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精神病院医生手记,以为是纪实,后面感觉在看悬疑小说,有点失望了
终于攒够了买电子书的书币,但是同时我已经在一周以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并且读完了。好像事情真的经不起等待。可有时候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些耐心。 这本书没有原本以为的那么好看,故事性太强,有种读小说的不真实感,可能是因为一开始的期望太高。我们总是寄希望于那些有“病”的人和故事,好像真的能带来安慰。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书中的他们不是另类,现实中的你我也并非完全正常。我们都在努力地感受着生命,在痛苦与欢乐中确认自己活着。
以手记之名,行小说之实。以为是一本讲精神病人故事的书,实际上整本书中病人们只是一个个衬托还不算医生的实习生“我”的厉害的工具。但由于作者阅历的欠缺,故事漏洞百出,且严重缺乏常识,竟然有“我”不用证据,凭想象就可以破陈年案件的桥段,这样的桥段还出现在多个故事中,严重侮辱读者智商。[哇]
非常好。眼睛又干又涩又糊,还是忍住了没有用听,慢慢看完的。 大概是被穆戈的极致共情传染代入的太深了,看完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的有点轻重不同的精神病,特征太吻合了几乎无缝,可是连首屈一指的天才精神病专家都换身份住进疯人院,最后还无望的选择了自杀,背景还是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在国际上都有排名的大上海,说明这病得的不好,也治不好,由着它爱咋咋滴吧,毕竟大家不是都没觉得‘‘我’’有啥不正常嘛[捂脸][捂脸][捂脸]
记得高中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很惊艳 感觉很特别 不一样的视角 精神病的本质是什么 是与大多数不同吗 他们是疯子还是天才 全靠我们如何定义 某个层面更专注更偏执的普通人吗 忘记有没有看完全书 只记得被打开新角度 当然我不是在一味地歌颂精神病或者某一方面认知障碍的人 如果对大多数人怀有危险性行为 无法预测 做事情没有逻辑 是有些难以理解的 人们往往会远离难以控制 无法理解的事物 或许这是未知的恐惧 逼迫自己融入人群也是这一点 这本书我感觉更好看 结尾还有悬念 但是∂是谢行出乎意料但似乎合乎情理 裘非又去了哪里 为什么仿佛把穆戈当成接班人又让她快逃 难道有第二部有续集吗 这本书或许有真实的地方 有不符合医学专业的地方 但我相信每个看完这本书的人都有被改变 我所能感受的十分有限 1 看客在多数地方仿佛也是施暴者 掌握的信息比较有限 容易被人误导 容易怀着偏见发表激动言论 容易被煽动情绪 当发生社会新闻的时候 除非我们是当事人是参与者 不然我们就是看客 这个时候是否可以克制自己不要发表未经证实的猜测言论 不要言语过激 不要怀着偏见恶意揣测受害者和嫌疑人 不要用社会定位 受教育程度 个人背景等社会普世价值标准去衡量 太难了但是要学会克制自己 不要成为作恶又忘记的人 暴力是一时的 承受暴力却是漫长的 2. 一直在肯定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是做为成年人 我们受教育 学习 工作 也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要肯定主观能动性 要肯定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实践改变很多事情 自愈 变得更好 “一个孩子能幸福的前提是他的母亲能够幸福” 作为自己能够幸福 才能去做好其他的角色
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后无意中知道了这本书,一直特别特别期待能读到它。当微信读书通知我上架了以后,迫不及待就读完了。我喜欢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也在初中时因为好奇去精神病院看过,参观过男病房,女病房和老年病房,这么多年我依旧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相信每一个“疯子”都是天才,我好奇他们的故事,我赞叹他们的思想,也同样心疼他们的遭遇。但是,也许在他们眼中,我们并不知道,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更可悲的那个。
我这样一股脑读完一本书是不常见的,因为我老是无法沉下心,除非情节生动,内容也是我喜欢的,不得不说写的真好,真实果然有天然的吸引力。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痛心,第二感觉是虚空。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那么多孩子因原生家庭痛苦甚至死亡,人在这个世上贱如蝼蚁,微不住道,但人的灵魂与心,人的痛苦、悲怆,却巨大如黑洞,重如千斤又无法填满,像文中秦素的话一样“外面的一扇扇窗户,都是一个个被咬了的虫洞”,不用管精神病人,单是把我们普通人的精神解剖一下,都可见千疮百孔,可惜精神恰恰是是不能解剖的。 原生家庭真是可怕,越看的多,越清醒,越不知道该不该迎合生理和本能生孩子,怪不得别人说“快乐的秘绝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愚蠢呢”,保持愚蠢不看任何关于心理的书不看网络上的负面新闻,就可以让自己永远相信自己,相信人性,永远做那个快乐的商人,倘若庸人自扰,太多的学习,反而焦虑,不知道目的。这就让我想到有次和一位网友“掰头”,她说“我宁可痛苦也不做快乐的傻子”,我则认为“不做快乐的傻子是因为面对的痛苦不够多”。我们两个谁都说服不了谁。但我却选择了我观点的背面,或许看透生活残忍的真相,能更好的向阳而生也不一定呢。
你活在自己制造的精神迷宫里 不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 在假设里反复的循环—— 以为还有一个天堂可以拯救你。 结果,别人就说你疯了。 然后,你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如果我们能够在自我内部找原因 果上随缘 精神区域是不是就不会有错误代码? 生而为人,哪个人不被命运暴击? 关键是看你的身心灵扛不扛得住 扛过来了就是自己的英雄 扛不过来就成了精神病院的患者 凡事多往好处想,吸取正能量 很多事情,情绪就会逆转 人就不会如此钻牛角尖 也会避免很多精神患难。 但愿每一个正常人都能够引以为戒 每一个不正常的人也能够安度自己。
这是不是微信读书比较推荐的一本书,因为甚至在我没有发布想法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游客,既不互关也不关注的人在点赞我的阅读状态。 根据经历改编,但是太富有小说的特征了。到最后抓人眼球的环环相扣都已经接近了阴谋论,是一个在阳光底下的正常人不能想象和理解的概念了。 其实不建议心理不够强大甚至是很快乐的人来看,我自认为算是一个心理比较有建树的人,至少说算是一个固执的人,看它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发慌的焦虑,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阴暗的焦虑的不见天日的自成一派的,哪怕看完后盯着阳光和来往的正常人看很久,依然会觉得脑子里依然有那一座精神病院,里面困着脱离正常社会的,苦苦挣扎的,不见天日的人,阴云避日。而它会成为你心里的“白熊”,不受控制的心生恐惧。 或许是即使看过很多,依然无法想象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书里不知道为什么,记忆最深刻的居然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那句话,人们对别人的痛苦是缺乏想象力的。 于是穆戈和齐素的这段对话,也就成了我的念念不忘。 “极致共情,是不是你的人生态度啊。” 齐素:“算是吧,你的呢。” 我:“跟你差不多吧,永远对他人的痛苦保持最大的想象力。”
"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喜欢探讨心理学的同学推荐一读,心理分析丝丝入扣,层层剥开,短篇中又套着隐藏的暗线,写法有新意。 感受有三,一是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塑造有着决定性因素,家长的创伤心理在不自知的状态下会伤害子女,成为可悲的索引病人,误其一生!儿童在幼时是被动孱弱的,因此家长首先应成为心理健康的父母。 二是,社会盲从和从众心理,以及个人的认知偏见,让你以为的善,变成了他人难以接受的恶。所以别轻易发表看法,别轻易声讨某某事件,刘学州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三是,心理分析或许可以普渡众生,却难自渡。你在拉人出黑暗时,黑暗也在把你拉向他。所以,轻易别尝试!
好久没写书评了,忍不住要来吐槽一下。首先,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上热榜了,而且看简介说是人间真实版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于是抱着很高的期盼,毕竟《天才》是值得精读的神作。前面几篇写得还可以,感觉也挺“真实”,但是到了《猫女》前后就感觉不对劲了,作者把自己描写得神乎其神,作为一个实习生比同事、科室主任还厉害得许多,而且还跨行业会破案了。然后看到评论说这是小说,不是真实案例,去百度了一下果然是小说…到后面都是快速阅读了,没什么看头。ps:以前的点评是打星的,现在变成推荐、一般、不行,打星的话给2星吧,当作谢谢作者科普了一些专业名词。
【2022/15】一旦开始读就会忍不住读完的一本书。这本书和《24个比利》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个风格,让人心跳加速 寒从脚起,但又充满魅力 不舍弃书。 最后的结局确实是意想不到。社会的群体下意识狂欢才是最残忍的,所谓常理才是最残酷的...少数清醒者反而会最痛苦。 所以中国人才说"难得糊涂"吧...
你要完美的孩子, 你不要自己的孩子。 “宇可”是死在自己妈妈的期望里的。 很心疼宇可,他只是成绩不好,比较内向,他很爱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家庭。 不断的被否认,让他意识到,或许“宇奇”才是被期待的应该存在的孩子。 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消失
这本书过誉了 我是在京东读书看完的 看到最后,越来越觉得作者在写小说。
十年前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会就掉坑里了,沉迷于神奇、奇妙、宽广神秘的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挣扎好久才求同存异,打压不散想蹲下当朵蘑菇🍄听风看雨的念头,深怕放空了就再也填充不起来人形,就索性闭塞上不再接触这方面的书籍,就自己小心翼翼的深处触角去探触,抓到一点消化一点,一点点巩固出自己的根基。 蠢蠢欲动到底还是有欲,花的币买的《疯人说》,六个半小时一口气看完。 突然想起尼采的话: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话说尼采也不敢看了许多年,哲学的坑掉进去,呵呵呵,还是逃之夭夭是上上策。 怎么说的,好好生活,活在当下,做好应该做好的人和事情,要发光发热,要博爱要自私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