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天气多云☁️ 气温18℃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鲁迅先生说:“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许就像这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走的人多了,或许就不少有了,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是很少有人驻足的。 就像我昨天看的电影【野性的呼唤】,那些淘金者拿着地图去寻觅黄金,那些黄金其实都在地图以外的荒野。你要成为第一个去涉足那块土地的人,否则你也找不到黄金的,或许巴克那条家养的狗也回不到原始森林当成狼。 最近,对于走路,我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最近三天,我的微信运动步数都是位居榜首,甚至与第二名有几万步的差距,最高记录,一天走路走了七万多步。很多人好奇我都干了什么?有人还私聊我是问我跑马拉松去了吗? 我就说我什么也没干,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上课上课,该运动运动,什么也没有耽误,也可以每天走四五万步的。只是人生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我只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选择了少有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就像我疫情在家期间,不让出门,我依然照样每天走四五万步,这个走路对我来说,与场所无关,与时间无关,只与自己的心有关,只要你想做,世界上就没有什么难成的事,毕竟只怕有心人。 我以前很早就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还是别人推荐给我阅读的,说写得特别好,尤其作者是心理学大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确实应该补补课呢。这本书的作者是很有名的。 希望我也可以多读书,多长点见识。 我的四肢不发达,长得那么瘦小,但得让我的头脑发达。所以,就好好的加油吧!看到少有的路,我就莫名想到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希望无论哪一条路都不会后悔。 《未选择的路》 第一节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第二节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第三节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第四节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译文 第一节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第二节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然而这样的路过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 第三节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第四节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伯24:23」 神使他们安稳,他们就有所倚靠; 神的眼目也看顾他们的道路。 He may let them rest in a feeling of security, but his eyes are on their ways. ☀️读圣经🌻 每个脚步都是恩典的祝福 一步一步使我生命更丰富 每个脚步都是蒙福的道路 一步一步引导我走人生路 《少有人走的路》 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我曾经接触过一对夫妇,他们年轻聪明,颇具艺术气质。遗憾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放荡不羁。他们结婚四年,差不多天天发生口角,有时还大打出手、摔烂家具。他们经常分居,并且都有过外遇。接受治疗之初,他们也知道只有学会约束和节制,才能使彼此的关系变得正常,可没过多久,他们就泄气了。他们无法忍受自律带来的压力,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枷锁,只会剥夺他们的热情和活力。他们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不把别人的婚姻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的婚姻才充满色彩和活力,所以他们很快就停止了治疗。又过了三年,他们的婚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他们也曾向其他心理医生求助过,依旧没有任何效果。他们最终分道扬镳,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局。 这对夫妻刻意追求人生多姿多彩,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缺少自律,他们的生活状态必然混乱不堪。这就好比幼儿学习画画,只是随意把色彩涂抹到纸上,表面看上去,也许倒也颇具吸引力,但画面其实既单调又乏味,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他们不懂得控制、调节和改变,因此“画布”上没有任何结构和形状,也没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恣意放纵、漫无节制的情感,绝不会比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古代谚语说:“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 人不应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得荡然无存。我有时候告诉患者,如果感情是他们的奴隶,自律就是管理奴隶的法律。感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它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乐趣,满足自我的需求。既然感情可以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应该尊重它的价值。不过,作为感情的主人,我们却经常犯两个错误:其一,我们可能对奴隶不加约束,听之任之。我们从不给予管理和指示,长此以往,奴隶也就不再工作,而是闯进主人家里,为所欲为。它们搜光橱柜,砸烂家具。不久以后,我们就发现自己成了奴隶的奴隶,我们被折磨成了人格失调症患者,就像前面那对放荡不羁的夫妇,把人生变得浑浑噩噩。 被内疚感折磨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经常走向另一种极端——这也是我们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主人担心奴隶(感情)造反,因此一旦出现任何征兆或者迹象,就会把奴隶捆绑起来毒打一顿,甚至施以最严厉的刑罚。结果,奴隶们绝望之极,它们消极怠工,致使生产力大幅度降低;它们还可能伺机报复,让主人的担心变成事实:奴隶们举行暴动,一举攻占主人的城池——这也是某些人患有神经病或神经官能症的原因之一。恰当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丰富而复杂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主人要尊重奴隶(感情),提供像样的食物、住所、医疗,及时听取意见并给予反馈。主人要鼓励奴隶的积极性,关心它们的健康状况,同时,也要把它们组织起来,规定纪律,下达命令,让它们分清界限,明确谁是管理者,谁是被管理者,遵从恰当的规矩。 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地约束。我在前面说过,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息息相关。爱的感觉能产生创造性的活力,但如果不加约束,这感觉就会变成逃出牢笼的野兽,它不仅不会成为真正的爱,而且还会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真正的爱需要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们的精力终归有限,不可能疯狂地去爱每一个人。 也许你会认为你的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甚至可以“博爱”,并将博爱的范围不停地扩展——这种愿望本身没有错,而且能使你感觉更具激情,可归根到底,这不过是主观臆想罢了。我们的人生何其短暂!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超出能力的限制,对我们的爱不加控制,无疑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事与愿违,只会给爱的对象带来伤害。即便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可以想象,这是艰难的选择,有时还会让你痛苦。你需要权衡多种因素,做出最终决定。你选择的爱的对象,应该能够通过你的帮助,让自己的心智得到成熟。事实上,许多人把心灵藏在厚厚的盔甲里,你想以实际行动去滋养他们的心灵,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却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及早选择放弃,因为你不管如何倾注自己的爱,都无法使对方的心灵获得成长,就如同在干旱的土地上播种粮食,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的爱,珍贵而有限,应该倍加珍惜,妥善使用。 我们不妨详细探讨“博爱”——广泛的爱。很多人都认为,他们能同时爱许多人,而且是以真正的爱为出发点;还有的人认为,他们只属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他们只能与这个人“珠联璧合”,而其他人都不配作为他们爱的对象。这两种认识,都是对爱的本质缺乏认知的结果。就婚姻关系(尤其是性关系)而言,爱甚至完全是排他的,即容不下第三者。多数人的婚姻关系,只允许把配偶或子女作为爱的对象和爱的基础。假如我们除了家庭之外,还要向外界寻求异性的爱,就有可能酿成悲剧。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要对伴侣和子女负责。当然,有的人不仅在家庭范围内建立起以爱为基础的关系,而且还坚持认为他们有过剩的爱的能力去爱别人。这当然也可能是事实,这种人更想把触角伸到家庭以外,向更多的人奉献自己的爱。这种“博爱者”在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具有超出常人的自律能力,才不会误入歧途。著有《新道德》一书的圣公会神学家约瑟夫·弗莱彻,有一次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广博而自由的爱是一种理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理想。”他的意思是说,很少有人能进行充分的自我约束,在家庭内外都拥有以爱为基础的健康的情感关系。自由与约束相辅相成,没有约束作基础,自由带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情感的毁灭。 也许你认为,我高估了与爱相关的自我约束,我推崇的生活方式严厉而苛刻,不停地自我反省,时刻考虑义务和责任,这只会把人变成清教徒。事实是,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通过其他方式,也可以获得短暂的快乐,但它们生命力有限,无法让心智走向成熟。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你的爱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深。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会体验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你非但不会成为清教徒,而且会生活得比任何人都快乐,正如乡村歌手约翰·丹佛在歌曲《处处有爱》中唱道的: 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 请你放心地成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变得更加完美, 就让我们加入这场人生的游戏。 爱与独立 帮助他人的心灵获得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不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独立和自由,这种情形最极端的体现,恐怕就是“自恋”了。自恋者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们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与情感。我接待过一位叫苏珊的患者,她当时31岁。从18岁开始,她就多次自杀未遂,此后13年里,她成了医院和精神疗养院的常客。她接受过多位心理医生的帮助,病情也大有好转。我为她治疗了几个月,她渐渐学会信任值得信赖的人,也能分辨出哪些人值得信赖;她也能够接受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实,以开朗而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她学会了自尊自爱,学会了照顾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依赖别人。总而言之,她的健康恢复得很快。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彻底出院,去过独立的生活。我见到了她的父母,他们50多岁,谈吐高雅。我美滋滋地把苏珊的情况告诉他们,还解释了我对苏珊的前景感到乐观的理由。不料,苏珊的母亲X女士突然流下了眼泪。我以为她是过分激动才喜极而泣,奇怪的是,她的表情却极为悲哀。我只好问道:“我真的不明白,夫人。我告诉你的是个好消息,你为什么还要难过呢?” “我当然感到难过了,”她说,“想到苏珊的痛苦,你怎能叫我不流泪呢?” 我不厌其烦地解释:苏珊在患病和治疗期间,的确吃了不少苦头,但这是值得的。她学到了很多,而且就要脱离苦海了。根据我的经验,和其他成年人相比,她变得相当成熟。在与精神分裂症的较量中,她的经验、勇气和智慧,或许能使她更为坚强,她将来要经受的痛苦,也会比别人少得多。我惊讶地发现,她的母亲依然面色悲哀地默默流泪。 “我真是有些糊涂了,X女士,”我说,“在过去13年里,你一定接触过苏珊的许多心理医生,对苏珊的情况很清楚。我坚信她这一次的恢复,尤其会让你感到乐观。难道除了难过以外,你就不为她感到高兴吗?” “我想到的只是……苏珊活得太苦了。”她眼泪汪汪地说。 我说:“可是,你真的不为她感到高兴吗?你想到的,只是她以前的痛苦吗?” 她照旧哭泣着说:“可怜的苏珊,她一辈子都在受苦。” 我突然明白了:X女士不是在为苏珊流泪,而是在为她自己流泪,为她自己遭受的痛苦而悲伤。我们谈论的是苏珊而不是她,她只好假借苏珊的名义,发泄她本人的隐痛。一开始,我没有想到,她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她无法区分自己和苏珊的不同,她以为她感觉到的一切,苏珊都能够感觉到。苏珊成了她表达情感的工具。X女士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她也没有任何恶意,但是,在她的意识深处,根本不觉得苏珊和她有什么区别。她认为苏珊就是她,而她从未把苏珊当成独立的个体。在意识思维层面,她知道苏珊和她是两个人,可是在情感方面,她觉得除了她以外,其他人(包括苏珊)都不存在。她的这种愿望和感受过于强烈,以致她认为全世界只有她自己才是存在的,而其他人只是幻觉。 我后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往往是典型的自恋狂。这不是说子女有精神分裂,母亲就一定是自恋狂,也不意味着母亲是自恋狂,孩子就必然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复杂,跟遗传和环境都有关系,母亲的自恋狂倾向势必给孩子的童年带来负面影响。 以苏珊和她的母亲为例,假如我们了解她们相处的情形,对于这种影响的认识就会更清楚。例如,有一天下午,X女士正沉浸在自哀自怜的状态中。苏珊放学回到家里,她在美术课上得到了优等成绩,所以高兴地把作品拿给母亲欣赏。她告诉母亲她进步得多么快。她等着母亲给予表扬,X女士却说:“苏珊,你快去睡午觉吧!为了画这些画,你最近太辛苦了。现在的学校真不像话,根本不管孩子的健康。”还有一天,X女士正处在自我幻想的狂热中,而苏珊由于坐校车时遭到男生欺负,回到家里便对她哭诉。X女士却对她说:“让琼斯先生开校车,我看最合适不过了。他脾气那么好,那么有耐心,能够去忍受你们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呀!今年圣诞节,你应该给他送件小礼物。”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患有自恋症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他们的需要也不加体会。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很少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这是童年时期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 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未必像苏珊的母亲那么自恋,可是,他们都会对子女的独特性视而不见。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是“你的性格和你吉姆叔叔一样”,似乎孩子不过是遗传基因的复制品。殊不知,父母基因的重新组合,必然诞生出跟父母、祖父母,以及跟任何祖先不同的崭新的生命。作为运动员的父亲,逼着喜欢读书的儿子走上球场;身为学者的父亲,迫使喜欢运动的儿子苦读书本,这样只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误导,使孩子的内心充满痛苦。 一位将军的妻子,曾这样说起17岁的女儿莎莉:“莎莉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去写那些伤感的诗歌,难道这不是病态吗?她甚至很少去参加同学聚会。我想,她是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我和她的女儿莎莉面谈,却发现莎莉是个开朗活泼、讨人喜欢的女孩,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人缘也很好。我告诉她的父母,莎莉没有问题,反倒是他们自己应该端正态度,不要随意动用家长权威,逼迫莎莉变得跟他们一样。他们非要把莎莉的特立独行当成是病态,将来一定会后悔莫及。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抱怨,说父母严格教育他们并非是来自真心的关怀,而是父母担心个人名声受到影响。几年前,一位少年就曾对我说:“父母整天对我的头发说三道四,但是他们从来就说不出留长发到底有什么坏处。他们只是不想丢人现眼,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儿子留长发。他们不在乎我的感受,只是在乎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青少年的抱怨,常常不是空穴来风。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一样,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这种自恋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而且,这种情形相当普遍。难怪在论述子女教育的一首诗歌中,诗人纪伯伦提出批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不久前,我主持一次关于婚姻问题的团体治疗,一个男性成员说:“我认为妻子的作用就是整理家务,照顾孩子,备办三餐。”他的大男子主义让人吃惊。我本来以为,等其他成员相继发表看法以后,他或许能意识到他的个人想法是错误的。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团体里还有六个成员(甚至包括女性成员在内),对于妻子作用的认识,都和他如出一辙。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判断妻子的价值,而没有考虑对方是独立的个体。 我说:“唉,难怪你们的婚姻都出了问题。你们必须清楚,人人都有独立的人生和命运,不然你们婚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有的人对我的话感到困惑,他们质问我:“你又如何看待妻子的作用呢?”我对他们说:“就我看来,我妻子的意义和价值,是尽可能满足她自己的需要,尽可能使她的心智获得成熟。这不仅对我有好处,也是为了她本人乃至上帝的荣耀。”遗憾的是,他们很长时间都没有真正理解我的意思。 在情感关系中,为什么人人都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类似的问题在政治领域得到的关注,显然要多得多。例如,极端集体主义,与前述的婚姻观念就极为类似,推崇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就是为家庭、集体、社会提供服务。小我必须为大我牺牲,个人命运微不足道。极端资本主义则一味强调个人价值,哪怕为此牺牲家庭、团体、社会的利益。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孤儿寡母可以忍饥挨饿,可以不必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照顾;企业家可以争名夺利,牺牲工人的利益,享受堆积如山的成果。思维健全的人都看得出,这两种极端的思维方式,都无法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在情感关系中,双方如何保持独立性?毋庸置疑,个人健康有赖于社会健康,社会健康也有赖于个人健康。婚姻和家庭,好比是登山运动的大本营,登山者要取得成功,必须完善大本营的设施,保证食物和药品的供应,随时回到营地里休息,准备朝更高的地方攀登。一流登山者筹备大本营的时间,并不少于登山花的时间,因为大本营是否稳固,装备物资是否充足,不仅关系到能否成功登顶,还关系到登山者的生命。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麦田
    推荐

    当一本书,需要众多戏子前来助阵,说明这本书不是书,起码不是什么好书!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农夫-山泉-有点田
    推荐

    增加别人的依赖感,让别人离不开自己,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虽然这种方法更隐秘、更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却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不折不扣的恶。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浮生宇宙 🇨🇳 三倉
    推荐

    宽恕却要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想象力再丰富的人,要想做到这样也不容易。真正的宽恕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它对你的心理健康绝对必要。许多人都在忍受着“廉价的宽恕”所带来的烦恼。但是当医生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发现这些人根本没有原谅他们的父母。他们只不过让自己相信自己原谅他们了。对于这样的人,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他们的父母放到“审判席”上。这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在心理上起草诉状和辩护状,然后是上诉和庭审,直到最终做出判决。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太多的精力,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了廉价的宽恕。值得注意的是,宽恕首先必须面对罪过和有罪过的人,不能回避,不能躲闪,它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出有罪的裁决——“不,我的父母没有尽力,他们本来能够做得更好,他们对我造成了伤害”——只有这样,真正的宽恕才开始起作用。你不可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彭老幺
    推荐

    本想翻阅,可突然看到“名人名家”那些名字,立马放弃一一楊幂之类名人,读书吗?[发怒]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Sun
    推荐

    值得反复阅读的一套书,可能不同人不同观点,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推荐

    心智成熟的三大法宝 “人生如钟摆,总是在痛苦和空虚之间摇摆。”——叔本华 痛苦意味着缺乏,缺乏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运用自律扼住命运的咽喉 1.延迟满足,换取更大的回报(在必须要做的事情面前,做最难的事情,做你最不喜欢的事情) 2.承担责任,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不要说,如果我做了…如果我可以,那就…) 3.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圈子(不要在一个落后的圈子里面随波逐流,要学会跳跃) 4.理性面对创伤,找回心理平衡 (2)洞察爱他人与自我意识的奥秘 真正的爱不会遮遮掩掩的发生,它必须在诚恳中萌芽 放弃自我是痛苦的,但是我们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因为一直要求当主角的话,我们是没办法学会爱人的 (3)洞察潜意识的漏洞 人类的知识有一部分会以遗传密码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能被唤醒——第六感。 让灵感或直觉保持稳定,唤醒碎片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扩大意识的范围,以便控制更多的潜意识领域。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Islande
    推荐

    做好个人心理建设(一) 从根源上对性别做一些简单的理解,想写写看法。 但最近太忙了……紧急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没做完,先标记一下。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钟凯🏃
    推荐

    阅读时间:2021.6.2 阅读时长:3小时11分钟 人生困难重重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富兰克林说“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少有人走的路2之谎言 心理治疗的过程,是一个揭穿谎言的过程 揭穿谎言需要勇气,那么,勇气从何而来呢?勇气来源于爱。爱能给我们勇气,去对抗一切谎言和邪恶。实际上,那些不敢面对谎言的人,都是因为童年时缺乏了爱。 心理治疗既是一条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也是一条成为圣人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3 “人生苦难重重”。痛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从伊甸园开始就有了。人生离不开痛苦,它与生俱来。 逃避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人生错综复杂 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混乱的思考,而一切混乱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们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周密而完善的思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只有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相关书籍: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天启
    推荐

    这本书是我在16年去郑大南校区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老师给我推荐的,我忘了她的名字,每每想起,我感谢她倾听我的诉说,那杯热水的温暖了冬天的冷。倾听、接纳,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愈。         《少有人走的路》,那么好听的名字啊!我记得还会有个小标题,第一部的小标题是:登天的感觉。         刚开始我是读的电子版,因为那时候我生活水平和心理层次都很拮据。我很快就沉浸下来,这本书给了我莫大力量。最重要的事,书中的,我可以实践,和我生活融合在一起。那段时间,我的脑海时不时闪过书中的积极主动、要事第一、推迟满足感、还有一个是保持平衡?说起来抱歉,直到现在,我还在学习实践中,真是登天的感觉啊!         很快我顺利度过了这次心理危机,不过心理学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我开始去郑州大学图书馆大量借阅心理学书籍,还有一些网友推荐的,有一个百度云文件叫(成长路上必读的五本书),我挺喜欢的,那时候还看了很多。后来有意无意,我买了《少有人走的路》纸质版,并把它推荐给初恋女友。我还买了第二版?好像是,第三部大概是没钱买。不过我记得我去新华书店看过,嘿嘿😁         到了2017年底,报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顺利通过了,真幸运啊。2018年这个证就取消了。         《少有人走的路》成了我心中的书,我特别开始推荐给了一位临时会议中认识的学姐,哈哈,我当时也对她接纳,然后还有无条件积极关注,我还跟她说了大量书中的理论,真有成就感!         然后呢,我给我第一个上门家教的学生做了心理辅导,也很不错,对了,这里提到的人,除了心理老师,其他人都还有联系喔!         现在我是一名研究生了,方向是心理健康与健康教育。我很荣幸,今年把这套书《少有人走的路(1-8套装)》读完了!荣幸之至!         我读完的时候一直按捺下点评的意愿,因为我觉得当时心里状态不稳定,没有稳定的心理能量来写这个书评,现在可以,就是今天!         感谢斯科特·派克!我爱你,感谢这本书通过你的写作呈现,感谢我遇到这本书和你,感谢这段历程链接的所有人。         我推荐这本书,这系列书,我将继续加强修炼并践行。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95827
    推荐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阅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其中的各种案例,让我了解了人们可能会有的一些心理问题与相关的原因与解决办法。这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相关的问题不会一无所知得用自己的经验去处理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有益的书,不仅拓宽视野,还能给心灵以慰藉。感谢M,能够留下少有人走的路,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夏友吉
    推荐

    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做还要什么时候做? 在这借来的时间里,做点什么吧。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hb
    推荐

    花了不少时间阅读和倾听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丛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生花妙笔,心理医生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一系列连续上榜近20年的畅销书。第一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目测知名度最高,选取了诸多演艺圈、教育界人士及媒介等的推荐语。以耳熟能详的语言形式阐述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这些正能量给人类带来的力量,唯其如此,人们才能面对“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之窘境,从而引发强大的共情能力,去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成长与进步。 我曾想找到8本书的递进关系,似乎没成功。比较喜欢《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和《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斯科特则如一位心灵导师般剖析着自己,牵引着他人,引导人们坦然接纳各自的不完美,面对现实,努力不逃避,不依附,不迟疑。 《少有人走的路7:靠窗的床》其实是一部悬疑侦探小说,从心理学病人角度观察生命,撞击出人性的璀璨与黑暗。 《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盛极而淡,以夫妇共同游历寻找各色石头、石阵探索对艺术、理性、浪漫、金钱、衰老、信仰之谜。 你我都有问题,但这没有关系。心理治疗不是关于快乐,而是关于力量。每逢节假日常与人互道快乐,其实内心深觉力量更能解决问题。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彼岸花
    推荐

    一直都喜欢探究自己是怎么回事,他人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怎么回事,付了许多时间去做这件事,一点也不心疼。 之前纸书看了前四本,后四本看完后发现自己也是个病人,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艺术
    💡启智启慧启善@照看心相
    推荐

    “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 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 不可能的幸福状态, 而是帮助我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 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 - -荣格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