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替谁承受和消化焦虑。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那就是合格的父母。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经常是孩子替父母承受和消化焦虑。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孩子有时候“装出来”学习的样子,其实是在扮演心理医生“治疗”父母的焦虑。
花了很久很久才读完,读的支离破碎,虽然很多内容触动了我,但是最后好像什么都没留下。时不时看一下划线的重点,但还是记不住、做不到、有抵触。我可能需要放段时间再读。
以我粗浅的心理书籍阅读经历和踮起脚尖够到领悟力均值的头脑梳理下心理书籍的阅读感受,是以下这样一种曲折反复的过程: 开始觉得具体个案怎么能推导出普遍规律呢?成长过程中诸多偶然性因素,何以确定哪些具有决定性呢?简直匪夷所思。问题倒逼之下,懵懵懂懂继续阅读,觉得摸到了个性与共性之间那条隐没于无形的绳索,奉为科学。知道了一些道理,依然被现实不断打脸,再去寻找原因时,发现它不是数理的精确实验和科学,而是需要理性和情感合力而为的灵动科学。 个案依然不具有代表性,偶然因素依然是偶然因素,他们的共性在于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个人生活的底色和潜流,是过往生活的核心化石,非常稳固而强悍地把控着个体生活。了解了一个人的人格便可以解释他的诸多行为,诸多行为也展现着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这些了解,需要理性思维之上的敏锐感性。所谓理性思维,是对自我感受的准确认识,自我边界的清晰划定,自我期许的客观预设,自我缺失的坦然接受。这似乎是一个自我析出的过程,也是个艰难的自我修正过程。没有经过此过程,许多感受和认识纠缠在一起,乱做一团麻。无法看清自我,无从看清他人,无法理解关系。 在心理学领域,固有的科学理性受到了极大挑战。就育儿而言,我们有着普遍的困惑:书看了不少,仍然不能如愿教育出好孩子。不仅如此,有时候可能还南辕北辙适得其反。那些头头是道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经验,有的相互矛盾,有的教条绝对,真有些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感觉。许多弯路之后,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不是公式符号定理。警惕自恃的理性僵化了心灵感应,过多的道理淹没了情感需求。 理性当然重要,理性的建立和培养恰恰是需要饱满充足的情感支撑,作为生物体的人,首先需要物质满足和情感满足,这是健康人格的先决条件。用心灵去感受、理解,用情感去尊重、共情,才能培育出健康人格。有人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如果充分了解自己,感同身受是可以有的。所以,健康人格是根本所在,没有健康人格的人,用尽方法和技巧,也难以培育出另一枚健康人格。 我觉得,人来到世间,最高贵的事情是完善自我,将本能的攻击性对准自己,将攻击性转化为发展动力,用刻刀一步步地雕塑自我,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借李雪的书评:学习一门学问,捷径就在于直接跟这个领域顶尖的人学习,越顶尖的人,带给人越轻松、越本质的学习。读本书,直达精神分析的本质逻辑,是我最大的收获。心理课,难,好书可以多悟悟!
突然觉得,即使阅读只是为了“休闲”,那对于女读者来说,是不是也会存有第六感的痕迹?此书是几个月前便列入书单的,但因为日日都在发现其他好书,日日都在增加着书单的长度,此书的位置也随之被不断地往后、再往后。 也许它永远都不会有被翻阅的一天,也许它被翻阅就在无法解释的偶然间。 当然,几日前随手打开此书,不过是无须解释的下意识行为,可现在读完此书,再来回想,任何一种意识无法解释的行为,其实都会在潜意识层面得到解释。只是,由于潜意识难以被正确地觉知,很多的行为便成为了无法解释的偶然。 只偏爱小说的我并不认为自己看懂了此书,特别是作者关于潜意识、象征化之类概念的论述。但那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倒又像不胜酒量的人好奇般喝了点小酒,微微有了些醉意,心里荡漾着一小股一小股让人眩晕的刺激。 呵!我有没有看错呢?书里说,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努力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父母,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希望孩子成绩不好。 是的,没看错。作者就是这么坚持的。在作者看来,孩子如果能够自主处理好学习的事,便会让父母产生被抛弃感,生出不知父母应何为的失落感无措感。于是,为了迎合作为父母的“父母感”,他们需要去辅导孩子的作业,需要去挑选孩子的辅导班,需要去服务孩子的辅导课等等。他们实在忙得很,只有在这忙碌里,他们便有了数落孩子的内容和可能性,他们便有了掌控孩子的理由和必要性,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潜意识里的需要。 一小股眩晕袭来,让我差点站不稳脚跟。可不就是如此?那几天里,耳旁日日都是期末考试成绩,我家的你家的他家的。至今,还清晰地记着,当时看到自己孩子分数的那一刻,自己如跌进了尘土,沾上一脸灰尘,失去了所有的“鲜活”。也是直到后来,翻到此书,看到此论,才感觉自己的鲜活又回归了。是的,孩子的成绩,只是孩子的,与我何干呢?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的地界,有地界便有边界。很多时候,深感烦恼,便是自我边界出了问题。也许是自己越了他人的边界,也许是他人越了自我的边界。但往往却是当局者无法知,也是无从知。因为,当时的自己也许正为身体出现的某些不适症状而烦神。 当读到此书中关于身体疾病却用心理问题来分析时,又一小股眩晕袭来,让我惊得伸手拍着心胸安慰自己“莫怕莫怕”。书里提到,当处于呼吸道不适时,可能是由于处于跟他人高浓度的冲突关系中,心理不自由投射到呼吸系统的结果。 可不就是!之前我还在疑惑,明明自己已经很久未出现呼吸道的症状,何以现在又犯?原来,是我的心里有了不适,而且就是这不自由被束缚的无法挣脱感。原来,仍需要我自己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将抱怨、指责倾泄给他人。 真的,在翻开此书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什么内容的书,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但翻完此书,唯有“神奇”之感,而这神奇也只能交给女人的第六感去解释!毕竟,所谓的潜意识,我还未有足够的高度去够到它。 四星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