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刚开始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论述很惊艳。加之本书的名气,引人入胜。后面少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论述个人阅读上面一知半解。总体来说还不错!
解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三)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是如何看待梦的?梦是什么呢?一般人对于梦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原始时代留下来的。原始人认为梦是来自他们所信仰的鬼神的启示,可以预卜未来,可以指导行动。在古埃及人看来,梦是来自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指示,这种观点就算到今天也仍然有很多人深信不疑。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梦是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是无法被理解的思维片段。他们认为梦没有意义,无法解释,所以他们提出的关于梦的理论就不太关心如何去解析梦。可以这么说,关于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之前,几千年来人类对梦这一神秘现象充满了困惑,很多迷信的、不可靠的说法广泛流传,可是相关的研究却没有太大进展。 这样的背景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横空出世。他提出看法,第一,他否认了梦是超自然力量所带来的启示,认为这是迷信的说法;第二,他反对把梦当成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他认为,梦是充满意义的,梦和做梦者清醒状态的思想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认为梦是可以解释的。 那么在此之前,人们是如何解析梦境的呢?一般来说,民间有两种解梦办法,一种叫密码法,一种叫符号性的释梦。 密码法像查字典。梦见的东西就像不认识的单词,一个一个参照字典翻译出来,再串成句子。用密码法解梦,就有点像我们的周公解梦,解梦的人会查阅解梦书籍,根据某一解梦书籍,把梦中的细节翻译成相关的内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相关内容连接起来,就可以解梦了。 另一种方法,是将全部梦视为一个整体,试以别的内容来取代。此法实际上就某些方面看来,却是利用“相似”的原理,而且,有时手法相当高明。这便是“符号性的释梦”。《圣经》上约瑟对法老的梦所作出的解释,便是一个例子。“先出现七只健壮的牛,继有七只瘦弱的牛出现,它们把前七只健壮的牛吞掉”,这就解释为暗示着“埃及以后会有七个饥荒的年头”,同时预言“这七年会把前七年丰收所积蓄的粮食全部耗光”。大部分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家所编造出的梦,多是运用此种“符号性的释梦”,因为他们是以我们普通人在梦里所发现的那份“相似”来体现他们的想法。而那些主张“梦是预言未来的观念”者,则是利用“符号释梦法”来对梦作解释,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加以臆测未来。 符号性释梦不靠谱的地方,就像弗洛伊德说的,它无法解释所有的梦,而且全凭一种主观的推测以及直觉的反应,并不可靠。而密码法则靠个别人编写的《解梦书》来翻译梦,可解梦书籍提供的解释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两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地找出梦的意义,它们都算不上可靠的解梦方法。 那么,应该怎么解释梦呢?弗洛伊德提出,用“精神分析法”来解析梦。 咱们接下来说说,梦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前面我们讲到,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由高度复杂的精神活动构成的。那问题就来了,梦既然有意义,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经过对大量梦境的分析研究,弗洛伊德发现,梦境所演示的,其实是内心某种欲望的满足。 “梦是欲望的满足”,这句话是弗洛伊德在书中得出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结论。这本书,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这句话一定要记住。 其实梦的这个特点,我们是很容易察觉的。弗洛伊德举了一个例子,“在我的青年时期,这种“方便的梦”常常发生。那时,我经常工作至深夜,早上起床对我来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清晨时,我经常梦到我已经起床在洗漱,不再为未能起床而焦虑,因此,我得以继续酣睡。” 弗洛伊德还把孩子的梦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研究低级动物的构造或发展,有助于揭示高级动物的构造。同样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研究成人的心理也有相似的作用。小孩的心理活动不像成年人那么复杂,他们的梦通常都是简单的愿望达成。 你可能就要问了,说梦是欲望的满足,难道所有的梦都是欲望的满足吗?这样的结论会不会太绝对了?开心的梦是愿望的达成,这我们可以理解,但那些恐怖、痛苦、焦虑的梦,难道也是欲望的满足? 对于这些问题,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所有梦的核心本质,都是欲望的满足,就算是让我们痛苦、焦虑的噩梦也是。只不过成年人比小孩子复杂得多,在梦里实现自己的心愿,不会像小孩子那么简单直接。比如想喝牛奶就梦见喝牛奶,想去登山就梦见去登山。成年人的梦,本质上仍然是欲望的满足,不过经常是经过伪装的,这些伪装会把真正的欲望隐藏起来。如果你表面上看不出来这个梦满足了什么欲望,那就说明这个愿望被伪装起来了。 弗洛伊德举了个例子。他有一个女病人,姐姐有两个儿子,但是很不幸,大儿子早年夭折了,这位女病人也因此悲痛欲绝。可是有一天晚上,她却梦见姐姐的小儿子也死了。在生活里,她绝不会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她并不同意弗洛伊德“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个观点。 可是根据弗洛伊德的了解和剖析,这位女病人有一位前男友是一个文学家,可是姐姐却不同意这桩婚事,他俩分手。她心里一直放不下对方,但自尊心和家庭观念又压抑了她的欲望,这种想见不能见的矛盾,促使她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几乎每一次前男友的演讲她都在场,只是为了远远地看一眼。 她大外甥死的时候,很久没露面的意中人来参加过丧礼。所以,梦见小外甥死亡,其实满足了女病人想再次见到意中人的愿望。按照理智、自尊心和道德约束,女病人是不应该见这个人的。所以为了掩盖她的欲望,她在梦里选择了一个丧葬的场合,在这种极端痛苦的环境下,不会有人联想到爱情,人为制造的痛苦,其实是用来掩盖真实愿望的。内容痛苦的梦,仍然可以解释为欲望的满足。 但是老实讲,弗洛伊德的解释,逻辑上能够自恰,但这样一种解释,暗含着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的论调,这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缺陷。 可是梦为什么不直接实现自己的愿望,非要伪装呢?,下一个重要概念,梦的伪装。 每个造梦者,内部都存在两种精神力量,一种力量构造愿望,并想办法在梦中实现它(这个力量就是后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另一种负责审查梦的内容,它就像拥有特权的审查官(这个力量就是后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它守着意识的大门,它可以决定潜意识中哪一些内容可以进入我们的意识。什么又是潜意识?前面我们提到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大概意思就是,人的意识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在海面之下的绝大部分不为我们所知,这部分意识,称之为“潜意识”。梦通过了审查,才有机会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被我们觉察到。 欲望想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并不容易。尤其是当这个欲望属于那类一直被压抑、被排斥的愿望时,就更加不容易。它就必须进行伪装,才能被允许进入意识层面。这个梦的审查官具有道德约束力,人的内心有很多不光彩的,甚至自私的欲望,所以一直被内心的道德感压抑和排斥着,被关在潜意识里。为了从潜意识里跑出来,并合理地出现在意识层面的梦境里,这些被压抑、被排斥的欲望会进行伪装。 那么又要问了,梦是如何伪装的呢?梦的隐藏部分是如何通过伪装变成可以通过审查,被允许进入意识的显露部分呢?梦的伪装有四种方式,分别是:浓缩作用、移置作用、象征作用、润饰作用。 第一种方式叫浓缩作用,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印象或经验结合起来,集中在一个具体的形象上。 第二种方式叫移置作用,就是把具有重要精神价值的内容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我们男女交朋友,要交换定情信物,会送一些小东西,这些小东西本身无关紧要,但爱情移置到它上面,就意义非凡了。 第三种方式叫象征作用,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弗洛伊德发现,象征作用常常带有性的色彩。人类出于对性的好奇,从青春期开始就产生了对身体器官的想象。被压抑的性冲动在梦里会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如手杖、雨伞、蜡烛、蛇,总之棍状物,在弗洛伊德看来,都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官,而如果梦到洞穴、瓶子、箱子、盒子这样的容器,那就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了。(这一点着实不敢恭维,但同时也反应了这是我的“超我”对此观念的否定和压抑。) 第四种方式叫润饰作用。梦从人日常生活经历中取材,又经过前三种作用伪装变形,得到的是几个没有关联的形象。润饰作用就是按照某种逻辑,把这些形象强行编成一个像模像样、可理解的故事。虽然润饰作用的目的是让梦看起来逻辑更连贯、更容易理解,可是事实上却在进一步歪曲梦的内容。 梦的四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伪装梦,让梦躲过审查。可是经过这么一折腾,梦就面目全非了,在改造和伪装的过程中它丧失了原有的逻辑关系,它很可能看起来混乱荒谬、扑朔迷离、难以理解,很难找到愿望满足的迹象。因此,梦是被压制、被排斥的欲望,用伪装的方式得到了实现。 最后,如何用精神分析法来找到梦的真正意义?尽管有些梦是混乱的、奇怪的,甚至是荒谬的。 我们已经知道,梦是欲望的满足。在简单的梦里,欲望没有受到压抑,不用伪装,就可以直接在梦里实现。这类梦大多数出现在心智简单的小孩子的梦里,随着年龄增长,在成年人的梦中出现得越来越少;在复杂的梦里,欲望被压抑,只有经过种种伪装,愿望才能在梦里达成。所谓的解梦,就是反向解开梦的伪装。就好比脱衣服,其实就是衣服是怎么一步一步穿上去的,我们就怎么脱下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材料永远来源于造梦者的经验。从分析的角度看,梦不管如何伪装,梦的素材都可以从造梦者的真实生活经验之中找到来源。在他看来,梦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所以要把梦一段一段拆开分析,这有点像前面讲过的密码法,而不是整体地去看。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病人说出脑中产生的每一个观念和想法。病人要对自己的思想放弃一切批评,病人要说出自己脑中浮现的一切,不能隐瞒一切自己觉得无关紧要甚至于觉得难以启齿的信息。用精神分析法分析梦,就是将梦分割成片段,让做梦者告诉分析者,有关每一个片段的一系列联想,然后分析者再从联想中找到梦的隐藏意思。 解析梦,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梦想要实现的那个愿望。用精神分析法解析梦,总结起来,就是将梦境拆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针对各个部分展开自由联想,追溯这些念头和想法在真实生活中的来源,然后再找出不同部分的内在联系。 最后我想说,精神分析首先不是说疗法,而是说探索。探索如何更诚实有效地言说那些我们觉得如此难以启口的恼人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如此重视词汇、符号和叙事。也正因为如此,精神分析学的架构看起来更像神话而非科学。我们依靠扭曲的自我诠释来找寻自己在这个混乱世界的位置,而弗洛伊德正是摧毁那些我们用来构建自己历史,特别是孩提时代对自己的扭曲诠释。精神分析法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但弗洛伊德的学说,充分解释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接受,也显示了我们比自身希望的还要复杂。 弗洛伊德自认为肩负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用理性的自我来控制和主宰本能的冲动,最终实现人的解放,所以,与其说弗洛伊德不是科学家,不如说他是披着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外衣的世界改革家。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这场运动并没有达成他所期望的目标,但精神分析已经改变了世界,成为了西方乃至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以上 李俊 2019-2-23
堪称精神分析巨著…达尔文/物种起源论/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并列为/人类三大/思想革命名著…梦/现实/镜子…梦中/欢喜/幸福/焦虑/恐惧/潜意识/投射…揭开/埋藏/心理深层/奥秘…梦的解析…拿走不谢…
网上摘录: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的奠基作,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作,曾被西方许多学者看作是一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部著作不只解析了梦,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基础:解释了心理疾病的发病原理,解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行为,这对医学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该著作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该书其实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缺乏科学论证,却是有史以来第一本以科学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虽然一开始受到冷遇和责难,但人们还是发现了它有着伟大的价值,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也逐渐被认可。该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展现,还包含许多其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20世纪的人类文明。 书摘: 导读: 《梦的解析》初版于1900年,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自己认为书中阐述的理论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科学的基石和其中最艰深的部分,精通于释梦技术的人也就掌握了理解神经和精神症症状、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宗教仪式的钥匙。 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是把个体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 《梦的解析》出版于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说之前,但是它对这种学说有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析有三个支柱,即潜意识的心理机制、抗拒和压抑的作用以及性的重要性。 正文: 在科学的研究中,当一个难题解不开时,莫如再加上一道难题,一同来考虑,有时反而能找到意外的解决办法。 每一个梦,其梦的显意均与近期的体验有关,而其隐意均与很早以前的体验有关。 “梦‘往往’看出来有好几方面意思” 梦其实是睡眠时对心灵所感受的一切所作出的综合反应。 梦是一种精神活动,与其他的活动一样重要;梦的动机常常是一个需求满足的愿望; 梦的来源实际上是潜意识。
不看到最后一章,可能会觉得他所有的理论都在胡扯。他的思想如此轰动,和时代背景有关系,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理论还需要更多实践来考验,但是他的思想不可否认很有开创性。看书不仅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思想支持者,也更需要去包容更多的思想,永远只相信自己的理念也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不要给自己设限,在大的框架内,尽可能吸收更多思想。2022年的第一本书,来的刚刚好。
《梦的解析》,部分观念借鉴评论 【框架】 一、中心思想: 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 二、梦的思考(梦思) 三、梦的象征(象征是次要的) 1.帽子=外衣(德语:mantel)=木棍=树干=雨伞(打开时则形容伞)=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矛=复杂机械与器具=小男孩=飞艇=飞行形态物=“3”=手/脚=蛇=男性性器官 2.箱子=皮箱=橱子=炉子=船=容器=小女孩=鱼=蜗牛=猫=鼠=狭窄小路=在“水”中=女性性器官 3.建筑=楼梯=攀爬光滑墙壁=膀胱刺激=肠刺激=性行为/冲动 4.语言 5.数字 三、梦的情感(情绪) 四、梦的校正 1.快速忘却的思潮 2.校正与再校正 五、解梦原则:不管什么梦例,都不考虑梦表面的连贯性,而重点考查各部分的不同来源 【分析】 一、AB A: 1.丰富的联想力 2.压抑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悦纳 B: 1.非现代化书籍,语言不精炼。 2.穿插各种为自己逻辑合理做的铺垫,但这种铺垫是情感诱导,作者似乎也担心被批评,两个观点之间有3-5句心理建设。如 因为…始终不敢认为,所以…一定是正确的。 3.文中多次谈到“在后文中提及”,但后文对前文呼应不多,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对不熟悉的概念没有阐述。 4.存在文化差异,如梦思的联想。 5.将患者口述的梦境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手材料,存在漏洞。 二、阅读建议 1.目录书,跳跃着看,碰到看不懂的部分就不看。因为作者也不是以看完看懂传授知识为目的进行的写作,我是一直到了第六章才有思考的看的。 2.阅读启发 ①生活中的联想 ②在其他领域里找到类似看似有依据其实源头为联想的部分,可能是该领域该部分的起点(如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的起点) 【关联】 附(不全): 1.心理学家/医生 ①马奇诺维斯基(Marcinowski)出版过一组梦(由梦者画出来) ②斯特克尔:梦中的“右”和“左”具有道德的意义,“右手边小道是正直之道,左手边小道是走向犯罪之道。 ③爱德华·琼斯,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p439) (Edward Jones,1928-1993 65) 作者摘录其文章中关于出生的梦。 ④希波克拉底,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医师(p422)(Hippcrates,B.C.460 - 377 83)作者摘录其膀胱刺激的梦。 ⑤道斯克(V.Tausk)(p454)作者摘录《关于梦对颜色和人物的利用》的论文。 2.希腊神话/引用的故事 ①阿多尼斯(Adonis)、贺悉里(Osiris)、摩西(Moses)、巴克斯 (Bacchus) ②爱伯斯坦(Count Eberstein)女公爵的歌谣 ③莎士比亚《凯撒大帝》,同一人怀有的两种相反反应,但看起来既正确而又无矛盾。 ④雅克·奥芬巴赫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美丽的海伦》(p571)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61) ⑤歌德《总督大人》描述一位小角色的白日梦。
从梦中泄露出的潜意识冲动是不是显示出了生活中真正力量的重要性呢?压抑愿望中的道德意义究竟要不要予以重视?
不知道是我水平太差,还是作者太深奥,还是译者太掘劣,读这本书真的很费脑细胞,而且很多句子不知所云,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证据有时和论点驴唇不对马嘴。总感觉作者完全在自言自语,提出的这些解梦模型,也是在勉强去自圆其说,只是用梦者的过去记忆东拉西扯出一个看似能解释梦境的逻辑关系而己,这种逻辑其实可以编出很多。感觉作者是不是因为研究精神病,而使自己的精神偶尔也有些荒谬…… 这本书读完了也还是没学到如何解梦,哈哈。但在哲学方面的贡献可能更大吧,书中很多观点让人聊以慰藉如:梦是有来由的,解梦是有意义的,那么梦也是有意义的。梦的内容来自生活,它不会造出完全没根据的画面。解梦在对解决精神疾病上或有帮助。作者的析梦模型对研究梦也有不少突破,但很多不敢恭维,但毕竟是向前发展,希望在梦的研究上人类会有更好更远的突破吧!!!
都说,梦无论情节有多么荒谬,多么不合乎逻辑,但究其原因,所有梦境都是有密码,有流程的[皱眉] 拜拜!梦境~不送,慢走,且莫回[嘿哈]
梦是受抑制愿望(经过改装的)的实现 几乎在每一个梦中均发现它的根源就在做梦的前一天的体验 我只能说,我确信每个梦的刺激,都来自“他入睡之前的经验” 最近所发生的印象(做梦当天则为特例),其实与很久之前发生过的印象,对梦的内容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同的。要是那些早期的印象与做梦当天的某种刺激(最近的印象)能有连带关系,那么,梦的内容就能够包容一生各个时期所发生过的印象。 梦的素材来源: (1)梦总是用最近几天印象比较深的事作为内容。 (2)梦选择素材的原则彻底迥异于醒觉状态的原则,而是专门寻找一些次要的易被忽视的小事。 (3)梦彻底受孩提时最初印象所摆布,而且,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根本回忆不起来的小事翻旧帐般地搬出来。 一个与做梦者本身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常常一变就产生了确切的意义。 其实在白天最引起我们注意的印象,完全掌握住了我们当晚的梦思。而我们在梦中对这些事的关心,完全是提供了我们白天思考的资料。 当在同一天内发生的两个印象之中可找出一个能够利用的关系时,那么,这梦很有可能是循着另一途径形成的 假如一天当中发生了两件或两件以上能够导致我们的梦的经验时,梦就会将两件经验综合成一个完整经验:它永远遵循着这种“强制规则”,而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整体 梦的刺激根源,完全是一种主观心理的运作,根据当天的精神活动,将昔日的刺激变得像刚刚发生的那般新鲜。 一个看来简单而坦率的梦,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分析它,结果必定是不单纯的,用句较直露的话来说,梦都显示出“兽性的一面”。
做个痴人说说梦——《梦的解析》读后感 所有有睡眠障碍的人都应该马上来看看弗洛伊德的这本《梦的解析》,书很长,我读着一路瞌睡。 有一个朋友倍受梦的困扰,晚上难以入睡,奔波求医多年仍无实质改善。晚上睡不好觉,真的会整个人都不好,痛苦甚于诛心。 书中展示的核心思想——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与我自己的原有认知是相悖的,每一次做梦后都会感觉非常疲惫,就像熬了一个通宵。而弗洛伊德却说梦不仅不会干扰降低睡眠质量,反而对其是有所助益的。 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懂梦的四大来源,其中最最核心的是愿望的冲动,愿望唤醒了潜意识,潜意识的活跃进入意识从而延续了白天没完成的有意义的精神活动,从而形成了梦。 析梦有三个切入点: 1. 近期(最近1-3天)发生的事; 2. 梦是相反的,并且多是小事集合的系统; 3. 梦与童年记忆相关,且也是从小事切入。 这里边要能充分利用好象征、后退、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改装、潜抑和力比多等概念。在一开始弗洛伊德就作了如下断见: “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无意识的性欲,即“里比多”,人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 性多数被色彩化,称为“色”,并且“食色”的行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被过多的压抑。实质上,我认同弗洛伊德的思想,认为性其实是一种精神能量。这种能量在四五岁时就已经成型,在往后成长和生活过程中会被不同类型的方式不断唤醒,从而不断产生精神能量郁积在身心里,如不能得到适当的释放,将会对精神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精力”,一般情况下性行为是有助于睡眠的。 如果我们个人尝试给自己解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 承认梦是有意义的(愿望的实现理论); ● 在近期发生的小事件及童年期间的经历当中去寻找线索;(象征理论) ● 与力比多联系起来(后退理论); ● 不要急于直观下定论;(改装理论) ● 清空意识;(不要用大脑去思考,让心灵去体察) 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的难读,起码要读三五遍才能消化。个人觉得,初学者先读前五章就可以了。
最早把这本书放在书架是因为苏菲的世界 后来打开这本书是因为盗梦空间 总体看下来 有一点点迷糊 感觉梦的解析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遥远 有些理论是基于弗洛伊德的那个时代所得出的 读完这本书 还是不能解析梦的 但是我认同梦是潜意识的释放 睡着的时候 大脑皮层把自己最近印象深刻经历释放出来 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像宣泄 也像修正 也可能出于其他的目的 就像人都有本我 自我和超我 许多本我大概往往会藏于梦里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从各种梦的例子来辩证的自己的对梦的思想活动的解释,更从他最为著名的性论方面的知识给与论述,被称为心理学入门读物,虽然为心理学入门的书籍,其意义及分析问题的方法确实很深刻,可以喻为心理学这幢楼坚实的基础! 梦的解析对一般读者来讲,更多的是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精神经历以及自己的梦境,通过它的方法,进行对自我分析,让自己更能正真的了解自己,了解那个真是的“本我”!
心理学知识储备不够,作者研究背景不熟,又着急看专业书,导致我觉得这本书内容难以认同,囫囵吞枣看完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读吧
这几天,利用吃饭和走路的时间或者是听或者是看,本来立下flag说无论怎么样都要把它看完,今晚我终于是打了自己的脸。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观点首先是本能论,即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无意识的本能能量(力比多)决定,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压抑本能在潜意识的结果,而这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其次是意识观,本能-潜意识-意识-行为,强调研究人的潜意识,童年早期的生活会以潜意识的形态影响成年后的生活,而在今天这些观点的确得到了证明。潜意识在中国很多参考书里和无意识成了同一个概念,而在这里我总觉得是不太妥当的。 然后是人格理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问题,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起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作用,本我太强被本能控制,超我太强太过痛苦,活着难受。 最后是人格发展理论,分为口唇期(1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13岁,女是11岁,男是13岁)以及生殖期(11/13岁以后)。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催眠疗法,梦的解释,自由联想等。 精神分析学派对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影响深远(虽然它的医疗方法真的没啥用,多半是安慰剂效应)。通过本书也能了解到精神分析学派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过度强调无意识并与意识对立起来,夸大性欲的作用。 本书我看下去是带着“喔草三连”的,很难想象弗洛伊德居然可以万物皆可性器官,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但想到精神分析学派是从精神病患者身上得出的理论,也许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觉得太过偏颇的地方都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