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力量

宁静的力量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宁静的力量
    Cathy
    推荐

    无意间读到这本书,真的受益良多。突然间体会到了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多身边的人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都和家庭早年的抚养方式有很大关系。任何表现出来的结果,都是有迹可循的,有原因的。同时,身为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也学到了很多教养孩子的方法和理念。值得多次阅读。

  • 宁静的力量
    沿途美景
    推荐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根据作者多年从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这本书就是在告诫家长们在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使他成为一个有人性、有品格、有能力的人,让家庭幸福也让社会祥和。 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情感(心理抚养的内容)和性格(心理教养的内容)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相反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从未陪伴和管教过孩子。有的父母在外面像个人样,在家里却是个鬼样。有的人在外面是某部门负责人,却对家庭、对婚姻极不负责任,大玩婚外情。有的人在外面大谈反腐,在家里却收受贿赂。有的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兴高采烈地玩麻将,孩子在洗牌声中学习能好吗?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有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觉得自己已经很成熟了,但那可能只是生理成熟,心理并不成熟。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倾其所有,辛苦照顾,投入钱财等。可就这样,有些孩子稍大一些就“不认账”,对父母不但不感恩,还一肚子的不满。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们只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因为不懂而没有认真地养育孩子的心灵。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善良,他们通常表现为待人友好,善于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常常主动帮助别人而且不求回报。善良如果体现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可称之为公德心。拥有公德心的人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尽量不打扰别人,公共场合尽量小声说话,开车上路尽量不按喇叭,主动礼让行人或骑车的人,让生活在同一社会内的人彼此有舒适感。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要教会孩子识人的能力,但我不能接受这种因为怕吃亏、怕被欺负而不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不教孩子善良,不培养下一代的公德心。作为心智成熟的家长,我们应该考虑,为我们的孩子“制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相互温暖、良性循环的社会,还是只顾眼前不吃亏、只顾既得利益的社会?我们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进入学校或社会后吃亏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能因此去培养一代只顾自身、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无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否则报应可能最先落到我们自己的头上,在晚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孝敬。 书中列举了很多实用的育儿方法,可以避免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出一个骄横、无耻的“白眼狼”。 心理养育的关键内容是:情感、性格、能力和自我。 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有情感就有人性,毫无情感则毫无人性。人的情感还需随着性格、能力、自我的发展继续完善,若最终能形成一种社会情感即拥有博爱的情怀。 性格: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其中智能是基础性能力,具有遗传的背景;特殊能力是具有个人天赋色彩的能力;技能则需要后天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通过阅读,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 宁静的力量
    美人鱼
    推荐

    “人早年的心理抚养非常重要”,这是李玫瑾老师的所有研究和理论的基础。 李玫瑾老师的理论都是基于真实案例,书中有很多对真实的案例剖析,但所有的案例都有一个共性,那些罪犯都是早年抚养出了问题,可怜是这些人残忍的底色(排除生理因素的反社会人格),痛心不足以表达感受 在书中李玫瑾老师也对针对家庭成员们如何很好的养育孩子做出了指导,实操性很强。之前看过一个国外书籍的观点“家庭是孕育爱的摇篮”,希望李玫瑾老师的方法能给予更多人帮助 读了一遍意犹未尽,强迫症大爆发,要在网上找找看还没有看的那本

  • 宁静的力量
    melody
    推荐

    本书越早读越受益,管教孩子,“立规矩”,教其做人做事,进行情感抚育,书中有很多可以具体参考的方法,是一本值得反复多读的教育类书籍之一。

  • 宁静的力量
    上善若水
    推荐

    强烈推荐,故事是别人的,体悟是自己的,在每一段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清楚内心的尘埃

  • 宁静的力量
    暖阳
    推荐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养育”重在“育” 受益匪浅的一本 推荐[爱心]

  • 宁静的力量
    春夏秋冬
    推荐

    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的品格培养在早年,孩子早年在于家庭,而家庭夫妻关系的和谐与否,父母的亲情养育,决定孩子今后的性格,命运,快乐和幸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终点。

  • 宁静的力量
    一壶老酒&许生
    推荐

    读罢此书深以为然:培养一个合格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啊,首先母亲要优秀,父亲要有责任心、有担当、还要有爱心、包容心…修身才能齐家…感谢李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导…… 谆谆教导

  • 宁静的力量
    孙超
    推荐

    在中国社会里,像这样的父母很多,完全没有子女“未成年”与“成年”的界限意识。父母要明白,孩子虽是你生的,你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父母要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使之成为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

  • 宁静的力量
    梦遐飞翔
    推荐

    我开始读此书时,心里是不舒服的。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让我心里添堵。但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如何教养孩子的方法。的确,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成长型父母往往能培养好的孩子,所以每个人养成阅读的习惯,养成爱劳动爱运动的习惯,才终身受益。

  • 宁静的力量
    推荐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本实用类的养育技能书,书中可资借鉴的养育类公式技巧并不多;然而这绝对是一部可以敲醒众多家长的理论经典,发人深省并重新正视儿童养育观。 李玫瑾老师通过在专业领域接触的众多犯罪案例,倒推出造成这些犯罪事实的原因——童年时期家庭养育问题,指出心理抚养是比物质抚养更为重要的儿童养育重心;只有通过对孩子正确的抚养、教养和培养,他才能成长为一个有人性、有品格、有能力的人。 养人重在养心,正确的心理抚养会培养人的亲社会行为及正确社会认知,从而为孩子的童年及成年生活保驾护航;反之错误的抚养方式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并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潜在影响及恶性危害。 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都源于早年家庭养育问题(仅反社会人格除外,但是这种先天人格出现概率低,而且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更少;但是通过正确引导同样可以降低社会伤害)。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心理养育对一个人的情感、性格、观念、能力提供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为终身“漏洞”。 3岁之前的心理抚育,可以让家长与幼儿建立亲情依恋,同时为3-6岁的性格教养奠定依恋基础,缺少心理抚育会造成成年后的心理缺陷;3-6岁是性格教养期(可以扩展到12岁青春期心理之前),要注意建立规矩养成良好性格,缺少正确的性格教养会导致个性缺陷; 在心理抚养过程中要引导孩子跳出自我中心,注意反思自我意识,通过延迟获得建立时间思维;通过父母的唠叨教育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正确观念,情绪的表达与管理,让孩子知道修养的“修”是需要经历痛苦的修正、改变不断增减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正确行为的过程。 书中也说到了很多小技巧,例如可以通过言行识别一个人的教养,对我们了解身边人,甚至帮助恋爱甄别识别对方家庭身世及了解性格做长期考量都有积极意义; 当然重点还是教给我们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通过建立规矩、恩威并施培养良好性格,通过挫折历练培养逆商,引导孩子学会沟通互动、分享包容,通过延迟满足练就孩子耐性,通过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适度的挫折与惩罚是保护,性格培养能决定人生命运。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血腥暴力案件充斥网络媒体:儿童因成绩不好或家长老师言语斥责自伤自杀,大学生因为感情工作受困自残自杀,社会人士冲击校园或者当街无目的乱杀,青年男女碍于家庭殉情,第三者或者多角恋导致的嫉恨情杀,因为长期压抑导致的熟人报复作案,各种校园暴力,宿舍投毒锤杀,大学生激情杀人…血淋淋的教训足以引起我们与社会的重视了,通过家庭养育建立一个良性的基础,降低社会犯罪率是每一个社会参与者的责任,真心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通过本书受到教育启发! 常翻常新,多多领悟!

  • 宁静的力量
    AD大帝
    推荐

    当心理学变成玄学,当学者成为神棍,请看此书。哈哈哈哈哈,统计大聪明的时候又到了。

  • 宁静的力量
    a晓磊
    推荐

    李玫瑾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她只是针对暴力犯罪这些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出的书。我听过李老师的几乎全部的能够找到的公开课程,这本书其实就是她讲课内容的一些系统化整理。她主要强调的就是在幼,少,青年早期家庭抚养的重要性,是“抚养”而非“教养”,“抚”与“教”一字之差,差别在于抚有爱的给予,触的传递。她大篇幅论述了妈妈,爸爸亲自带孩子的重要性,无私的爱是人一生最大安全感的来源,当然这其中详细论述了如何亲自喂养、抚育。当然爱之有度,溺爱与匮乏同样不可取。另外她也讲述了如何让孩子能够延迟满足,从而培养自律、自制,行有所止,有所敬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性格改变命运,性格决定命运。 预防犯罪,培育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不仅是身为父母的责任,更是对这个社会负责。 但是李玫瑾也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天生犯罪人的,也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专业叫“反社会型人格”,对于这种缺乏“人性”者,怎么办?也许没办法。这个世界是自然界的,人不是万能的,自然界是任性的,有良有莠。 最后一部分她关注了越来越多的抑郁自杀的人群,也许是研究的还不够深入,但是我觉得结论倒是正确的,就是挫折教育不够,体力劳动不够,大脑的过度使用,小脑的过度限制。也就是说抑郁症自杀的多数都是所谓的脑力劳动者。自然有阴阳,宇宙有白天黑夜更替,但只想不做的人失衡了,总结来说就是“想的过多,做的太少”,所以抑郁了。 这本书的观点发人深省: 刑法关于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虽然在此次刑法修改已经将故意杀人罪等严重暴力犯罪的年龄扩到12周岁,但是李老师的观点是成年人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未成年人的规则?国外的各种对未成年人限制、保护、惩治的一些方法规则,也许我们可以更多的借鉴。

  • 宁静的力量
    奶爷
    推荐

    心理学家的育儿悲剧 读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写的《心理抚养》,看她用犯罪心理分析的观点去讲育儿心理抚养,可谓别开生面。非常认同她的这个观点: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 接着她讲几个“案例”:一是“爱的教授”哈洛的经典研究,幼猴的“绒布妈妈”(心理抚慰)和“铁丝妈妈”(吃奶生存),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子绝对活不好;二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育儿案例。华生认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了他们的食物需求,也就间接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就行了,不要和孩子过分亲密,少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要求抱抱的要求,即使孩子哭泣也不能心软,以免养成依赖母亲的习惯,最后难以独立成才。华生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结果他的三个孩子在成年初期都开始出现心理疾病:长子得了严重的抑郁症,30岁就自杀身亡;次女多次自杀未果,生下的孩子也有严重的抑郁;小儿子则四处流浪,要靠他人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他的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他的实验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三是美国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的实验,他想知道如果人的后代没有母亲抚养和陪伴,但找一个与人类近亲的灵长类动物陪伴他,会出现什么结果?于是,他拿自己的儿子做实验。在儿子十个月大时,他抱回来一只七个月大的雌性黑猩猩,让他们同吃、同住、同睡,一起玩耍和学习。这个实验原本打算做五年,结果仅九个月就提前结束了。因为他和妻子发现,小猩猩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像人类,而他们的儿子却越来越像猩猩。后来,他的儿子在42岁时自杀了。那只小猩猩被送回去以后已不记得母亲了,也很难再适应铁笼子里的生活,三岁时便抑郁离世。 这让我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彼得·纽鲍尔的一项秘密研究,故意将领养机构的双胞胎或三胞胎分散给不同背景的家庭,为研究:“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究竟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大,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深?”(在2018年,上映的《孪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就讲了这个实验的故事)结果也是令人扼腕。 李玫瑾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哪一种想简化人类后代的养育过程,寻找替代养育技术或戒断母爱的实验,最终都以实验对象的痛苦、心理异常、短命告终。人类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以走捷径或旁门左道。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人类不能肆意妄为。无论遗传基因,还是养育之道,凡是符合自然之法就一定是最好的。我想多说一句:当科学凌驾于人性,注定带来悲剧(其实,无论科学、政治还是宗教)!

  • 宁静的力量
    Qln柳妮
    推荐

    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回溯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很多困惑由此解开,并指出了相对明确的方向。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时时鞭策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即使独立于室,也不可抱有侥幸之心。对子女而言,言行为范,有度有持,积善之家方有余庆,谨记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