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还行,写成书很多东西的底层逻辑或者方法论都讲不透,就让人很难受,只讲表面东西没必要这么多文字,另外有些地方看完感觉表达很主观。
这种心灵自我疏导类的书一般都是说完主要观点,之后的内容就是一句话车轱辘似的来回说[捂脸]
我决定为这本书专门建一个书单,就讲亲密关系与自我疗愈,太对症了。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接地气,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推荐阅读。
具有实操性的干货分享,适合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父母,以及想养育自己的人。
还是不错的,特别的日子送自己一本书,寻求内心的滋养就是反思的过程,就是好的开始!
这本书真的很棒!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我们内心需要的远比我们了解的丰富的多,比宇宙更浩翰的是人类的心灵。有时我们焦虑,有时我们痛苦,有时我们满足,有时我们彷徨,皆来源于真实需求满足与否的状态。愿您内心的小孩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壮。加油!!!
通俗易懂,干货满满。 分析人们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亲密感、意义感,以及该如何建立这五感。 原生家庭会对个人产生影响,但个人长大后又可以通过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探索,改变这一影响。 “你不可能真正认识你自己,但我依然愿你越来越了解自己。”
又一本温温柔柔的书[爱心][爱心][爱心]很治愈,教你如何二次养育自己,如何去爱自己。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感,试着从最底层的情感需求去分析,了解并改变自己的逻辑思维,“你不可能真正认识你自己,但我依然愿你越来越了解自己”[爱心]
2022年第13本(2022.3.8) 一本非常不错的心理学读物。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痛苦,不过是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只是,有时候,我们不承认罢了。 而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分别是: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亲密。 有了安全感,我们会感知到内心的强大; 有了自由,我们可以最大化地做自己; 有了价值感,我们就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地评价自己; 有了意义,我们就会体验到满足感,体验到精神层面的快乐; 有了亲密,我们就能满足内心的匮乏感,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安全感、自由、价值感和意义了。 所以,养育自己内心的小孩,其实是一种不断找到自己内心真实需求,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过程。 我们虽然已经长大,但始终有个小孩藏在内心——看到他、心疼他,最后,还要满足他。 最后,用作者的话说,“你不可能真正认识你自己,但我依然愿你越来越了解自己。”
有些观点,不赞同。举例比较单一,非常多亲子关系的例子,还有 A B C D这种例子,挺懵的,还有就是中间好多例子挺感兴趣,但居然没给答案,让人猜吗?[尴尬]《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了不起的我》写的更让人醍醐灌顶。 个人拙见而已。。。[撇嘴][撇嘴]
每一次你在情感中的求而不得,每一次你面对挫折时的无可奈何,每一次你难以耐受的情绪,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此刻,你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学习如何安抚自己。 安全感匮乏是因为自我恐吓,自由匮乏是因为自我强迫,价值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否定,亲密感匮乏是因为拒绝爱。 安全感、自由、价值感的关系其实是递进的。 每件事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期待。 照顾自己的情绪,就是照顾自己的感受。
对我来讲,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感,这些基本上是每个人会在生活中有意或者无意追求的部分。每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了一个或多个需求,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引发情绪的波动。如果这些情绪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倾听,积攒到最后,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与感受,书中也给出了答案。每个情绪的背后,都暗含了某种逻辑定式。通常负面情绪,多是由某些不太正确的逻辑引发的。 与自己深度沟通,找到这些情绪背后所隐藏的思维逻辑,不断优化,理顺内在的底层逻辑,内在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就像作者所写,这种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断推敲一件事情代表了什么、能带来什么、有什么影响,以及你对此有什么想法,你会慢慢弄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真实的自己。
🌼 推荐内心不安、焦虑的人读一读吧 内在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外在的不自由是必然的。人不可能自由地上天入地,随心所欲。但外在的不自由不一定是真的不自由。不自由就是你想做却不能去做,或你不想做却不得不做。 身心分离的结果就是内耗。当你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正在进行着一场恶战,两方势力正在互相残杀、所以呢,应该跟着心走~照顾自己的感受! 最大化地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小化地、理性地去强迫自己。没有成就感的支持、价值感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微笑] 这本书还不错,当内心充满矛盾时候,当你觉得你爱的人不爱你的时候,当你为别人无条件付出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本书来分析自己的“诉求”。你要追求是价值,安全还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