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逻辑思维
    %
    推荐

    文字,艺术,爱情和火,都只是获得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曹鸽子如是说。

  • 逻辑思维
    Yvonne
    推荐

    给自己始终如一的信任❤️ 做好情绪管理 提升客体恒常性 寻找与探索,自我认同。 受益匪浅❤️

  • 逻辑思维
    美丽公主
    推荐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概要与感想 同步b站:金毛老头 本书大致分为4个部分: ①18-25岁的我们 ②亲密关系 ③情绪 ④自我成长 ①18-25岁的我们 心理学家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例如,他们有时在宿舍或出租房里居住,有时又回家居住。这种状态被社会学家们称为“半自治”状态。 这种半自治状态下,我很自由,同时也更加孤独,有时甚至为了寻求灵感去故意找一些刺激,陌生或新奇。但是当没有经济来源的时候,这种自由是恐慌的是空虚的。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再去做,然后慢慢地自给自足。 很多同龄朋友会和我抱怨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我曾经也确定过自己的梦想,但是有段时间也迷失了,或许说我根本就是喜欢这个梦想给我带来的一系列好处,根本不是真的喜欢做这件事情。 我们的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通常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但是我们这一代在这个时间段总有一种“我到底长没长大”的困惑。 成年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喜欢独立自由,但我不能独当一面,我会抗拒。 我们甚至还不知道自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需要什么 怎样找到我自己?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说的做自己到底是做的是什么自己?是真的自己吗?还是只是虚构出来的理想中的自己? 怎样算成年了? 1.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 2. 独立地做出决定 3. 实现经济独立 这几个特质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显期,个人发展的重点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 ②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的各种表现,如何不爱一个人如何爱一个人 所以分手之后的感情从何而来?是思念还是不甘心还是不习惯还是生理选择。 爱是理性权衡还是感性冲动?就相当于在问你,是选择设计还是艺术,选择为他人工作还是实现自己的梦想。 事实上,近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爱确实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情感,而是一个个产生了“积极共振”的瞬间,每个这样的瞬间都伴随着身体、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当我们感觉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说明我们与另一个人之间存在很多个这样的瞬间。 或许只是激素决定了我们所谓的爱情。 你可以通过努力去更爱一个人,也可以努力去不爱一个人。 当你决定要离开一个人,或者“被分手”的时候,你同样可以做出努力: 1.区分“爱”和“恋爱” 2.列出“缺点/问题清单” 3.隔离和转移注意力 4.学会关注其他人 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操纵爱,这正是爱让我们着迷的原因。 一开始遇到喜欢的人冲得很猛,我觉得一定能得到并且控制他,越往后越患得患失越害怕失去,并且很受影响。 一段幸福长久的关系需要同时包含三个因素:亲密、激情和承诺感 亲密关系中的真实(真实做自己,真实面对对方) 当亲密关系的伴侣无法全然接纳真实的自己时,会让人们产生强烈的痛楚感,还会让人怀疑这段感情的真诚度与持久度。最可怕的就是这个。第二可怕的是伴侣迟迟不肯在你面前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关于承诺。以前我是很讨厌放弃的人,我喜欢死磕住,不管是人还是事,近几年主动放下了几次之后,觉得放过了自己,期待感别那么高,别伤害自己。主动做出承诺是希望关系长远的一个标志,我希望另一半让我做出承诺,因为这同样也是他希望关系长久的一个象征。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表达? 如果你无法表达爱意,根本上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或者也因为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 在一部分人看来,“表达爱”就等于透露了对对方的依赖,而对方就能以结束关系相威胁。这种被对方控制的可能性,让他们感到虚弱和危险。 我曾经也敢于暴露表达,但我后来发现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这样,有的人会通过这个拿捏我,真的很恶心,我难道会不知道暴露自己会有被拿捏的风险吗?可是他还是这么做了,没错是他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 五种爱的表达方式:肯定的言辞、投入的时间、给出的礼物、服务的举动、身体的接触。 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僵局(俗称 卡狗) >> 沉默作为防御机制时,通常有三种情况: 1.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2.因为对情绪的焦虑进入了僵死(freeze)状态 3.避免争吵 亲密关系中的不良表现 ◆ 依赖无能:“我就是不喜欢依赖别人” 他们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离 他们乍看之下可能是强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内心他们其实脆弱不安,虽然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 从行为上来看,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自己。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寻求慰藉与关怀。 我就是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因为失望太多次,一是源于童年时期的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而是因为一些失败的交友经历。依赖无能还不是因为失望太多次。 如何成为“依赖有能”? 这种情感联结带来的信任感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需求是被欢迎的;第二,相信他人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自己;第三,相信依赖他人、提出需求这个举动不会带来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对方不会利用自己暴露出来的脆弱反过来伤害自己。 ◆ “我为什么无法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理想化的扭曲,指的是人们把他人过度理想化,认为对方是完美的,是真诚地、善良地爱着自己的;而偏执化的扭曲指的就是人们偏执地认为他人是无情的,甚至是会欺骗和伤害自己的,即便事实并非如此。 被自恋者“选中”的对象,的确在社会地位、学识等方面更为出众,或在社交圈内更受欢迎。因而,这对自恋者而言,“追求并得到”这样理想化的对象,就会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 自恋者会物化对象,对象不是你的附属品!他仿佛是一个买家或者供养者或者主人的角色。 当所谓的吃醋演变成了对你生活的过度干涉,甚至完全不顾你的个人意愿时,就不再是喜欢了。因为TA不惜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伤害你的生活和感受。没有尊重的关系,只是单方面满足自己的自私。 那爱是什么呢,我觉得有的时候伤害和占有控制就是爱啊,因为我不爱这个人我肯定都不会对他做任何举动。 过于理性和尊重真的是爱情吗,这就好像是一个尊重开明的父亲或者母亲,我想要的是一份激烈的爱情而不是放手和空间。 ◆ 一段感情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吗?是的 依恋损伤: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创伤 安全型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信任他人,容易与人亲近;非安全型的人对他人无法信任,总是担心被抛弃;又或者自我孤立,拒绝与人亲近。 这样的防御很难好真的太难。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报复,相信有一天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也会被别人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回去。被伤害了之后也不要就封心锁爱了,只是他不好,他和你不合适而已,并不代表你遇不到一段有爱安全的关系和人。 ◆ 出轨和出轨后的关系 可能真的会出现同时爱两个人甚至多人的情况。但是对方出轨我肯定不能忍 ◆ 你还在想前任吗?什么样的复合会成功 靠发信息、追逐、索取、歇斯底里、威胁等等方式绝对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想挽回,最好等一段时间双方冷静下来,对方对你也有了思念,然后慢慢地二次吸引,改变之前关系中你做的不好的地方。 ③情绪 各种各样的情绪,你能识别吗? 你是你的整个人生,是不断变化、流动的各种想法、感觉、角色的集合。不管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只是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内的状态,都只是你真实的自我中的一小部分。 研究还指出,从健康角度出发,比起一味地“开心”,更重要的是情绪的多样性。心理学家等人的一项样本数量庞大的研究调查得出,能感受到更多种类情绪的人比那些只是感受到很多正面情绪的人更健康,更少被诊断出抑郁。 ◆ “我要快乐”不应该是你唯一的目标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如何处理不良情绪? 1.学会标记情绪 2.列出利弊清单 3.倾听内心的“应该” 4.想象“与孩子对话” ◆ 抑郁的人,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现实 但快乐需要一些自我欺骗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错觉”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亲近的人所抱持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积极态度。它也被认为是人们自我欺骗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快乐的人是不清醒的,酒神精神。甚至是狂热的虚无的自我的。 定义了幸福的人的三个特点: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有很高的个人控制感;一般能积极地看待未来。 人类学家贝克尔曾说,“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是件可怕和悲惨的事”。 ◆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 >>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 逻辑思维
    Lily
    推荐

    从去年看到今年,欧耶,我又成长了一些。 全书总共分成3个部分:亲密关系、情绪和自我成长。虽然这本书算不得满分的好书,但真的是差不多每一篇都有戳中的点,哈,果然,心理学不能看着看着对号入座吧? 亲密关系,占全书篇幅最多,从「爱的到来和离开是否能够被管理」到「是否会选择和前任复合」,甚至能看得出来KY十分用心的内容编排,从遇见开始,到回望结束。亲密关系带给人的成长,似乎都是这样。印象深刻的再来絮叨几句吧,第一个是关于爱人之间的表达,从表达方式来判断对方是不是爱你、信任你。我原来总觉得,只要心里是爱的,那表达方式不会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以为,不管多糟糕的表达方式,只要感情是真挚的,就会是动人的。但后来,我慢慢发现,真的感情也有假的表达,假的感情,也能在瞬间骗过你的眼,让你信以为真。当然也有些人不愿意表达爱,是因为不信任,要不然不信任自己、要不然不信任别人。爱是需要表达的,需要正向表达,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不要因为没有及时表达爱意让自己遗憾后悔。肯定的言辞、投入的时间、给出的礼物、服务的举动、身体的接触等,都是与伴侣之间表达爱意很好的方式。两个人要一起走很远的路,就需要知道彼此的表达方式和偏好差异,让熟悉的表达成为日常习惯,也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变得更懂爱人,但还要学着制造惊喜。嗯,没错,爱与被爱就是一件这么复杂的事情。难得,也珍贵。 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关于伴侣间的沟通僵局,比如习惯“冷处理”的一方和一定要趁热打铁解决问题的另一方。每一次问题出现,沟通的方式都在塑造两个人的沟通模式,一方长期的沉默和拒绝沟通,会让另一方有强烈的被遗弃感和被拒绝感,而这种负面情绪则是消耗两个人感情的利器。文章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如果伴侣间的争吵能够以双方达成共识为结局,那这段争吵很快就会被遗忘。幸福的情侣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顺利忘记了那些被好好解决了的矛盾。只有被解决了的矛盾,才不会继续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概括起来,解决办法就是,对于矛盾的沟通,要达成一致,诚恳、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想法,然后达成一个两个人都能接受的结果。争吵过程中的两个人,不论是处于自我保护还是敌对攻击,无非是两种情绪状态:愤怒和恐惧,所以,心平气和地沟通是达成一致的最佳方式。 情绪,看得直呼有道理的一章,但是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依旧无法妥善处理。昨天晚上还在因为牛肉面没有牛肉这种事情哭泣的我…… 关于情绪,最身的记忆点是“快乐不应该是唯一的目标”,处理负面情绪的办法有很多种,冷静也是一种,只不过,有些人会把握不好度,冷静冷静就变成了冷漠。 其实我后来就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了,就是,快乐和苦痛都不会长久存在,唯有持续的平静能让我们更有力量。负面情绪的作用远大于正面情绪,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感受不到正面情绪,可能是无法获得幸福,但如果一个远古人无法感受负面情绪,那他很有可能面临的是生命危险。所以说,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多是正常现象。但是无望感和无价值感是两种十分有危害的情绪,会消耗掉一个人的生命力和精气神儿,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无价值感。获得认可这件事,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个机会留给重要的人。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概念是“情绪粒度”,大家所感受和精力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大大咧咧的,就是情绪粒度很粗粝,而有的人,就是具有高敏感的天赋,任何一丁点的情绪变动都能感受得到。也许听起来敏感的人会生活得很累,但其实也不一定情绪粒度越粗越好,有些情绪粒度太粗的人就会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难受的时候蛮久说不出这样的话:「我感觉我心里的一篇森林瞬间从绿叶变成了萧条的冬天模样」,最多只会说自己很难受,但难以具体描述。敏感和钝感都是很好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让自己去认识和体味更广阔的人生吧。 第三部分是关于自我成长,这部分的内容整体占比算少,讲了原生家庭、了解自己、客体恒常性、不敢努力、着急离开、不愿改变等。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关键词:精神胚胎和客体恒常性。 精神胚胎是原生生命体基因里带着的东西,从0-3岁的时候就有了,比如小时候我们睡在婴儿床里的时候,有人来逗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会很开心地跟人互动,但有的小孩会直接别过头去,这就是我们原生带来的性格特征,但这依旧不应该成为我们放任性格的理由。 人格,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自身的思想、价值观、社会关系、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大体趋势,以及在这些方面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脾气秉性是天生的,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大五人格(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及情绪稳定性)是会趋于成熟的。虽然有时候和同龄人比还是会相差一些,但总个体纵向发展来看,还是会进步。 第二个关于自我成长方面,我印象深刻的,是客体恒常性,指我们与客体能够保持一种恒定的常态的关系。客体又包括外部客体和内部客体。外部客体是我们体外的客观世界里的东西,内在客体则是我们内心里形成的、对应哪些外部客体的图像。拥有客体恒常性,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保留(自身以外的)客体在心中映射出的稳定的图像。此时,我们内心拥有的,是稳定的内在客体。内在客体的稳定又包括情绪上的稳定和认知上的稳定。情绪上的稳定是指,当我们与外在客体在空间上远离的时候,我们心里依然会保持这些客体的形象,同时也能够通过内在客体,感受到自身与客体保持着亲密感情。认知上的稳定,是说客体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以贯之的、稳定的,我们不会因为一时没有被满足就立刻推翻之前对对方的所有感受。 总结下来,就是一种,能够在变迁的世界,与外在客体维持稳定关系的能力,这也是情绪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看到这一篇的时候,自我反省了很多,自己对很多人和事都没有稳定的信心,应该就是缺少客体恒常性,要不然情绪上会随时崩塌,要不然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劝自己这个人不再重要。就是对客体在自我的形象不能恒定。 还是要能从内在获得安全和稳定,自给自足收获满足感和安全感。缺乏客体恒常性的人,无法真正享受与别人的连接。由于无法保留内在客体,他们对他人的评价也经常动摇,只是基于他人当下的表现和自己此刻的感受,也无法容忍他人偶尔的过失。他们缺乏信任的能力。但这,很容易让我们错过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因为,一个一直让你感觉良好的人,不算真正的好朋友。缺乏客体恒常性的人,会因为一时的感觉不好,而推开珍贵的人。 所以,客体恒常性是我们自身安全感和对他人信任建立的基础,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温暖平静的人。 长大了会好吗?也许会,只要你一直想变好。

  • 逻辑思维
    Tiffany
    推荐

    觉察即自由! 你是你的整个人生,是不断变化、流动的各种想法、感觉、角色的集合。觉察→觉醒→自我认同清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终其一生都在为第三个自我修行,完善的过程不同,形成了差异化,也构成了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与形形色色不同的角色(人格)。 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three selves):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长大是可以慢一点,但不能拒绝 纵使精神胚胎决定了你的气质性格,原生家庭(抑或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了你的自我,此时,你依然可以打破"自我设障"的牢笼,培养稳定的情绪,与父母三角系统的互动行动中改善彼此误伤的那一部分,在自我成长的觉察中不断觉醒,修正第三个自我,从而收获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When one can see no future, all one can do is the next right thing!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 尽管变好的这条路卡(qià)在奇怪而不解的年龄,处在兵荒马乱的状态,有仗剑走天涯的不羁,又有现实骨感的瑟瑟之风……

  • 逻辑思维
    莲莲
    推荐

    人的思想离不开时代背景,长大了并不一定会变好,只是拥有更多选择权即自由,倘若你经济独立了,但精神还没有学会独立,那么你注定会苦不堪言。 于我来说,我是在二十岁才开始作为人而活着,从前有身无心,经历了19岁至20岁这个突变期,可以说是破茧成蝶化茧成蝶,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境界,在这样一个世纪里,提倡独立是好事儿。 长大了就要学着了解自己,化解矛盾,心境平和。

  • 逻辑思维
    生生不希
    推荐

    这是一本很让人惊喜的书,我足足看了有两遍,也学习到了很多 🙉  ★心理学是一种可以借助的工具,让你在更深远目光的注视下,审视内心,带着觉察,清醒地做出决定,去选择“最像我自己”的生活方式。知道自己为何到了如今这个境遇里,成为当下这个人,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你会体会到选择命运的切实存在感和踏实的满足感,会更有可能让自己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18~25岁是成年初显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判断自己是否完全成年的标志 :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独立地做出决定;实现经济独立。 ★我会意识到,前面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依靠,因此我从现在开始不得不依靠我自己;我也意识到,没有任何方向,这意味着我必须锻造出属于自己的方向。 ★我们之所以会表现的与真实的自我不完全相同,有时候未必是主观上刻意为之的,而是我们根据对方与自己互动的方式,不自觉地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倘若一个人愿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和亲密怀有很高的期待 。 ★我们展现真实并且希望真实被接纳,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确认与肯定的需求。这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希望自己的长处被更多的“看见” 不足被更多的“包容”,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希望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或缺点,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对方心中都不会有所减损。也就是你看到了我的缺点,但那并不会影响你对我的爱。 ★情感联结带来的信任感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需求是被欢迎的;第二,相信他人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自己;第三,相信依赖他人和提出需求这个举动不会带来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对方不会利用自己所暴露出来的脆弱反过来伤害自己 。 ★你要学会从情感中走出来,不要失去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眼光。要学会去理解这个世界与他人的复杂性,真挚中也可能包含做作,高尚中也可能包含龌龊,而在邪恶里也同样能找到美德。 ★真正的喜欢和爱,是去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去考虑什么是对对方好的,去了解什么是对方想要的,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自主的选择。把自己强烈的情绪宣泄给对方,仍然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已。每个人都会自私,但因为喜欢,我们会努力寻求一种共赢的方式,而喜欢的程度越多,我们会在越多的时候选择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所有的关系中都一定存在需要妥协的时刻,那些心甘情愿的妥协的时刻,就是你们双方确认喜欢存在的时刻 。 ★费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过:“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你是你的整个人生,是不断变化、流动的各种想法、感觉、角色的集合。不管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只是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内的状态,都是你真实的自我中的一小部分。慢慢的,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层面,不同程度甚至相互矛盾的真实,越接纳这种复杂的真实,越少会为自我的冲突而感到煎熬。 ★为什么我们如此排斥负面情绪 ?第一,负面情绪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第二,自我形象管理的需要;第三,被过分强调乐观主义和正能量的价值观绑架。 ★焦虑——一枚情绪的都用货币,提示我们去关注它背后的问题。费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中探讨了三种类型的焦虑。他认为所有的焦虑感都来源于冲突,也就是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及我们自身内部,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一)现实焦虑 ——来自自我与现实间的冲突 。当我们感觉外部世界有危险时,自我会发出一个信号来警戒头脑,这个信号就是焦虑。 (二) 道德焦虑 ——来源于自我和代表道德感、良心的“超我”间的冲突。“超我”负责制造内疚和羞耻,当“自我”的想法触犯了自己的道德良心“超我”就会以内疚和羞愧来惩罚我们。因为害怕这种惩罚,每当我们刚产生可能会触犯道德的想法时,“自我”就立刻给出一个信号来警醒我们,避免惩罚的到来。这个信号也是焦虑。 (三) 神经性焦虑 ——来自于“自我”和代表潜意识的欲望与恐惧的“本我”间的冲突。这种焦虑的产生是由于被压抑久了的欲望或恐惧太过强烈,已致于一旦释放,“自我”就会无法承受,甚至因此崩溃。这种焦虑可能让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也可能误以为自己焦虑的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四种应对压力的模式:战斗、逃跑、僵死、服从。 当有希望战胜压力时,我们需要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争取;当坚持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时,我们要能果断选择放弃;当压力过大时,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当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时,我们也需要和压力源交流沟通,更好的去了解服从 。 ★家庭教养模式影响我们应对压力的模式,以下是四种家庭教养类型: (一)低回应高要求 :“虎妈狼爸”与不停战斗的孩子 。 (二)高回应低要求:“割草机父母”与总是逃避的孩子。 (三)低回应低要求:“缺位”的父母与“消失”的孩子。 (四) 高回应高要求:“直升机父母”与“服从”的孩子。 ★我们之所以觉得童年、青春期那么快乐,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那时我们的阅历十分有限,很多体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新奇的。而各种积极的初体验具有将快乐最大化的魔力。 ★像个孩子一样,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勇敢的去探索和尝试的人,也许也真的能一直像孩子一般快乐。最后愿过去成为令你变得温柔的理由,而不是束缚你前行的牢笼。 ★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人格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基础上的心理趋势。人格指的是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自身在思想、价值观、社会关系、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大体趋势,以及在这些方面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 ★描述人格基本趋势的五个维度,也就是“大五人格”,包含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 ★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气质和我们未来可能发展变化的范围。精神胚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但是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这一个自我才是最重要、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ta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何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比如,ta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与价值观,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什么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如何平衡社会期待与自身愿望等等。总之,自我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简单经验的“累加”,而是“整合 ”。 ★为什么终结会如此痛苦?在完形心理学的观点中,一个人的自我图式的建立过程中,重要他人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每一次重大的告别都伴随着一部分自我的死去。 ★最健康的三角关系,应该是父母相爱如敬,两人共同爱孩子,家庭成员之间既亲密连结,又彼此独立。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着“是与否”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不论是孩子还是长大后的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一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在其中是被动的、无力的,在一遍遍对幼时塑造出的坚固模式的重复中,我们被习得性无助的感觉缠绕;二是因为孩子们主观上会有一种委屈的情绪,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都倾向于觉得父母有责任做出更多的改变,而不愿意自己做出改变。 这些我们自身或许都不一定能够意识到的被动感、无力感和委屈感,使得我们会在和父母相处时,险入一种“是或否”的反应模式。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有第三种选择。 ★文字、艺术、爱情和火,都只是获得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           

  • 逻辑思维
    没必要
    推荐

    浅显且缺乏趣味。既没有深入,也不面向大众。全书结构逻辑略散,像是在看公众号,不负责任推测下这作者(译者)是写公众号出身的吧。这怎么能叫书啊,bym的播客内容都比你做的生动有趣……

  • 逻辑思维
    推荐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knowYourself 推荐理由 .有一个好的书名,确实挺让人眼前一亮的,毕竟我当时也是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被吸引了,后来便阅读了两遍,怎么说呢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成痛苦,在很多年长一点的人,或许是父母 亦或许是其他长辈都认为年轻人没有压力 年轻人没有烦恼 ,但我不认同这种想法,本书作者 knowYourself 在本书中说了一个中心观点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他认为十八至二十五岁,也许是人一生最难的时候 ,确实这个阶段是人快速成熟的一个阶段,每个人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学校转到社会的那种巨大变革,个人的心智个人的思想也和之前完全不同了,思考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且有关成年人的崩溃话题多到数不清,在这一阶段你会经历很多很多崩溃时刻,工作不顺利 ,爱情不顺利,学业不顺利,似乎在这个年纪干什么。什么都不顺 什么都不成功 ,不过不要慌张,这都是正常的,正如标题所言长大了会变好吗 ?事实是不会变好 ,不过他会告诉你 为什么会不好 ?以及让你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并且如何应对 ,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实用心理学书籍。 推荐指数★★★★

  • 逻辑思维
    fangyyy
    推荐

    #2020已读书单# No.1 【2019.11.26-2020.01.09】 觉得每一章都是在说自己 读完觉得自己可能是个精神病。。。

  • 逻辑思维
    曾佳
    推荐

    长大后世界不会变好,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么一定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如果你不幸见过世界的黑暗,可能很难过,但也希望你能永远心怀善良,勇敢活着。愿你我都能日渐成长为更为安宁的人。

  • 逻辑思维
    玄猫
    推荐

    拖个很久才把KY出的第二本书读完 疯狂做笔记 情绪粒度 空洞情绪 成年初显期 自我欺骗(幸福的错觉)精神胚胎 自我意识和有意识的自我觉察 客体恒常性 自我设障和防御性悲观 低自尊与隐性自恋 了解了这些 总算能把以往的疑惑归类总结啦 嘻嘻 还差逐步攻破这些积攒的疑难杂症啦 ( ͡° ͜ʖ ͡°)✧无比开心

  • 逻辑思维
    希文
    推荐

    对KnowYourself的喜欢是豆瓣☞知乎☞微读。这是个很神奇的账号,豆瓣关注量将近20万,每天也只是分享一些温柔又有力量的图文之类(这点倒是有点像韩寒的the one哈),偶尔也有长篇的心理知识,总之很奈斯。知乎发现它很偶然,漫不经心的小评论也被注意到并且认真回复了的感觉真的很棒棒欸。 倒不是多热爱心理学,只是觉得人应该涉猎广泛,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他人的举动和两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可以大致推理出因果,不然真的成憨憨了要。 很喜欢KY,也喜欢它的简介其中一句话。You deserve a happier life。正如每一章节最后一句话,真的是好温柔呐。

  • 逻辑思维
    Rust003
    推荐

    用最轻松的方式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去爱——如何正确爱自己,如何正确爱别人。

  • 逻辑思维
    小可可
    推荐

    首先是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长大了就会变好吗?其实不然,很多的时候都取决于你自己的认知,有的人长大了也不一定会变得好起来,有的人即使不长大也会变得很好。而在这当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你自己。你若不发生改变,就算是佛祖也没办法帮助你。因为改变自己始终要比改变别人来的实在的多,不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也别试图改变别人,因为就算连你自己做出有些改变都很困难。更别说是旁人呢。自助者天助!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简单与容易多了,千万要人间清醒,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 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难的。   你会不会活着活着有一天你突然就顿悟了,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难道是任督二脉被突然打开了,脑瓜从此就变得灵光了起来,这一切令人感觉到真不可思议呢!以前那些令人困惑的烦恼也随之而去,取而代之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快乐,然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快乐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任何时候不要固执与局限地看待世界,看待关系,相处的舒服才是最重要的。反正开心最重要啊!永远保持童真。像个孩子一样永远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的人,也许也真的能一直像孩子一般快乐。就让过去留在美好的回忆中吧。最后,愿过去成为令你变得温柔的理由,而不是束缚你前行的牢笼。愿我们都能日渐成长为更为安宁的人。       就在昨天的时候我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姐,我真的觉得这本书挺现实的,能让人更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懂我自己,更别说是旁人呢。就有些莫名其妙的行为与心理,奇怪地在我内心深处作祟,导致我做出有些自己都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反正我还年轻,我可以接受失败,接受质疑,允许自己犯错,给自己重新再来的机会。永远对明天满怀期待!(其实写了这么多写完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思绪到底是什么,就稀里糊涂的写了这么一大堆,甚至毫无逻辑可言,反正我也正在摸索中!)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