一个人希望自己生活有规律,不要熬夜,但他却做不到,所以,他的行为呈现了潜意识层面的自虐倾向,以及死亡焦虑。为什么是死亡焦虑呢?因为睡觉意味着结束这一天,死亡意味着结束这一辈子,在潜意识层面,他觉得睡觉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所以他不敢睡觉。记住,不是睡不着,而是不敢睡着。 6. 我们做某件事情,如果用意识去做,是达不到最高境界的。比如开车这件事情,如果一个人在路上总是思考什么时候踩刹车、什么时候踩油门,那表示他不是一个老司机。老司机做这些事情是不需要思考的,他的潜意识会指引他怎么做最安全。同样,比如一个人身处官场,对于官场上的一些规则和人际关系,他总是需要思考,那他就一定活得很累,但是有些人不需要思考就如鱼得水,这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层面近乎本能地知道该怎么做。 7. 但手机的出现,使这种毁灭成了可能。有太多的亲密关系中隔着手机,以及手机里的万事万物。为什么一个人更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看自己的配偶,是因为看人会激活更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他无法承受的。还有,在象征意义上,手机可能是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沉溺于手机,是自恋甚至自慰的表现。 8.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9. ● “杠精”。你害怕同意他人的任何意见,因为你潜意识跟他人界限不清,在意识层面同意他人,会让你有被他人吞噬的感觉。你不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而是不愿意跟他人融合。一个边界清楚、人格独立的人,是不在意同意他人看法的,或者说他不在意别人表达任何观点,因为他也把别人看成一个边界清楚的、独立的人,不会强制性地想改变别人。 10. 把关系的好坏交给运气,不如把它交给自己的智慧和决心。当然,亲密关系中的自由度,也取决于双方“鱼和熊掌”都要的智慧和决心。 11. 精神分析只负责开启领悟,不负责监督执行。我们如果还负责住到你家里监督执行,那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业伦理也不允许。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做不到”的本身,就表示着你也不允许。 12. 亲密关系的基本规则是什么?亲密关系说到底是二人游戏,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游戏规则,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爱其所是,而不是爱我所愿”。展开来说,意思就是我爱的是你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希望的你的样子。 13. 性的问题,从来不是性的问题。意思是别的方面出了问题,投射到性关系上,性就出了问题。而最重要的“别的”关系,就是早年跟父母的关系。 14. 1.好攀比者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2.自己人格上的匮乏带来的屈辱感,需要用外在的荣誉和物质压倒他人来补偿。3.从起源学上来说,攀比心是婴儿跟母亲的关系的残留。母亲有我需要的、能够分泌乳汁的乳房,而我没有。 15. 对他人有过高道德要求,是自己人格弱小的表现,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被高尚的他人保护。他无法独自在“零道德”的环境中存活下去。 16. 制度的一刀切也是过度控制的表现。过度控制是管理者焦虑的表现,它并不能减少错误,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人格层面的压抑。 17. 在职场中,过度控制是管理者家长化的表现,长久来看对企业会有很糟糕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控制的是人,事实上控制的是创造力和积极性,以及所有职员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同事关系变成了互相监督的关系。从结果来看,一个企业的过度控制是这个企业(老板人格的象征)不想太成功的表现,这是团体级别的俄狄浦斯情结。有人说,一个企业开始考勤打卡了,就表示这个企业离倒闭不远了。这话也许不完全正确,但也说出了部分实情。 18. 2.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因为他依赖权威才能活下去。满足权威的需要才是他的底线,是他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19. 所谓的代沟,是在为情感隔离找理由。没有代沟这回事儿,“代沟”这个词可以废除了,因为它代表的是人在理解他人方面的懒惰,而不是事实。或者说,它是懒惰制造的事实。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陌上花
    推荐

    边看边剖析自己,很有启发。人有很多的原始性,如攻击性、强迫性重复、反向形成、退行等,这本书很清晰的讲授了这些心理认知。它摸不着,看不见,却左右着你的人格、生活,乃至命运。 我们很难认识自己,有时轻易的接受非因果关系的信念,这样的偏执累积多了,潜意识自发开启的凭感觉做事,是缺乏智力与情感的,那么我们不止是浪费生命,也很难成为一个高级的人。 人的一生是一个修练和终身成长的过程。所以,一旦有不可理喻的情绪和行为,那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懂得观照内心,以旁观者的或上帝的视角去审视自我,让意识临界于潜意识。多了这样的练习与觉醒,我们当然会越来越接近那个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让你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探索心理世界和生命密码。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Self-fulfillment
    推荐

    你之所见✅决定了怎样改变 自我观察之路,完成自己💪🏻 认知深刻了,便能做到更坦然直面 用心理分析de目的,提高觉察力,修正感觉 ♥️希望对自己终身成长,对自身未来的家庭,对孩子教育都是【趁早-警示-行动书】📖📚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夜莺
    推荐

    书里有太多的结论超出了正常人平常的意识或思维,可以作为参考,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以往的认知观念,给我的感觉是一切表象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赤裸裸的真相和让人悲悯的可叹可怜的潜意识,如果谁说这是以偏概全的结论,可能会被反驳是他没有能够意识到潜意识里的真正的想法、需要…………潜意识里或许就是被我们压抑了的人格,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善和恶的混合体,而我们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是善(或恶),只是将另一面留在了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不为人知(也不自知)或不加理喻?如果潜意识永远不会浮出来兴风作浪,有和无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人说潜意识的力量不容忽视,那如何发挥其正面的潜能呢?……胡乱写了一点感想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陈永丽michelle
    推荐

    考心理咨询师时,大致学一点精神分析。对于作者用精神分析剖析亲密关系的观点,部分不认可,也许我对精神分析还是不够理解吧。在这本书里,对我印象深刻有3点: 1、了解精神分析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被压抑和扭曲的人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且作者在这本书通过“防御机制、关系、情绪、育儿及心理咨询”五个方面,带我们一起领略精神分析的方法和智慧。 2、关于心理咨询师: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与我接触不一样的,作者强调人格基本健康。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基本自我功能完善,说白了就是活得不错;二是不能“太健康”,过去没有内心创伤、现在没有内心冲突、活得只有快乐的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因为他可能没有共情他人纯粹的心理痛苦的能力,一定要“有一点病”,但不能“病”得太厉害了。 3、关于大众学心理学: 有些人学习心理学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原因在于“用学习代替治疗”;另有些人学习不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走进一个洞:越学越自我封闭,越学越认知偏执,越学越情感扭曲。学习并没有增加他的新经验,反而在投射的作用下,加强了他有问题的那些部分。所以,最终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 另外,相信很多人学心理学后,会走个误区:着急去帮助自己亲友的人,他们的潜意识并不是帮助,而是想改变亲友。而作者强调:在学了心理学之后,我们增加了耐心,这样能够给我们的亲友以更多平静的陪伴。 最后我想说,照顾好自己,给自己多点耐心和觉察!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哇咔咔
    推荐

    一本可以重读十遍的书 短小精炼,一步十停。 很好的一本心理学书。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李诗情-森马
    推荐

    记得多年前上曾奇峰老师的课。他说自己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精神分析领域的白居易。乡下的老太太,老爷子都能听懂精神分析。超级的佩服,现在也觉得他做到了。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微雨
    推荐

    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抑郁了,那个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过得非常不开心,胡思乱想彻夜难眠,想发火想哭泣,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舒服。今天看到作者所说“抑郁是因为愤怒转向自身”,好像突然明白了,那个时候确实是不满现状却无力改变,日日焦虑来着。 还有,“自卑和自大都是自恋的表现形式,所以它们互为表里或者说异体同质。当一个人表现出自大的时候,那是在掩饰自卑;同理,当一个人表现为自卑的时候,那是在掩饰自大。”这个观点也是在我少时就已经有了深刻感受的,敏感如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自卑还是自尊,但凡遇到需要和别人争抢的时候,总是害怕去面对,总是劝自己,不要了,让给他……原来,这些都是心理问题。我想说,我很早就病了嘛。 心理学,玄妙高深,专业老师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更别说我这样的无知小白了。我愿意多学习,就当做下自我诊疗吧。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推荐

    文如其人 很久之前看过曾老师的《幻想即现实》,对其风格有一定了解,所以会有兴趣读他的新书。我个人感觉,文章中心理分析既有务实、深刻、幽默、鞭辟入里的特点,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某些局限性。 如果能实现哪怕一点点曾老师所说目标:“解决一些人格层面压抑的问题。”也算是阅读本书巨大的收获。 话说回来,我个人目前的观点是: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眼光、胸襟和格局放大一些,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一些现象级的困扰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不见。 当然知易行难,让自己鼓起勇气去现实关系中实践,去创造价值,建立有滋养的关系。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
    推荐

    曾老师的书写的很通俗,但我也许是比较依赖逻辑推理和理性的人,对潜意识不太敏感,无法理解潜意识层面“反逻辑”奇怪变形的各种现象…还需要补上很多精神分析的基本常识吧。 书中一部分内容大意是讲,对自己,或者任何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要那么简单的下结论,你还有很多需要去认识的地方,特别是潜意识层面,里面深藏着一些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模糊记忆,情绪,深层动机。 意识里的自我不是虚假的,但可能只是一部分自我,理智清醒的自我,表面上的自我。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每天都动着成千上万个念头,在你不知不觉中,驱动着你去做一些事… 潜意识里,到底藏着什么呢?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Alice
    推荐

    这是一个镜子,很欣慰,2022年新年之际,遇到。 镜子的作用是照见,是满足【被看见】的这一根本需求。 这也是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必备的工具~镜子(书籍,访谈,与人交往,面对大自然等等,生活里处处都有自己的镜子,随时觉察镜子的存在,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