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Stacey😘
    推荐

    影响心智的并非“缺陷”和“不足”本身,而是正视这些不足之后的自我设限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蔡志峰
    推荐

    前几天听樊登老师讲解了这本书,樊登老师的观点是,自卑感是推力,优越感是拉力,人人都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超越。第一,我们要学会合作,建立积极的心态,来融入社会中。第二,为人处世要自尊、平等,特别是对待婚姻关系,夫妻双方的平等相处对于家庭和孩子非常重要。第三,我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要抱着成长型心态,让孩子可以面对挫折,学会反思和成长,建立反脆弱的能力。 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正确利用自卑情绪,不但不会摧毁一个人,反而能让人发愤图强。比如,尼采因为身体弱参不了军而非常自卑,但这却促使他在哲学方面寻求成就感,最终成为了哲学大家。俞敏洪因为口才差特别自卑,大学里都没敢追过女生,但他把自卑化作动力,成了全中国最会演讲的英语老师。 人类社会的进步,某种程度上也是靠着自卑感推动的。我们之所以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因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无助和自卑。我们缔造了国家、政府和社会机构,不是因为自信和强大,恰恰是因为需要用团结来补偿我们的软弱啊。自卑和由此带来的自我超越,才是人类进步的深层次推动力。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多次拒绝王冰冰
    推荐

    转自书友,我的总结能较好的表达我的收获于看法。 一、总结 在个体心理学的体系中,有“自卑感”​与“优越感”这两个概念。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有着自卑感,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还不够优秀,身边总能找到更加优秀的人物。书中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在动物园看到狮子时,小朋友的反应可以总结为三类:第一类人会跑到亲人的身后大喊“好可怕”,第二类人是强壮镇定实际上却瑟缩害怕,第三类人是对笼子里的狮子说“如果我向它吐口水会怎么样”。尽管这三类人的外在表现不一致,但倘若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驱动这三种反应的因素都是“自卑”。 每个人都在寻求优越感,而每个人对于优越感的寻求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正如有些人习惯于承认自己的罪过来显示自己的诚实并以此获得其他人的同情,从而得到优越感;有些人习惯于征服别人得到优越感等等。 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未必是好词,也都未必是坏词。对于自卑感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人走向失败、走向死亡的原因​,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而优越感,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对走上邪恶道路的选择的肯定。 弗洛伊德是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启蒙之人,​可是后来两人却因为思想不一致而分道扬镳。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后,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陷入了悲观的世界里。而阿德勒却否认了遗传和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点,自卑是可以被超越的,即逐渐强化自己与人合作的能力,融入到社会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具体而言,即是母亲在养育孩子中的关键作用:首先,母亲需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母亲需要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父亲身上,让孩子同样能对父亲产生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合作;最后,母亲需要将孩子的兴趣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上,对他人产生兴趣。同样,阿德勒还认为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人生的意义,阿德勒的结论主要基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人们活在这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这个方面产生了竞争;其次,是个人的脆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如果脱离了人群,结局只能是灭亡,这个方面产生了合作;最后,是人有男性和女性的分化,只有两者合作才能繁衍后代,这个方面产生了婚姻。而这三个方面的衍生,便是职业、朋友和同伴、爱情及婚姻。 二、启示 ​打开这本书的初衷是做到像书名一样“超越自卑”。打开之后才发现书中的内容和我的预期并不是一致的,所以说它并没有准确地解决我在这方面的疑惑,但阅读也不是没有收获的。 作者对于早期记忆的分析比较到位,早期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式,如果要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早期记忆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样,对自己早期记忆的认识和分析也是自我剖析的好方法。 自卑的形成也许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但是我们能够将它视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我想这也是阿德勒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结论吧。 三、批评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典籍,但现在看来仍有缺憾。 1. 过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个人的能力和作用。​当一个人置身于群体并“沉迷”于群体中时,很容易人云亦云,或者盲目信服“多数人”的观点,这样只会成为群体中的“提线木偶”,并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人的价值并不只有在人群中与人合作时才能体现出来,对于这一点,我更加认同卡尔维诺所说的“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2. 观点不成体系,缺乏逻辑性和自洽性,缺乏说服力。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前后矛盾的观点,并且在论述时,并没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更多的时候是先入为主,直接给一个结论,再分析以此为基点的结论。在论证观点时也只是一个个事例的堆砌,缺乏有机的联系,且事例的列举总是给人一种“还没有结束”的感觉,缺乏说服力。 四、结尾 从小身体不好,三岁目睹兄弟死亡,身材矮小的阿德勒最终却能够超越自卑,并且致力于让更多人得到这样的方法。我认为阿德勒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这是值得尊敬的一点。但是由于时限性与个人局限性,很多观点与当今社会不再相符,并且有一些过于武断的看法,因此我认为本书的可读性不大,可大致翻阅,不必精读。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一蓑烟雨
    推荐

    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梦想是世间的绝唱,只有不甘于现状的挣扎才能不断演奏出不平凡的乐章。 当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让自己特别。不是特别好,就是特别差,结果取决于你自己。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帕妮
    推荐

    今天在图书馆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下午一直在忙,虽然很晚了还是想写点什么,不想拖延到明天,一看时间,此刻已经是凌晨了(零点十六分)。 对于这本书,大家褒贬不一。每个人的认知、学识、人生经历不一样,所以对书的解读也都会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都会赞成作者的观点。 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值得一读的,可能是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产生了共鸣吧,《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通俗中又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自卑并不可怕,也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经典语录摘抄: 1、我们是单个的个人,对自己的行动要负责,要找到我们人生的意义。 2、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3、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4、他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己的估价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5、从广义上讲,出生只是生的开始。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自己不断诞生的过程。 6、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7、人得解决问题,他永远不能安稳地停留在顺应自然的被动状态。 8、人显示出一种几乎无限的可塑性;人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他实际上可以生活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并适应这种气候;同样,人也可以忍受任何精神条件,并在这种条件下继续生活下去。 9、对母亲来说,在这种分离过程开始之前爱她的孩子,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让孩子脱离自己,并希望孩子脱离自己,却是件大多数的母亲做不到的事。 10、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植根于他的性格中,那么,他就能充满能量,且只有当这个人的性格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时,他才能改变。 11、梦,给了我们自由。我们借助梦的共同语言,获得了无意识的神秘——认清了在清醒状况下弄不清的东西。 12、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13、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14、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15、对大多数人来说,个性不过是一个门面,在个性后面隐藏着失败,一种无法获得个人身分感的失败经验。 16、人的生命不可能以重复他的同类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他必须主动去生活。 17、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18、爱情的本质是两个人齐心协力地进行合作。 19、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