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还可以,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但并不能认为书中所说是绝对说得通的,这是一种解释并不是真理,阅读的时候多思考。
非常好的书,概念很丰富,案例很详实,逻辑很清晰,既能促人思考,也能指导实践。当初读它的原因,只是想获得丰富的社会学认知吧,可以让自己在分析思考与写作时获得更加多元的思想,不小心就选中了这本经典,实际上,它所能提供的能量,远比我的小目标要大得多。有机会也许要重读。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赏,这是无可厚非的。真正难的是理性看待任何一件事,所以最好的态度是面对他人、面对事件时保持谦卑,要认识到自己无法全知全能,更无法对他人感同身受。
最初听到艾略特·阿伦森这个名字是在微信读书听眉尖瘦讲《社会心理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阿伦森的得失理论以及他师从马斯洛和利昂·费斯廷格的经历。此后,看到微信读书推荐的这本《社会性动物》的作者是熟悉的阿伦森时,便立马加入了书架,开始了阅读。 阿伦森从社会认知、自我辩护、从众、说服、攻击、偏见、爱和联系等方面详细讲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在面对不同的情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在最后一章里也讲述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每每读完一节,都让我感叹心理学的神奇,这是读其他类型的书都不曾有过的奇妙体验。 以下,只是整理出了作者的部分观点,然后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小感受,肯定是不全的,因为书里的心理学知识太过丰富了,吸收尚且来不及,又谈何深入地思考。 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 ②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主要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如何解释、记忆、预测、作出决定、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为什么这些过程经常会产生错误。尽管人类可以正当地宣称自己是地球上最具适应性、最聪明、最成功的物种,但我们仍然很容易产生误解、冲突、错误,出现那些由来已久的种种偏见。 ③自我辩护:人们持有为自己的行为、看法和感觉辩护的动机。当他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让自己(和其他人)确信这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 ④从众:从众通过表达我们的相似性和思想上的亲近关系,来确保我们在某个群体中的地位,个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为了避免产生被排斥的感觉。很多时候,其他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一致性满足了我们对正确信息和归属感的需求。 ⑤说服:说服的三要素:谁说的、怎样说的以及对谁说的。说服的两大途径:说服的中心途径(the 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指的是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加以考虑,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说服的外围路径(the 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指的是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人们并非依据对观点说服力的权衡和思考过程,而是不做过多思考地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做出正确与错误或者是否有吸引力的反应。 ⑥攻击:在所有导致攻击的不愉快的因素中——愤怒、痛苦、过热、饥饿和拒绝——攻击的主要诱因是挫折。挫折往往不是简单剥夺的结果;而是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的结果,当我们看到别人享有更好的条件,或者当我们失去了与我们期望相关的东西时,我们会感到被剥夺。 ⑦偏见:偏见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而这种预先判断通常会使态度变得毫无根据和非理性,它通常涉及消极情感厌恶或恐惧,还伴随着回避控制与支配群体内个体的行为意向。偏见的三要素:刻板印象(认知要素)、情绪(情感要素)、歧视(行为要素)。偏见的社会根源: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依赖从众而存在。偏见的后果:确认偏误、自我实现的预言。 ⑧喜欢、爱和联系:我们喜欢那些信仰和兴趣与自己相似的人;那些拥有对我们有用的技能或能力的人;那些具有愉悦或令人钦佩的品质,如美丽、魅力、机智、忠诚、诚实和善良的人;那些同样也喜欢我们的人。那些能够摆脱对现代爱情不切实际期望的人,在关注亲密关系和联系的持久利益的同时,能够获得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持久的爱情和更美好的婚姻或关系。 此刻,已经在图书馆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写这段文字。最后,想用一段书里我觉得很受益且颇为感动的话作为结尾: “我不打算宣扬社会心理学家的责任。我只能厘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教育公众如何利用社会心理知识和技术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对滥用社会心理知识和技术保持警惕;促进良好的研究旨在加深我们对社会性动物的理解——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是如何行为的,是什么让我们具有攻击性,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爱。”
《社会性动物》是阿伦森最著名的作品,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作者开篇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关键词是社会影响,即人们对他人想法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一、从众:从众是为了惧怕权威或者获得他人好感的一种行为。主要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从众的原因很多样化,不能单一片面的看待从众这一现象。很多条件会增强或者减弱从众的发生,比如一致性、责任、个体与文化、施加压力的群体等。有个有趣的名词“旁观者效应”。 从众压力让我们随波逐流,从众:“一个人因为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 从众的目的:A、和他人保持一致来赢得大家的好感;B、希望确保自己做得对。 二、说服 被说服:说服:说服者是谁?(权威可信)被说服者是谁?(人们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何说?以理、以情;低自尊容易被说服,越恐惧越容易被说服,没文化容易被说服;你容易被权威说服 三、认知失调让人容易为自己辩护 找出理由为自己决定找理由;改变认知,找出不那么极端的理由做出过渡,应对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新旧认识冲突,人会自我辩护(A、改变其中一个认知;B、增加不那么极端的认知来调和);为何不能用过多奖励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孩子的自我偏差调整可以主观调整,也会因为外力发生错误关联) 四、环境因素会让认知产生偏差:大脑信息选择的偏差;大脑信息加工的参照偏差 1大脑会走“捷径”对信息关注具有选择性,对不同因素关注程度不同。2不同参照物会影响大脑对物品进行选择和判断。3信息的获取 五、社会情境影响人类的攻击本能 1群体效应中个人自我意识弱化从而更有攻击性(犯罪团伙战争军队人越多越攻击性强)2受到挫折 3酒精 (降低人敏感度忽略其他细节更为主观)4高温臭味等令人不适的环境,暴力影片等 六 、亲密关系需要有效交流 人们喜欢赞同,表扬,合作伙伴,有用的人,最大奖赏&最小代价的特质。亲密关系中,人更加无私,更好把关系保持下去,喜欢付出,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奖赏还是会出问题的。最小代价获得奖赏,就会很舒服,所以没事就对人胡乱一顿夸还是靠谱的。 分享信息,有效的交流:自己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并从对方得到有效反馈。(信任感亲密度up) 表达与对方的看法:负面情感 表达脆弱 增强安全感。 想与一个人关系好,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对他好,而是让他帮忙(登门槛效应)。
#小曾曾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有太多特殊的、神奇的、令人惊讶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使得人类身上有很多值得探索研究的认知、偏见和行为。 了解了人类的认知、自我辩护、从众、说服、攻击性、偏见和喜好,才能更加了解自或别人为什么会做出一些有时令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尽管我们一直要求客观和理性,但是社会性让我们经常变得主观和感性,这不一定是坏事。只有充分了解了这“动物”的种种优点和缺点,才能豁然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一、社会认知概念:我们在宗教、政治、地区、国家或职业团体中拥有最为重要的成员身份,借此培养起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塑造出人们对团体内部成员和外人的不同想法。我们是社会性的,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团体分为“我们”和“他们”并进行区别对待。动机:归属感、可预测性、控制感、被重视、信任。克服: 不通过关注他人的行为来评价自己,而是通过调整和参考自己的内在成功标准来评价自己。 二、自我辩护概念:当被要求解释自己的行为时,试图构建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同时满足愿望,让自己和他人看起来都不错。动机:减少认知失调,保持前后的承诺和一致。克服:了解自己的防御和失调倾向;对事不对人对己;培育强大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 三、从众概念: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改变,受到来自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影响。动机:被适应和归属的欲望所驱使;被寻求正确的需要所驱使。分类:依从(你说得对但是我不认同你)、认同(我同意)、内化(价值观固化)。克服:寻找盟友,然后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并考虑它的优缺点。 四、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途径:中心路径(系统2的深思熟虑多方对比);外围路径(系统1的个人喜好和简单线索)。抵制:本能的抗拒;提前设防。 五、攻击性攻击性不是人类的本能:文化影响已经“浸入我们的皮肤之下”,塑造我们对情境的反应和社交活动,从而决定我们是否采用攻击性反应。产生攻击性的原因:酗酒、痛苦、不适与饥饿、炎热与全球变暖、拒绝、排斥与嘲弄、挫折、剥夺与攻击减少攻击性的方法:对攻击的替代性奖励;提供非攻击性榜样;培养同情心;培养利他主义和专注力。 六、偏见概念:对一个可区分的群体中的所有成员的一种消极态度——仅仅依据的是他们是该群体的成员。组成:认知(刻板印象)+情感(直觉和仇恨)+行为(歧视)。动机:经济和政治竞争或冲突、替罪羊理论、维持地位或自我形象、从众。克服:接触和熟悉;合作和依存。 七、喜欢、爱与联系孤独是慢性毒药:孤独的人睡眠模式效率较低,血压较高,受到伤害时,他们比那些不孤独的人痊愈得要慢。得失效应不要用来PUA:在“得”情况下,你会最喜欢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一开始讨厌你,逐渐会变得喜欢你);而在“失”的情况下,你会最不喜欢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一开始喜欢你,逐渐开始讨厌你)。保持持续爱和喜欢的能力:核心是真实性。一段关系会变得真正有创造力,当双方都不是通过掩盖冲突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努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成长和改变冲突时,这段关系会继续发展。
非常棒的一本社会心理咨询入门书籍,读完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值得再次阅读
读心理学的意义我认为是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而不是试图操控别人,自己活得明白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能够知道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是如何行为的,是什么让我们具有攻击性,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爱,我们的生活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认识人,认识你自己,甚难却必需。我们只有不断深入地了解才能不断消除认知的盲点与偏见,从而更好的接纳周围与世界。“我们越能理解它的本质,就越有机会减少我们人类的偏见倾向。一本非常值得认真学习的书,满分推荐。如果觉得书太长的书友建议听~ 下面是一些摘取段落: 最终,你所得到的爱等于你能够提供的爱。 人们只是学会了恨,如果他们能够学会恨,便可以学会爱。因为爱比爱的对立面来得更为自然。 所以我们可以学会专注于我们感激的事情,为他人做些好事,这些习惯通过产生满足感来抵消消极偏见的影响。 音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情感上把我们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嘲笑瑟伯笔下的众人逃离一场空穴来风的洪水,但我们也应该对它的运作机制感到惊奇:就像公园里的一群鸟一样,一只鸟会将信息迅速传播开来,整个鸟群会顷刻间全都飞走。 很多时候,其他人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一致性满足了我们对正确信息和归属感的需求。 坚持正确意见与迎合群体之间的这种基本困境,是导致我们一些最大失败的核心所在。 当人们不自觉地观察一个类似阿希从众的实验时,他们通常会低估自己的从众程度,而高估他人的从众程度。 “千万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心、有组织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这是唯一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通过道德提升来诱发人们更多的“天使举动”,即人们的亲社会动机,这是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美德时所感受到的情感。 一般来说,人们会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意见来决定什么是一种好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般规则,我们会相信群体而不是个人,并且与标新立异的人相比,我们更倾向于追随人群。 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的人比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快乐。
我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学到一些选书的方法,想结合这些方法,谈谈这本书。 方法一,要选择那些再版次数多的书籍。 再版不同于增印,印刷数量多只能说明书本畅销,受大众欢迎。再版是需要编者对内容进行修改或者更新的。通常情况下,教科书由于时代的发展需要,会进行多次修改,也就有了许多版本。一本书的再版次数多,能说明作者和编者对内容要求严格,懂得与时俱进。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社会心理学方向的教科书,这一版本为第12版。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其实这本书的编撰工作开始于1970年。然而,编者竟然将这项任务一直绵延至2017年,结合时代背景更新作品内容,足见其对文字的责任之心。 方法二,科普类作品可以也应该看菜下碟,尽量选择权威的作者。 科普类作品与小说不同,它自身所带的教育色彩更为浓重,读者阅读时更多汲取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阅读的作品需要尽可能公正、客观、真实、可信。可能会有人抬杠说“民间也有科学和智慧,权威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要成为权威,是需要有多年学术积累、以及足够的事业成就来为“权威”这两个字做背书的。 《社会性动物》的作者艾略特·阿伦森是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曾获多项荣誉奖项,受雇于美国各大学校长期负责教育工作,获得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全部三项大奖: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相比某些书籍的作者履历上的“大师”、“荣誉奖”、“和平奖”,含金量狂甩几条街,是实打实的权威。 方法三,阅读目录,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章节目录是对整章内容的总结和概括,阅读目录能够大致了解这本书讲了哪些内容。如果话题不感兴趣,也可以及时撤退。在阅读本书的目录时,我发现了最后术语表、主题索引等等,术语表是给读者解释专有名词所用,而主题索引则是帮助阅读这本书的学生或者学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主题,迅速找到可以摘引的内容。 侯玉波先生的《社会心理学》目录做得更为详细,有具体到分章小结的内容。两本都是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其实单从章节就可以看出编书风格的不同。《社会心理学》的编撰形式是常规的教科书编写方法,每一章节选定一个主题,从定义开始,以时间为线索、由远及近,从西到中,对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罗列,最后拔高主题式的展望未来。 而《社会性动物》的章节名非常简单,写作方式也是简单的三段式主题写作,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因此不同的目录方式,可以透露其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作为我们选书的参考。 方法四,阅读序言,了解自己的需求,根据自身的目的,选择需要的书籍。 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他,一本书自然也一样。每一本书都有特定的受众,作者写书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虽然硬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读者的知识储备与书籍契合,就能从书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阅读之前做好筛选,也能避免误读不适合书籍,踩到雷区想要骂娘,结果被那本书的簇拥围攻的悲惨状况发生。 侯玉波先生的《社会心理学》更适合想要全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入门新手、学生,如果需要应付考试,也可以很轻松得找到考试内容,划重点也比较方便。但是罗列内容会显得单调乏味,没有中心主题很容易产生看过就忘的结果,这也是国内教科书的通病。 《社会性动物》的可读受众相对广泛,趣味性也更强。其主题式的编排方式,使得知识点都为主题服务,会使得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读完之后的印象更深,对该论点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不过,为了保证论述的完整性,穿插其中的知识点就彻底沦为了论述的工具。我们会记得那个“强迫电击实验”,以及进行实验的目的,却不记得是哪位心理学家在哪一年开展的这个实验。 综上四点,让我在阅读《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之前就能预判到——它很好,值得一读。 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重要的还是阅读时的体验。 比如说,虽然《思考,快与慢》也能满足以上四点要求,但实话说,我阅读它的体验感并不算好。好在《社会性动物》的语言综合了专业性和趣味性,作者写得真诚又朴实,译者翻译得也很通俗易懂,不用担心语言方面存在门槛。 阅读后的感受就更加因人而异了。 我个人嘛,读完本书后,最大的感动其实是: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他对于社会心理学这一门学科的热爱,并且,他也期待着本书的读者能热爱他所热爱的领域。这种真挚的热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社会性动物》最后一章“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我反复看了三遍。艾略特·阿伦森先生在最后一章中提出的理念,不单单适用于社会学科,对于理工学科也同样适用。他解答了“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意义、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怎样的实验数据才是值得信赖的、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应当是什么模样——对学科怀有热爱,保持好奇心,有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实验负责,为自己的数据负责。 过往的经历让我产生了一种偏见——本科生都会划水、硕士生都在怀疑人生、博士生都会秃头,做科研只是阶级上升的跳板,科研是无异于国计民生的空中楼阁。 然而,艾略特·阿伦森先生告诉我:【坦率地说,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趣、更重要的事情可做了。】
不赖! 涵盖方方面面,通过科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比较有意思,感觉还需要看第二遍消化一下
Elliot Aronson is an emin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who is best known for his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for his invention of the Jigsaw Classroom, a highly successful cooperative teaching technique which facilitates learning while reducing interethnic hostility and prejudice.
如果说《心理学与生活》是普通人了解心理学必读,那么这本《社会性动物》就是社会心理学的整体俯瞰。作者阿伦森是社会心理学的泰斗,他在自传《绝非偶然》中说,当时在德州大学教社会心理学导论,感觉市面上的教材已经老旧,没有讨论当时学生关心的、影响他们生活的大事件(比如当时的越战、种族歧视、肯尼迪总统等),就自己给学生写了“几篇随笔”,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这本小册子,就是如今的《社会性动物》。 本书大纲: 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1-2章) 认知失调(3-5章) 攻击性和偏见(6-7章) 喜爱度研究(8章) 强烈推荐有关认知失调的内容。 (附注:原文其实更长,也有更多分析解读,无奈发不出来。很遗憾,因为真的觉得从阿伦森教授这里获益良多,尤其是认知失调,只能说,去读他的自传《绝非偶然》吧,记录了他从儿时、求学到晚年的生活和学术生涯,写了和几位心理学大师的交往,如何开展他几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 我想说的那里面都有)
不管世界的阴晴圆缺,拼命在有限的人生中成长,长成冲破大地,冲破云霄的参天大树,再慢慢的落地为尘。
关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研究,相比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中的上帝视角和带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观点,更喜欢这本书,详细的实验和数据满足了理科生探究的欲望,更可贵的是,不断反思实验的局限性和对被试者的来自同类的关怀。 造物主创造人类的时候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缺陷,但同时暗中也指给我们解决的方法,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自己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谁都不能脱离“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