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一本关于敏捷的启蒙书,胜在生动,以一个项目及项目团队为例,来说明敏捷转型的各种问题,以及在软件项目中scrum方法的使用,让人比较有代入感。虽然讲的案例是产品开发,但能引发更多思考,关于管理运营的敏捷转型又该如何进行。
最近参加了公司资费的一个Scrum网络培训课程,考试通过拿到ScrumMaster资格,但还只有一些概念的理解,对于实际如何执行还是有些不知如何下手,还有一些概念上的模糊。 该书通过一个产品的例子,并且以对话的形式,比较具体地梳理了Scrum的过程,点明了一些常见的问题,还有推荐书籍。整体上来说是很不错的参考。
对我而言价值不大,1.3瀑布的小故事是唯一喜欢的亮点。从队Scrum的介绍来说,没什么thinking in,离《敏捷革命》差太远了。顾问就是顾问而已,不知道对项目开发的瀑布式和Scrum式自己有过多少灵魂的领悟。。。另外吐槽一下,感觉作者想学《凤凰项目》写给小说,但也差太远了,只有对话,没有剧情和反转。人艰不拆,就这样了。
以故事叙述的角度将scrum框架的精髓思想一一道来,娓娓动听。非常感谢作者的著作分享,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基于scrum的敏捷思维的运作模式,为未来的敏捷实践之路提供更宽广的思考空间
很不错的一本科普入门书,整本书就是一个scrum的史诗级story,作者这个story编得很好,也写得很漂亮。软件设计和研发是对业务的建模,尽管业务善变和复杂,还是能抽象出相对稳定的核心结构。相比之下,项目团队管理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也更麻烦,比如人的技能,性格,价值观等等。在作者的story中,能看到scrum这套项目管理框架的优越性,比如五大会议带来的节奏感、目标感和仪式感。还有自组织的成团理念和“勇气 专注 承诺 开放 尊重”的价值观使整个框架更人性化更有活力。此外,作者在整个story里也穿插了一些很赞的实践的技巧,比如用扑克牌法估工作量,活跃了会议气氛,也像玩游戏一样把工作解决了。总的来说,花大约五个小时听一下作者这个史诗级story,非常值得。
最大的感受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承的。理论需要变成实践,实践也要能回归理论。最近所处的项目在尝试敏捷转型,有幸之前有过敏捷开发的经验,一些关于这一次敏捷转型的思考在书中找到理论依据的时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以前的经验,其实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财富,所以说任何经验都是有意义的,或许当下不以为然,但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你就会用到。
挺实用的一本书,通过一个案例 通俗易懂的讲解了3355的实际应用
那只名叫爱德华的熊来了,跟在柯里斯托弗·罗宾后面,只见它后脑勺着地,咚咚咚地一步步往下挪。它只知道一种方法,就是这样一步步挪下来,但它有时候觉得,如果能够停下咚咚的步伐,思考片刻,应当还有其他方法。《小熊维尼》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环境中,21世纪多种因素和人类永恒互动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需要充满活力,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做事方式。对于一名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军人工程师而言,我难以接受这样的概念: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但这就是事实。《赋能》
给这本书打四颗星,最开始看scrum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团队在协作方面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的交付物也差强人意。看了之后,确实是我们团队的开发方式太落后,书中的理论讲的很全面,但转型scrum是一个很难推进的事。 效率就是把事情做对,有效就是做正确的事。
对于需要敏捷开发的团队,非常需要读一读,之前不太明白看班,不过确实是自己不懂,或者说团队成员之间对功能把控的问题,已经成员之间技术功底参差,导致很多时候造成功能是完成了但是 闭门造车,最后组装起来不是车,或者每次的小迭代最后冲刺的方向和阶段都跑偏了。不过敏捷来说确实会比较疲惫,一个冲刺接一个冲刺,对于项目或者开发任务比较多的很难受。。。
敏捷是一种思想,就像面向对象一样。SCRUM是一个框架,在敏捷思想指导下的实现框架。敏捷的特点是迭代和增量。迭代是小步快跑,增量是实现用户价值的同时提升公司利润。
这是一本很好的scrum入门图书,根据一个团队转型为敏捷为例子,讲解了敏捷的各个工件、角色、会议等,这对于快速链接敏捷非常有用,适合入门,推荐
读下来感觉很入门,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新颖或者在项目中可以拓展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公司的敏捷模式在成熟的运转吧。整体上温故了一下,更加深了理解和成熟的运用。
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组织团队进行敏捷转型一年了,有些成就,有些困惑,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完整讲述了一个冲刺的过程,给了很多启发,后面会应用到工作中。
有种还好遇见你的感觉,就需要一步一步去实践,然后最终自己不断进化的过程,找到最适合团队的敏捷方式。