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人说》分享 —— 请忘记泥土中痛苦,仅作为一枝花而活(穆戈)。 《疯人说》,与很久以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类似,这也是一本记录精神病患者见闻及治疗过程的小说,或者说故事合集。 由于主角们都不是正常人,再加上编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整理及文字加工,书中的故事都颇具独特的神奇色彩。 不过也是,本来就不是正常人的经历。 对这本书更多的还是当做一本趣味小说来看的,当然,其中蕴含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吸引我的一个点,同时,也可以“以书为鉴”吧。 看过了其中名叫《戏剧治疗》的一章。 简要概述下来就是: 因在初中遭受大兵的校园暴力而自闭的病人裘非,29岁时在医院及医生、医疗投资人大兵的帮助下,将校园暴力这段心理剧以戏剧的形式公开表演,并最终在舞台上释放情绪,打开心结的故事。 对,你没有看错,施暴的是大兵,很多年以后帮助他的也是大兵。 而所谓医疗投资人,是指给病愈的患者提供工作机会和环境的投资人。毕竟,患者病愈后是很难迅速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去的。 也就是说,当年对他施暴的人,现在在对他施恩。 更可悲的是,大兵是真的一点也不记得当年的事儿了,一点也不。甚至在被提起时,把那忘掉的作恶,简单的称作成熟。 嗯对,成熟。只留下初相逢时,带起面具将自己遮掩起来的裘非。 行善之后行恶,还是行恶之后行善。大家对这两种人的评价其实各有千秋,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我只说一下我的观点: 大概是会将行为计量化,然后善恶计分相消吧。通俗来说,就是我并不会因为好人做了小的坏事就去诋毁他什么的,也不会因为坏人做了一点点好事就原谅他。 说回到这一章的故事。 在戏剧上裘非情绪失控后,作者跑去他禁止外入的独处小屋试图安慰他。 内容其实也与现在大多数人使用的无异,是要裘非往好的方面去想,想想这糟糕的境遇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而裘非的回答直接让我破防了,原文是这样的: “可我不必要非得是个敏感的作者,我宁愿我是个愚蠢又快乐的商人”。 无论再怎么去意义化痛苦,终究抵不过四个字——本可以不。 多么直白,也多么无懈可击的回答啊! 不过作者也有在文中给出解决的回应: 不要肯定他的过去,肯定现在就好。 那过去怎么办呢? 年轻人才会想这个问题。 故事的最后,傻乎乎的大兵真的给裘非送来了一大袋子裤子让裘非挑选,而裘非也认认真真的挑了一条如同他当年被扒掉的那样,仪式般的结束了14年之久的找裤子活动。 整篇分享到这也差不多了,偷个小懒,想说的话其实都精简在了我分享的故事片段里,哈哈哈。 最后就用裘非写在他公众号里的一个小故事以及作者对裘非的期望作结尾吧: 渔民从水里捞起一条鱼,先放到桶里,再放到盆里,再放到锅里,再放到盘里,他异想天开,把吃剩的鱼骨头埋进土里,希望里头长出鱼来,要原来的那条。 ———— 裘非 以及 我关心他的写作,不是关心他从痛苦中开出的花,只是关心花,请忘了在泥土的时刻,而仅作为一枝花而活。 ———— 穆戈
昨天在公司没事拿了同事买的书,总体来说挺好读的,读到第四个案例的时候总觉得熟悉,想了想原来是蜜桃第二季的一个密室原型,挺喜欢这个章节的。其他就还好,读起来没什么障碍。无语的是在豆瓣评分3星以后被该书的编辑评论说既然挺好看能不能改五星。离谱,但我是个好人,我改了。但是不得不说!就是一般好看!
读到后面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我现在甚至不知道该怎样用文笔记录下来。 这本书就是这样,读的时候明明心情平静却泪流满面;满心震撼却无法言明。 我一定会二刷一次。
“你说精神病患者正常还是我们正常?” 这是书友上个月看完书问我的问题,当时我一脸懵。然后书友说,精神病人活的会比我们纯粹、单一,没有圆滑世故,没有尔虞我诈,不觉得他们才是正常的吗?今天看完书,有去翻了翻跟她的聊天记录,想了想:那我还能生活在这个正常人是世界里,是不是还蛮厉害的。 再回到这本书,前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吸引人,好像每一个人都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你去了解。可能他们的”病发症”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让人忍不住跟着作者从专业的角度一起去找出背后的真相。虽然看到后面“齐素”将许多故事串联,都有点看悬疑故事的感觉,有点点质疑作者写得故事的“真实性"了,但不妨碍还是给个好评。 写着写着,突然想到之前的一个学生,自闭症。认识他的时候是小孩二年级,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上一整节课,差不多十分钟左右就要跑出教室,也实在没办法。但是他很聪明,课文听一遍就会背,期末复习时,整本书上要背诵的部分一口气背下来,不用提醒,数学的口算本口算速度超级快。随着他慢慢长大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因为阅读能力不行,语文只能做基础部分得分,数学的应用题也做不了,成绩肯定是跟不上了,而且他一直碎碎念一些听到的广告词、游戏里的词儿,见到陌生人也是横冲直撞的,是别人眼里”没礼貌“的小孩。但是看着他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现在分开了,偶尔碰到他好像除了个子长高了,人还是二年级时候的那个样子。心里就想:他什么时候会长大?还是一辈子都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所以,确实是是有许多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社会上吧,如果能治愈,是不是对身边的人来说就更好?
得精神病不是他们想得,只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些事有独特的执着。有些只是生理构造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罢了。但人其实有99%基因都是一样的,就那1%的不同就能让我们把他们划分成异类。 其实看完真的有点颠覆世界观。如果其实真正应该得到治疗的是所谓的“正常人”呢?如果“正常人”比精神病患者更加需要治疗呢?患者眼中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疯人呢? 结合最近看的乌合之众,群体不善于论证,却急于求成。这才是最应该得到治疗的现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急于利用网络来“疯化”其他人来狂欢的人才是真正的患者吧。得不到治疗,一直压抑,只能这样来发泄。
刚开始阅读以为是医生手记,但其实是小说。有很多心理学知识,故事也引人深思。世人是无法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共情和同理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对别人的痛苦保持最大的想象力,永怀明朗和善意。
三天读完了,身体累但脑子异常兴奋,虽然书中观点再次印证了自己对世界的一些观点,比较悲观绝望,但仿佛找到同行人。更让我感到舒畅的是,穆戈的文字能让我的思绪飞在空中,感受世界上多元的疯狂和绝望,多样的人生和悲伤,更更更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走咨询师这条路,我宁愿让书中的事情仅发生在电影里——我的世界的电影里,我也愿意此生就做一个愚蠢且快乐的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描写的是精神病患者里的天才的思想。《疯人说》更着重在诉说平凡的精神病患者的心酸过往,他们的发病缘由令人觉得心疼,所有症状的存在 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不让误解与冷漠,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这本书,勇敢地凝视深渊。 读这本书的17个案例,进一步了解了什么叫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双重人格、抑郁症、恋物癖、红色恐惧症……在外人眼里,这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人。但真正了解才会知道,这是一群执着到底的人。 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故事: 一,学渣儿子不想让父母失望,分裂出努力乖巧的人格,并心甘情愿让原人格消失,做父母满意的儿子。看到哥哥说“你永远不知道我为你放弃了什么”,我才感觉到崩溃揪着我。 二,因为妈妈的猫死了,女儿也把自己变成猫,只是为了讨好妈妈。父母的教育是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快乐王子和痛苦王子的故事,看到了社会民众无知的谩骂威力有多强。你是会选择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坚定支持一个被千夫所指的人,还是会选择和大众一起扼杀这个人? 读到后面,越觉得绝望。没有一个患者会完全痊愈,即便能回到可以和正常人交流的水平,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排斥。从这个角度,精神治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疾病来自社会与关系,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感受很复杂……简单总结一句话就是:我看完了,我难受。 最初因为抖音上那个宇可/宇奇的双重人格病历介绍被吸引,没想到看完整本书,这个故事依然是带给我冲击最大的。看完整本书仅用了3天,这还是在有意放慢速度的情况下。 怎么说呢?值得看,但是如果你真的很情绪化,又喜欢胡思乱想,就谨慎吧。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这本书真的很奈斯,刚开始我以为是各自独立的篇章,讲一些小众的精神疾病,后来关联性越来越强,兴趣越来越浓厚,真的很刺激,情节很吸引人,作者通过这本手记让大家了解了一下精神病人的世界,其实他们不是独立的群体,和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很推荐这本书。
非常深刻、触人心弦的书! 可以说是近期读过的最佳吧,但是我觉得《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更令人感慨、构思更精巧,当然这俩作品不管怎么说都不是一类,不好横向比较。但是我觉得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 但是这本书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报告”,就是纪实类的,描述的都是真实案例,后面不知道到哪个故事,应该是双重视角,写水鬼的那篇,我才觉得不应该,这是类推理的小说!但是也太真实了(除去部分细节不够严谨和后面的小烂尾),书里对于病情的介绍或者说是描述都相当专业,有科普意味在。。但是我更感触的是 最后几个揭露核心的故事: 自以为是正义的站队式言论,实际上充斥着自大,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立场对他人作出评论甚至批判呢?我们无法共情或是理解任何人,除非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甚至于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片面,为什么就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进行指责呢? 前几日中国男足输给了越南,微博里也是一片骂声,今天女足赢得了亚洲杯,更是把男足推向了风口浪尖,热搜里有“男足来上课”这样的调侃。我能理解怒其不争的粉丝的心情,但是打开评论区也看到很多人已经背离了好的初衷,对一些运动员、教练进行谩骂诅咒侮辱的言辞,联系到这本书,我们对体制的批评是可以的,对战术选择的评价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直接针对运动员个人的人身攻击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我们总是怜悯可怜人,但是可怜人是否就毫无过错?受害者有罪论固然有问题,但是是否受害者真的完全没问题?具体事情还是要具体分析吧?现在一些媒体的舆论引导实在是太过明显,大家也就着一个事件的部分真相开始发表言论。事件反转消耗着媒体的公信力,也消耗着真正关心真相的民众的后续跟进的毅力,有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尾就开始大肆传播,这就像谢行与谢必的事情,质疑警方专业判断,相信母亲的富有引导性的空谈,包括后面的翻供、捕风捉影,把快乐王子逼上绝路,以满足自己的正义感,读到那边真的太令人痛心和无力了。 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作为齐素,能做的更好吗? 我觉得我不能。 [难过]
评分虚高,读完了只觉得气愤!无语!哗众取宠! 我不知道作者是医生还是护士,这本书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 那既然是“医生”手册,我就当成临床小医生,既然简介是“真实故事改编”,我就当只有少量虚构成分。 以我本科五年正经医学院毕业+读研一年多的经验来说,实习大概率不是作者说的那么回事。 一般来说,初出茅庐的实习医生,一般都是大学五年级下临床的小医生,前四年学了些基础知识,刚进临床都会极其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在临床犯错,至少我身边的人,在做什么事之前(尤其是和患者或家属直接接触),都会斟酌一二,问问上级,起码问问师姐师兄。 像作者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界限接触病人,用所谓的极致共情去挖患者内心深处的秘密,不知道是她觉得自己能力惊人甚至远超主任,还是过分夸大到直接能跨专业破案。 整本书充满了违和感,通篇网文风,我一直在当做纪实文学,从头别扭地读到尾,而且第一人称视角,看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尤其是展现作者的独特性、与众不同、无所不能、胜过上级的时候。 对主任或者主治爱答不理的患者,到你这就掏心窝子了? 此外,没用的细节描写太多,比如什么某个医生身上戴着鸡零狗碎花红柳绿的东西,又和作者关系不好巴拉巴拉,和主题毫无相关性。 所以这是想凹人设,塑造一个外表放浪不羁内里专业如一的角色? 术业有专攻,“我”多次质疑别人的决定,翻来覆去陷入患者的情绪,缺乏一个医生应有的专业素养。 对患者共情是大忌讳,你到底是来给他治病的,还是来让他的负面情绪影响你的? 一个反转接着一个反转的特殊病例都能被一个实习生遇到,那她真可以买彩票了。 在临床,实习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打杂,干琐碎的活,哪有那么多重要病人重要病例。 最后,我在吴向秋的那个故事里感受到了生理性不适,有点恶心,实在读不下去。她都能直接超越警察,超越主治,超越主任了,你这个实习生厉害的不可思议哦~扯什么呢! 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一边看一边吐槽。 最后,如果这玩意是个小说,它的简介里有什么资格用“真实故事改编”这几个字?! 改编了多少?虚构了多少?穆实习生比福尔摩斯都牛了。
想来也有写些东西的必要了,想之最深莫过于快乐王子的那篇,什么时候快乐在某一时刻也成了一种可以定义犯罪的说辞,大家可以见得一个杀人犯的儿子痛苦的活着,却见不得他的生活与他人无异,芥川龙之介先生在一篇中写道,“人类的心里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其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却对于那人抱了敌意”。
穆戈这本半虚构的小说《疯人说》介绍的关于各类精神病症人的故事,给我带来的感觉真的很玄幻,同时又认为无比精彩。 这些或许听都不曾听说过的精神病,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中可能根本接触不到。但正是因为这样,对于喜欢了解玄学和心理一类的我,尤其能激发起我阅读的兴趣。 这本书前半部分介绍了各种病症患者的例子:像躁狂症,噩梦者,双重人格,犯罪妄想,红色恐怖等等… 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能追根溯源地了解病人患病的原因,有始有终,挖的坑都能填上,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关于每一个患者背后的故事,都能从前因后果的推敲中揭露出来,从情节和细节上打动人,我认为这也是这本半虚构小说能畅销的原因。 小说的后半部分,颇有一种悬疑推理的韵味,不知道是有些偏离主题了,还是作者有意为之,但是这也不妨碍整本书的精彩诠释,读完之后,我仍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过我在看着本书时,说实话,不知不觉也被唤醒了内心些许阴暗的一面。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性格较敏感的人,我其实不太建议精读,可以大概了解故事,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情节阅读。 比如这本书中双重人格的故事,讲的是关于一个高阶家庭的孩子分离出来的另一个优秀的人格,并且主人格主动让副人格取代自己,主人格决定让自己消失,结局真的让人挺破防,挺意难平的。 对于这本半虚构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能够带给你别样的感受的,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品读,好的书,总是值得推荐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