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柏潇锋
    推荐

    选择怎样的一种过法,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发性的,没有对错,这世界应该多一些包容。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风风枫
    推荐

    不要被书名给误导了。 这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著作。 内容也是真滴很不错。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马雅婷
    推荐

    虽然认可这种停不下来的状态和想停下来的本能矛盾,但是,并不喜欢这种深究,知道即可,该工作还是要工作呀~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小倩
    推荐

    2个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吧。在这样的年代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自己想要的。想要穿各种名牌、去各种高档场所吃饭、旅游度假。。。这些欲望就不得不逼着自己放下现在的享乐,来做这事。然而做这事,往往短期是得不到回报的。于是又想放弃,放弃了又自责。很多人都反反复复地经历着这些。自责不已,也过不好当下。有些人甚至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绪,把自己封锁起来了。 书中讲了很多案例,并逐一分析。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有点难读,但是值得一读。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Lihong
    推荐

    可看可不看的一本书吧…虽然封面很萌,其实是一本现代人精神状况分析,可惜作者也没有答案…只能说看一看这种书,在偶尔直觉性懒散倦怠的时候可以安慰自己嗯我不是一个人😂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既恬且执@zjup
    推荐

    理解了那个“不工作”的自己。自己更像是一个倦怠者,会为过多的工作而焦虑,也会无法很好地安置大量的闲暇时间。在短暂的假期里会变成懒虫。通过阅读变成白日梦想家,躲避现实中的艰难。憧憬可以放松下来游手好闲一下,体会存在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何页页
    推荐

    大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又踏入了脑力劳动这个火坑,依旧是纯粹的依靠惯性工作,但真要停下来,又会陷入自我怀疑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前提是“偷”来的“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舒服的享受这种纯粹的满足的。 果然还是“劝学”之书😂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阿凉向暖RYO
    推荐

    无与伦比的冲击,就懒惰一词发散开来的片段式自省。一些片段: 为什么即使自律高产的艺术家也会被世人质疑内在懒散消极; / 萧沆“冷漠官能”保护我们不受狂热的恐吓和真理的欺凌;/ 鼓吹疯狂生产的文化要我们相信我们是积极,有目标的人;/ 提出一种“慢节奏”即遵循内心节律的行为方式,循序渐进的完成,而非因为急于求成产生的焦躁使人粗心大意;/ 创作者的“心灵退缩”即切断了一切创作冲动是为一种极端的病态;/ “朝太阳的方向生长,又在土地里溃亡” / “停”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内心的真正自由。 全文主旨:内心自由的人是不怕停下来的。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emma chen
    推荐

    [微笑][微笑][微笑]产生共鸣,阐述了生而为人的处事真理!艺术的永恒♾️体现的淋漓尽致!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推荐

    说实话看这本书是奔着封面和标题去的,以为是关于自我发展心理学。看了一会儿就有点后悔了,作者是在探讨一种处事观——什么都不想做,而且探讨方式有点脱离心理学,更偏重于哲学思考。对我来说过于吃力了,只能是借此略有所思。 作者将人之惰性分为四种形式:倦怠,懒,白日梦和游手好闲,又归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倦怠和懒,为“重力”,分组的依据应该是倦怠和懒都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倦怠的压力来源于自己,懒的压力来源于别人;第二部分是白日梦和游手好闲,为“反重力”,分组应该是两者是依靠惰性远离外界压力。 倦怠者的困境在于对追求的东西表现出倦怠,想逃离又不想承受逃离的结果,就渴望从此执念中脱离出,但又让逃离的欲望本身成为困境。懒汉不是拒绝按照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直接拒绝参与。白日梦想家则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不会把想象力化为对现实世界的贡献。游手好闲者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生活工作。 基于四种类型,结合了个人、病人和4位艺术家的经历,作者提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之间存在另一个选项:其实人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是一种权利和自由。作者并没有提倡这种做法,而只是在讨论其可能性,那为什么要什么都不做呢?有什么好处呢?什么都不做可能并不会带来什么幸福感和实用性,但它是一种活着的基本需求。每个人某阶段都有可能成为四种之一,或者都经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惰性抱着宽容心态,而作者倡导的,还是希望更好地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作者解读四个艺术名人经历的时候,感觉像打了擦边球,有种似相关非相关的感觉,可能只是因为将话题延伸到了欲望的矛盾冲突,论述得越来越抽象晦涩。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小鱼儿
    推荐

    这本书是我想刷无数遍的书,我虽用6个多小时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但和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我去偷偷看了别人的书评。有人纠结封面和书名的有趣和内容的深刻思考大相径庭,我倒是觉得相得益彰,封面的大肥猫的慵懒和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的心声多贴近啊。 有人直言内容严厉晦涩,但细细看完,便发觉作者没有选择纯粹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童年成长和成年转折的选择来为倦怠者,懒人,白日梦想家和游手好闲者正名,他的中心思想是,现代社会中,这四种人的状态是人人都会产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者也是在这四种状态的推动下,从戏剧表演者转为文学学术研究者,最后在内心的召唤下,转而走上一条精神分析师的道路。作者分析自己,分析他的患者,分析各路文学作家,成了这本书的血肉,这是作者独特经历所来,他直言不讳,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袒露,告诉我们懒惰的背后也许是创造力的自由,倦怠的背后是工具人的真实渴求,白日梦想家不是蛰居者死肥宅,他们有逃避现实之实,却也有追求自我理想世界之真,游手好闲者是拒绝高手,也许他们才是生活家。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的确是一种没有找到自我追求的混沌状态,但作者允许它发生。上面的四种现实社会中只会被嘲讽鄙夷的身份也许恰恰给了去思考一个人真正想做什么的空间,去思考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自己是谁,要到哪里去,说到这,的确是哲思满满,但作者也许就是想让人从这些文化,社会准则,电视,工作中脱离一下,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漫无目的的,让内心真正的自己露出头来,也许是个更不错的自己呢! 作者也曾在这四种状态身份里沉浮,他也曾羞耻怀疑自责,但终究是深刻的自我思考他人思考和文学思考,让他的格局大了起来,在这些状态和身份里找到了光,这也许是作者最想传达的,不要为这种状态羞耻,也不要就此堕落,去思考,去享受,也许就有另一番天地!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鲁鲁
    推荐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到的,当下社会群体对人的要求和人自身的渴望是有冲突的。按部就班,活力十足地进到一间间鸽子笼子做牛马,本身就是存在巨大矛盾的事情。人们想要停下来长时间随着社会机器运转而疲惫不堪的脚步,但是又容易走上成为与世隔绝的“废宅”,或者把短暂的自由作为是更长时间不自由(做牛马)的放风时间,这两条看上去并不是符合自由本义的道路。 如书中所说,停下来并不是一件有目的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停下来之后要做去做什么,更不是给自己一个假期之后去更好地做牛马,停下来只是要停下来。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反复灌输‘人应该努力工作’的理念”,质问“如果人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提醒人们当他们懈怠的时候,不妨想想为什么自己要工作,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事。同时,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例如“想要做到什么都不想做”的日本和尚,渴望摆脱工作和家庭的束缚结果成真之后又不知所从的金融界精英,思维复杂多变的艺术家,渴望被读者接纳又不想活在别人目光里的作家等等,在一系列充满矛盾的人生经历中,分析了各种人对于“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做什么?”的探寻过程。 用一个自创的小故事来进行一个不完整的总结吧—— 一只每天跟着队伍到处寻找粮食的蚂蚁,突然在一次日常的工作行进中觉得无聊,所以它就独自跑出了队伍。队伍之外,是巍然的大树、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和大海,风从远方带来春天清冽的气息,还有溪水畔鸟儿喳喳的叫声,有一只蝴蝶扇动着翅膀落到了附近的花瓣上。蚂蚁沉醉其中。但下一瞬它陷入了迷茫,纠结于是否要结束这休假回去已经走远的队伍中。它摇了摇头,驱走这个想法。下一个瞬间,铺天盖地的恐惧淹没了它—— 世界这么大,我又该去哪儿呢? 以上。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推荐

    2022.3.6 文学9 被封面吸引而点进去看的一本书,看完之后似乎觉得没看什么,更多的是了解了现在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空虚和迷茫 这本书核心四章讨论的是四种惰性人格:倦怠者、懒虫、白日梦想家、游手好闲者 前两者为重力,被拉向地面,后两者为反重力,飞向天空 就像一株植物,一面在土里掩埋,逐渐腐烂;一面在阳光之下清扬,随风而动 ——上瘾习惯 网络的便利使我们有途径去知道世界上每时每刻在发生的事情,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于我们所处世界的新世界,看到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的人生,原来还有人在过着我们想要的人生,那是我们的幻想中的诗和远 另外一方面却加重了我们的焦虑、羡慕和嫉妒,越是想要越是得不到就越是痛苦,会加剧我们对现在生活的不满 或许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所有的欲望和激情一旦驶入常轨,都容易陷入一种困境,变得缺乏适应力,倒退,抗拒改变或挑战——换句话说,就是变态反常。” “懒惰视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癖好,而非个人偷偷摸摸的嗜好,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宽慰。无须撺掇,朋友们就会主动分享他们花样繁多的“摸鱼划水”办法。” 人们不善于、不喜欢去改变,因为那样意味着要冒险,有风险,而我们不喜欢劳动,因为劳动会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让我们以不属于自己的方式过活 大多数人喜欢安逸稳定的生活和工作,那代表着安全,人们如果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那能保障生活,就难以去寻求改变 即便你对它不喜欢,甚至产生了反感,但你还是会去做,若有若无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可以称之为行为“上瘾” 好的行为上瘾可以帮助获得更多的东西,所谓“没有一条路会白费”,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学习、尝试新事物、坚持看书,而不好的行为上瘾则会加重你对自己憎恶和厌倦,在开始你是快乐的,后面却变得更加痛苦,比如抽烟、喝酒、玩游戏、刷娱乐视频 ——不做事如何 在书里,作者描绘了一幅图景:“人们被现代工作生活所困扰,深感压力重重、精疲力竭,病情往往会因工作中的一种不满足感和无意义感而加剧,不仅步履艰难,而且百无聊赖,除了解决递到眼前的事情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目标与意义。当然,这幅图景有些以偏概全,抑或言过其实。” 这道出了现在不少人的生活现状,在这个社会的我们总是在忙碌,似乎没有听谁说过自己在较长一段时间是很闲或者比较闲的,全年无休的人更是不在少数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下,如果有人说自己很闲的话,大概会有很多人说羡慕吧,或者是你特么就是懒虫一个,无所事事,你是你周围人的负担,你是社会的寄生虫 我们的工作伦理道德要求我们只有通过自己努力,通过去付出劳动才可以生存在人类社会里,这样才是光荣的,不然就是很可耻的,不应该在社会待着 在“大量减少”穷人的过程中,工作伦理的贡献是无价的。毕竟,工作伦理主张:无论生活多么悲惨,只要它是由劳动报酬支撑的,就具有道德优越性。有了这样的道德准则,满怀善意的改革者可以宣布,社会向无收入者提供的援助应当符合“最小化原则,并认为这个原则是向更人道的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最小化”意味着那些依赖救济而非工资收入的人享有的生活质量,必须低于最贫穷、最悲惨的劳动者。——《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在工作伦理观念的灌输下,人们持有的普遍观念是要么工作,要么si亡,他们希望,不工作的穷人越是生活堕落,越是深陷赤贫,那些有工作的、出卖劳动力换取最微薄工资的穷人的生活就越是更加高尚和可贵,工作的人会忍受艰辛的环境去为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对于这点,人们从未让提出伦理的人失望过 “这个前所未有的、令人神经衰弱的世界不断要求我们去选择、站队、参与和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连自己的欲望底线也无法满足。” 恰似《陆犯焉识》里所说:“一个好心者告诉他,得有自己的人群。孤立的反击等于不反击,比不反击还糟。必须善于投靠对手的对立面,拉对手的对手做自己的朋友。” 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之中还有群体,我们必须选择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圈子,宗族关系、裙带关系、有共同兴趣或者利益的小团体等等这些都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 要想在社会上更好活下去,你必须去选择、站队、参与进去,一定要有取舍,你不想参与进去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活在这个社会里,你无时不刻都在被周围的世界影响着 说了这么多要你工作的观念,下面说一下你真不工作可能吗?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 《成为波伏瓦》里面写到:“真正的问题是大千世界里,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在意和有所为的呢?波伏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的行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行动是唯一属于我们,且仅属于我们自己一个人的,这是我们成为自己的方式,只有我们自己能创造和维持连接你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不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们和别人以及世界的关系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必须由我们自己一天一天地去创造以及再创造,有时候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有的时候却也会被忽视、被滥用消亡 在现实生活中,你或许很少听到人说要去隐居,但在网上却很多见,因为他们想逃离社会,害怕人,觉得社会和人很复杂,而如果你再去网上搜一下隐居人的真实生活,你会发现他们过得并没有那么幸福,甚至可以说和在社会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心不静,他们还是执着以及浮躁、焦虑 相同的心境在哪里生活也是大同小异的,而不同的心境,哪怕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也会表现出千差万别 重要不是你活在哪里,而是你以一种什么的心态去活 在这社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我们的心安 因为只要生活中出现一丝一毫的混乱,我们会想方设法恢复平衡,“快乐的终极目的,至少在拉摩和弗洛伊德看来,不是兴奋,而是平静。” ——啊,人类,啊,人啊人啊 书里讲到了一个兔子,她叫肉肉,肉肉总是处于一种温和无害,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状态,就像它从来不会受到日常情绪的折磨,它的细小动作并没有表现出爱慕、憎恨或是担忧,而代表着一种纯粹的、不偏不倚的生存状态 那个主人公讲到肉肉是因为羡慕动物们活得很纯粹,不会因为外界波动自己的情绪,不会情绪化,看的时候忍不住想到一句话:人本是人,何必刻意做人;事本是事,何必刻意做事 看完全书里面的人物,我又思索,为什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呢?为什么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过得不容易呢?为什么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遮掩着自己不为人所知或者说为少数人所知的一面呢?为什么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情绪化啊? 人真的好复杂哩,哦~原来我也是个人啊,对啊,我也很复杂,这一刻开心大笑,人可真会给自己找麻烦,人可真好玩,我也很好玩呀 人为了自己开心创造出了很多很多东西,你说他们是不是闲的,肯定是的,要知道,人是因为想懒才发明了一系列的机器产品社会才更便捷的 不过他们得到了一些懒之后好像更忙了,因为他们还会想要玩,想要去娱乐,对于工作时间多,玩的时间少的有些人来说,他们会有一种报复心理,我之前都没好好玩呢,这次放假我一定要疯玩,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时间根本不够啊,所以有些人选择了熬通宵,然后第二天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工作、学习什么的 人们似乎总在疲惫,一种是被动的疲惫,一种是主动的疲惫,然后在主动和被动中循环往复 我看肉肉的行为之后觉得我们人类应该多接触自然,多向自然学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自然是属于天地之间的,不被任何人所独有,身处自然之中,可以感受到天地的气息,生命的蓬勃和静谧,我喜欢自然,永远喜欢 相对的,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我喜欢一切自然的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处事,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让它们自行生长,我所做的只是独自一人欣赏 我喜欢自己,这该si的复杂和简单,无论什么境况,全部一起来好了?让我看看你的自然,云稀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终生惨败,还是平凡一生,还是一片欣欣向荣呢,我——期待着 ——部分笔记 1. 弗洛伊德在其晚年的伟大著作《文明及其不满》(1930)中,将“工作”与“不工作”这两种愿望之间的冲突视为人类文化的根本困境。生活敦促我们去掌控现实中的某一部分,而工作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2.我们可能更愿意将临床精神分析归入“积极有意义生活”的那一边。它试图重新唤起活力,挖掘生活表象之下那些激发创造力和欲望的暗流。但是正如我在后文所说的,临床精神分析的目标并不是给我们灌输某种恐慌的紧迫感,而是要让我们慢下来,鼓励我们以自己独特的节奏去想去说,而非生搬硬套他人眼中最好的生活方式。 3.弗洛伊德最重要,看似也最自相矛盾的发现之一就是:漫无目的的迂回是接近真理最可靠的途径 4.然而,他们都没有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不用做出任何选择。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彻底根植于我们体内,以至于我们无法听见,甚至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5.从不提倡任何事”有个不为人注意的好处:它鼓励我们思考和体会自身,不要将自我视为“行为”和“想法”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任何行动与成就的、仅仅因存在而存在的生物。 6.如果基本的生存需求可以松绑,我们就可以不再只是因为害怕得不敢动,或是累得动不了而停下;我们停下,是为了发掘自己想要去做什么事、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
    wuliang@citicpub.com
    推荐

    这本书不是能给出解药的自助手册,也不是建议你劳逸结合的俗套内容,如果让阿信来说,这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现代人精神状况的漫谈,不是教我们逃避工作,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个“不工作”的自己。 作者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和心理学功底,在读书的过程中,阿信好几次忍不住和小伙伴吐槽:作者在我家装了摄像头!我都没意识到我真的是这样想的!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道: “在一个匮乏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在过剩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排斥和拒绝。” 而乔希·科恩就在这本小书中宣告:“现在,到了我们为‘不工作’本身的价值及其创造的可能性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