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吴洪
    推荐

    果然还是没看进去[捂脸],看着书里叨逼叨写着各种心理问题: “害怕受伤。害怕被羞辱。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害怕孤单,害怕牵绊。害怕倾听内心的诉说。害怕不快乐,害怕太快乐,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害怕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害怕自己心怀嫉妒,也害怕自己拥有太多。害怕希望变成失望。害怕改变,也害怕一成不变。我们害怕生命的稍纵即逝,又害怕死后的无尽虚空。害怕在死后无法留下自己活过的痕迹。害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等等等等 我一边抽烟一边问在一旁施工的17岁小孩,我问小子,你害怕什么不?小孩挥舞着工具,一脸稚气,满脸兴奋,说,我怕穷啊,好好干活,马上就要过年了,回家装装逼,抽抽芙蓉王。 旁边的人哈哈大笑,我把书直接弃了,去他妈的心理学,庸人自扰闲得蛋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认真过好每一天不比啥都强。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Yuexy
    推荐

    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这本书的阅读贯穿了我期末周,有时候实在复习不下去了就打开微信阅读看几页。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感性,为每个主人公的经历而揪心、开心、懊恼,有几个时刻泪水浸湿眼眶。 昨天在看杨宁教授的《文学理论》时,他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眼中的那一只鸡,你看到的内容是基于你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下面的一些思考只是基于我这二十年的生活所感受的。 ——关于勇气 佩服作者和快递小哥拥有想做就做,敢于从头开始的勇气。作者原本有着非常体面的工作,却放弃一切重新回到医学院读书,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一个理想。快递小哥想成为承包商,就重回校园学习相关的知识。你看,只要你想做,全世界就会为你让路。 再看看我们,可能是我们人太多,而资源太过稀少;可能是我们体会过落后就会挨打,所以我们一步都不敢停歇,只能快马加鞭;可能我们太害怕别人的评价;也可能我们本身想实现自己梦想的愿望并不强烈…这些种种都在阻挡着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候因为自己没有,所以会对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无比佩服。希望在自己可以生存的前提下,多想一想他们,而非在过多思考如果没有做成怎么办。 ——关于爱情 书中的朱莉刚结婚就要面临生死分别,瑞塔年近70依旧相信爱情,期待抚摸。之前受互联网的影响,爱情观这方面出现过很大的偏差,网上总是在性别对立,快餐式爱情,多养池塘。但是,网上说的就是对的吗?非也。这些行为看着很酷,看着自己不会受到伤害,但是能真正地全情投入才是真正地酷,受没有受到伤害只有自己知道。近在身边的人都在好好地谈恋爱,认认真真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庭。说来也奇怪,为什么偏偏让远在互联网那端的人影响了自己? 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发“一见钟情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是权衡利弊”。很难认同这句话。对我而言,爱情产生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crush。没有crush,就不会有冲动去了解这个人,更不要提权衡利弊了。在爱情方面,自己是没有遗憾的,该上的时候就上了,该表白的时候就表白了,该再见的时候就再见了,我能保证的是自己情感上的all in。往后几年或者十几年、几十年遇到的那些人都令自己期待。 ——关于救赎 每一个走进洛莉、温德尔诊室的人儿都是在进行自我的救赎,他们是约翰,是朱莉,是瑞塔,是夏洛特,是你,也是我。活在别人眼中是一种活法,逃避现实是一种活法,但是这种失去自我的活法令人别扭。人人希望的还是做真实的自己。如果这个过程太过困难,可以看看周围的朋友,周围的医生,有时,远在互联网那头的人也是一棵稻草。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Coyee
    推荐

    今天是除夕,按照自己的计划,我在春节前读完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 这一年接近尾声,这本书也接近尾声,我想写的书评还尚未成型,我不知道要写什么,只知道的是,在读完后或者说在读的过程中,我看着生活,觉得它可爱了些。 有人说,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一生。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遗忘,有些道理像眼角的泪滴,晶莹,纯洁,饱含真诚,但却容易随风而逝。所以我担心自己遗忘,担心生活的风把这些闪耀着光辉的泪滴给吹散,所以我选择珍藏,如下: 01-我们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02-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来打破抑郁,建立社交关系,为每一天的生活找到目标,让自己每天早上能有动力起床。 03-你得先放手去做,然后才能有所领悟。有时候就是这样,必须放胆一试,从行动中去体验,意义才会最终显现。 04-哭出来吧,没事的。 05-敢于冒险,尝试从一个僵化的状态转变到一个开放的状态,从习惯性的自我鞭挞向自我接受的状态靠拢。 06-对于你仅有一次的、狂野而珍贵的生命,你打算做点什么呢? 07-我们必须“现在”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我们还有能力变得更开放更豁达的时候就采取行动。如果我们拖延了太久,就会有许多事情一直悬而不决。 08-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未知,即使不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我还是要去面对它,处理好自己的担忧,把生活的重点放在当下。 09-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在内心进行这样的斗争:我要当个孩子还是大人?我要安全还是自由?人们在人生连续的变化中作出的每一个抉择都基于两个因素的考量:恐惧和爱。治疗师要做的就是努力教你如何区分这两者。 10-在某一个时刻,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就意味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意识到需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了。 11-我希望她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解决这些问题,不要拖到三十岁之后,我不希望她挥霍自己的时间,不希望她有朝一日惊醒——“我的前半生已经过完了”。但同时,我也不希望阻止她独立面对生活。 12-爱因斯坦说过:“在某一个意识层面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大多数人相信只要一遍遍回想自己是怎么绕进问题里的,就一定能从中找到问题的出路,但就是看不到出路。 13-或许我们都需要先经历怀疑、批评、质疑,然后才能真正放手。 14-当情况一时难以回应,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的时候,那就先不要回应。 15-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完美是幸福的敌人”,那你就剥夺了让自己快乐的权利。 16-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17-即使为什么事感到心烦,还是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上,不要因为些许痛苦就退回到无望的境地中。不要像那些一次减肥不成功就自暴自弃的人一样,说什么“算了吧!我永远都不会瘦下来的”,接着就大吃大喝一星期让自己感觉糟糕十倍。 18-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质是抗拒变化。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建构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你将遇见一小撮正在苦苦挣扎的人类,这群人将和自己生而为人的本性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我自己也不例外。 19-强迫性重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大多数人所谓的“型”是一种被吸引的感觉,在这种类型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熟悉感。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但唯一的问题是,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 20-不要急着去评判——可以保持谨慎,但不能抱有成见。 21-如何用“有时”这个词来让自己获得心理平衡,让自己安于中庸,坚持活下去,不至于在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有时”也帮助我们逃脱非黑即白的独断思维。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不是是与非的问题,不是永远,也不是永不。或许幸福就在有时。 22-“反应”与“回应”,前者是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意识的选择。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那个囚禁我的牢笼,栏杆两边都是敞开着的。  23-要绕过那些囚牢里的栏杆对我来说很难,因为我不知道我想去哪儿。我可以获得自由,但出去之后该往哪儿去呢? 24-我开始意识到,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着丧失希望,而是意味着还存在可能性。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怎能不叫人兴奋呢?我要做的是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管有没有生病,不管有没有另一半,也不管时间如何无情地流过。   25-所有人面对着他们最深层的存在性恐惧——也就是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提出的“终极问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26-我一直要努力提醒自己:痛苦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人们所受的折磨不应该被拿来比较,因为痛苦并不是一场比赛。痛苦就是痛苦。轻视问题是不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接受痛苦,并想办法解决它。 27-你是在假装自己是个很酷的女孩,仿佛没有渴望,没有感觉,随波逐流——但其实,你是有感觉的。 28-不要评判你的感受。留意它们。把它们当作你的地图。不要害怕真相。感受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的,所以你还不如张开双臂欢迎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里可能藏着重要的线索。 29-我们最抵触的往往是我们最需要看到的东西。真相不会因我们的承受能力而改变。想要有所成长就得先找到软肋。 30-人们常常把麻木误认为是放空,但麻木不是感受的缺失,而是人在被太多感受吞噬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去体会自己的感受,而不要像大多数人一样,把没有什么感觉当作是感觉好些了。因为感觉总是会在那儿,只是通过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感受,像是行走在冰面上而不顾冰面下的暗涌,我们将无法得到安宁和快乐。 31-你可以心怀慈悲,但选择不宽恕。有很多方式可以让生活继续,但其中并不包括伪装自己的感觉。 32-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沉溺于“不痛苦”的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我知道痛苦总是和丧失紧密相连。但我还知道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变化也常常伴随着失去。无所失则不得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要帮助约翰,我就得知道变化会令他失去什么。 33-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问题。认识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尝试和自己的心魔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不再非要和内心那个引发困扰的声音争辩出个青红皂白,也不用再依赖酒精、暴饮暴食或是上网来麻痹我们的感受。 34-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理解真正的自己。但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抛开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抛开那些你塑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人设,这样你才不会裹足不前,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在自己给自己描述的故事里。 35-我们都有一种深层的渴望,渴望理解自己,也渴望被理解。 36-她希望自己的讣告上写着:“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37-“那你希望别人对你说什么呢?”我问。朱莉想了一下,“他们可以说①‘我为你感到难过。’②‘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③‘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帮不上,但还是很关心你。’④‘我不知道此刻该对你说什么。’⑤‘没有你我们要怎么办?’⑥‘不会吧——!’⑦‘如果你想要聊天或是做些什么开心的事,打个电话给我,我随时都在。’⑧他们还是把我当成‘我’,我还是他们的朋友,而不只是一个癌症患者,他们还是可以和我聊自己的感情生活,聊工作,聊《权力的游戏》大结局。”总之,要实话实说。“拥抱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我爱你’这句话也很好。我最喜欢的就是别人直白地对我说‘我爱你’。”这正是她最需要听到的。 38-在心理治疗中也是再常见不过的主题了——那就是“排斥”。我们都会害怕被冷落、被忽视、被回避,最后变得丧失去爱的能力而孤独一生。卡尔·荣格创造了“集体无意识”这个词,指的是大脑中保存“祖先记忆”或全人类共有经验的部分。弗洛伊德从客观层面解析了梦境,即梦境的内容如何与做梦者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包括人物的角色、特定的情境),而荣格心理学则是从主观层面解析梦境,去解释梦境如何与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共有主题相关联。 我们经常梦见自己的恐惧。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确实害怕很多东西。我们害怕受伤。我们害怕被羞辱。我们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我们害怕孤单,也害怕牵绊。我们害怕倾听内心的诉说。我们害怕不快乐,又害怕太快乐(在这些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快乐而受到惩罚)。我们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我们害怕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我们害怕身体抱恙,也害怕天降横财。我们害怕自己心怀嫉妒,也害怕自己拥有太多。我们害怕希望变成失望。我们害怕改变,也害怕一成不变。我们害怕意外会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或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害怕失去控制权,又害怕拥有的权利。我们害怕生命的稍纵即逝,又害怕死后的无尽虚空。我们害怕在死后无法留下自己活过的痕迹。我们害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要承认自己的恐惧,尤其是向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有时还需假以时日。 39-安德鲁·所罗门在《走出忧郁》中写道:“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40-在一个家庭系统里,一旦有一个人开始作出改变,即使这种改变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家庭系统里的其他成员也很可能会竭尽全力想要保持现状,把系统带回稳定状态。 41-我意识到人们其实讨厌被告知应该要做什么。虽然人们会重复地、不厌其烦地要你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一旦你屈从了,给出了建议,他们却不会释怀,而是感到怨恨。而且即使后续发展一切顺利,也无法避免人们心中的怨恨,因为人们最终还是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掌控话语权。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从幼年开始就祈求父母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的原因。(然而等他们长大以后,却祈求我剥夺他们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42-坠入爱河的人不会老。不管你身心多疲惫,不管你曾经为爱受过多少苦,当新的爱情降临,你还是会感到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就像初恋一样。或许这次你会表现得更沉稳,因为你更有经验,更有智慧了,你也知道留给你的时间更少了,但当你听到爱人的声音,或是看到他的来电显示出现在你的手机上,你的心还是会漏跳一拍。黄昏恋的好处就在于人到晚年往往更宽容、更慷慨、更敏感,也更迫切。每个人都应该至少经历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如果幸运的话,一个人也许能遇上两次。我希望你能再轰轰烈烈地爱一次。 43-许多亲密关系的崩塌,仅仅就是因为其中的一方害怕被抛弃,反而竭尽全力将对方推开。 44-每个人的心都是肉长的,无论你有多么深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深爱,有时也还是难免会伤害到那个人或是被那个人伤害,这不是因为你想要伤害谁或被谁伤害,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且受伤是亲密关系中的附属条款。充满爱意的亲密关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有被修复的空间。我们可以自我疗愈和修复,然后再开始另一段关系,而新的关系也会充满新的“决裂和修复”。如果你想要从一段亲密关系中有所收获,就要让自己敞开心扉、放下心防。 45-分手更像是一种安静的丧失,对其他人来说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是你经历了一次流产,但并没有真的失去一个孩子;当你经历一次分手,你并没有失去一个配偶,朋友们会自然地认为你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到正轨。所以一旦出现像演唱会门票这样有形的东西,你甚至会乐于把它当作是一种证据——证明你的丧失,不仅是你失去的那个人,也包括你失去的那些时间、陪伴和生活日常,那些属于两个人的笑话和隐喻,还有本属于你们俩的回忆,现在都只有你独自回味了。另一个事实就是,丧失往往是有多个层面的。有现实层面的丧失(以我自身的例子来说,就是失去了男友),还有潜在的丧失(即失去男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离婚带来的痛苦仅有一部分是因为失去了伴侣,更多的痛苦通常是来自离婚所代表的意义——失败、被拒绝、背叛、未知,以及与自己的预想背道而驰的生活轨迹。如果离婚发生在中年时期,那么丧失还意味着要面对更多局限性:还能不能去结识别的人,互相了解,并达到亲密的程度? 46-我不希望当他有一天突然离世,我却发现一切都太迟了,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没能和父亲坦诚相待。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Jia
    推荐

    🌟🌟🌟🌟🌟 有美剧制作团队经历,加上丰富的写作经验,可读性很强。和亚隆医生的故事类似,但胜在多线穿插,现代女性视角,和浅显的心理学知识。世上没有完美原生家庭,没有万能灵药,没有事事顺遂,坦然面对自己,明知生活的残酷真相,依然不失赤子的热诚和丰盈。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推荐

    阅读时欣喜若狂,读完后心里空唠唠的,仿佛我和作者间的谈话,也被按了暂停键。 这本书太让我惊喜了,她仿佛我身边的监控,早已将我看穿,却仍然用最温柔、最真诚的语气教导我、指引我、安慰我。她让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关注自己的内心,让我渴望去理解并接纳自己的“聂萨玛”。而最关键的是,她带领我直面人生的终极主题↓ 人生的四大终极主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作者在书中穿插了5个主要人物(4个来访者+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再现了5个心理咨询过程。而这些过程的交替在作者细腻又温柔的笔触下,我们的思想、情感和经历仿佛都亲历其中,那些故事的转折处,也是我们思想成长的拐点。 无论是约翰、朱莉、瑞塔、夏洛特还是作者本人,都在岁月的长河一边里困顿、挣扎,一边成长。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我都好喜欢好喜欢,他们真实、鲜活,性格特点突出,她们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或者,过去的我、当下的我或未来的我就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人...... 在此之前我焦虑我迷茫我无法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出现嫉妒的情绪、自卑的情绪、自恋的情绪时,我厌恶自己欺骗自己麻痹自己,我不愿意面对最真实的“本我”,可现在真的好像被治愈了: “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完美是幸福的敌人’,那你就剥夺了让自己快乐的权利” “追随你的嫉妒心,它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 “黑暗的角落里也有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总得先去看了才能发现” ....... 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2022,我愿意踏入深度剖析自己又温柔缝合自己的成长循环,我期望能在这个成长的循环过程中找到并接纳自己的“聂萨玛”,最关键的是,我期望能带着那个眼里充满光、对生活充满极度热情和渴望的自己,去坦然的解答人生的终极课题!🍀🍀🍀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推荐

    一本有时会让人热泪盈眶的书。众生皆苦,但却又都非常勇敢,我们努力的挣脱在世界上受伤后留下的伤疤,重新出发,有时候我们以为终身都没办法忘记或接纳那些伤口,每个雨天它们都隐隐作痛,但生命的力量总会推着我们,减轻一点痛楚,再减轻一点,愿我们都能坦然的活着,没有负担的享受应有的幸福。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暖寒
    推荐

    这本书中有太多引起我共鸣的句子 感觉自己也被好好地治愈了一次 谢谢🙏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带头大哥
    推荐

    从来没有哪本书能让我有这么多的共鸣,虽然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籍,但是洛莉并没有用很多专业术语来解释心理治疗的知识,就这样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多惊天动地,也没有多惊心动魄,却是用她幽默诙谐的文字让我们笑中带着泪读完。 交谈,看似每个人每天和很多人都说了很多话,但是痛苦被言说的机会恐怕不多,有时候觉得说了怕别人觉得你矫情,有时候又怕别人的怜悯和同情,有时候又觉得大家的悲观并不相通还耽误了别人的时间……但是来到了心理治疗师面前,愿意和她坦诚相对,直面自己灵魂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无论身份背景有多不同,面对的烦恼也都是相通的:爱与被爱、孤独、失去、自由、死亡……就像不同的厨师做出的同一道菜一样,都叫鱼香肉丝,但是味道各有不同。 朱莉在她准备迎接人生的美好时就要不停地面对失去,直到最后的死亡,看着她和迈特一起面对病魔,和洛莉一起精心准备自己的葬礼,和爱的人告别,真的很感动,虽然她人不在了,但是她仍然活在那些爱她的人心里。死亡又能怎样呢?瑞塔虽然已经快七十岁了,但是她把自己禁锢在过去的错误中几十年,所幸最后她克服了自己的幸福恐惧症,找到了麦伦,和孩子们敞开心扉,也和自己和解,收获了一群爱她的人。七十岁了又有什么关系呢?约翰用他的刻薄掩盖了自己最深的悲伤,他和妻子玛戈在失去盖比后一定度过了非常艰难的几年,当他们终于能一起带着对盖比的爱哭泣的时候,也找回了对彼此的爱和理解。两个人一起分担悲伤为什么不可以呢? 洛莉和温德尔都是自愈的同时又治愈别人,就像是一个人生导师,一步步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是二选一,不是是与非,不是永远痛苦,也不是永不幸福,而是爱和希望。有个人聊聊很好,也许我们都想找个人聊聊。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小妞
    推荐

    这本书很喜欢,总是能从书中找到人生中的一些困惑,总是有很多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相似,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我也很喜欢是从故事中说出一些观点 治疗师像闺蜜,朋友,知己一样的存在,和他们聊聊改变不了问题但是可以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本书中几个主要人物中最后都改变了态度和看法。找到了人生的出口,直面自己 本书中很多次提到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童年的不幸需要一生去治愈,一生去和解,原生家庭被爱太少,择偶重复选择同样类型,被爱太多反而焦虑,稳重的反而觉得无趣。以至于每次都是相同的结果告终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段时间或许一段关系中的困惑没有找到出口,逃避,最后自己出不来。需要旁观者清的角度给分析和引导,最后自己直面真相不逃避,接受自己 希望我们也是一样,可以找个人聊聊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ivy black
    推荐

    超棒的作品,沒有太多濃烈的情緒,帶領讀者自然而然的往內探索自己的心!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PHIIIIIIIL
    推荐

    《当尼采哭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题都有点小众,前者译文差劲,后者视角特殊案例单一,与之相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堪称完美,文笔够优美,主题够丰富,篇幅够充实,缓缓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心理治疗。 对了,与原版对看,是很不错的英文表达与英汉翻译学习资料。 如果只推荐一本的话,就是本书。 我们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我们也是在阅读一本本好书中不断成长。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王洪旺🎈🎈
    推荐

    稻盛和夫说: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做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韩泽林
    推荐

    微信读书:阅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美) 洛莉·戈特利布著 ,翻译:张含笑。 这本心理学书籍写得太有趣了! 读书可以让你走进作者为你编织的世界,看到动人心魄的故事,看到内心的挣扎、犹疑、包括试图遮掩、最终鼓起勇气说出来的不为人知的原委……说出来了,一切依然没有改变。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本书就是让你明白:“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有空的时候多读一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大有裨益!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谁还没几箩筐足够压死几头骆驼的破事儿呀?”也许该找个朋友聊聊天了!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Effy
    推荐

    谁都无法逃避痛苦,但你可以试着找个人聊聊。 你可以倾诉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可以展示自己的真实和脆弱。当你真正直面那个真实的自己,你也就得到了成长和改变。 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最后“不要评判你的感受。留意它们。把它们当作你的地图。不要害怕真相。” 如果实在痛苦,记得找个人聊聊。

  •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晶晶
    推荐

    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这就是心理学为什么用看上去如此无力的方式——交谈——去应对看起来如此无可改变之事。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 医生自己也在经历痛苦,自愈,治愈他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