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值得一读,特别是那些不了解自我的人,在苦苦寻觅人生意义的人,读了这本书,你会明白自己内在小孩在哪里?你该如何对待他,如何养育他?你会重新认识自己,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如何与自己相处。愿此书能温暖你内在的小孩,让你找到生活的乐趣。
丛非从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之一,原因有三个:专业、真实、亲切。 读他的书会给你这样一种感觉:他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专家,而是离你很近很近,非常真实的一个人,通过他的作品,你会情不自禁地被他的率真、犀利、幽默、可爱感染,好像他就坐在你对面,随意地跟你聊着天,却能进入你内心的最深处,读懂你所有的感受,也给你最真实的温暖。 读完丛老师的《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这本书,收获满满,获得了几个全新的视角,在“认识自己、爱自己”的这条路上又前进了一段。 和书友们分享一下吧! 【干货知识】: 1、人内心的需要有五种: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感、亲密。它们的关系是逐级递进的。只有满足了较低级别的需求,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一级别的需求。 2、安全感匮乏是因为自我恐吓,自由匮乏是因为自我强迫,价值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否定,亲密感匮乏是因为拒绝爱。 3、三种关系模式:母婴式、矛盾式、成人式。 4、经营关系的三种方式:自然经营、盲目经营、理性经营。 5、一个人是怎么拒绝被爱的?泛化、扭曲、忽略、攻击。 6、关于逆商:拥有良好的复原力的三个重要表现。直面现实、寻找意义、灵活变通。自我强度的四道防线:无意识地消化挫折、理性消化、渴望亲密和帮助、被动应对。 7、养育自己分五步:第一,回到内在。第二,寻找期待。第三,寻找逻辑,找到匮乏所在。第四,追问来源。第五,修改逻辑,填补匮乏感。 【精华摘录】: ◆ 需要不是爱,需要是爱的反面需要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付出。需要的意思是我希望你来满足我,是希望你做一些事情来让我舒服,是你要以我为中心,是想要你服务于我。而爱则是我想要满足你,是我想做一些事情来让你舒服,是我想要以你为中心,是我想服务于你。需要是你要滋养我,爱是我想滋养你。需要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付出,两者完全出于不同的动力:一个是“你要为我做”,一个是“我想为你做”。 爱是在向对方传递一种善意,而需要则是在向对方传递一种敌意、一种控制。 ◆ 从爱与需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母婴式的关系。母婴式的关系是一方发出需求,另一方付出爱来满足对方需求的形式。 第二种情况是矛盾式的关系。在矛盾式关系里,没有妈妈,没有成人,只有两个宝宝。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两个人胶着在一起,谁也无法满足谁。 第三种情况是成人式关系。一个成年人首先具有界限感。他不会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不会强迫对方满足自己。成人式关系就是两个独立的、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不需要他人供养的成年人,因为彼此的吸引而志同道合地走在了一起,共同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成人式的关系,不一定非要两个都是成年人。如果你有一个基本界限感,对方是无法消耗你的。 ◆ 第一种是自然经营。在什么情况下人会选择自然经营关系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对你来说无所谓,有他和没他都差不多。你就会本能地去选择自然经营。第二种情况是你很信任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很相信你对对方的重要程度,你相信他是不会离开你的,这时候你也会变得懒得去维护。反正他又不会走,反正不管怎样他都会一样待你,为了节能,你就会去选择自然经营。 第二种是盲目经营。你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式,并不去思考和迎合对方的需求,凭着本能瞎使劲儿,这个就叫盲目经营。 第三种是理性经营。你不只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经营,你还会通过学习、思考去看到彼此之间的需要,然后采用有效的方式来经营关系。理性经营是反惯性的。它需要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感觉和方式,尝试学习使用新的、不熟悉的、有点别扭的方式去处理。理性经营的重要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在需要对方。 ◆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并不是硬撑,硬撑是很孤独的,是一出假装强大的独角戏。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是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需要,而非依赖于别人照顾。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自己能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圆满,让自己可以坦然、轻松、开心地面对这个世界。 ◆ 除了改正外,面对别人的嫌弃,你还可以这样:嫌弃合理,就是不改;讲得正确,就是不改;你说得对,就是不改;即使冲突,我也不改;如果你先改,我可以考虑后改。但是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你敢吗?自由的一部分,就是敢于面对冲突的勇气。 ◆ 不存在爱需要回报的问题。所有需要被回报的爱都不是爱,那是投资。爱也不存在我爱你的问题,因为那一刻你就是我的自我的一部分。我对你好,那时候我不是在爱你,我只是在爱我自己。我借助对你好,体验到了更好的自我。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如此,你就是想为他做点事情,你眼里有了他,你看到了他的脆弱,想去关心他。当你去安抚他的脆弱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有温度、有力量、有勇气、有同情心的自己。至于现实中对方所收获的益处,那只是顺便的事情。你借由对他的关心,完成了自我的扩展,你看到了很棒的自己,你正在爱你自己。 ◆ 你在生活中遭遇的每一个痛苦事件,背后都基于对其中某种或多种感知的匮乏。当遇到的事情不同,你对这些感知的匮乏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每当你的内心体验到痛苦的时候,你都可以把刺激你内心的事写下来,并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又能怎样呢? ◆ 雨果曾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这个世界上你最不了解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心。你不可能真正认识你自己,但我依然愿你越来越了解自己。
读完本书,感慨良多。很多生活中自己正在用的方法,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理论的支撑。本书分别从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尤其是一些在原生家庭中无意中受到伤害的人,更应该读读此书。从中去探寻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 书名为养育内心的小孩,其实那个小孩就是你自己。你要学会自己养育自己。 书中最好用的方法就是:每当你的内心体验到痛苦的时候,你就把刺激你内心的事写下来。然后深度、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去分析推敲这件事情代表了什么、能带来什么、有什么影响,以及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如此你会慢慢弄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很典型的书写疗愈的方法。 比如,你遇到了一个比较渣的人,给你带来了伤害,你会如何处理?如何想?我想到了一句话:这个人已经尽力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就是这个能力或者他的能量就这么多。你感觉到渣,那恭喜你:因为你的能力、能量已经超过他了。他不能给你滋养和反哺。所以你才觉得他才渣。 一个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我们了解自己吗?你读完此书,用书中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内心深处的很多秘密。人对自己的认识是无尽的,也就是你的潜力是无穷的。 如果你读完本书,忽然心疼一下自己,那你就很有收获;如果能激励一下自己,那你的内心真的强大;如果能感激一下自己,那你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刚从丛非从直播课群知道这本书,2022年2月出版的新书,因为对作者的信任,先推荐[呲牙]再看书……感谢微信读书又帮我节省了32元[玫瑰][玫瑰][玫瑰]
真的非常推荐内心不安感重的人来看这本书,治愈不安的自己,了解自己。 每当你的内心体验到痛苦的时候,你都可以把刺激你内心的事写下来,并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那又能怎样呢? 那又能怎样呢? 那又能怎样呢? 深度、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后,你就可以找到内心深处的很多秘密。不要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啊”“所有人都这样啊”,你要拥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这样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 这种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断推敲一件事情代表了什么、能带来什么、有什么影响,以及你对此有什么想法,你会慢慢弄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