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唤雨
    推荐

    忍不住和高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起对比,很久以前就看完了高铭的天才疯子、手记、梦的解析……很容易体会到天才疯子这书的风格。虽然不少人喷高铭,但我觉得他的天才疯子更偏向猎奇,越奇怪、越吸引人的、脑洞越大、思维方式越异于常人的……通通放进去,文笔和构思倾向理性。毕竟是畅销书,为的是销,内容真实虚假也没那么重要了,当小说看看就行了。 人物刻画上,疯人说同样是写了不少患者,却更能让人体会到人情冷暖(用里面的心理术语来说就是易于引发“共情”)更有现实意味,人物刻画也很到位,一提到卷毛小栗子、找裤子的、怕红的、养猫的、见鬼的……肯定都能在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一个个形象——当然还有亦师亦友亦d(看完就知道d是啥)的齐素,温柔善良、富有想象力又不乏严谨的“我”,穆戈。 内容的题材选择上很有特点,文笔虽不比文坛大家,也耐得住看(其实有些误用词语成语的真让人芒刺在背)在“写”与“不写”的安排上也可圈可点,读起来有些可以当悬疑小说片段看😂伏笔、反转什么的也挺耐人寻味的。 结构安排,有部分章节看似毫无联系,在本书最后一部分又有一个点或线能把它们穿起来。想起了前几年看的《默读》(现在还记得上面每一部分前都会有一句名著引言,可惜只记得《红与黑》于连说过的话),故事看起来毫无联系,却总能在最后给出意外的解释。 此外,书里面出现的,或耳熟能详,或从未耳闻的 有关术语(共情、移情、钟情、人格分裂、阿尔茨海默症、恐惧症、自闭症、恋物癖……等等等等)护士医生患者的各方面注意事项,既展示了专业性,又加强了可读性。 最后插入的谢必的故事始末实在令人唏嘘,看得人又急又气却又无可奈何,纵使有千言万语也吐不出一个字……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推荐

    感觉这是我最近看得最好看的一本书了。刚开始看的时候,是想来了解一下患有精神病的人们的思想与精神,来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然后慢慢的,接受到了那些患者悲观,黑暗的那一面。也接收到了作者等其他人的善意,以及温暖的情愫在里面。再到后来,开始感受到了一点点绝望的情绪。这么多人,已经在为了他们心中的美好在付出努力着,但是还有这么多人不待见他们,用着他们眼里的无所谓的行为来伤害这些人。这些患者也是多么的想融入世界啊,也是多么的想感受到这世界对他们的爱啊,可是在大部分人们的眼里,他们都是洪水猛兽。即使他们已经康复了,但在大部分人眼里,他们一直都背负着“精神病人”这个称号。 再到后来,那种温暖与温馨的感觉又慢慢的回来了。即使这个世界对他们如此不公,也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他们努力着,还有这么多人在为了他们抗争,在为他们发声。可能我有时候还是为对他们感到恐惧,但是我希望我自己,也能够向这些医护人员一样,能够更加的善待他们,善待生命,在以后有了更大的能力之后,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每个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童志红
    推荐

    不轻易判断他人,他事。 我们对他人没有判断的能力。 甚至对发生,都没有判断的能力。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拉里
    推荐

    很棒,每看完一本书,经历完一个阶段,我又成了一个新的我。 书的一章章编排很像此前看的一本描述抑郁症的书,书后的关于精神病人和正常人的区别,正常人、社会如何看待精神病人,想到《日本世相系列》。阅读体验感很好,可以说是自上一本以来的熟悉体验。希望继续思考,继续推翻再重构。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镇长是位小王子
    推荐

    当我说你疯了的时候,很可能疯的人是我。 还有就是,不要自恋,要自信,要自信的做一个普通人,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如果非要说做点什么,那就是不断的发现自己吧。 每个故事都很好看。无可挑剔,强烈推荐。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Snail
    推荐

    当污浊成为常态,清白就变成了一种醉。世界上99.9999% “正常”的人真的正常吗?0.00001%“不正常”的人真的是“病”态吗?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嗜甜
    推荐

    心理咨询师需要极致的共情,却又要学会抽离自己的情绪。 每个心理异常人的背后,都有异常的环境和家庭。 这本书很适合心理学专业的人看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俏 也
    推荐

    扑面而来的网文故事会…"真实故事计划"让我有强烈的不适感。可能来源于其非常刻意地把真实的生活写成带着悬疑和人生感悟的猎奇,还非要披着真实的外衣。小说非要说成"医生手记",甚至有些冒犯。这本书有扎实的部分,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沾染这种习气。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大音希声
    推荐

    故事的真实正是它所震撼人心的。双相本是一个稍稍陌生的词,不曾仔细想过它的含义,然而这个精神疾病在人身上的体现,让我唏嘘不已——它完全毁了一个人。强迫症、恋物癖、自闭症、精神分裂、红色恐惧症等等,这些都是已经分析出来的精神层面的病情,然而还有很多有待发掘和研究。 生活里,我们多多少少能够见到神经病患者,他们衣衫褴褛、臭气熏天、蓬头垢面地穿行着,嘴里冒出痴言痴语,因为经济问题无法治疗,只能摆烂一生。 社会发展越快,物质富足,然而人的精神状态是空的,条件优渥的人们逐渐进入了自我质疑、生命观价值观的矛盾,他们想得越多,精神偏离得越远。他们开始羡慕那些一根经的人,羡慕无忧无虑的生活。身体表面出症状了,我们一眼便知,若是心里呢?他瞒着藏着,谁又能猜想得到呢?所以,精神疾病更可怕,病因需要追溯,治疗需要及时且循序渐进,毕竟,当代人的崩溃只需一瞬间。 里面很触动我的是“快乐王子”的故事,多么快乐的孩子,在网络键盘侠的恶语谩骂下,选择跳楼自杀。躲在网线后的人,持着自己圣人的判定、认知体系,去批判一个孩子、一个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生错家庭的孩子,一个因一只蝴蝶落在窗台上就快乐起来的孩子;多么残忍。极致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去思讨对方的感受,可是,谁又能做到真正的极致呢? 我希望这本书能继续写下去,让我们这些“正常人”多了解一些这些边缘化的人们,通过了解产生包容,产生吸纳,帮助救助他们,不做“乌合之众”、“网络喷子”。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米粒
    推荐

    准确来说,这就是本精神障碍患者小说,但介绍里的“精神病医生”,“亲身经历”,“真实版”,很是误导人。本书用一些小说故事,来简述了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可瞬间转化,是所有心境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的,超过重度抑郁),躁狂症,双重人格,戏剧治疗(事件复演,借助替身,安全宣泄当时的情绪譬如恐惧),索引病人,告别仪式,动作有点慢是抑郁病人的典型状态,苏格拉底式提问,门槛效应,沙盘游戏,反社会人格。故事性远远高于科普性。 1)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不可被孤立地看待,患者远比医生想得更敏感,家庭的支持,行为语言态度表达始终一致的支持,对症状的影响也远比想的大。2)所有强迫仪式和动作,都是为了压抑和驱逐心里某个不被接受的强迫思维或想法,强迫症的核心是想法,而不是行为,是某个想法需要被压抑。3)不良情绪是水,它一直流,或者从来不流的时候,仪式就像是给它画上一个水龙头,哪怕是假的,人在心里有了水龙头的概念,就有了开关的概念,他可以选择关不关了,而不是只能任水流或不流。4)愿望被压抑,因为会引起意识的焦虑,被赶去了潜意识,“症状是为了生存”。人在童年时经历的创伤,会反复在其今后的人生里重演,一个跨不过去的坎,这辈子都会重复去跨,会让人这辈子都关在寻找的游戏里。5)恐惧会让人增加亲密,而焦虑,却会让人远离彼此。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W. 23-
    推荐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 历时9时8分读完了这本书,一开始带着好奇心,只是对精神病人、医生好奇,所以来了解一下,本来以为是“真手记”,读到后边就感觉是小说了,一类心理犯罪推理小说,整本读下来,于我而言,可以说是半实半虚吧,或许本就是这样,虚假又何尝不是现实呢。 全书作者提及了许多专业名词,很有用,对心理小白而言。诸如:白熊实验验、纳西索斯、道林•格雷、心因性身体障碍、类社会、痛苦意义化、哀伤处理、索引病人。读完整本为,我大体对书中所提到的几类精神病种类有所了解,对患者不仅仅是害怕还有了一丝丝想要共情的冲动。 以前对医生、对护士有一点偏见,为什么他们对那些患者及家属没有半点同情?为什么不能好好对待?正如作者所说的"时间久了,心上落上一层灰,再一层灰,当这些灰堆积如山了,你就不会在意山上再落下的一滴灰了。”是啊,她们已经见的太多了,麻木程度我们只能望其项背,她们只是在以专业的方式和方法去尽可能的医治更多人。书的最后感觉作者在给我灌输一种概念:有精神病的人没有生病,生病的是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关系让这个患者戴上了精神病的撩烤,真正需要救治的是那些满口正义,不用负责的小人。从作者的角度看,确灾没错,人是被逼疯的,但也是他选择疯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事一些磨难,有的人疯了,有的人用虚伪作外衣去继续逼疯下一个人,这没办法,生病的人少,思想活跃的人也少,而这“外衣”的种类又很多,披“外衣”的人也很多,只能牺牲少部分人来成全大都分人。 作者给了我许多启发,:演奏要听现场的,不毁被数宇压缩的便捷所蛊惑;如果你高看我了呢?那就把高看变成事实;在音乐会上哭注的人,别去碰她;门口,街上,桌前只是是静坐的老人真的是“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吗?他们也可能是在等待死亡,然后被遗忘;她的声音也是湿漉漉的;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黑暗都成了金钟罩;人是不是活得愚钝点才好;你不被喜欢也没关系;他们作恶,然后忘记;暴力是一瞬的事,承受暴力却是漫长的 。 2022.2.8 刘末末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小柯
    推荐

    我走着, 发现这条走过无数次的病房过道里, 打满了阳光, 穆戈, 你也要向着光, 冲。 《疯人说》穆戈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Crush
    推荐

    感觉这本书整体还不错,题材比较新颖,故事情节处理得也不错,有看头,是本有趣的书。但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陷,第一,部分剧情描述过于夸张,实在不能明白在《大提琴家》中,主角能够“控制”别人的思想,让接触他的人都能与他极致共情。实习医生真的敢像书中一样和主治医师叫板?另外,看了《快乐王子与痛哭王子》,我仍不相信,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那么大没由来的恶。第二,作者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逻辑错误,作者第一视角描述剧情,却又将他人先前未展现的动作描写的明明白白,这在《压抑的欲望》中尤为突出。第三,用词不恰当,始终不能明白什么是“歌舞升平的自恋”,歌舞升平一般被描述为庆祝太平,也有粉饰太平之意,但用它去形容自恋,本人着实认为不恰当,再者作者似有字面理解词语意思的感觉,例如“清道夫”。第四,本人感觉该书后期的剧情描述过于宏大,这也可能是作为行外人来阅读本书的缘故,但我不禁想象,真的会有人想要开启人类清除计划嘛?在读到后期的时候,发现齐素是本书的大boss后,我的第一反应是齐素是该书的最大败笔,对于齐素这个角色的塑造,我觉得太泛了,感觉这本书可以有个更好的结局。 在阅读本书是我有时会不知不觉将故事内容想象成真实的情节,故而会萌生出因情节与现实不符的反感,虽说该书发现是并不未打着真实案例的噱头,但是书皮提到的和网络营销的“真实经历”会让我感到不畅快,我需要在阅读时去调整这种感觉,就好似自我催眠。 虽说有不如意之处,但该书感情细腻,且有许多值得深思、品味的地方,还是蛮推荐的。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在写作上,遗憾是永久的,必然的”,大多的书籍都是有缺点的,发现缺点,然后改进,这是必不可少。就像我发表这篇书评,并不是要指责作者,而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通过这么简短的“写作”或他人的想法来鞭策自己,来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共情能力。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广寒宫特产
    推荐

    很好读,我也很喜欢,但看完后心里就总是揪着真实性不放,如果标注是半真实半虚构会不会好一点。

  • 意象对话心理学系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柠檬🍋
    推荐

    只看了第一篇就看不下去了,看不到作为专业助人者真正为病人着想的态度,只有为了满足大众对精神病住院患者猎奇的迎合与跪舔。自以为很犀利,对双相病人直接去暗示你是反社会!不但缺乏专业的知识,更缺少对人性最起码的尊重。这样的医生多一个,就有数不清的病人会遭殃。做医生之前,你先做个人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